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
➢ 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
3.种群生态学(Synecology):
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 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 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任务:研究种群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及 其变化的原因
• 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又叫最大出生 率(Maximum Natality),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
•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又叫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Natality),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 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
2.年龄结构:
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 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 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 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 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 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 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木本:n/10m2 草本及农作物: n/ 1m2 水体:n/15ml 动物:标记重捕 • 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 (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 (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
高低等)。
“饱和点”和最适密度
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
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
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 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栖息空间
无效空间
密度的测定 • 绝对密度:
(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 (2)取样调查法
3.种群的性别比例 是种群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比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 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 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 于雄,如象海豹。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家 白蚁。
性比是种群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比例.
性比与种群的配偶关系,对出生率有很大影 响。在单配种,即一夫一妻的种群中,雄性个体 与雌性个体的比例决定着繁殖力,例如10000只掠 鸟的性比为60(雄性):40(雌性),则夫妻对 是4000而不是5000,以每对产5只小掠鸟计算,则 可出生幼鸟20000,而不是25000
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 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 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 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维持种 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
将几十只老鼠放在面积约9平方米的栏圈内, 不限制它们的食物、饮水和空气,研究长达两 年。按正常的繁殖比例计算,预计最终会有 5000只成年鼠。然而实验结果是栏圈中的成年 鼠数目从未超过200只。科学家发现,在这个拥 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 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引起拥挤效应。
•从黑龙江到云南一线的西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4%,但 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而在该线东南占总面积36% 的土地上生活着96%的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地区分布数据显示,我国东、中、 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km2、262.2人/ km2 和51.3人/ km2 ,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2)稳定型:种群中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比例适中,在每 个年龄级上,死亡数与新生个体数接近相等,所以 种群的大小趋于稳定。
(3)衰退型:种群含有大量的老年个体,种群数量趋于 减少。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 比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 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
百度文库
二.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3.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4.生命表和生存曲线 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6.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种群大小(Size):
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200只羊,3000人
密度(Density):
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 320人/平方公里;30万穗/亩
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
一.生物种群及种群生态学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三.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四.种群的种内关系 五.种群的种间关系
一.生物种群与种群生态学
1.生物种群(Biotic Population)
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 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特征:
➢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平均密度>500人/ km2的省市包括上海、天津、江苏、 北京、山东和河南等六省市;
•平均密度在200~499人/ km2的省有浙江、安徽、广东、 河北、湖北、湖南、辽宁、福建和江西等9省;
•平均密度在50~199人/ km2的省区包括海南、四川、山 西、贵州、广西、陕西、吉林、云南、黑龙江和宁夏等; 平均密度不足50人/ km2的省区有甘肃、内蒙古、新疆、 青海和西藏。
•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是指在最适条件下 所有个体都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都能活到该物种 的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vity),因而使种群死 亡率降到最低。对野生生物来说,生理死亡率同生理 出生率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具有理论意义和比 较意义。由于受环境条件、种群本身大小、年龄组成 的影响,以及种间的捕食、竞争等,实际死亡率远远 大于理想的死亡率。
我国人口性比
• 1953年 • 1964年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107.6:100 105.5:100 106.3:100 106.6:100 106.7:100
男性比女性多3.68×107人。
4.出生率与死亡率
• 出生率是指种群产生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低等植物、 微生物)、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都视为出 生。
➢ 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 ➢ 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
3.种群生态学(Synecology):
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 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 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任务:研究种群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及 其变化的原因
• 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又叫最大出生 率(Maximum Natality),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
•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又叫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Natality),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 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
2.年龄结构:
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 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 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
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 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 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 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 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木本:n/10m2 草本及农作物: n/ 1m2 水体:n/15ml 动物:标记重捕 • 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 (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 (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
高低等)。
“饱和点”和最适密度
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
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
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 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栖息空间
无效空间
密度的测定 • 绝对密度:
(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 (2)取样调查法
3.种群的性别比例 是种群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比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 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 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 于雄,如象海豹。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家 白蚁。
性比是种群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比例.
性比与种群的配偶关系,对出生率有很大影 响。在单配种,即一夫一妻的种群中,雄性个体 与雌性个体的比例决定着繁殖力,例如10000只掠 鸟的性比为60(雄性):40(雌性),则夫妻对 是4000而不是5000,以每对产5只小掠鸟计算,则 可出生幼鸟20000,而不是25000
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 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 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 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维持种 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
将几十只老鼠放在面积约9平方米的栏圈内, 不限制它们的食物、饮水和空气,研究长达两 年。按正常的繁殖比例计算,预计最终会有 5000只成年鼠。然而实验结果是栏圈中的成年 鼠数目从未超过200只。科学家发现,在这个拥 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 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引起拥挤效应。
•从黑龙江到云南一线的西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4%,但 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而在该线东南占总面积36% 的土地上生活着96%的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地区分布数据显示,我国东、中、 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km2、262.2人/ km2 和51.3人/ km2 ,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2)稳定型:种群中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比例适中,在每 个年龄级上,死亡数与新生个体数接近相等,所以 种群的大小趋于稳定。
(3)衰退型:种群含有大量的老年个体,种群数量趋于 减少。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 比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 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
百度文库
二.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3.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4.生命表和生存曲线 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6.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种群大小(Size):
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200只羊,3000人
密度(Density):
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 320人/平方公里;30万穗/亩
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
一.生物种群及种群生态学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三.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四.种群的种内关系 五.种群的种间关系
一.生物种群与种群生态学
1.生物种群(Biotic Population)
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 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特征:
➢ 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平均密度>500人/ km2的省市包括上海、天津、江苏、 北京、山东和河南等六省市;
•平均密度在200~499人/ km2的省有浙江、安徽、广东、 河北、湖北、湖南、辽宁、福建和江西等9省;
•平均密度在50~199人/ km2的省区包括海南、四川、山 西、贵州、广西、陕西、吉林、云南、黑龙江和宁夏等; 平均密度不足50人/ km2的省区有甘肃、内蒙古、新疆、 青海和西藏。
•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是指在最适条件下 所有个体都因衰老而死亡,即每个个体都能活到该物种 的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vity),因而使种群死 亡率降到最低。对野生生物来说,生理死亡率同生理 出生率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具有理论意义和比 较意义。由于受环境条件、种群本身大小、年龄组成 的影响,以及种间的捕食、竞争等,实际死亡率远远 大于理想的死亡率。
我国人口性比
• 1953年 • 1964年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107.6:100 105.5:100 106.3:100 106.6:100 106.7:100
男性比女性多3.68×107人。
4.出生率与死亡率
• 出生率是指种群产生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低等植物、 微生物)、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都视为出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