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
(简本)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019年5月
目录
1 项目概况 (1)
2 园区开发建设情况 (4)
3 园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9)
4 “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落实情况 (10)
5 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12)
6 规划后续实施压力分析 (12)
7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和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13)
8 跟踪评价结论 (14)
1项目概况
1.1任务由来
未来科学城一期(原未来科技城)位于昌平区东南部,东临顺义区,距离市中心约25 公里。
园区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定位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加速打造世界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由当时的神华集团等中央企业集中建设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鉴于未来科学城一期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及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编制完成了《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通过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及昌平区环境保护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环保部《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规划编制部门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编制规划的跟踪环境影响报告书。
2014年,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未来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开展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工作,编制完成了《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并通过昌平区环境保护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自上一轮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已5年,为了解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未来科技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北京市环保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等相规定,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未来科学城规划环境影响进行第二轮跟踪评价。
我单位接收委托后,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对评价区域开展了现场踏勘,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结合区域特点和区域自然社会、环境等要素,根据相应的环评技术规范及指南,编制完成了《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第二轮)报告》及其简本。
1.2未来科学城一期总体规划要点
1、规划范围
北至顺于路西延、东至京承高速路和昌平区界、南至七北南路,西至北七家镇中心组团东边界。
园区规划面积10km2,以温榆河和定泗路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
北区在小汤山镇,占地2.19 km2,南区在北七家镇内,占地4.46 km2,两区之间核心绿地3.54 km2。
2、总体定位
根据《未来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未来科学城一期初始定位及发展目标为: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致力于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引领我国应用科技发展方向、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最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按照“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的要求,明确了三个建设目标:成为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特区。
近两年,对标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未来科学城定位调整为: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企业在京科技资源,重点建设能源、材料等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集聚区,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示范城。
3、空间布局
未来科学城一期空间布局采取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组团分散式布局,可归纳为“一心、两园、双核、三轴、一带”的空间结构。
“一心”指沿温榆河的绿色空间,“两园”指跨温榆河的未来科技城南北两区,“双核”指为园区配套的一南一北两处公共核心服务区。
“三轴一带”为温榆河生态轴、鲁疃西路产业轴、杨林路文化轴和生活休闲景观带。
4、街区划分
根据园区功能结构、自然边界及主要道路将园区划分为7个街区,作为进一步细化至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的最小研究范围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单位。
其中,北区划分为A1、A2、A3三个街区,南区划分为C1、C2、C3三个街区,公共核心区包括北区的A1街区和南区的C1街区。
5、建设规模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24万m2,其中央企项目建筑面积约349万m2,公共服务配套建筑面积约349万m2,市政基础设施及其他建筑面积约26万m2。
6、人口规模
未来科学城一期建成后,入驻工作人口约10万人,居住人口约4万人。
7、入区企业
未来科学城一期确定入驻的中央企业有14家,分别是国家能源集团(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国家电力集团公司合并)、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8、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雨水排除规划
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建设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并沿规划道路修建雨水管道系统。
(2)污水排除规划
未来科学城一期产生的污水由规划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解决,规划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位于未来科学城一期以南地区,设计能力为8万t/d,远期规模为11万t/d,处理范围为北七家全镇和未来科学城一期。
按照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沿未来科学城一期内规划路新建污水管线,接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进行处理。
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规划污水收集率达到100%,污水达标处理率为100%。
(3)中水回用规划
规划该地区的中水水源为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再生水,未来科学城一期的建筑冲厕用水、道路、绿化浇洒及河湖景观用水可用中水替代,规划未来科学城一期中水回用率达到90%。
规划自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修建中水管线,形成环状管网供水。
(4)供水规划
2014年以前,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北区新建蓄水厂一座,由昌平区本地
水资源解决;2014年以后,由中心城供水系统解决。
(5)供热规划
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南区建设一座天然气热电厂;在南区西北部新建一座天然气锅炉房,同时,结合市政道路布置供热管网满足区域供热发展需要。
根据规划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冷热负荷需求特点,适度发展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地热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热。
(6)供气规划
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北区的东北部、临近京承高速公路新建高压A (4.0MPa)天然气调压站一座,设计供气能力约11万m3/h,气源来自京承高速公路现状DN700mm高压A(4.0Mpa)天然气管线。
结合规划高压A(4.0Mpa)天然气调压站建设CNG加气站一座,设施供气能力约2000m3/h,可以满足未来科学城一期天然气发展需求。
规划高压A(4.0Mpa)天然气调压站(含CNG加气站一座)占地约1公顷。
结合地区用气需求,规划在北区安排次高压A(1.0Mpa)调压站一座,设计供气能力约3~5万m3/h,占地面积约1000m2。
规划由京承高速公路西侧规划高压A(4.0Mpa)调压站引出,沿顺于路西延、鲁曈西路铺设次高压管线至北区规划次高压调压站,继续向南与沿定泗路引来的次高压管线相连通。
为了满足电热厂的天然气需求,规划由京承高速公路现状高压A天然气管线开口,沿七北南路接引高压A天然气管线为其供气。
(7)环卫规划
规划在未来科学城一期南区北部、北七家污水处理厂西侧建设一座垃圾转运站。
未来科学城一期北区的商业金融项目的生活垃圾采用真空管道垃圾收集系统收集,未来科学城一期除商业金融以外的企业、住宅等产生的生活垃圾由镇里统一收集,运往垃圾转运站,最终运往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处理。
9、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根据入园企业的需求,统一规划建设会议中心、会展、酒店、公寓、体育建设设施、卫生设施等为园区企业服务的公共配套设施。
2园区开发建设情况
2.1园区用地情况
未来科学城一期自2009 年建设以来,各项建设已取得良好进展。
截止目前,一期400多公顷建设用地(不包含绿地、道路、水域)中,已完成供地约335公顷,占比84%,完成建设用地194公顷,占比45.2%。
14家入驻央企,整体建筑建成率约为44.5%,平均建成使用率约86% 。
为加快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创产业链,未来科学城一期正加快核心区的各项建设,当前未来科学城一期核心区的商业与多功能用地已完成81%的供地,约92%的已供地正处于在施阶段。
其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邮政设施等服务设施整体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尚未实施。
2.2产业定位与产业结构分析
未来科学城一期入区企业与规划基本一致,目前14家央企(国电与神华合并为国家能源集团)已基本全部入驻。
入区企业以研发为主,园区内不进行生产。
入区企业产业类型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国家、北京市及昌平区产业政策要求。
2.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内,各类基础设施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2%,其中34 条新建道路及3 座桥梁全面具备通车条件(其中2条已通车),4.9 公里综合管廊全线投入使用,水电气热全部供应到位,3.14平方公里的滨水公园向公众开放。
园区污水全部汇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集中处理,该再生水厂于2014年7月15日竣工投入运行,替代原来的北七家污水处理厂。
2.4拆迁安置情况
北七家安置房和鲁疃安置房于2011 年底征地拆迁后顺利建成,环境品质良好。
除北七家村、鲁疃村的拆迁安置外,未来科学城一期同时完成土沟村、岭上村的拆迁安置。
目前,71万平方米安置用房全部回迁入住。
2.5入区企业情况
作为全国首个启动建设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未来科学城一期建设近十年,有效集聚一批高水平央企研究院所,一定程度完成了服务央企人才创新战略使命。
大型央企研发中心成为未来科学城一期核心创新主体。
未来科学城
一期按照规划引进国家电网、中国商飞、中国电子、中国电信等14家央企,集聚能源、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高水平科研院所,目前14家央企已全部入驻投入运行。
2.6污染物排放现状
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范围内拥有居住人口约11570人,工作人员约12000人,总计23570人。
入驻企业主要为大型央企,主导产业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内以科研、办公为主,不涉及生产。
污染物主要源自生活排放。
根据调研统计,未来科学城一期现状污染物排放量为NOx150.4t/a,主要来自天然气燃烧排放;废水排放量158.13万t/d,以生活污水为主,少量实验室清洗废水,经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处理后回用,多余部分排入温榆河;生活垃圾排放量为8916.59t/a,由各企业委托第三方单位定期清运,危险废物25.45t/a,入驻企业统一收集后,交由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处理。
2.7规划变更及完成情况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和建设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在中央密切指导下集合市、区力量,大力高效落实了“自上而下”的各项要求,在建设初期充分发挥了支撑国家战略落地、服务央企发展的重要作用。
规划实施过程中园区空间范围、布局、结构与规模及入区企业均未超出规划范围,未发生重大变更。
建设过程中因项目实际需求,局部地块进行了微调,并履行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报批与公示等相关手续。
调整内容及调整原因见表2-1。
表2-1 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变更情况
7
上述变更均属于园区内部用地局部调整,对园区整体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
截至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累计开工约420万平方米,完工约246万平方米,建成率为58.6%,大部分基础设施已高效建设完工。
经过近十年建设,城市功能基本具备,产城融合格局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潜能正在加快释放。
8
3园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3.1环境空气质量
本次跟踪评价阶段(2019年),四个监测点位SO2和NO2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TSP、PM10、PM2.5三项指标日均浓度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与上一轮跟踪评价阶段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TSP、PM10和PM2.5三项指标日均浓度均由超标状态实现了达标。
3.2地表水环境质量
未来科学城一期园区污水经市政污水管网收集后,汇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进行集中处理,达到再生水回用标准后,回用作园区绿化及冲厕用水,剩余部分排入温榆河。
温榆河土沟桥断面为昌平区出境考核断面,正好位于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
本次跟踪评价采用温榆河土沟桥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园区地表水环境变化情况。
自2010年以来,温榆河土沟桥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上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截止2018年底,除COD C r稍高于V类水体考核标准外,NH3-N和TP均满足V类水体考核标准限值要求,水环境质量改善显著。
3.3地下水环境质量
根据监测结果,园区地下水环境在2011年、2014年和2017年的监测结果较为稳定,深水井地下水水质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1993)中Ⅲ类标准限值要求。
潜水井水质受北七家地区整体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主要超标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其中临近温榆河监测点,氨氮超标倍数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说明潜层水受地表水影响较大。
3.4土壤环境质量
本次跟踪评价阶段,对应规划环评阶段监测点位,同时结合园区监测用地情况,共设置8个监测点,用地性质涉及教育科研用地、市政设施用、多功能用地。
监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点位的各项污染物监测结果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和管控标准》(GB36600-2018)第一类用地筛选值,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较好。
与规划环评阶段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规划实施未对
土壤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5声环境质量
本次跟踪评价噪声监测点位与上轮跟踪评价一致。
监测结果表明,1)京承高速和定泗路夜间均出现超标现象,其中京承高速超标量有所增加;2)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监测值有两个点位超标,超标量分别为7dB(A)和9dB(A),夜间监测值有五个点位超标,超标量为4~16 dB(A),超标量也有所增加。
3)项目周边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较好,昼夜监测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标准限值要求,未受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未来科学城一期仍处于开发建设期,受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影响,项目区域部分监测点位昼间声环境监测值出现超标现象;随着园区开发建设,京承高速与定泗路交通流量增多,导致交通噪声有所上升。
因此,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是区域声环境质量超标的主要原因。
3.6小结
园区近年来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均呈显著改善趋势,地下水和土壤环境未发生变化,受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影响,个别点位噪声超标量有所升高,但周边敏感点声环境质量较好,未受影响。
4“三线一单”管控要求落实情况
4.1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昌平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未来科学城一期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为温榆河沿岸区域,属于重要河流湿地保护区域。
未来科学城一期采用先进的地下管廊式设计理念,集中布置市政管线,集热力、电力、供水、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各类基础设施功能的有效集聚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温榆河自然禀赋,打造以3.14平方公里滨水公园为核心的绿地系统,创造出充满动感与灵性的滨水城市环境。
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规划方案,与温榆河为轴,两侧设置200米宽绿化隔离带,保护水体、湿地及两岸的自然环境,完善展示设施,建设分区明确、可观可游的未来型、科技型、生态化滨河公园,并以此联系南北两区。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未来科学城一期绿色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基本落实了绿色生态规划措施和要求,开展了相应生态化建设并创新了生态实施
机制,成功获评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
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自然状态的本底环境保护,尤其是植被资源和湿地资源,保留了大量现有植被,恢复并增加了园区的湿地面积。
园区后续规划实施不会新增建设用地,不会改变区域生态功能和生态格局,后续发展将严守生态红线要求,不会对区域生态保护造成压力。
4.2环境质量底线
未来科学城一期从改善环境质量入手,充分利用多种能源形式,搭建区域能源三联供系统为主体,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协调利用的能源形式,实现供需匹配、多能互补,园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了100%。
园区污水全部汇入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处理达标后回用做中水,剩余部分排污温榆河,用作生态补水。
根据园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未来科学城一期开发建设以来,大气环境和地表水环境改善明显,环境效益逐渐凸显,土壤环境质量维持在达标状态。
4.3资源利用上线
未来科学城一期现状水源为未来科技城调蓄水厂,该水厂位于顺于路西延南侧及温榆河北滨河路东侧,现状规模4万立方米/日。
规划予以保留。
供水水源来自马池口应急水源地,现状供水量约为1.5万立方米/日。
园区中水由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提供,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现状规模约为8 万立方米/日,目前已满负荷运行,可产生中水6.5~7万立方米/日。
根据调查数据,2018 年未来科学城一期已入驻企业现状再生水利用总量为256.14万立方米/年,合0.70万立方米/天,现状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可满足其供水需求。
剩余再生水排入温榆河,用作河道补水。
从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总体用水情况来看,新鲜水及中水需求量均在供水能力范围之内,未超出承载力范围。
未来科学城一期建设均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建设过程中因垃圾气力管道收集输送系统项目实际建设需求,采取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绿地进行置换的方式落实新增的三处中央垃圾收集站用地;另外,个别地块进行了用地边界微调,上述调整均属于园区内部用地局部调整,对园区整体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
园区后续开发将不会突破剩余的可建设用地范围,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压力。
5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环境管理主要由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和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
其中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前期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未来科学城管委会负责与入驻企业进行对接,传达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及要求。
在未来科学城一期规划后续实施过程中,将继续沿用此种管理机制。
园区环境管理制度如下:1)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3)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4)实行排污收费制度。
未来科学城一期开发建设前期,由于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各项环境监测工作未形成体系,主要是伴随城市地表径流减控与面源污染削减技术研究等市科委、国家水专项相关课题开展了部分监测。
随着园区建设与运营的并行推进,园区环境质量跟踪监测管理逐步得到完善,2014年开展了跟踪评价,针对规划环评阶段进行了对比监测。
目前园区正在搭建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水量水质智能监管系统。
随着环境管理的严格化,昌平区生态环境局在园区内设有两个环境空气质量微型站点,可以作为园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参照;地表水方面,市级考核断面温榆河土沟桥考核断面位于园区内,能够满足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跟踪。
后续规划实施过程中,建议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计划,增强与区生态环境局相关科室的联系,实现数据共享,实时关注园区环境质量变化。
同时加强园区地下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监测。
6规划后续实施压力分析
规划后续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有:
(1)未来科技城再生水厂已处于满负荷运行,随着后续规划的实施,新增污水的处置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部分央企圈占用地后建成率、利用率低,研究院所建设推进缓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地资源的浪费。
(3)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与二级标准及群众期盼尚有差距,环保道路任重道远。
(4)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
(5)园区及入区央企环境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6)入驻的央企科研院所结构单一,限制了园区的创新活力发展,同时对周边更大区域内产业链条式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7生态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和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7.1产业发展方面
为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搞活园区创新创业氛围,实现科技创新主平台定位,未来科学城一期应进一步明确园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在现有基础上将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注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交叉融合,加快培育转化新技术、新业态。
同时,园区应围绕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以开放的态度引入更为丰富的参与主体,整合一批高校、央企、民企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力量,强化央企与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7.2用地规模方面
园区央企地块最先投入建设,充分体现了未来科学城一期的核心职能和市区对央企创新的大力支持保障,但是部分央企投入建设量较少,土地利用率较低,地块开放度不足。
目前未来科学城一期范围内央企规划未建用地面积约为121.36公顷,未建设量约为226.4万平方米,已建成但未使用建筑面积约49.14万平方米。
央企单个地块尺度偏大,且目前均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园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同时,目前多数央企处于二期项目建设阶段,未完成地块绿化建设。
后期应加快相关建设,以改善园区环境质量。
7.3空间布局方面
从功能补充完善和环境精细提升两方面入手,激发园区空间活力。
首先,应高度重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化,提升综合交通、教育、医疗、居住等城市服务能力,打造高品质生活服务功能,从而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阳光创新地带。
同时,应运用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加强办公、生态休闲和居住空间的布局融合度,增加步行道、骑行道和休闲建设设施分布密度,营造开放、个性、自然与办公相融合统一的园区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