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今,能源供应问题日益严峻,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十三五”规 划提出,到2020年,国家预期投资4万亿大力建设智能电网。山东“十三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六大新兴产业,结合青岛“蓝色硅谷”和“环胶州湾经济带”建设目标的 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尤其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支 撑。
1. 知识结构要求(A) A1. 人文社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 一定的体育运动和军事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 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A2. 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内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 自然科学知识; A3. 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必要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 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并较好地掌握供配电技术、电气传动技术、 电机学及电力系统分析等方面的专业核心知识; A4. 工程知识: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够将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 题。 2. 能力结构要求(B) B1. 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 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设计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B2. 应用现代工具展开研究的能力:具备初步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开发能力,并熟练掌握 一门外语;能够针对复杂的工程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 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 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 合理有效的结论; B3. 团队协作及项目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 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 角色;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 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专业代码:080601)
一、专业简介
青岛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96年开始招生。招生以来,我校先后投入3000 余万元用于建设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室。目前,建有电机与拖动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 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电机控制与调速实验室、电源技术与应用实验 室等专业实验室。其中,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建成价值170万的电力系统综合实践实训平台以 及200万的微电网综合实践实训平台,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提供 了有力保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 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实验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 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5年后,经过实践锻炼达到电气工程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三、培养要求
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具有良好的社 会道德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表1 主要课程(教学环节)与培养目标对应矩阵
序号
课程名称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A1 A2 A3 A4 B1 B2 B3 B4 C1 C2 C3 C4
1.
形势与政策

பைடு நூலகம்
☆☆
2.
军事理论课

☆☆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4.
中国近现代史概要



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 教师10人,占比为71.4%。分别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等 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 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5项,发表学 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
通和交流;能够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B4. 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在综合类实践、实验中具有较强的独立设计、分析
和调试系统的能力,初步具备在本专业工程领域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及 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核心技术的能力。
3. 核心素养结构要求(C) C1. 思想道德素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高 度的社会责任感; C2. 工程素养: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 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并能够理 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C3. 职业规范素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 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C4. 终身学习素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本专业全面贯彻“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 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以综合素养和应 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方向设置、加强实 践性教学环节等一系列措施,对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质量评价 和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