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关键词】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
[关键词]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
前列腺癌(carcinoma of prostate)在欧美发病率极高,在高龄男性中仅次于肺癌,在我国比较少见,但近年发病率迅速增加[1],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对46例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经精心护理全部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6例,平均年龄(60.3±7.1)岁,因血清PSA和直肠指诊异常,经直肠B超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术前血清PSA值为(23.5±8.1)μg/L,前列腺体积(35.4±16.6)ml。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对癌症的知情需要及个人对疾病的不同认识,我们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一方面向患者详细介绍国内外此手术开展的动态及我院开展此手术的时间、经验和疗效;另一方面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疑问,及时做好患者术后康复的宣教指导,使其了解手术的目的、方法、术后效果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顾虑,树立信心,配合完成手术
及术后的治疗。
2.1.2 了解患者全身各系统的情况
对有心、脑、肺部疾病的患者应做详细的护理记录并积极治疗和预防。对有吸烟史的患者劝导其戒烟;对高龄患者指导其练习卧位排痰;对糖尿病患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控制其糖摄入量;对排尿困难需留置导尿的患者,要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1.3 饮食及肠道准备
前列腺癌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加之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前应指导患者用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对糖尿病患者应制定合理食谱,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加强组织的修复,促进术后切口愈合。术前3 d 进半流食,以减少肠道积粪。同时口服甲硝唑片肠道抑菌。术前 1 d 进流食,术前两日晚及术日晨清洁灌肠,以保证肠道清洁,防止并发症致严重感染。术前嘱患者有效睡眠,必要时可予服用镇静剂以保证睡眠。
2.2 术后护理
2.2.1 加强心肺功能监测
老年患者除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肝肾功能疾患,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大可出现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注意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待麻醉恢复后指导患者做床上双下肢屈伸运动,适当的按摩,有利于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避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梗死、脑梗死而危及生
命。胃肠功能恢复后应鼓励患者进食水果、蔬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腹压升高引起出血。 2.2.2 保持术后各引流管通畅手术可能出现创面渗血或肠道损伤需留置不同的引流管,首先应保证引流管通畅,防止脱落,详细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术后早期如果引流液血色深且量大,往往提示手术创面渗血较多,应该提醒医生积极止血治疗及补充血容量。而术后3 d~5 d,若引流物清淡、量大,往往提示尿道膀胱吻合口漏,此时应注意保持引流管和尿管通畅,适当延长留置尿管和引流管的时间,保持伤口敷料及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患者在卧床翻身或下床活动时注意勿使引流管和尿管脱出、打结、堵塞或尿液逆流,每日用0.05%络合碘清洗尿道外口,保持会阴部清洁。对部分不同程度的膀胱痉挛患者需认真解释,同时给予解痉药治疗。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术后尿失禁的护理
术后尿失禁是因为尿道括约肌的损伤或牵拉,可出现永久性尿失禁或暂时性尿失禁。患者因为不能控制排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长期尿失禁,容易继发泌尿系及会阴部皮肤感染。因此,对拔除尿管后出现暂时性尿失禁患者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配合术后继续治疗,可请术后康复的患者讲自己的切身体会,克服患者术后紧张、焦虑情绪,建立治疗信心。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即平卧床上以降低腹压,增加尿道闭合压,同时进行收缩肛门。
3.2 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护理
手术可损伤阴茎双侧性血管神经束,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对性能力丧失表现烦恼和自卑的患者护士应以诚挚的态度倾听其陈述且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
3.3 尿道吻合口狭窄的护理
如进行性尿线变细和排尿困难应考虑可能有尿道吻合口狭窄。行尿道扩张得以缓解,扩张前向患者解释行尿道扩张的方法、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对身体所造成痛苦,同时保证尿道口的清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