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破解之道
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破解之道
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破解之道——基于河北邱村实行村级公共事业集资“国家+农民”新模式的个案研究程士强摘要:本文借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搭便车困境理论,对河北邱村集资修路事件进行个案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其中“搭便车”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村干部作用、社会资本、国家政策的激励等角度解释该村“搭便车”的破解之道。
利用集体行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该个案进行事件分析,同时结合实际系统地阐释这些理论。
关键词:集体行动 搭便车 理性选择理论 个案研究一、 背景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提留、乡统筹是村级公共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和之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村级公益事业失去了固定的预留资金,国家规定村内的公共事业建设由村集体根据需要进行“一事一议”,从村民中临时集资。
但是,在农村集资还是非常困难的,成功进行“一事一议”集资建设公共事业的村不到10%(张克中、贺雪峰,2008)。
这主要因为村内道路属于准公共产品,它是由本农村社区居民共同享有的“社会产品”,具备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等特征(王名,2002)。
花钱购买这种物品与不花钱购买的人在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并无差异,村民缺乏参与集资的主观动力和客观激励,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促使理性的村民产生坐享其成而“搭便车”的现象。
因而,村级公共事业建设投入总体上呈下滑趋势。
出现了所谓的“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减轻——基层政府收入减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短缺”的困难局面。
为此,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对村级公共事业建设进行财政奖补,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安排,2008年,中央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三个省在全省范围开展试点。
2009年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是村内道路等村级公共事业建设,采取农民集资、财政补贴的“国家+农民”模式,以提高农民参与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改善投入不足的困境。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
“搭便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与规避措施浅析“搭便车”是指一些人利用其他人的资源或劳动成果,得到自己的利益或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为其所做出的贡献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种行为是一种道德败坏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正义,也损害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 动机因素:“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个体的利益动机。
他们可能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或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利用他人的资源和劳动成果,避免承担风险和责任。
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也是“搭便车”行为的重要原因。
如果社会制度不公正,权力不公开、不透明,这些事实都会降低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个人行为的要求,进而鼓励“搭便车”行为的出现。
3. 自我形象和认同因素:某些人出于自我形象和认同的原因,表现出“搭便车”行为。
比如那些认为自己很有实力和能力,但出于某种原因却不得不采取“搭便车”行为的人,这种行为也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虽然“搭便车”行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但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规避这种行为的发生。
1. 提高道德水平: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人们道德水平的培养和教育,强化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识别能力和责任意识,从根本上预防“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2. 完善制度:构建合理完整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是预防“搭便车”行为的必要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制度,针对“搭便车”行为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营造公平、正义、诚信的社会氛围。
全社会应普及社会知识,学习社会道德,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搭便车”的现象,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杜绝“搭便车”行为,从自己身边做起,争做一个忠诚、守法的好公民。
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与化解_胡涤非
收稿日期:2011-12-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族群交往与国家认同研究”(10CZ011)。
作者简介:胡涤非(1973-),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政治学和应急管理研究;孙亚莉(1987-),女,安徽萧县人,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与化解胡涤非,孙亚莉(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2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摘要: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西方学者根据生活世界的反映,建构了集体行动困境产生的的三种理论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的逻辑。
针对如何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难题,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将之归纳为四种方案:霍布斯的第三方强制力即政府方案、市场方案、社会资本与综合自主治理的方案。
通过对这四种方案优缺点的分析,建议把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集体行动;社会资本;自主治理;公地悲剧;囚徒困境中图分类号:D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2)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02-0066-05集体行动,就是为了某种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的人们过一种群体生活。
在群体生活中,涉及公共性或准公共性物品的合作领域时,往往会因为个人自利倾向的理性———希望别人付出而自己免费享受集体提供的公共物品,这时就会出现“搭便车”或“投机”现象,从而造成“公地悲剧”式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学校要求学生们维护宿舍的清洁卫生时,学生们便遭遇了提供小范围内共享的集体行动的困境问题;当城市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严重拥堵,号召市民少使用私家车、多使用公交车时,城市居民便遭遇了提供城市集体行动的困境问题;当国际性组织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时,各国便遭遇了提供全球性集体行动的困境问题。
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
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摘要: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简单地罗列了奥尔森对集体行动选择的困境——搭便车理论的看法,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
这就是“搭便车困境”。
重点论述了奥尔森认为的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选择性激励途径,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对比说明。
关键词: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选择性激励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104-03一、搭便车理论概述1.公共物品的界定要很好地理解搭便车理论,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的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比较常见,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国防、不付费的公路、公共教育、法律等都是常见的公共物品。
但社会上的大部分物品都不是公共物品,例如,在商店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商品,不付钱就不能获取。
公共物品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文明得以存在的关键。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指:一旦有公共物品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出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
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为获取某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样,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困境”。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人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1)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获取公共物品后能从中取得的好处会减少;(2)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集体行动中能做出的贡献相对减少,这样,因参与集体行动而产生的满足感就会降低;(3)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会降低;(4)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把该群体成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大提高。
如何减少搭便车行为呢
如何减少搭便车行为:1. 取消利益群体比如人民公社造成的搭便车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取消这种利益群体,所以现在没有人民公社一说了。
再比如合租造成的利益群体,如果独门独户,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那就不存在搭便车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比如开发一个大型项目成立的一个团队,或者是条件不允许取消利益群体,比如居住在一个小区中,小区中的业主形成的利益团队,这个是没办法取消的。
2. 加强监管,建立公平机制,奖励褒奖多劳者,公开谴责搭便车者不能只让某成员努力,而是让大家都努力或都不努力。
从团队利益出发,希望每个成员都努力,而管理上当然是个人自发主动的为团队努力是最好的。
让大家都努力可以通过奖励和处罚来实现。
使用最广的方法就是绩效考核,对努力的员工进行奖励,人人都希望得到奖励,所以就努力去干。
比如加班获得加班费,迟到早退就会扣工资。
这些都是通过奖励或者处罚来使得所有成员为团队利益而努力。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值日制度,这个在学校中广泛使用。
每天都有值日生,每天都有人负责班级的卫生,虽然每次只有一个成员或者几个成员来努力,但是从长期间的时间范围来看,每个人都为班级的利益而努力。
除了值日制度外,还可以按照职能来划分成员,每个成员负责其专长的领域,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
这个在工作和学生时代也广泛应用,比如学生时代的各种科代表各种班委。
物理课相关的事情,总是物理科代表做,体育相关的事情,总是体育委员做。
另外还有个办法就是请第三方为团队利益努力,所有团队成员都不去做。
比如现在很多小区都请了第三方的物管公司来负责小区的卫生,水电费查表等,每户居民都不用为了小区的卫生而努力,只需要下面第3点提到的,承担点雇佣第三方的费用即可。
3. 思想控制(思想导向),让个人的行为导向集体贡献最大化将需求驱动转化为意义驱动,引领健康的团队价值观。
4. 收益共享,成本共摊成本包括多方面的,时间、体力、精力、金钱、人脉等等都是成本。
公共物品供给的“搭便车”问题及解决之道
第2 0卷第 3期 2 0 1 4年 6月
循商品市场这种等价交换 的原则 。人们在消费公 益项 目的形 成 和成 功控 制其 本 身 也 是 公 共 物 品 , 共物品的过程 中不需要像购买私人物品一样 向供 参与其中的人们会像对待其他公共物品一样对待
给者支付享用公 共产品的代价 , 如果一个 人都相 公共政策 。从“ 选民中存在理性 的无知 问题” 就可
公共物品是 与私人物 品相 对 的, 一般采用保
二、 公 共 物 品供 给 主 要 困 境— —
争性。指一个人 或厂商对公 共物 品的使用 , 并 不 会 排斥 或 妨 碍 其 他 人 或 厂 商 同 时 享 用 , 也 不 会 因 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
或质 量 。就 是 说 , 增 加 一ຫໍສະໝຸດ 个 消 费 者 的边 际 成 本 为
这 也 就 是 所 谓 减少 。它是 以整个社 会为单位共 同提 出的需要 , 可 轻易 地排 斥 他 人 消 费 这 种 产 品 , 的排 他性 。 如 国防 、 公 路、 法律 、 环 境 等 。私 人 物 品则 是 用 于 满足 私人 个别 需要 的产 品 或服务 。 公 共 物 品具有 以下 两种 特 点 : ( 1 ) 消 费 的非 竞
关键词 :公共物品 ; 搭便 车 ; 政府失灵 ; 私人供给 中图分类号 :F 1 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7 3 9 4 ( 2 0 1 4 ) 0 3 — 0 0 5 3 — 0 4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如何消除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
•什么是搭便车?
•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 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 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基本特点是自己不付出成本而坐享他人 之利。
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
• 比如一个人在院子里点烟花给自己欣赏, 但放烟花的同时不但给他带来了快乐也 给他周围在看烟花的人带来了快乐,而 周围的这些人却不需要为此付出成本, 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 周围的人搭了这个人放烟花的”便车”, 这叫作正外部性。
团队中搭便车者的类型:
搭便车者有三种类型: 有能力而无作为型 认为自己无能力而无作为型 无能力无作为型
成因:
正确工作伦理的缺失是出现搭便车现象的根 本原因。这种缺失与团队环境密切相关。而团队 管理的失误,则是出现搭便车现象的直接原因。 孔圣人过了七十岁才敢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所 以对普通人,更需常警示自己老老实实地定好规 矩,按规矩办事。
•
在图书市场上同样存在搭便车的例 子:比如,前几年有一本《谁动了我的 奶酪》畅销,市面上立即出现了《我该 动谁的奶酪》、《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 》等一系列跟风书;又如《绝对隐私》 一书,跟风的“隐私”一片,脱得光光 追着让你看,哪有“隐私”可言。书倒 都畅销了,手法却耐人寻味。
启示:
• 善于投机的企业总是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性坐收 渔翁之利。 • 同时也正是由于便车的便利性的存在,行业的 先导者在大张旗鼓地进入某个领域的时候,也 应该尽量减少投机者利用自己的宣传声势所形 成的便车的机会。 • “搭便车”与“反搭便车”的斗争就像一场猫 与老鼠的战争,其中的妙义就在于在法律允许 的范围内谁的手法更为天衣无缝,巧夺天工。
• 什么是团队中的搭便车现象
• 是指在某个合作团体内,某个成员为了 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 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 这个成员个人承担,其他成员坐享其成 果,这就是团队中的搭便车效应。
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
Aug.,2013 Vo1.16,No.15
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现象 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 — 基 于管理 心理 学的视 角
钱 智猷 a,沈 铭 b
(对 外 经 济 贸 易 大 学 a.国 际经 济 贸 易 学 院 ;b.金 融 学 院 ,北 京 100029)
doi:10.3969/i.issn.1673—0194.2013.15.O43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5—0071—02
作 为 经 济 学 和 管理 学 领 域 的 经 典 难 题 .“搭 便 车 ”行 为 出 现 变 型 。前 者 主要 由于 个 人 需 求 动机 和工 作 态 度 问 题 导致 .而 后 者
不 利 于 个 人 成 长 和 团队 发 展 .我 们 需 要 学 会 用 心 中 的 正 能 量 去 2.1 个 人 层 面
克服 内在 的惰 性 和 自私
2.1.1 “经 济 人 ”与 “自我 实 现 的人 ”比 例悬 殊
1 “搭 便 车 ”现 象概 述
根 据 管 理 心 理 学 对 人 性 假 设 的研 究 .“经 济 人 ”天 性 懒 惰 .不
1.1 管理 心 理 学 上 的定 义
喜 欢 工 作 ,缺 乏 责 任 感 和 上 进 心 :“自我 实 现 的 人 ”天 性 勤奋 ,专 注
“搭 便 车 ”又 称 为 社 会 惰 性 问题 。是 指 由 于个 人 的 内在 惰 性 、 于 热 爱 的 工 作 .存 在 着 高 度 的 想 象 力 、智 谋 和 解 决 组 织 中 问 题 的
[摘 要 】本 文 试 图从 管 理 心 理 学 的视 角对 团 队合 作 中的 “搭 便 车 ”现 象 进 行 深入 的探 索 ,在 准确 把 握 现 象本 质 和 类 型 的 基 础 上 .从 个 人 心 理 和 1tl队 环 境 两个 层 面分 析 现 象产 生 的原 因 以及 对 工 作 效 率 和 团 队发 展 造 成 的 负 面影 响 ,并 相 应 地 提 出 了解 决 问题 的 对 策 和 建议 [关键词 ]搭 便 车 ;人 性 假 设 ;团队 管 理 ;工作 效 率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作者:张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6期摘要:“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
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搭便车”;奥尔森;产权;公共物品一、问题的引出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公司上下对此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巧的是,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产生较深印象。
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 脑营养胶丸。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份力,“忘不了”便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生产中,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搭便车”现象便是企业竞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利用驰名商标效应等。
而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更为普遍,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但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搭便车”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而又能否有效规避,这便是本文需要分析探索的。
二、“搭便车”理论的产生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有益于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自己却坐享其成。
公共物品与集体行动问题
公共物品与集体行动问题公共物品和集体行动问题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资源配置、公共利益和集体行为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公共物品的特点、集体行动的挑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阻碍其他人使用的物品或服务。
公共物品的特点包括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量,而非排他性表示无法排除任何人的使用权。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园、消防服务和环境保护等。
然而,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质,个体在面临公共物品时可能会面临自私行为的诱惑。
这种行为表现为“搭便车现象”,即个体可以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却无需承担相应的成本或付出努力。
这种搭便车行为可能导致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和资源浪费,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福利。
为了解决公共物品的问题,集体行动是必要的。
集体行动是指个体通过组织和协作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集体行动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存在自由骑士问题,即个体有动机参与搭便车行为,而不愿意为集体行动做出贡献。
其次,缺乏合作协调机制可能导致行动的失败。
最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可能使得个体对集体行动的结果缺乏信任,从而减少其参与的意愿。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建立奖励机制来激励个体参与集体行动。
通过给予参与者额外的利益或奖励,可以提供参与的动力。
其次,加强监督和执法,以确保个体履行其承诺并遵守规则。
第三,提供透明的信息和沟通渠道,以增加个体对集体行动结果的信任。
最后,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使得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和包容,可以增强个体的参与意愿。
除了个体层面的努力,政府在解决公共物品和集体行动问题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公共支出来引导个体行为。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公共物品,提供公共物品的供应和维护。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调节个体的行为,以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实践中,公共物品和集体行动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民间体育团体搭便车现象及其防治
01
引言
民间体育团体概述
民间体育团体的定义
民间体育团体是指由民众自发组织、自主管理、以 开展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团体组织。
民间体育团体的特点
具有自发性、自主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等特点。
民间体育团体的作用
在推动全民健身、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传承体育文 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搭便车现象定义及背景
搭便车现象的定义
提高社会认知度
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民间体育 团体在社会上的认知度,让更多人了解其积极作 用和价值。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民间体育团体的 信任和支持,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
鼓励民间体育团体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与 商业机构合作、开展特色项目等,提高其自我造 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 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推动民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些民间体育团体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能 力,只是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其他团体的经验和模式,导致 自身发展受限。
搭便车现象的原因
利益驱动
部分民间体育团体为了获取更 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选 择搭便车的方式,利用其他团 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提升自 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监管缺失
目前对于民间体育团体的监管 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一些团体 有机可乘,利用监管漏洞进行 搭便车行为。
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民间体育 团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体育事业的发 展。
社会组织的责任与义务
加强行业自律
01
社会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引导民间体育
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团队协作中如何避免搭便车现象
团队协作中如何避免搭便车现象在团队协作中,搭便车现象是一个颇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
搭便车者指的是那些在团队中享受成果,却很少甚至几乎不付出努力的成员。
这种现象不仅会破坏团队的公平性和凝聚力,还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最终成果。
那么,如何才能在团队协作中有效地避免搭便车现象呢?首先,明确团队目标和个人职责是关键的第一步。
一个清晰、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团队目标能够为成员指明努力的方向,让大家明白团队需要达成什么样的成果。
同时,将团队目标细化为每个成员的具体职责,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这样一来,成员们就无法以“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为借口而逃避工作。
比如在一个项目开发团队中,产品经理负责规划产品的功能和需求,设计师负责设计界面,开发人员负责编写代码,测试人员负责测试产品的稳定性和性能。
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如果其中有人试图搭便车,很容易就会被发现和指出。
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设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指标,对成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考核不仅要关注工作的成果,还要考虑工作的过程和努力程度。
对于表现出色的成员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表彰,激励他们继续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而对于那些搭便车的成员,则要进行相应的批评和惩罚。
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奖金、晋升机会,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荣誉称号、公开表扬。
惩罚则可以包括警告、扣除绩效奖金等。
这种奖惩分明的机制能够让成员们认识到,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从而减少搭便车的动机。
加强沟通与监督也是防范搭便车现象的重要手段。
在团队中,成员之间应该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团队负责人要定期检查成员的工作进度和质量,确保每个人都在按照计划推进工作。
如果发现有成员出现拖延或者工作质量不达标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
例如,在每周的团队例会上,每个成员都要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
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简单地罗列了奥尔森对集体行动选择的困境——搭便车理论的看法,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
这就是“搭便车困境”。
重点论述了奥尔森认为的解决搭便车困境的选择性激励途径,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对比说明。
标签: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选择性激励一、搭便车理论概述1.公共物品的界定要很好地理解搭便车理论,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的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比较常见,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国防、不付费的公路、公共教育、法律等都是常见的公共物品。
但社会上的大部分物品都不是公共物品,例如,在商店里看到的各式各样的商品,不付钱就不能获取。
公共物品是我们整个社会和文明得以存在的关键。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指:一旦有公共物品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出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帶来的好处。
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为获取某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样,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搭便车困境”。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认为“搭便车困境”会随着一个群体中人员数量的增加而加剧:(1)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获取公共物品后能从中取得的好处会减少;(2)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中每个人在集体行动中能做出的贡献相对减少,这样,因参与集体行动而产生的满足感就会降低;(3)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会降低;(4)当群体成员数量增加时,把该群体成员组织起来参加一个集体行动的成本会大大提高。
所以,在一个大群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想获取公共物品,但每个人都不想因此而付出代价。
团队激励如何消除搭便车现象
团队激励中如何尽量消除搭便车现象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业务流程越来越复杂,团队是组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因此团队的建立与运作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
然而,在团队中最令人担心的经典难题就是“搭便车”问题,又称“偷懒”问题。
“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典型的案例。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free-rider problem),是指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
以下文字将从多个角度阐述、解释并解决“搭便车”现象。
一、经济学、绩效薪酬管理角度经济学认为搭便车: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使得个人供应了“公共产品”,给其他人带来了正的外部性,他们可以免费消费此“公共产品”,此时,我们称后者搭了前者的便车,“搭便车”问题就产生了。
而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或者由于其他激励措施不利,而造成的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率或低产出。
以经济学角度,主要从绩效薪酬管理方面,即利用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股权激励的方法预防与消除“搭便车”现象。
1、建立有效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关注团队中成员的个人绩效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生产成果主要是团队协作的产物,据此易于评定团队的整体绩效。
因此,在对团队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仅关注基于结果的团队整体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在团队运作过程中的成员个体的绩效评定。
小论文--集体宿舍里的“搭便车”现象及其分析
集体宿舍里的“搭便车”现象及其分析关键词:公共性质、搭便车、制度与道德大学里的公共品数不胜数,但是,最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品莫过于集体宿舍了。
我们都想把宿舍建立成一个团结且有序的集体,都想在宿舍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要想建成一个优秀的宿舍就不得不对宿舍这个公共品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中探讨出策略。
一、宿舍是属于什么产品?公共产品?私人产品?首先,宿舍是公共产品是从宿舍里的成员这个小集体出发来定义的。
对于一个宿舍的几个人,每个人都是交了住宿费进来的。
因此,宿舍的每个人都有在宿舍里面获得自由做事的权利,可以自由的使用宿舍里的公共产品,可以在任何时间里在宿舍里做任何事情。
但是,宿舍里的每个人真的能在宿舍里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事情吗?再者,宿舍是私人产品是从宿舍在作为一个集体单位时所具有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来考虑的。
第一,当一个宿舍作为一个单位时,只有交了住宿费的人才有权利入住该宿舍,这是宿舍的排他性。
第二,一个大学里,其他的人会因为某个人对一个宿舍的消费(即入住该宿舍)而减少可消费的宿舍量,这就使得宿舍的消费和使用具有了竞争性。
由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宿舍又是私人产品。
那么,宿舍到底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呢?在分析宿舍时,是要把它看成什么产品呢?我的观点是:宿舍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私人产品。
如何理解呢?假设我们把一个大学看做是一个宿舍消费市场,这个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家(即学校)提供宿舍这个产品,所以市场上的宿舍的供应是有限的。
所以,对于这个大学的每一个学生来说,消费宿舍是具有排他性的——不付费就不能入住。
同时有具有竞争性——别人对宿舍的消费会减少你的可消费的宿舍量。
所以,宿舍是私人产品。
但是,又为什么具有公共性质呢?这是从这个消费品(即宿舍)它的本身来讲的。
宿舍里产品是公共的,这是个产品自身的小团体的公共性质决定的。
我们在分析产品属性的时候,应该着眼于整体,即整个市场,而是从这个产品的私有特性来分析。
团队管理者对合作中“搭便车”现象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在团队合作活动中,“搭便车”现象目前呈现出越发频繁的趋势,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团队合作的效率,阻碍团队成员的上进心、进取心。
因而,在新形势下团队管理者应当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现象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
本文通过对当前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具体论述,在深入探究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管理者对“搭便车”现象的有效应对措施和建议,切实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引言正常团队合作活动中,“搭便车”现象往往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活动秩序,降低了团队合作的效率,是当前团队管理者亟需解决的一个顽固毒瘤。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搭便车”行为与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以及现实需求息息相关,在实践合作活动中,不成熟的团队管理模式与较差的工作氛围也能间接对成员的工作心理起重要的影响作用。
由于“搭便车”现象会不断滋生团队成员不劳而获和不思进取的不良工作态度和精神取向,作为团队管理者如何认识和应对团队合作中这一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1.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及其影响1.1“搭便车”现象“搭便车”现象是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一种情境。
当群体成员在进行利弊权衡的时候往往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每一个成员在做出这一选择之后,所有的选择结果累加起来就会造成严重损害群体利益,得不偿失的恶劣后果。
在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现象具体表现为:团队成员会由于自身规避风险、懒惰等因素,在活动时缺乏主动性、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或表面参与活动,而实际却不卖力、不作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擅自采取“搭便车”的行为,最终所造成的恶果要由群体其他成员与之共同承担。
长此以往,不仅会助长团队内某些成员懒散、自私自利的态势,也会滋长其他被损利益者的不满情绪和消极思想,从而将整个团队置于分崩离析、岌岌可危的境地。
“搭便车”者按照工作能力分类可分为有能力无作为型、自认为无能力无作为型和无能力无作为型三种。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研究分析过程中要对“搭便车”现象及其类别、产生原因有一个客观准确的理解认识。
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首先,得注重书名。
虽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可这个符号是否通俗易懂、人人皆知,就关系到图书最后是否大卖热卖的问题了。
因为事实证明,畅销图书的成功,其中一半的因素都得归结到书名定位。
比如有一本书原先取名叫《争吵艺术》,销售平平,反响一般,改名为《如何符合逻辑地争论》以后,结果丑小鸭变天鹅,成了一本畅销书。
书名这个因素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次,图书的开本与定价也是外在形式的一个重要体现。
每一本畅销图书都会针对特定的年龄或者消费水平的读者人群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
对于中低端消费水平的读者,编辑就应该采用比较便宜的材料和工艺,将定价降下来。
对于高端读者人群,则是可以适当提高定价。
这种由定价带来的外部信息会给相应的读者以适当的刺激,提升他们的购买欲望。
最后,对图书的封面和腰封必须给予极大重视。
如果一个编辑设计的封面在8秒钟内没有激发起读者拿起来看看的欲望,那么读者进一步购买的欲望基本也就没戏了。
同样,作为装饰封面或者弥补封面不足的腰封,也是吸引读者买书的重要手段之一。
试想在腰封上打上各种获奖信息或者名人推荐,是不是无形中就增加了不少图书的气场,让人购买欲望大增?所以,青年编辑在做选题策划的时候,也要将后期的外部形式制作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增加图书的买点,增加销量。
综上所述,青年编辑在掌握了以上“七种武器”之后,势必能在图书出版市场这个血拼的江湖里杀出名利双收来。
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经典难题,“搭便车”行为出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行为主要受个人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动机影响,团队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氛围也可能通过影响成员的心理而成为间接的诱因。
“搭便车”不劳而获的自利心理和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利于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我们需要学会用心中的正能量去克服内在的惰性和自私。
1“搭便车”现象概述1.1管理心理学上的定义“搭便车”又称为社会惰性问题,是指由于个人的内在惰性、自利心理、需要缺失等心理因素以及团队目标、激励等管理因素引发团队成员产生减少自身付出而坐享他人成果的机会主义心理,从而导致成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团队效率低下的现象。
集体行动中“搭便车”行为的规制——评《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中“搭便车”行为的规制——评《集体行动的逻辑》兰照
【期刊名称】《领导科学》
【年(卷),期】2022()4
【摘要】伴随着集团人数和规模的不断壮大,其发展趋势本应日益昌盛,但事实恰恰
相反。
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源是什么?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
2019年版)一书中给出了解释,认为“搭便车”行为驱使集团成员在集体行动的过
程中滋生了依附和依赖的心理,最终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局。
一、机会主义的内在倾
向一般认为,主体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而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团结合作来促使共同价
值的实现。
【总页数】1页(P158-158)
【作者】兰照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基于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谈搭便车理论
2.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搭便车”行为探究--基于集体行动逻辑视角
3.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分析
4.
城中村改造中的\"搭便车\"行为\r——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分析5.对“搭便车”
问题的再审视——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
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和行业协会朱林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310027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人们之间搭便车行为的相互影响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构建了一个集体行动的模型。
得出基本结论如下:(1)带头人在集体行动中起着关键作用(2)集体行动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初始条件的微小改变可以导致结果的巨大变化(3)对带头人的激励机制、参与人之间的榜样示范机制、对强搭便车者的惩罚机制,这三者构成了集体行动成功的充分条件。
然后,结合本文的模型和已有的集体行动理论,解释了行业协会中集体物品的提供机制。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考虑了人们之间搭便车行为的相互影响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集体行动中克服搭便车行为的机制,并结合传统理论解释了行业协会如何克服搭便车问题。
关键词集体行动搭便车榜样示范机制行业协会The Problem of free riders in Collective Action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Linke-Zhu(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Abstract First, this paper concerns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ree riders on the result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build up a collective a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ers’ contributions. From the model, we can get the basic conclusions as fol lows: (1) the function of the leaders is essential to the success of collective action (2) the equilibrium of the collective action is not stable, and a small change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s can lead to a dramatic change of the result (3)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a successful collective action contains: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the leader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punishment mechanism to the strong free riders. Second, this paper explain how industry associations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free riders in the provision of collective goods, using the model and traditional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Keywords Collective Action; Free Rider; Lead-by-example Mechanism; Industry Association一、绪论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属于所谓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问题1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破解之道——基于河北邱村实行村级公共事业集资“国家+农民”新模式的个案研究程士强摘要:本文借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搭便车困境理论,对河北邱村集资修路事件进行个案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其中“搭便车”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村干部作用、社会资本、国家政策的激励等角度解释该村“搭便车”的破解之道。
利用集体行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该个案进行事件分析,同时结合实际系统地阐释这些理论。
关键词:集体行动 搭便车 理性选择理论 个案研究一、 背景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提留、乡统筹是村级公共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和之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村级公益事业失去了固定的预留资金,国家规定村内的公共事业建设由村集体根据需要进行“一事一议”,从村民中临时集资。
但是,在农村集资还是非常困难的,成功进行“一事一议”集资建设公共事业的村不到10%(张克中、贺雪峰,2008)。
这主要因为村内道路属于准公共产品,它是由本农村社区居民共同享有的“社会产品”,具备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等特征(王名,2002)。
花钱购买这种物品与不花钱购买的人在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并无差异,村民缺乏参与集资的主观动力和客观激励,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促使理性的村民产生坐享其成而“搭便车”的现象。
因而,村级公共事业建设投入总体上呈下滑趋势。
出现了所谓的“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减轻——基层政府收入减少——公共产品供给更加短缺”的困难局面。
为此,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对村级公共事业建设进行财政奖补,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安排,2008年,中央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三个省在全省范围开展试点。
2009年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政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是村内道路等村级公共事业建设,采取农民集资、财政补贴的“国家+农民”模式,以提高农民参与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改善投入不足的困境。
奖补标准在河北省是:重点项目在村民每人每年筹资20元限额内,由中央和省财政按照村民筹资总额1∶3给予奖励补助;一般项目则以1∶1给予奖励补助。
长期以来,河北邱村街道状况破败泥泞,虽然经过几次修整,但大部分主干道路面仍然坑洼不平,给村民的生活、运输、生产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便。
但是,该村历届村委会因经费等问题均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集资难。
2008年8月,河北邱村参与了“国家+农民”模式试点工程,村干部积极动员村民自愿出资出力参与村级公共事业(主要是村庄道路硬化),由村民自愿集资,每人至少20元,目前集资工作基本完成。
但根据笔者的观察,在村民集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例如大部分村民根据村委会的动员缴纳了集资款,但这项原本是有利于基层村庄、民办国助的公益性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开始有一部分村民拒绝缴纳集资款,一些村民口头答应缴纳但实际上一直在观望,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背景下,河北邱村的集资活动较全面涉及到制度激励、村庄精英、村民的理性选择、半熟人社会的社会资本等因素,形成比较完整的行动系统,从而构成了在理性行动理论视角下研究集体行动“搭便车”问题的典型个案。
本文将关注集资作为自愿参与的集体行动都遇到了哪些困境?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该村是如何破解“搭便车”的困境从而基本完成集资任务的?按照国家的有关安排,2009年逐步扩大试点规模,对于首批参与试点的一些社区的经验和教训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总结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由于搭便车问题是形成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因此,如何克服搭便车、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就成为集体行动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许多学者对集体行动理论困境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社会学研究集体行动主要是奥尔森和科尔曼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
奥尔森在其名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认为,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
集团利益的公共产品特征会引起集团成员普遍的搭便车行为,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个体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层面的非理性。
这就是著名的“集体行动的困境”。
他认为小群体和选择性激励是克服“搭便车”的有效途径(董国礼,2007)。
科尔曼研究集体行动主要是通过他的理性选择理论,他提出人们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并形成了各种人际网络,从而产生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对集体行动有显著影响,个人可以凭借它来影响其社会网络中的人;他还指出社会规范是通过社会共识形成的、非正式的有关行动权利的规定,规范的实施涉及惩罚问题,如果惩罚不足或激励不足都会产生坐享其成现象。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行动系统都包含“个人利益”“控制分布”“资源价值”“行动者实力”和“事件后果”五个概念。
其中,“个人利益”指个人需求及其满足程度,“资源价值”取决于有实力的行动者在相应资源中具有的利益;“控制分布”指每个行动者所控制的资源和权利及其分布,“行动者实力”存在于它控制的有价值的资源之中(杨善华,1999:111)。
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术语解释,困境的产生是因为协商或禁止搭便车会遇到交易成本,所以当人们搭便车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太高或小于交易成本时,人们就有一种投机倾向,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构成的制度,既能减少也能增大这类成本(思拉恩·埃格特森,1996)。
按照费孝通的观点,乡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按亲疏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可能有利于形成对搭便车现象的道德和舆论谴责,或者相反,形成抵制集资的舆论。
实证研究方面,贺雪峰等国内学者对村庄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也有对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关注。
但是,由于对村民集资兴建公共事业进行财政奖补的政策推出不久,国内具体针对“国家+农民”这一新模式的相关研究还很少。
三、 集资活动中搭便车的现实表现及理论解析这次集资活动是在国家推行“国家+农民”这一新模式背景下进行的,虽然政策很优惠,村干部也使用了各种动员策略,在为期三天的集资期间村民们表现得并不踊跃,一开始有一部分村民拒绝缴纳集资款,一些村民口头答应缴纳但实际上一直在观望,动员工作还是比较艰难的,在这三天里,经常可以听到村主任在广播进行宣传动员,一般的内容是先象征性地表扬大家比较积极,然后是更实在地指出还存在的不足。
而村民们私下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村民ZY不想出钱并大肆扬言:“又不是修我家门前的小过道,要是修小过道,让我一个人出钱都可以”。
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不积极”村民的心声,以及更多其他不愿明说的人心中隐秘的想法。
这种“自家事情积极,集体的事情不愿履行义务”的心理,是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典型表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村庄道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对于村民个体来说,投入与产出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并不如“自扫门前雪”那样来的实际,因而缺乏足够的激励。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理性的行动者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就会像奥尔森所说的那样选择“搭便车”。
公共物品指一经产生,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无偿共享的物品,而像村庄道路这样一定社区内共享的物品则是准公共物品,按奥尔森的解释,在一个集团范围内,集团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它是否付出成本。
就像邱村修路集资中的ZY那样,一个理性的行动者自然会有种“搭便车”的倾向。
科尔曼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地分析,他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设甲乙两人,他们选择向某公共工程投资9元或不投资,投资9元可创利3元(即投资9元,可连本带利收回12元),最后本利相加,两人均分,不计个人投资多少,两人所作不同选择会导致他们盈利或亏损,表3-1显示了结果:表3-1甲/乙的选择乙投资乙不投资甲投资(3,3)(-3,6)甲不投资(6,-3)(0,0)注:括号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甲乙的盈亏状况,如(-3,6)表示甲亏了3元,乙赚了6元。
在上述形势下,每个行动者均以不投资为上策,但如果分别投资则获利3元,如果不投资则无利可图,对每个个体有利的最优选择,在社会范围内却难以达到最优状态。
”(科尔曼,1994:295~296),在公共物品的投资,如邱村集资修建主干道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村民均以不投资为上策的倾向,这就会给集资活动带来一些阻碍。
虽然现实并不像奥尔森、科尔曼等人在理论上解释得那么简单,行动者会有很多种实际选择发生,但这种理论上的论述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在深层次解释一定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的有力工具,因而仍然具有其价值。
四、“搭便车”的破解之道在村级公益事业集资过程中,不仅存在“搭便车”的倾向,也有很多出客观因素在对村民的这种投机行为进行抑制和缓解,因而导致集资活动可以破解搭便车的困境。
(一)村干部的作用第一,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有助于集体行动的成功。
在集资开始之前,村干部在广播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政策宣讲,表明干部们推行的集资活动是一项优惠的国家政策,并且本村在集资过程中将严格按照文件办事,从而取得村民对其推行的项目的合法性的信任。
另外,村干部表示,这次集资款项的管理进行一定的创新,不仅由个别村干部进行管理,而是由村委会委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共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村民对资金可能被贪污挪用的怀疑,取得了村民对其资金使用的基本信任。
由此可见,在推行某个集体行动项目时,项目推行者一定要取得潜在的参与者的信任,这是他们参与集体行动、对公共物品进行投资的基本前提。
第二,村干部进行了各种创新性的动员策略。
利用乡土社会中村民对声望的重视,村干部决定对那些在集资中表现积极的村民进行“选择性激励”,村干部将每天集资的捐款情况进行张榜公布,是否捐款、捐款先后、捐款数额一目了然,另外,为了对捐款大户进行进一步的激励,村干部多次在广播中表示将在修好路后为那些捐款超过200元的村民立“功德碑”,用村主任的话说就是“立碑立传,以示后人”。
按照奥尔森对于搭便车困境的解决办法的相关论述,“选择性激励”是重要一项,要对群体中做的比较好的成员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董国礼,2007)。
立功德碑的做法表明,村干部们很巧妙地实践了这一点,“功德碑”等措施也可以对村民中的积极分子进行很好的激励,从而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困境的困境。
第三,村干部作为制度化的村庄精英,掌握着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他们在动员村民参与时就具有更多的优势。
科尔曼认为,“如果某行动者的利益寓于相应的事件中而且他具有影响讨论的实力,他的意见将受到重视,利益多少及实力大小决定意见的重要程度”,“通过权利再分配和赏罚措施的支撑,可以实现社会最优状态,行动者可以控制某些事件替代控制目标行动,因为事件中包含着目标行动者的利益,这些事件成为直接或间接的赏罚手段”(科尔曼,1994: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