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合集下载

四平山岩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探讨

四平山岩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探讨

四平山岩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探讨
许明亮;杨建国;鲁涛;姜杉
【期刊名称】《黄金科学技术》
【年(卷),期】2005(013)005
【摘要】四平山岩金矿赋存于白垩系上统四平山组地层内由热泉作用形成的硅化带中.矿床根据所产出的标高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含矿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水平产出,为一低品位中型矿床.其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火山机制有关的热泉型金矿床.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许明亮;杨建国;鲁涛;姜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牡丹江市,157011;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牡丹江市,157011;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牡丹江市,157011;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牡丹江市,157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7
【相关文献】
1.黑龙江四道沟西山岩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马新春;相雷;张志博
2.黑龙江四道沟西山岩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马新春;相雷;张志博;
3.黑龙江省北部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J], 孙国璋
4.辽东北部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王相文;于金辉;徐长顺
5.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海相沉积-火山岩建造中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J], 杜少喜;周小康;孙健;彭海练;刘幼骐;赵鹏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平市大顶山一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四平市大顶山一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M e t a l l o g e ni c r e g ul a r i t i e s a nd pr o s pe c ing t di r e c io t n o f Da di n g s ha n pr e c i o us me t a l s a nd po l ym e t a l l i c mi ne r a l s o f Si p i ng Ci J i l i n Pr o v i nc e
s p o t s, 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me t a l l o g e n i c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mi n i n g re a a re a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i t h Mo p a ns h n a F o r ma t i o n o ft h e Ca rb o n i f e r o u s , he t La t e Va r i s e n, a La t e Ya n s h a n i n a nt i r u s i v e r o c k s , NW n a p p e s t r u c t u r e. h e T p r e c i o u s me al t s n i he t s t u d y re a a , p o l y me al t l i c mi n e r a l s me t a l l o g e n i c r e g u l a r i t i e s a n d me t a l l o g e n i c c o n t r o l re a d i s c u s s e d i n hi t s p a p e r , a n d he t ma i n r e g i o n a l mi n e al r p r o s p e c t i n g mo d e l s re a e s t a b l i s h e d . Ke y wo r d s : p r e c i o u s me al t s ; p o l y me al t l i c me al t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 n a p p e t e c t o n i c s ; me t a l l o g e n i c r e g u l a r i t y ; p r o s p e c t ng i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

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浅析眭照鹏【摘要】金矿的形成是一个多种物质来源、非常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作用叠加的过程,但其仍然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我们对金矿的地质特点、成矿特征以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就能探寻其成矿规律,从而辅助找矿工作.本文简要的分析金矿形成的地质特征以及成矿规律,为金矿勘探工作做出一份参考.【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2页(P141,143)【关键词】成矿地质特整;成矿规律;金矿【作者】眭照鹏【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球物理探矿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1 金矿的形成金矿成矿地质作用非常复杂,包括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变质热液成矿作用和外生(风化-沉积)成矿作用。

热液成矿作用一般是热液上侵带来的金元素物质所形成的。

矿脉主要是岩石的板状或席状缝隙中热液沉积中的矿物集合体。

在金矿源中,金是以络合物等形式搬运,再通过还原作用使其沉淀[1]。

原生金矿经过风化地质作用,遭受破碎并经流水搬运作用到适当地点,经沉积作用从而形成砂金矿。

金矿床类型一般类型有:变质热液型(太古代绿岩型)金矿、岩浆热液型(中温热液脉型)金矿、斑岩型金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卡林型金矿、古沉积砾岩型金矿(含金-铀砾岩矿床)、现代沉积砂金矿床等[2]。

2 金矿的分布及矿石特征2.1 分布规律金矿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金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是影响金矿形成的重要的因素。

其矿脉的种类繁多。

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新疆、黑龙江等地,仅胶东一带的储量就达到了我国金探明储量的百分之二十五。

从金矿石的特点上看,金矿床一般分为岩浆热液金矿床、火山热液金矿床和变质金矿床等,金矿床的分布一般是随机性的。

我国的黄金资源分布也是非常不均衡,其中东部地区分布较广,类型比较多。

而且我国虽然金矿床的类型多,但是目前未发现世界级的大型矿床。

北沟岩金矿点地质特征找矿标志论文

北沟岩金矿点地质特征找矿标志论文

北沟岩金矿点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探讨摘要:北沟金矿赋存于白垩系上统四平山组地层,由热泉作用形成的硅化带中。

矿床根据所产出的标高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含矿层。

本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水平产出,为一低品位中型矿床。

其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火山机制有关的热泉型金矿床。

关键词:金矿床热泉型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2-01-01一、成矿地质条件区域成矿带位于环太平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饶河—延吉古生代、中生代铂、钯、金、铜成矿带内的老爷岭元古代、中生代铁、金及多金属成工作区内。

工作区位于北东向敦化—密山岩石圈断裂和近南北向牡丹江岩石圈断裂之间。

沿该带见有后期花岗斑岩类岩脉及花岗岩类小岩体侵入,为以金为主的多金属成矿提供了热液来源,韧性剪切带提供了成矿空间,其成矿、控矿条件极为有利。

从1/20万化学测量在工作区内圈出的金、锑、铜、铅单元素异常看,锑属前缘指示元素,且面积较大。

从区域重力场反映,证实本区以晚太古代—中元古代构成的隆起区,岩石密度比东部和西部中、新生代岩石密度大。

在重力场上表现为梯度带。

此带为黑龙江省东南部一带以金为主多金属矿最佳成矿位置。

二、工作区地质特征1、地层工作区内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pt2hl),为一套动力变质岩。

呈近东西向不规则状分布,出露面积约250km2。

中生界下白垩统猴石沟组(k1h),岩性为砂岩、砂砾岩。

新近系中—上新统船底山组(nc),主要由气孔状和致密块状伊丁石化橄榄玄武岩组成。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为近代河床、河漫滩相堆积。

2、岩浆岩区域内出露的侵入岩主要有古元古代花岗闪长岩(pt1γδ)、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闪长岩(t3—j1γδ)、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t3—j1γ)及早侏罗世花岗斑岩脉(j1γπ)等。

3、构造工作区位于佳木斯—兴凯微地块兴凯隆起与牡丹江中元古代裂谷带街接部位。

测区东南为北东向延伸的敦密岩石圈断裂,西部为近南北向的牡丹江岩石圈断裂。

北沟岩金矿点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探讨

北沟岩金矿点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探讨
3、 构 造
b 、 矿石化学成份 ̄s i o  ̄
于 海底 热泉 成 因特征 。
, 主要由 s i 0 成, F e 2 0 3 < F e O ( Wm) 类似
C 、 Au / A g比值 为0 . 5 , 与 热泉 成 因金矿 床和 现代 热泉 沉 积物 中 的A u / A g
比值 相当 。
缘 指示 元素 , 且面积 较大 从 区域重力 场反 映 , 证 实本 区以晚 太古 代~ 中元古代 构成 的隆起 区 , 岩 石
金 矿化体 有2 条, 一条位 于上述 金矿 体的底 板 , 宽度 为1 米, 金品位 为0 . 4×
1 。 另一 条在 上述 金矿 体北 西5 米处 , 平 均宽度 为 1 . 3 3 米, 金 平均 品位 为0 . 5 4
砾石 熔蚀 、 交代现 象 , 具有 热液 成 因。
区域 内 出露的侵 入岩 主要有 古元 古代 花 岗闪长 岩 ( P t . Y 6) 、 晚三叠 世一 早 侏 罗世 花 岗闪 长岩 ( —J v 6) 、 晚三 叠世 一早侏 罗 世花 岗岩 ( T 广J v) 及 早 侏 罗世花 岗斑 岩 脉 ( J v ) 等。
矿床。 2 ) 、 成 因类 型
工作区内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 P t ' M) , 为一套动力变质岩。 呈
近东 西 向不规则 状分 布 , 出露面 积约2 5 0 1  ̄1 2 。 中生 界下 白垩统猴 石沟 组 ( Kl h) ,
岩 性为 砂岩 、 砂 砾岩 。 新 近 系中一 上新统 船 底 山组 ( N c ) , 主 要 由气 孔状和 致密 块状 伊丁 石化橄 榄 玄武岩 组成 。 新 生界 第 四系全 新统 ( Q h ) , 为 近代 河床 、 河 漫

热泉型金矿找矿标志

热泉型金矿找矿标志

作者: 王连国[1] 侯玉树[1] 李东一[2]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2]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创新与应用
页码: 19-2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Z期
主题词: 热泉型金矿 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摘要:在热泉型金矿床找矿成果基础上,作者根据目前已建立的矿床模式对热泉型金矿在找矿勘查中应注重的找矿标志作了归纳总结,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在今后类似的地质条件下工作时参考。

四平山门-放牛沟一带成矿系列及成矿区带划分

四平山门-放牛沟一带成矿系列及成矿区带划分

四平山门-放牛沟一带成矿系列及成矿区带划分初凯;于锡伟;李祥【摘要】There are many precious metals,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spots) distribute in Shanmen-Fangniugou area, where is one of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 i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the previous work achievements, the writers summed up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metallogenic series, carried out IV metallogenic subzone division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grade III metallogenic zoned, and summarize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metallogenic sub zone.%山门—放牛沟一带分布有众多的贵金属、多金属矿床(点),是吉林省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本文根据前人的工作成果,总结了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系列,并在全国Ⅲ级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进行了Ⅳ级成矿亚带的划分,对各成矿亚带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6-8,32)【关键词】成矿区带;成矿亚带;成矿系列;矿床(点)成因类型【作者】初凯;于锡伟;李祥【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吉林四平136000;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吉林四平136000;四平市规划局,吉林四平 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60 引言研究区属大黑山地垒南段,位于吉中—延边(活动陆缘)Mo-Au-As-Cu-Zn-Fe-Ni成矿带(Ⅲ)内,分布有众多的贵金属、多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规模性矿床如山门银矿、放牛沟硫铁矿、大顶山铜矿、大顶山硅灰石矿等。

霍邱县四平山矿区白云岩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霍邱县四平山矿区白云岩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辉绿岩出露地 表 易 受 风 化 呈 土 状,在 开 采 场 岩 石 尚 新鲜。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微弱,具绿泥石化、碳酸盐 化,常见 0.5~2cm的方解石脉充填。
矿层自东向 西 平 均 厚 度 逐 渐 变 小,但 变 化 幅 度 较 小。 矿 层在各勘探线上平均厚度变化情况见表 2,矿体沿走向 厚度变化见图 1。
多在 75°以至直立。 岩脉平面直线长度最大 β9长 350m,最小 β1长 55
m;平面宽度最大 β3宽 5.0m,最小 β18宽 1.1m。其中 β3由于开采后变动平面上呈蛇状弯曲,β8、β9两岩脉在 北部有相交 的 趋 势。 岩 脉 向 深 部 延 伸 不 清,本 次 施 工 的 ZK001于孔深 15.93~23.18m处见辉绿岩,其他钻孔均未 见到。 3.2 岩浆岩的物质组成
2 构造特征
2.1 褶皱构造 矿区褶皱构造主要为张井子向斜。该向斜走向北西
西,长大于 15km。北东段地层出露较全,核部地层为寒 武系,两翼组成地层为青白口系、震旦系,倾向南南西,倾 角 10°~35°;南西段因受断层影响地层残缺不全,仅见青 白口系刘老碑组 和 震 旦 系 四 十 里 长 山 组,走 向 与 寒 武 系 地层断层 接 触。在 张 井 子 一 带 见 有 向 斜 的 内 倾 转 折 外 端,呈“似花边”构造;在李集一带因构造剥蚀作用,致使
山组、土坝组,处于张子井向斜的北东段南西翼部位,断裂构造不发育,岩浆岩出露主要为辉绿岩,矿层赋存于寒武
系上统土坝组下段,受张子井向斜的单斜控制,矿床属浅海 ~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矿床,地层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白云岩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四平山矿区;霍邱县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39(2019)04-0046-02

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1、矿床地质特征虎林市四平山金矿床位于完达山早中生代优地槽褶皱带内,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与海相沉积盆地接壤处,矿床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四平山组,该组为一套热泉一盆地沉积物。

岩性以泉胶砾岩为主,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并且有植物化石炭化碎片,厚121.42m。

在其底部贯入硅质脉,在其上部堆积有硅质泉华。

在强硅化地段可见金矿体及富矿脉。

矿区内侵人岩不发育,地表尚未发现侵入岩,仅在个别钻孔中见有石英闪长玢岩,辉绿玢岩脉侵入斜长流纹岩中。

脉岩均受到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矿床范围内呈现一火山口特征,在其周围发育着向北西开口的半环状断裂。

矿化产于硅化带中,按产出部位可分为三层:上部矿化产于硅化带上部即硅质泉华中,厚约50m;中部矿化产于泉胶砾岩中,主要见于矿区东部,宽20m,长80m;下部矿化产于硅化带下部似层状硅质脉及其下盘流纹斑岩中,矿化厚约50m。

共圈9个矿体,长148~317m,宽42~100m,厚3.76~9.51m,平均品位1.36x10-9~3.7x10-9,矿体多向西南倾,倾角5―15°,表内外矿体与无矿夹石互为相间成层产出。

2、热泉成因特征四平山金矿在地表及其附近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呈蘑菇状展布的硅帽,硅帽是由硅质岩、泉胶砾岩和强硅化流纹斑岩组成,呈面状产出,厚度大于200m。

3、热液蚀变特征矿区热液蚀变异常发育,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泥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叶腊石化等。

以四平山为中心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具分带现象。

其分带从上到下,从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带一绢云母化带一青盘岩化带。

(1)硅化带:由硅质泉华、酸蚀带及硅质细、网脉带组成。

以四平山为中心呈椭园形分布,南北宽800―1000m,东西宽约800m,垂深一般为100~150m,在近火山口处可能大于200m。

目前已知的金矿体均产于该蚀变带内。

虎林市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床成矿模型初探

虎林市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床成矿模型初探

要: 四平山金矿床 为一低品位中型矿床 , 曾 为虎林市的地方经济做 出突出的贡献 , 现资源已近枯竭, 急需寻找 后备基地 。 该文概述 了四 平山
热采型金矿地质霄景, 赋 矿围岩, 矿体特征 , 从 硅帽和硅 化带的地质特征 , 地球 物理 、 地球 化学及 围岩蚀变特征等方面论述 了 热采成因特征 , 并
矿体 较 少。
1 . 4 矿 体 特征 依 据 矿 体 分 布 标 高 分上 、 中、 下 三 层 矿 体。
①上 部 矿体







- - - 一 ’ , } 9 l 力固 2 8 l 1 0
呈 帽 状 盖 在 四平 山顶 , 产 于 硅 质 泉 华 中。 厚 度 变 化 系数 在 5 5 . 6 8 %~6 0 . 3 6 %之 间。 其 中主 矿 体 产 于 3 6 0 . 7 0 I T I 以上。 呈 近 东西 向, 向西 1 4 4 线 折 向北 西 向 , 为向 南凸的 近 三 角形 , 矿层 顶 板 为硅 质 岩 , 底 板 为表 外
圈 全新统 吲 网平山缎硅质岩及采胶砾岩 网 流纹岩、漉纹斑岩 圜 英安岩、斜长糟 懒质 角 棘 集块岩 臣 工业矿体 低蹴位 矿体 矿化体 地质界线 网 不整合界线
岩化 带。
1 . 3. 1 硅化 带
自上 而 下 由硅 质岩 、 泉 胶 砾 岩 及 硅 质 脉带组成 , 以 火 口为 中心 , 近 等 轴 状 出露 地
矿 区处 于 中 生代 五个火 山 1 3 之一 的 四平 平 山组( K x ) 上 硅 质 岩及 泉 胶 砾 岩 , 其 次 为
中生 界 大 塔大 山林 场 组( K d ) 流 纹 岩及 流纹

四平山试验报告

四平山试验报告

为开发利用黑龙江省虎林县黄金资源,由黑龙江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勘查所,陕西地矿局第三地质队和虎林县地矿局共同对四平山金矿进行了可行性试验。

虎林县四平山金矿规模小,面位低,适于堆浸生产有石属贫硫化物硅质类型矿石,致密坚硬,但微裂隙发主育,金的粒度以细粒、微细粒为主,矿石中碳、砷、硫等有害杂质低,经室内可浸性试验,矿石可浸性较好,应进行可行性柱浸试验,作出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试验首先进行室内柱浸可行性试验,据柱浸可行性试验结果,四平山金矿矿石属耗氰耗碱低的易浸矿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野外堆浸生产试验,在低气温条件下,完成试验。

通过室内野外可行性试验,证明四平山金矿堆浸提金生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如能规模生产,经济上可以收到良好的效益。

一、柱浸可行性试验经两个月的试验表明,四平山金矿属硅质岩型金矿,矿物成份简单,有害杂质少,金品位为2.79g/T的原矿经过30天有效浸出其最终浸出率为80.35%,相应氰耗为0.229公斤/吨矿,碱耗为0.241公斤/吨矿。

(一)、样品的采集及加工1、样品采集样品采自四平山金矿区地表,用刻槽法采样,样品按金品级由三组18个小样组成。

总重量260公斤。

2、样品加工试样径100×125和100×60鄂式破碎机粗破至-30毫米,拦匀后缩分,其图1 试验样加工流程(二)原矿性质1、原矿光谱分析矿石中主要微量元素光谱分析见表1原矿光谱分析表1对试验原样进行了多项分析和试金分析,其结果列于表2、表3原矿多项分析表2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成份为SiO2、Fe2O3,其它造岩元素均低,硫极低,属典型的氧化矿。

原矿试金分析表33、矿石工艺矿物学特征矿物成份:石英>90%玉髓3-10%蛋白石少量粘土少量黄铁矿微量褐铁矿少量结构:胶状和隐晶——微晶结构构造:微密层状、层纹状构造金的赋存特征:因本矿石金品位低,镜下未见到自然金颗粒。

从浸出行为可证明,本矿区金主要应为自然金,以极细小颗粒赋存于黄铁矿或褐铁矿充填的层纹裂隙中,金以裂隙金为主要赋存形式。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作者:余海滨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贵金属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矿业开采工作。

在我国,从金矿中提炼出的金元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相应的勘探开采技术不断改进,掌握金矿的形成规律和地质特点,能够为金矿资源的开采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首先概述了金矿的形成原理,然后分别从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两个方面,对金矿进行详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矿;形成原理;地质特征;成矿规律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0721 金矿的形成原理火山喷发时,岩浆会从下地幔带出一些物质,或者侵入地壳浅出,就会形成金矿。

金矿是多种物质的混合体,除了天然金以外,还包括石英石、金属硫化物等。

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冲刷磨砺会对杂质产生风化和氧化效果,最终形成金块颗粒。

总结起来,金矿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1]:一是特殊环境,二是较长时间,经过研究表明,金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了解并利用这些规律,能够通过地质特征进行推测,继而评估是否存在金矿,为金矿的开挖提供科学依据。

由此可见,深入探讨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金矿的地质特征2.1 绿岩带型绿岩带型金矿中,金矿类型主要是角闪岩、辉石等,形成过程是火山喷发出矿物质,对岩石造成化学侵袭,继而出现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反应,因此表面呈现为绿色[2]。

分析其地质特征,主要位于多山区域,而且出现过火山喷发现象,喷发期间带来的物质和原有岩石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出现造山效果。

而且,该金矿内会存在大量片状岩石,呈现绿色、质地较脆,组成物质主要是云母、石英,因此在分布上相对明显。

2.2 矿金砂矿金砂金矿的形成,得益于河流对含金金属物质的搬运,在水流作用下聚集到平缓区域,然后形成矿床地带,含有大量金属物质。

该金矿的特点是含金量高、开采方便,因此成为目前经常开采的类型。

叶赫县崔家屯金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叶赫县崔家屯金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叶赫县崔家屯金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杨春鹏;郑天林;王帅【摘要】吉林省四平市叶赫县崔家屯金及多金属矿位于大黑山条垒,是吉林省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矿体分布在印支期石英闪长岩与石缝组超覆侵入接触带上,矿体产出严格受断裂带控制.矿床是以裂隙充填为主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属破碎蚀变岩型矿床,控矿蚀变为硅化蚀变.【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金及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作者】杨春鹏;郑天林;王帅【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吉林四平 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0 引言本区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叶赫县西南10 km崔家屯一带,行政区划隶属于叶赫县管辖,经过对本区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特征及矿体规模、形态等特征。

本文重点阐述了崔家屯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成矿模式。

区内崔家屯金矿点,以Au矿种为主,兼顾其他有色金属矿产,通过1:1万地质测量、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1:1万高精度磁法测量查明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物化探异常和矿化蚀变特征。

利用地表槽探、深部钻探工程等手段,查明区内地表和深部矿(化)体的数量、规模、产状等分布规律,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圈定矿体,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成矿背景区域大地构造位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Ⅰ级)、吉黑褶皱系(亚Ⅰ级)、吉林优地槽褶皱带(Ⅱ级)、石岭隆起、大黑山条垒(Ⅲ级)南段。

区域地层有古生界奥陶系石缝组变质岩系和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连续沉积地层,沿构造呈北东向展布。

还有沿沟谷分布第四系现代洪冲积砂、砾石及亚粘土堆积。

区域侵入岩以华力西晚期和燕山期侵入岩为主,分布面积较大,多呈大的岩基、岩株产出。

探究湘东北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式

探究湘东北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式

探究湘东北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式摘要:之前,对湘东北地区金矿床成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构造演化及断层的构造活动对金矿成矿的影响与作用,成矿规律研究较少,没有提出确切的找矿模式。

本文从成矿地质特征入手,总结成矿规律,提出合理的找矿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湘东北;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模式1区域地质背景湘东北地区位于江南古陆中段,西与雪峰弧形构造带斜接,东与江西九岭构造带相连,北与扬子地块台褶带以岳阳北断层相隔,东南有文家市断裂构造带与平乐凹陷相分离。

受到华南板块、华北板块以及华南陆内不同块之间共同作用的远程效应,使得湘北东整体受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形成一系列北北东方向的构造,尤其是燕山期强烈断块运动改造形成的东西向复式褶皱带是本区最古老的褶皱构造。

根据岩石变形和组构分析,该区断续存在一组北西向韧性变形带,分布范围大致西从丁字湾经瓮江、万古,跨过长平盆地和连云山岩体并逐渐与东西向构造联合。

湘东北地区自中元古代即有岩浆侵入,至燕山期达到最高峰。

侵入岩以铝过饱和的酸性、中酸性岩为主,基性、超基性岩类仅局部出露。

岩浆源以壳源重熔型岩浆为主,仅在七宝山、料原等地见有壳幔源型岩株。

2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和主要成矿类型2.1成矿地质特征湘东北地层发育较全,从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其中冷家溪群变质岩是湘东北区域金矿床(点)的主要分布岩层,与区域内几条比较有规模的韧性逆冲剪切带的活动密切相关,金矿脉的走向几乎都近似东西向。

湘东北区域的复杂地质构造使该区的内生金矿全部都受各级构造单元的逐级控制,其中,浏阳—宁乡东西向构造带是本区最古老的构造系统,控制着主要金矿带的展布。

2.2主要成矿类型第一,剪切带型,即前人所划归的“产于浅变质岩中石英脉型”或“蚀变破碎带型”;第二,斑岩型,包括它们风化后形成的黑土型金矿和铁帽型金矿;第三,基性岩型;第四,浸染型。

四种矿化类型:第一,冷家溪群硅化破碎蚀变岩金矿化类型;第二,晚古生代地层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化类型;第三,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化类型;第四,产于浅变质岩石中的断裂破碎带铅锌矿化类型。

吉黑地槽褶皱系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吉黑地槽褶皱系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张广才 岭早古生代 陆缘构 造带和小兴安岭一 松嫩地 块滨东隆 起 带 ,呈 南北 向展 布 。以郯庐 断裂北延 西支 ( 阳一 沈 四平一
德 惠 一 克 ) 、 塔 溪 一 口 断 裂 为 界 与 松 辽 盆 地 成 矿 区 接 逊 林
接 ,以华北 陆块北缘 断裂东 段为界 与辽东 成矿带相 接 。区 域 出露地层较 少 ,华 力西期 侵入岩 发育 。构造主要 为北西
触 ,以牡丹江断裂 为界与佳木斯~ 兴凯成矿带相接 , 以敦密 断裂为 界与太半 岭、吉中一 延边成矿 带相接 ( 图3 见 )。
区 域 出 露 地 层 主 要 为 元 古 界 东 风 山群 、 下 寒 武 统 铅 山
石 英脉型矿 床 、珲春 市杨金 沟 白钨 矿床 。闹枝沟 金矿位 于 成矿 带 中部 ,围岩为华 力西花 岗岩 ,矿 体呈北西 走 向,具 有地表 延长较小 ,深部延 伸较大特 点。 ( )找矿方 向。成 4 矿 带上主 要寻找 斑岩型金 铜矿 、蚀变岩 型金银铜 多金 属矿
图2 太 平岭岩 浆起源及成 矿模 式图
(一 a 花岗斑岩成矿;b 闪长玢岩成矿 ;1花 岗斑岩 ;2 闪长玢岩 ; 一 . . 3 断裂 ;4 花 岗岩 围岩 ;5 隐爆角砾岩 。) . . .
图3 小兴安岭一 张广才岭北段 区域地质 图
(. 四系;2 第三 系;3 白垩系:4 寒武系;5 元古界; 1第 . . . . 6 燕 山早期花 岗岩岩 组;7 华力西 晚期花 岗岩 岩组: . . 8 华 力西 晚期白岗质花 岗岩岩 组 :. . 9 逊克一 力一 铁 尚志断裂: 1. O 牡丹江 断裂 ;l. 1 断裂 。)
以及 9 个I 级成矿 带 。吉黑地槽 褶皱系 共划分 太平 岭、小 4 I I

黑龙江四平山金矿深部矿体预测

黑龙江四平山金矿深部矿体预测
第2 9卷
第 2期

界Leabharlann 地质 V 12 N . o. 9 o2
21 0 0年 6月
GLOBAL GE0L0GY
Jn 00 u .2 1
文 章 编 号 :10 0 4— 5 8 (0 0 2— 02 — 0 5 9 2 1 )0 26 8
黑龙 江 四 平 山金 矿 深部 矿 体 预测
3 C a g h n G De in Isi t ,C a g h n1 0 1 . h n cu D sg n t u e h n c u 3 0 2,C i t hn a
Ab t a t sr c :T e g o o ia o d t n n e t co i a k r u d o o p n od d p s n S p n s a r h e lg c lc n i o sa d g oe tn c b c g o n fh t s r g g l e o i i i i g h n a e i i t
K yw r s rdc o ;ht p n o e oi; epoeo y Spn sa o e oi e o g ag e o d :pe it n o sr ggl d ps de rb d ; iighngl dp s ;H i n j n i i d t d t l i
2 0世 纪 7 0年 代 以来 ,环太 平 洋 地 区发 现 了大
P e it n o epo e o yi iigh ng l e oi o i n j n rdci fd e rb d Spn s a od d p s f l gi g o n t He o a
HUANG Yo g we ,L a g h i一,L . h o n— i IGu n . u U Da c a

四平山门—放牛沟一带成矿系列及成矿区带划分

四平山门—放牛沟一带成矿系列及成矿区带划分

0 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究 区属大黑山地垒南段 , 位于吉中一延边( 活 动 陆缘 ) Mo . Au - Ag . C u . Z n . F e - Ni 成矿 带 ( 1 1 I )内 , 分 布有 众 多的贵 金属 、多金 属 和非金 属 矿产 ,规模 性矿床如山门银矿 、放牛沟硫铁矿 、大顶山铜矿 、 大顶山硅灰石矿等。 2 0世纪 8 0年代 吉林 省 第 三地 质 调查 所组 织 专 家通过系统 的资料研究和野外调查等工作对该 区进 行 了中比例尺成矿预测 ,对本 区的地质找矿工作具 有 积极 的指导 意义 。本 文 的Ⅳ级成 矿 区带 、成 矿预
初 凯 , 于锡伟 , 李 祥
1 . 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2 . 四平市规划局 。吉林 四平 1 3 6 0 0 0 摘 要 :山门一 放牛 沟一 带分布有众 多的贵金属 、多金属矿床 ( 点 ),是 吉林省重要 的成矿 区带之一 ,本文根据 前人的工作成果 ,总结 了该 区的成矿地质 背景和成矿 系列 ,并在全 国Ⅲ级成矿 区带划分的基础上进行 了Ⅳ级成矿 亚带的划分 ,对各成矿亚带的特征进行 了总结。 关键词 :成矿 区带 ;成矿亚带 ;成矿 系列 ;矿床 ( 点 )成 因类型
中 图 分 类 号 :P 5 3 6文 献 标 识 码 :A
Di v i s i o n o f me t a l l o g e n i e s e r i e s a nd me t a l l og e n i c z o ne s o f Sha nm e n- Fa ng ni ug o u a r e a i n S i pi ng
s u mm e d u p t h e me t a l l o g e n i c g e o l o g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a n d me t a l l o g e n i c s e r i e s , c a r r i e d o u t I V me t a l l o g e n i c s u b z o n e d i v i s i o n o n he t b a s i s o f n a t i o n a l ra g d e I I I me t a l l o g e n i c z o n e d , a n d s u mma i r z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v a r i o u s me t a l l o g e n i c s u b z o n e .

黑龙江虎林四平山岩金矿床深部找矿远景

黑龙江虎林四平山岩金矿床深部找矿远景

性 特征上 看 , 该组 岩层 具有爆 发 一喷溢 相 的特征 。大 塔 山林场 组 下部岩 性 主要 为震碎 角砾 岩 和角砾熔 岩 ; 上部 为 流纹斑 岩 。地 层 中绢 云母 化 、 硅 化较 为 普 遍 , 其 中 以四平 山为 中心 , 从 四平 山往外 , 硅化 越来越 弱 , 其 中强硅 化带 主要 分 布在矿 区 流纹斑 岩顶 部 , 地 表 长 宽均 在 3 n~ 5 0 1 T I , 且 金矿 化较 强 ( 下部 含矿层 ) , 局部
1 . 1 大塔 山林 场 组 大塔 山林 场 组 ( K , d ) 是 矿 区 的 主要 含 矿 层 位 之


为一 套酸 性 熔 岩 , 厚度 8 5 . 5 1~1 3 2 . 0 1 m。从 岩
四平 山 岩金 矿 床 在 2 0世 纪 9 0年 代 被 发 现 , 是
典型的热 泉 型金 矿 床之 一 , 共 探 明 金 资 源 储 量 达
5 . 8 t , 矿 体 主要 分 布 于地 表 的硅 质 泉华 矿 体 和 深 部 低品位金矿 体 , 地 表 矿 现 已 开 采 完 毕 。 目前 , 已 知 的深 部 矿 体 品 位 较 低 , 且 需地 下开采 , 从 经 济 角 度
来看看 , 已知 的 深 部 低 品 位 矿 体 开 采 价 值 不 大 。然
矿 成 果的研 究基 础 上 , 对热 液通 道 、 矿 床 成矿规 律 、 找矿 远景 等 方面 , 进 行 了深层 次 的分析探 讨 。研
究认为, 该 区金矿化主要与酸性火山岩有关, 深部火山通道和张性 断裂及构造交汇处的热泉通道是 寻找 热泉 型金矿 床 的 重要 远 景 区。
关 键词 :热泉 型金 矿床 ; 热 液通 道 ; 成矿 规律 ; 找矿 远景 ; 四平 山岩金 矿床

虎林市四平山岩金矿热泉成矿机制探讨

虎林市四平山岩金矿热泉成矿机制探讨
的矿体 。
6 从 氧 同 位 素 特 征 来 看 , 黑 色 、 灰 黑 色 含 金 .
硅 质 脉 的 6埘 值 远 远 低 于 上 、 下 硅 质 岩 。 含 金 硅 质 0
脉 的 6 0 在 + O ~+ 2 之 间 ,而 上 、 下 硅 质 岩 在 值 1% 1% + 2 ~ + 5 之 间 ,这 表 明前 者 ( 1% 1 % 含金 硅 质 脉 ) 比后 者 温 度 高 出 5 ℃~ i0 ,含 金 硅质 脉 通 常被 认 为 是热 泉 0 0℃
T 06 0 08 . 0 7 .8 T 0 3 0 27 . 0 5 .3 6 T 14 . 1 3 . 0 7 _ 6 9 7
0 5 < 3 . 06 01 . 00 01 0 5 .2 . 4
表 2 全岩 阳离子分子数 法矿物 温度计
顺序号 5 6 样 号 1918 0/4 Z98 K2 岩石名称 流纹斑岩 流纹 斑岩 斜 长 石 1 1 6 0 34 1 8 4 0 58 石 英 1 2 .1 4 33 1 3 ,3 0 99 透 长 石 15. 0 45 6 10 . 1 27 6
强硅 化带 。
深 断裂 与北东 向大和镇 断裂所 分割成 的菱形地体 的东
部 边 缘 ,地 质 构造 复 杂 。
二 、含矿 层位 及其化 学特 征
区 域 内地 层 以晚三 叠 世 一早侏 罗 世海 相 ~ 陆相沉 积
岩和中侏罗世 一晚 白垩世火山岩较为发育 ,其 中大塔 山
林 场组 (:)和 四平 山组 ( )为 主要含 矿 层位 。 Kd Kx ( 大 塔 山林 场 组 ( d 一) K ) 大塔山林场组厚度8 . 1 3. 1 ,四平山岩金矿 55 ~12 0m 1、 I号金矿 体 位 于该 组 上段 的流 纹 斑岩 和 流纹 质角 砾 I

四平市大顶山一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四平市大顶山一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四平市大顶山一带贵金属、多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衣凤军;惠艳梅【摘要】四平市大顶山地区分布有众多的贵金属、多金属矿床、矿(化)点,笔者总结了各矿床、矿(化)点特征,认为该区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与石炭系磨盘山组、华力西晚期、燕山晚期侵入岩、北西向推覆构造关系密切,对本区贵金属、多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和成矿控制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区域主要矿产的找矿模型.【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4页(P32-34,49)【关键词】贵金属;多金属矿产;推覆构造;成矿规律;找矿模型【作者】衣凤军;惠艳梅【作者单位】吉林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吉林四平136000;吉林省地矿测绘院,吉林长春1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2四平市大顶山地区分布有众多的贵金属、多金属矿床、矿(化)点,该区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与石炭系磨盘山组、华力西晚期、燕山晚期侵入岩、北西向推覆构造关系密切。

研究该区成矿规律对区域矿产资源勘查有重要意义。

1.1 地层区内贵金属、多金属矿产较明显受一定时代地层控制,矿(化)点多分布于石炭系上统磨盘山组下段(图1)。

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为石英岩、硅质岩及含锰碳酸盐岩;磨盘山组石英岩、硅质岩为海底酸性火山物质的变质产物,可见本区主要矿产均受不同时代海底火山-碳酸盐建造的控制。

这基本与组内有用元素较高特征相符合(表1)。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中黄铁矿及方铅矿的δ34S分别为6.193、-9.061,变化范围较大,显示了矿源与地层相关的特征。

1.2 构造多数控矿构造的生成和演化受依兰—伊通断裂的控制。

吉林省山门银矿田、伊通放牛沟多金属矿床、伊通西大城号铜矿床及本区贵金属-多金属矿点均分布在该裂谷西北边缘。

由此可见,依兰—伊通断裂为控制测区主要矿产的主体构造。

随着依兰—伊通断裂的生成和发展,在区内不仅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脆韧性(包括推覆构造)、脆性断裂和北东向脆性断裂,且又形成轴向北西的复式倒转褶皱及其共生的轴面劈理和折劈理构造群,成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1、矿床地质特征
虎林市四平山金矿床位于完达山早中生代优地槽褶皱
带内,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与海相沉积盆地接壤处,矿床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上统四平山组,该组为一套热泉一盆地沉积物。

岩性以泉胶砾岩为主,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并且有植物化石炭化碎片,厚121.42m。

在其底部贯入硅质脉,在其上部堆积有硅质泉华。

在强硅化地段可见金矿体及富矿脉。

矿区内侵人岩不发育,地表尚未发现侵入岩,仅在个别钻孔中见有石英闪长玢岩,辉绿玢岩脉侵入斜长流纹岩中。

脉岩均受到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矿床范围内呈现一火山口特征,在其周围发育着向北西开口的半环状断裂。

矿化产于硅化带中,按产出部位可分为三层:上部矿化产于硅化带上部即硅质泉华中,厚约50m;中部矿化产于泉胶砾岩中,主要见于矿区东部,宽20m,长80m;下部矿化产于硅化带下部似层状硅质脉及其下盘流纹斑岩中,矿化厚约50m。

共圈9个矿体,长148~317m,宽42~100m,厚3.76~9.51m,平均品位1.36x10-9~3.7x10-9,矿体多向西南
倾,倾角5―15°,表内外矿体与无矿夹石互为相间成层产出。

2、热泉成因特征
四平山金矿在地表及其附近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呈蘑菇
状展布的硅帽,硅帽是由硅质岩、泉胶砾岩和强硅化流纹斑岩组成,呈面状产出,厚度大于200m。

3、热液蚀变特征
矿区热液蚀变异常发育,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泥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叶腊石化等。

以四平山为中心沿水平和垂直方向具分带现象。

其分带从上到下,从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带一绢云母化带一青盘岩化带。

(1)硅化带:由硅质泉华、酸蚀带及硅质细、网脉带组成。

以四平山为中心呈椭园形分布,南北宽800―1000m,东西宽约800m,垂深一般为100~150m,在近火山口处可能大于200m。

目前已知的金矿体均产于该蚀变带内。

硅质泉华:出露于四平山顶形成陡砬子,在平面上呈椭园形,长约560m,宽300m,剖面上呈帽状盖于泉胶砾岩之上。

其中上部赋存似层状金矿体。

酸蚀带:主要表现在泉胶砾岩中,玉髓状硅质充填交代水爆角砾和陆源碎屑物常见高岭土化、硅化、黄铁矿化蚀变,该带在东部见有细网脉状金矿化。

硅质脉:由似层状硅质脉
与泉胶砾岩和流纹斑岩顶部的细、网脉状硅质脉组成。

除硅化外尚见到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局部在似层状硅质脉中见到假象方解石。

在似层状硅质脉及其上下盘围岩中赋存有金矿体。

(2)绢云母化带:分布在硅化带外缘和之下,围绕硅
化带产出,水平宽约500m,垂向位于硅化带之下数十米至
百余米处。

多发育于流纹斑岩中,在四平山西南泉胶砾岩中亦有发育。

中等到强绢云母化为主,次有高岭土化。

在地表由于水解作用而多形成含砾风化粘土,该带内伴有硅质脉,细脉浸染状、团斑状、星点状黄铁矿及少量碳酸盐脉,局部见有叶腊石化。

局部见金矿化,但Au品位一般小于1×10―6。

(3)青盘岩化带:地表无出露,位于绢云母化带之下,以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为主,局部见有硅化等。

主要发育于斜长流纹岩中,为早期区域性蚀变。

该带金矿化弱,偶见Au品位<1×10―6的金矿化。

4、控矿条件分析
矿区自中侏罗世以来,大体经历了火山作用和热泉作用,成矿作用与热泉作用有关。

5、物质来源
晚白垩世流纹斑岩喷溢后,在矿区内形成一个火山穹丘地貌。

泉胶砾岩主要堆积于火山穹丘的西南斜坡上。

从四平
山组泉胶砾岩沉积特征看具有中央细、边缘粗,在底部粗砂岩、泥质粉砂岩中见有炭化、硅化的植物碎片及细粒莓状黄铁矿等,硅质泉华具有层纹状、翻花状构造,且北大地质系朱梅湘教授在硅质泉华中发现颤藻类丝状体。

这些都说明当时沉积环境为封闭一半封闭的水盆地。

矿区δD值为l20‰,说明热液中渗入了大量的大气降水。

盆地中的水体沿区域性断裂补给了地下热液流体,这些热液流体在上下对流中淬取了周围岩石中的金,从次生晕成果看矿区土壤中的金背景值显著高于邻区,从矿区原生晕成果看,各类岩石含Au丰度高于克拉克值的几倍,热泉成因的泉胶
砾岩、硅质岩的含Au丰度已达矿化级。

说明矿区金的来源
与热泉作用有关。

6、构造条件
矿区火山口是热液上涌的主要通道。

在火山颈上方沉积的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是热液通道上方的盖层。

地下热液流体上涌时气体聚积在盖层之下,当流体达到一定压力之后,冲破盖层产生水爆作用。

因此,在泉胶砾岩底部见有粉砂岩、泥岩角砾。

泉胶砾岩、泉胶砂岩封闭了热液通道,被封闭的通道又被继续上涌的热液流体再次破裂。

这样多次的通道的封闭与破裂,形成了上百米厚的四平山组地层。

此后上涌的热液流体多沿泉胶砾岩与流纹斑岩接触界面上涌,亦有沿泉胶砾岩与粉砂岩界面上涌,上涌的热液流体在地表出
口附近堆积了50多米厚的硅质泉华,并在上述岩层接触界
面及其上下盘围岩裂隙带充填了似层状硅质脉和细、网脉状硅质脉因此,火山口附近的岩层界面和裂隙带是热液流体沉积的良好构造空间。

7、结论: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⑴大地构造环境为中新生代火山岛弧带。

⑵区域构造环境为地壳或超地壳深大断裂“复杂的火
山岩盆地”及复杂的断裂构造区。

⑶赋矿围岩为新生代一套火山碎屑岩相、火山凝灰岩相,冲积相,河流相及部分湖相大孔隙度、强渗透性的碎屑岩。

⑷岩浆岩一主要是复杂的中酸性火山岩浆或次火山岩
浆岩。

⑸与岩浆活动相联系的深部热源和浅部热泉及地热体系。

⑹与热泉型金矿相对应的矿化蚀变特征,泉华、硅帽、酸蚀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等。

综上所述在条件具备的活动地热系中,岩浆的侵入或喷发乃至地震活动都可能引起热液喷发事件。

这些作用会使地热储中的孔隙压力突然增加,在地热储中的流体压力超过岩石抗张强度和围岩载荷之时就会产生水力压裂作用,从而使热流体通过岩石节理裂隙、断裂构造或岩石孔隙等通道运移。

水力压裂作用是转变为热液喷发还是通过热流体沿先成的
构造薄弱带贯入而将能量耗散掉,这取决于流体的有效能量。

当流体具有足够高的有效能量,就会通过“通道运移,当其经过地热储上部的可浸透性角砾和断裂裂隙等系统时,由于通道的突然开启围岩压力释放,流体压力梯度增加,引起流体沸腾而抬升至近地表几百米范围内,从而使贵金属从深部被带上来而进入沸腾水面之上的热泉环境中。

沸腾作用导致含贵金属流体的冷却、氧化和溶液PH值升高。

金、银与黄
铁矿,白铁矿、石英以及一套独特的微量元素组台一起沉淀下来,多次重复出现的水力压裂和热液喷发,导致金银的多次沉淀,从而在地热体系中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会矿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