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儒学三期发展说

儒学三期发展说

三统并说
实现儒学第三期的发扬,关键在于“三统并 建”: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
即重新建立道德宗教,强调道德在国家、社会 和人民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以此作为指导 和基础,从学术的建立为起点,以社会政治制 度的最终实现为终点。
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的建立必须从提炼传统儒 学的根本深义出发,回到孔孟经典时期,重释 经典,同时借鉴西方名数之学。而在现实社会 层面要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儒学三期发展说
中国儒学发展经历三个历史时期: 先秦儒学:从孔子孟子荀子至董仲舒,这一期
为儒学的理论建构时期。 宋明理学:发展至宋明,在吸收消化了佛道思
想的基础上,儒学思想得到新的发展,以陆九 渊、王阳明、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 现代新儒学:经清朝三百年的中断,自梁漱溟, 熊十力起,儒学传统又得以为继。 近代以来面对社会中思想混乱,以儒学思想为 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空前的危机,儒学必 须有所创新和发展,此即儒学第三期之发扬。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殊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最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宋明理学的特点是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营养,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讲理、义、性、命等抽象概念,这是先秦儒家所不讲的。

先秦儒家虽然讲“天”、讲“性”,但“天”实际上就是民,“性”的内容也比较具体,是仁、义、礼、智,它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区别。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提出到今天,儒学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经典著作、学派分支、思想内涵和当代发展等五个大点来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正文内容:1. 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基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礼”、“孝”等核心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先秦时期的儒学发展: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发扬和传承。

2. 儒学的经典著作2.1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学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2.2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2.3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中和”之道,提倡人的内外修养的平衡,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儒学的学派分支3.1 孟子学派: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扬和发展,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人事等观点。

3.2 荀子学派: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和“天人感应”等观点,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3.3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儒学的思想内涵4.1 人文关心: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等美德,注重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

4.2 社会秩序:儒学注重礼仪制度的建立与遵守,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教育理念: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才干,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儒学的当代发展5.1 儒学的复兴:近年来,儒学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复兴,成为了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

第四章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一、儒学发展三阶段:1、先秦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原始儒学。

2、经过宋明时期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哲理化,是儒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3、“五四”前后,一批知识分子面对中国传统伦理和价值系统的崩溃,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欲图恢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系统,弘扬儒学,以适应时代潮流,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就是现代新儒学。

二、现代新儒学先驱: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冯友兰1、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早在1921年,他就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尝到“人生的真味”,因而儒家思想才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2、熊十力:以《易传》为宗,独创“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

3、贺麟:倡导的是“新心学。

他于1941年8月,在《思想与时代》杂志上发表了《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一文,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作。

明确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本体,以西洋文化为用具”的主张。

4、冯友兰:提倡的是“新理学”。

他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贞元六书”,集中宣传了他的“接近于程朱道学的那套思想”。

50年代后港台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最有代表性的是由唐君毅执笔,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共同署名,轰动一时的文化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副题是:《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三、现代新儒学五个思想特征:(一)有着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

“一本性和优越性”(二)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花果飘零”的心态,希望全民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取得“共识”,以弘扬中国文化。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提出到现代,儒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学经典的整理与传播、儒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儒学的现代转型。

正文内容:1. 儒家思想的形成1.1 孔子思想的提出: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礼、义、智、信等核心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1.2 孟子及后继者的发展: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天命和君臣之道等观念,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儒学经典的整理与传播2.1 经书的整理:儒学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是儒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经过多代儒家学者的整理,这些经书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传播。

2.2 儒学经典的传播:儒学经典通过文人墨客的传抄和诵读,逐渐在社会中传播开来。

同时,儒学经典也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推动了儒学在社会中的普及和发展。

3. 儒学在社会中的地位3.1 儒学的官方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向来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学经典成为官方的教材,儒学思想也成为官员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标准。

3.2 儒学的社会影响:儒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社会风气的塑造和道德规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价值观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4. 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与融合4.1 儒学与道家的交流:儒学与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有着频繁的交流与互动,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为了儒道合一的思想体系。

4.2 儒学与墨家、法家的争论:儒学与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在一些观点上存在分歧和争论,这些争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完善。

5. 儒学的现代转型5.1 儒学的挑战与变革: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儒学需要与现代科学、哲学等学科进行对话和融合;另一方面,儒学也需要回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和理论。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三、默写(名句填充):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作者:陈寒鸣[摘要]“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崛起,绵延发展至今,而现代新儒学就是其最主要的代表者。

[关键词]“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晚明清初即已开启其由传统而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

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迨至道、咸之世的早期启蒙思潮再兴,戊戌年间启蒙思潮由“早期启蒙”阶段向“近代启蒙”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一次启动了起来。

尽管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胜于晚明清初,但这时的中国已经遭逢到亘古未遇之巨敌——在近代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

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

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而如以道德评价标准来看,这带给西方社会的是福音,留给其他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却是灾难:土地被抢占,财富被掠夺,有的连国家主权也丧失了,陷入殖民地境地;……中华民族即因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而承受到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而且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文化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何以未能经受得住西风美雨的冲击?中国文化有无自身的价值;倘有价值,其发展前景又将如何?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文明,并在完成救亡图存重任的同时,谋求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身身的发展?以及为什么中国专制主义文化具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怎样才能彻底清除专制主义的文化土壤?应该如何评价既明显具有优势、又显然存在诸多弊端的近代西方文明?中、西文化能否交融;如有交融之可能,又怎样使之得以实现?与西方文化交融、会通后发展起来的新型而又保持着自身民族特质的中国文化,在未来人类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全部摆在了为中国前途而思考和奋斗的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者的面前。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儒学起源、儒学经典、儒学思想演变以及儒学在现代的发展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起源1.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乱和政治混乱,社会道德风气败坏,人民生活困苦。

这种背景下,儒学应运而生。

1.2 孔子及其弟子的贡献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思想,形成为了儒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1.3 儒学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形成为了完整的学派体系,包括了先秦儒家、汉儒、宋明理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占领了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学经典2.1 《论语》《论语》是儒学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集中体现了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礼、孝等重要概念。

2.2 《大学》《大学》是儒学的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它对于儒学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2.3 《中庸》《中庸》是儒学的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

它阐述了儒学的核心思想,即平衡、中和和适度。

三、儒学思想演变3.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主要集中在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体系上,强调仁、礼、孝等道德观念,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

3.2 汉儒思想汉儒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强调礼乐、忠恕等概念,形成为了“五常”和“六艺”的教育体系。

3.3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儒学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它强调“理”和“性”的关系,提出了“心学”和“理学”的概念,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儒学在现代的发展4.1 儒学的复兴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认同的重新审视,儒学开始重新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的复兴使得其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应用。

4.2 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一些价值观相契合,如仁爱、和谐、社会责任等。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创立到现代儒学的复兴,儒学始终扮演着中国社会和思想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石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1.2 孟子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墨子与儒学的争鸣墨子是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对儒学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挑战。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仁爱有差异的观点。

这场争鸣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完善。

二、儒学的兴盛与衰落2.1 先秦时期的儒学繁荣在先秦时期,儒学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和推崇。

儒学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成为国家的重要顾问和官员。

儒学的核心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2.2 汉代的儒学复兴汉代是儒学的黄金时代,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培养了大量的儒学学者。

儒学的经典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2.3 儒学的衰落与佛教的兴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政治动荡,儒学在唐宋时期逐渐衰落。

佛教的传入和繁荣,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儒学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影响力。

三、宋明理学的兴起3.1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理学与儒学的融合理学与儒学的融合成为明代思想的主流。

理学注重对经典文化的解释和研究,强调对经典的精研和理解,使儒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3.3 理学的衰落与儒学的转型明代末年,理学逐渐衰落,儒学也面临了严重的挑战。

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摘要: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它以儒学“道统”为己任,信奉宋明理学,力图做到客观理解传统儒学,并在此基础上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儒学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有了发展的机遇。

与此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也为儒学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虽然现代新儒学由于其自身的建构和历史发展的局限,濒临消亡的危险。

现代新儒家以救亡使命感为责任,吸纳融合西方哲学,为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机遇。

1 现代新儒学的形成在20世纪20~40年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儒学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时代问题。

几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学思想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1919年,在中国出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主题是“科学”与“民主”,其以“打倒孔家店”,彻底颠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主题的前提。

在这两种哲学思潮的共同冲击下,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以复兴传统儒学为目的,吸纳融合西方哲学,在儒学的概念和义理方面进行理论创制。

这些学者即现代新儒家,他们的思想即“现代新儒学”。

新儒家面对时代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理论的展开,于是现代新儒学即是“现代”这个时间概念上的儒学。

2 现代新儒学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学是在儒学与外来思潮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与发展的。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现代新儒学在没有社会实践的情况下,其发展历程注定是漫长而崎岖的,但它在经过了濒死的低谷后能够复苏,并由复苏而能生长繁荣。

这与历代新儒家对儒学概念和义理进行反思并做出相应的理论阐释和创制必不可分的。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即现代新儒学的开创期,时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初。

其主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

梁漱溟率先提倡要走“孔家路”,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张君劢紧随梁漱溟之后,以他独特的学术贡献为现代新儒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梁漱溟和张君劢虽然都强调了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但只是在学理的判断上,没有形成完整体系;1932年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发表,才真正构筑起了现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新儒学思想体系的创构以“人本”、“动态”、“感性”为基本精神。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简述现代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答: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

它产生于“五四”时期,之后即以文化保守主义而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学者谓之“激进主义”)和以胡适、陈序经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呈三足鼎立之势。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它的中心便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了港台和海外。

几十年来,经过新儒家学者们的苦心经营,现代新儒家在海外又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新儒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世纪以来儒学的命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19——1949年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之中,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却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的逆流之中。

帝制复辟的事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影响仍然浸透于中国社会的机体之中。

这使得一批年轻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感到,民主共和国制度未能在中国真正确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以孔教为核心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基于这种需要,他们进行了一场精神解放运动,对孔子、儒学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形成了“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时代潮流。

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儒家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丧失殆尽。

“五四”批孔风暴之后,中国学界坚持唯真唯实的一批学者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孔子评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他们对孔子、对儒家政治思想开始重新研究。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

2.1949——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伦理思想偏重于批判,并且随着思想文化领域里“左”倾思潮的日趋严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民批孔、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虽然有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但实际上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家独尊,儒家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只能作为批判对象而存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家学派的形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包括关键人物、主要思想和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家学派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儒家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主张“仁者爱人”,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繁荣起来。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然而,儒学在战国时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开始兴起,儒学逐渐衰落。

三、汉代儒学的复兴(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在汉代,儒学得到了复兴。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郑玄和西汉末年的董仲舒等。

郑玄注释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乾坤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兴起(公元10世纪-公元17世纪)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性思维,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

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道德修养,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行统一。

五、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在现代,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的复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和发展儒学思想,试图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雅知丨儒学的发展脉络

雅知丨儒学的发展脉络

雅知丨儒学的发展脉络儒学,指儒家学说思想,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具有开放包容、经世致用的特性,三代礼乐及周公,乃儒学之先导,后由孔子秉持克己复礼,力图恢复周公制度,以“仁”为核心始创,两千年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历史上,儒学经历了大概四个发展阶段:一、先秦原始儒学: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春秋是中国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时期,当时处于周代“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并在礼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仁学体系。

“仁”和“礼”就是内圣外王的理论基础。

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内圣外王的阐述。

内圣是仁学体系,外王就是礼法体系,这是儒家伦理政治的社会最高理想。

战国时代,孟子进一步发展,强调心性----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提出了“仁政”这个理念,扩充了孔子内圣外王伦理政治的理想——这是孟子的主要贡献。

另一位儒学大家荀子主张人性恶,与孟子相反,主张用后天的道德修行来抑制人的恶性,即本性;另一面主张用礼制法制来惩罚人的恶行。

为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崛起作了思想铺垫。

二、汉代新儒学: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秦国虽然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但统治时间不长。

汉代儒家在总结治国经验上,主张大一统,强调封建君臣礼制,符合当时需要,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亦是历史的客观原因。

董仲舒主要以儒家为基础,《春秋·公羊》为经典,杂揉了阴阳五行,还有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创立了一套符合中央皇权统治需要的政治儒学思想体系。

汉代还设了五经博士,将《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作为国家的最高经典。

汉学之所以又叫经学,主要得于五部经典的推崇。

其表面上独尊儒术,实际上兼采各家,特别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形成内法外儒、王霸杂用的格局。

这种政治格局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打下了思想理论统治基础。

三、宋明理学: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时期的性理之学。

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

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近代是怎样发展的导语: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狭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

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

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

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

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

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生活常识分享。

儒学三期发展说

儒学三期发展说

三统并建说
实现儒学第三期的发扬,关键在于“三统并 建”: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
即重新建立道德宗教,强调道德在国家、社会 和人民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以此作为指导 和基础,从学术的建立为起点,以社会政治制 度的最终实现为终点。
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的建立必须从提炼传统儒 学的根本深义出发,回到孔孟经典时期,重释 经典,同时借鉴西方名数之学。而在现实社会 层面要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儒学三期发展说
中国儒学发展经历三个历史时期: 先秦儒学:从孔子孟子荀子至董仲舒,这一期
为儒学的理论建构得到新的发展,以陆九 渊、王阳明、程颐、程颢、朱熹为代表。 现代新儒学:经清朝三百年的中断,自梁漱溟, 熊十力起,儒学传统又得以为继。 近代以来面对社会中思想混乱,以儒学思想为 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空前的危机,儒学必 须有所创新和发展,此即儒学第三期之发扬。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提出到现代儒学的复兴,儒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复兴以及现代儒学的特点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与儒学的奠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强调,为儒学的奠基打下了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孔子的学说逐渐形成为了一支独特的学派,包括孟子、荀子、孙子等人,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儒学经典的形成《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形成,标志着儒学正式成为一门系统的学说。

二、儒学的发展2.1 儒家思想的流传与发展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传播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门徒,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2.2 儒学与政治的关系儒学在政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2.3 儒学与教育的融合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儒家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儒学的衰落3.1 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的儒学观念逐渐被质疑和否定。

3.2 科举制度的崩溃科举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对儒学的研究和传承造成为了一定的困扰。

3.3 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得儒学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进一步加速了儒学的衰落。

四、儒学的复兴4.1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近代以来,一批新儒家思想家的浮现,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并提出了新的儒学观念。

4.2 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儒学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重新关注和研究,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3 儒学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儒学的国际传播也得到了推动,儒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晚明清初即已开启其由传统而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

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迨至道、咸之世的早期启蒙思潮再兴,戊戌年间启蒙思潮由“早期启蒙”阶段向“近代启蒙”阶段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一次启动了起来。

尽管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胜于晚明清初,但这时的中国已经遭逢到亘古未遇之巨敌——在近代资本主义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

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

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而如以道德评价标准来看,这带给西方社会的是福音,留给其他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却是灾难:土地被抢占,财富被掠夺,有的连国家主权也丧失了,陷入殖民地境地;……中华民族即因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而承受到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而且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文化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何以未能经受得住西风美雨的冲击?中国文化有无自身的价值;倘有价值,其发展前景又将如何?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文明,并在完成救亡图存重任的同时,谋求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身身的发展?以及为什么中国专制主义文化具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怎样才能彻底清除专制主义的文化土壤?应该如何评价既明显具有优势、又显然存在诸多弊端的近代西方文明?中、西文化能否交融;如有交融之可能,又怎样使之得以实现?与西方文化交融、会通后发展起来的新型而又保持着自身民族特质的中国文化,在未来人类文明中处于何种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全部摆在了为中国前途而思考和奋斗的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者的面前。

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其代表哪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意愿,无论其有着怎样的学术背景、心路历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只要其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就必然会思考这些问题,并依据其自己的方式、从各自的立场或角度作出一定的回应。

“五四”启蒙知识群体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颇有代表性意义。

兹仅评述三点:其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采取简单化的全盘否定态度。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

不但孔家店必须打倒,极端者更倡言汉字、线装书、国画、中医、武术、京剧等一切固有文化均在必须废弃之列,甚至说:“我们中国民族,从前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业;对于世界的文明,没有重大的贡献;所以我们的历史就不见得有什么重要。

”传统文化的唯一价值,便是其能如死人之于医生一般的为我们提供“病理学上的好材料”。

(2)如此激烈,确为人类文化史上罕见,正如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所说: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历史中,“从未出现过象中国五四时期那样的在时间上(3)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持续如此之久、历史影响如此深远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

”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并且,这种反传统思潮所以能在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激起相当广泛的回响,也正因其与他们对黑暗腐败的统治集团和以安福系为代表的无聊文人政客们的普遍愤慨情绪相吻合,从而获得强烈的共鸣效应。

然而,以现实政治的批判为目的的反传统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对传统深刻反思基础上的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批判。

有趣的是,启蒙先贤多把这种主要基于政治背景的广泛回应视为他们所鼓倡的以“打倒孔家店”为表征的反传统思潮取得了真正的全面胜利。

不过,事实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虽盛极一时,孔子思想、儒学传统对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却依然如故,就连启蒙先贤自身也在许多方面体行着儒家伦理。

我们固然应该充分肯定“五四”启蒙先贤们在中国历史上破无荒地第一次向束缚中华民族迈进现代社会的老朽文化发起勇猛而又全面攻击的功绩,但也应看到,他们那种简单的全盘反传统的思想主张,终因其不能在中国现实土地上付诸实践而迟早会成为促使热血青年产生幻灭感的催化剂,更难在普通民众中产生积极的导向效应。

其二,与对待传统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相适应,“五四”启蒙先贤们把全面移植西方文化视为革新中国的唯一出路。

胡适自不待说,陈独秀也断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采用西洋的新路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4)他们以新与旧、是与非的绝对价值标准来评判中、西文化,倡言:“‘国新’不妨和‘欧化’雷同”,(5)即使“极端的崇外都未尝不可。

”(6)循此思路,他们自然得出中国“非走西方的路不可。

”(7)这种激烈的主张,固然是从期盼中华民族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爱国之情出发的,但由于中、西社会与文化的具体条件不同,中国不可能完全承袭西方的发展路数。

人类社会与人类文化本非单线式的一元化发展,而是多元化、多样式、多路径地发展起来的。

所以,无论在理论上,或者是在实践上,全面移植西方文化、完全“欧化”、“极端的崇外”以革新中国的主张都不可能在中国现实土地上真正付诸实践。

这就使“五四”启蒙先贤们的文化思想虽在青年知识群体中收振聋发聩的一时效应,而最终却还是因其非现实性而成为促使热血青年产生幻灭感的催化剂,更不可能在工农大众中引起共鸣的回响。

其三,他们十分缺乏如何使自己的启蒙文化思想同普通民众、特别是工农大众从切身利益出发“五四”启蒙先贤们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个人尊严、产生的呼声有机汇合的自觉意识。

个人权利等等近(现)代意识非常浓厚的要求,固然都是关系到中国如何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问题,但当时主要是富于敏感性的青年知识群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迫切性,而启蒙先贤们的呐喊、呼吁也主要面向着这一人群。

不幸的是,当时这个人群不仅十分狭小,而且其成员也不能一概而论,这群人中,“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

”(8)这就使“五四”先贤们的启蒙主张很难得到甚至包括青年知识者们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陈独秀对此曾深有感叹)。

当然,说他们根本没去做这种探寻也不公正。

以鲁迅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启蒙先贤深切意识到,若无广大民众的响应,任何发动革新社会、再造文明的壮举的猛士精英都难免会象夏瑜那样在未曾唤起社会觉醒之前就被黑暗的社会吞噬。

鲁迅怀着哀其不幸而又怒其不争的挚烈情怀,力图寻求到一条促使阿q、祥林嫂们觉醒起来的途径,并为之而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佳品。

但怎样才能达到目的?鲁迅的结论是必须根本改造由历史凝结在民众心底的国民性——奴性。

可是又应如何去改造呢?不认真研究现实大众的文化心态,不顾及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需求,仅仅依凭着一枝挚诚而沉重的笔去猛烈鞭挞就能改造国民性,使中国大众由传统人转化而为现代人吗?为了回应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下累积着的那些问题,也是深受着现实中由“五四”启蒙者们鼓倡而成的全面、激烈的反传统思潮的刺激,另种类型的知识者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之奈何”的担当,以接续民族历史文化命脉的使命意识,从文化保守主义的学理立场进行着思考、探寻和努力,由此而有了现代新儒学的出现。

现代新儒学的出现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积极回应。

新儒家敏锐地提出,民族危机的实质是文化的危机。

循此理路,他们省察了中国近现代由对中国文化物质层面的否定而到制度层面的否定、再进而到精神文化层面否定的逻辑进程,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西化”论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路线,其实这无助于消解或拯救民族危机,反而会因民族自信心的丧失而使民族危机更加深重。

他们据此对“西化”论的思想逻辑及其文化主张进行尖锐批评,并且,不仅针锋相对地大力阐扬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正面价值,而且明确提出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物质文明程度的高低不足以作为现代化量度的观点。

现代新儒家绝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者,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客观存在着的消极面也有着深刻认识和很多批评。

他们也不是文化闭锁主义者,而是既主张了解、接受、吸纳西方化,又要否弃其病态。

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充满怀疑与失望之情。

堪称现代新儒学先驱者之一的梁启超曾很形象地写道:一百年的物质进步,比之从前三千年所得还要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象沙漠中失落的旅人,远远望见一个大黑影,拚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9)这种失落的心态,又使现代新儒家坚信中国以“全盘西化”的方式谋求现代化是绝难行得通的。

他们把中国近代以来国内政局的混乱及黑暗状况都归结为“西化”所致,并认为这同时也意味着民族文化精神的沦丧。

尤其在内忧外患愈烈的民族危机关头,他们的这种思想更显强烈。

这样的情绪和思想的产生与存在,有其客观依据。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自有其内在矛盾和种种固有弊端,这姑置不论,而仅就近代以来中、西接触交往的经验来说,欧风美雨的袭击曾迫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真诚地把西方当作老师,但结果老师又总是一次又一次无情地毒打、残虐着学生。

所以,“中国人民并不是憎恶欧洲人民,因为他们间并无冲突,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

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1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10)明乎此,我们才能够同情性地理解当年曾十分真诚并投注了全副心力介绍西学的严复,何以晚年会同样十分真诚地说:“中国目前危难,全由人心之非,而异日一线命根,仍是中国数千年来先王教化之泽。

”“鄙人年将七十……以为吾国旧法断断不可厚非。

……即他日中国果存,其所以存亦恃数千年旧有之教化,决不在今日之新机。

”(11)至于现代新儒家更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把贞定民族文化意识,挺立起民族的主体精神作为唯一的思想进路。

在他们看来,这是拯救危亡的唯一途径。

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深厚根底和自觉体认,这对于现代新家来说是自然之事。

同时,他们也关注着域外文化,吸纳着西学,不过,引起他们高度兴趣并进而予以认同的,主要是西方人文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