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第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译文】
我以为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促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不容易做到的,故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同时,还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评析】
本条说明重集可与不可与诸篇的动机和目的。
本条主要说明重新收集整理,编写可与不可与各篇的目的意义,旨在便于了解和掌握汗、吐、下等法的宜忌,从而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同时并补充了六经病篇没有涉及的部分内容,更有利于解决仓促寻按,要者难得的困难。
【原文】
脉濡①而弱②,弱反在关,濡反在巅③,微反在上④,涩反在下⑤。微则
阳气不足,涩则无血⑥,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注释】
①濡(rú):脉搏浮而无力。
②弱:脉搏沉而无力。
③巅:这里是指关脉的部位,即高骨也,故名曰“巅”。
④上:寸脉的部位。
⑤下:尺脉的部位。
⑥无血:阴虚血不足,不是谓没有血。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则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阳虚发汗,就会引起亡阳,出现烦躁、不得安眠的变症。
【评析】
本条说明脉见濡弱微涩,不可发汗。
脉象濡弱,含有柔和之意,即《内经》“脉有胃气”,但必须寸、关、尺三部均濡弱而不弦硬,方为无病。今濡弱仅见于关部,不能上及于寸,下至于尺,是为胃气不足,所以说“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寸脉在上主阳,寸脉微为阳气不足;尺脉在下主阴,尺脉涩是阴血虚少。阳气不足则卫虚
不固,是以中风多汗,汗出则阴阳更虚,遂致躁烦。血少不能荣于四肢,于是肢厥且寒。阳气已虚,再误用发汗,必致阳气更虚,所以躁扰不得安眠。
【原文】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译文】
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则会引起头晕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动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肝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左,是为肝气虚,故不可发汗。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筋。误用发汗,必致肝气更虚,虚风上扰,则头晕目眩,即《内经》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汗出不止则阴液阳气俱伤,筋脉与肌肉得不到温煦和濡养,则发生筋惕肉。
【原文】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译文】
动气在脐的上部,不可发汗。误汗就会发生气上攻冲,正当心端。
【评析】
心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上,乃心气虚弱,心阳不振,所以不可发汗。误用发汗则心阳更虚,势必导致下焦水寒之气,上逆凌心,故气向上冲而直抵心端。
【原文】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译文】
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则会出现汗闭不出、心中烦躁厉害、骨节疼痛、头晕目眩、怕冷、进食即吐、食物不能进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肾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脐之下,是肾气虚,故不可发汗。肾主水,为闭蛰封藏之本,虽用发汗方药,亦不得汗出,反致肾气愈虚,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而心火无制,因而心中大烦;肾主骨,肾虚寒滞,故骨节苦疼;骨之精为瞳子,肾虚而
精不荣于目,故目运眩;肾虚火衰,故恶寒;火衰无以生土,则食人反吐而不得下行。
【原文】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
【译文】
咽中闭塞不利,不可发汗。误汗会发生吐血,气微欲绝,手足厥冷,喜欢蜷卧,不能自动回复温暖。
【评析】
本条讲咽中闭塞误汗的变症。
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咽中闭塞,是少阴之气不能上通,所以不可发汗。如误用发汗,就会损伤阳络,随虚阳浮越而吐血。少阴之根本被夺,则气微欲绝。手足为诸阳之本,少阴之阳大虚,故手足厥冷,欲得蜷卧而不能自温。
【原文】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躁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译文】
凡是见到动数微弱脉象的,不能发汗。误发其汗,就会导致肠胃干燥,出现大便难以解出、心烦不安等变症。其表现虽然相似于阳明腑实症,但病源却有本质的区别。
【评析】
本条讲阳盛阴虚误汗的变症。
脉数动而按之微弱,多属于阳盛阴虚,或表实里虚,因此不可发汗。假使只据数动,认为邪势盛实于外,忽略了按之微弱的里虚病机,而误用发汗之法,必致津液更伤,肠干胃燥,发生大便难、躁烦等变症。
【原文】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踡而苦满,腹中复坚。
【译文】
咳嗽剧烈,频频吐出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通畅,腹中感觉饥饿,心中烦躁不安,一昼夜一发,似疟疾,但只有畏寒甚至寒战而并不发热,这是肺虚寒饮内停所致。若把咳嗽当做表寒而发汗,就会出现身体蜷曲而卧、胸中满闷、腹中坚硬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寒饮剧咳误汗的变症。
寒饮所致的咳嗽,当咳剧时,多频频吐出涎沫,由于津液停聚为饮,不得输布上下,所以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寒饮阻于胸膈,胸阳被遏而失展,所以心中饥嘈繁杂。同时为气血流注大会于肺的时刻,与停饮相搏,故晬时而发,好像疟疾的定时发作。不过,是寒饮为病,不是外邪,所以有寒无热,寒饮既停,阳必不足,所以虚而寒栗。这种剧咳,自然不可发汗,不可发而误发,势必阳气更虚,不能外温肢体,则身体蜷曲;寒饮凝聚更甚,则胸中苦满而腹中胀硬。
【原文】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①,舌萎②,声不得前。
【注释】
①声乱咽嘶:语声散乱,咽喉嘶哑。
②舌萎:舌体萎软无力。
【译文】
手足厥而脉紧,不可用发汗法。误用发汗,就会语声散乱,咽喉嘶哑,舌体萎软无力,声音不能发出。
【评析】
本条讲寒盛阳虚误汗的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