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诞生之前的九件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全公司性质量管理诞生之前的九件事情

1930年代起,美国开始实行新式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SQC)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采取战备时期生产体制,引进了统计质量管理,试图来经济地大量生产优质产品。结果,技术进步显著,取得了非常大的效果。

英国是新统计学的发祥地,1935年,制定了英国国家标准,进而又完全采用美国战时标准,此外还制定了有关质量管理的标准。

日本,没有普及新统计学,质量保证也是单纯依靠检查,还不彻底。真是个地地道道的“价低质劣”的时代。

统计质量管理的引进:战后,美军登陆,电话通讯故障多,于是1946年5月对日本的电气通讯业界建议采用新式质量管理,成了日本开始统计质量管理的起端。【(W-X公-众-号:质量管理易老师)点评:该件事情与下文的偏重统计质量管理的时代,可以合并为SPC的推行。】

日本工业标准标志制度:1945年成立日本标准协会,1949年实行了工业标准化法。1950年日本工业标准标志制度开始施行了,就是对日本工业标准中政府制定的品种实行了统计质量管理,质量有充分保证,并且得到政府承认的工厂,可以在他的这一商品上打日本工业标准标志(JIS)。这一制度,在促进向企业引进、普及统计质量管理上起到了巨大作用。

制度的特点是:它不是政府部门强制实行,而是根据经营者自愿的原则,既可以接受审查,也可以不接受审查。即使审查合格了,打不打日本工业标准标志也全由工厂自主决定。【(W-X公-众-号:质量管理易老师)点评:戴明认为,“还是采用自主制比较好”】

质量管理研究会:1946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成立。1949年,在日科技联成立了质量管理研究会。认为“为了实现日本企业的合理化,提高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将来向全世界出口优质产品,必须将质量管理应用于日本企业”

1949年9月起举办质量管理基础课程学习班,以企业技术人员为对象的长期学习班。第一班为期12个月,每月平均上课3天,总计36天;从第二期起改为期6个月,每月平均上课6天;现在是为期6个月,每月平均上课5天。当时教材采用的是前面谈过的美军标准和英国标准。

举办了这一期学习班后,认识到“质量管理等管理科学中,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会起重大作用,不论美国和英国的做法多么好,如果原封不动地引进到日本,那也绝对搞不好。我们必须开发日本的方式。因此,从第二期学习班其,教材由质量管理研究会成员重新编写,尽量不使用翻译书。”【(W-X公-众-号:质量管理易老师)点评:启发: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学习班,开始促使业界思考将欧美的质量管理方法结合日本本土特点进行吸收创新,建立日本式的质量管理。】

戴明博士的讲习会:1950年日科技联主办了戴明博士为期八天的讨论会。这是以处科长、技术人员为对象的关于统计质量管理的讨论会。戴明讲义的概略是:1、进行好质量的设计、生产、销售、调查、再设计的循环,提高质量;2、具有统计波动常识的重要性;3、以管理图法为中心的工序管理的思想和管理图的使用方法,等等。听讲者深有感受。

后来又以公司经理、经营者为对象,在箱根举办了一天的特别课程学习班。这大大震动了经营者们。

偏重统计质量管理的时代:1950年起,应用管理图和抽样检查等统计方法的新式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在日本很多工厂得到实行。

暴露的问题有:1、管理者从来是凭经验和直觉管理工厂,在感情上有反感,说统计方法不能用;2、管理工厂所需的技术标准、操作标准、检查标准几乎都不完善;3、实行质量管理需要数据,可数据几乎都没有搜集;4、取数据的抽样方法有问题,即使有数据也几乎没起作用;5、为取数据安装了计测器和自动记录仪表,操作认为误认为是监视他们的,甚至毁坏仪器等等。

新式质量管理的普及者的问题有:1、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结果给人一种质量管理太难了的神秘感和厌恶感。讲了些高深的方法,搞过了头,结果失败了。2、标准化虽然进行了,但只不过是形式上的。3、质量管理只是在工厂现场搞,只有技术人员参加,很多经营者和处科长不关心。“当时,谁来说服经营者,这成了我们的话题。”

朱兰博士来日本:1954年日科技联邀请朱来博士首次来日本。举办了经营者讨论会和处科长讨论会,讲授了经营者和处科长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经营者们接受了朱兰的讲课。以朱兰博士的讲课为起端,日本的质量管理从以技术为主体的质量管理转向了着眼于经营整体的质量管理。朱兰博士的讲课成了日本质量管理走向作为经营工具的质量管理、走向现在的全公司性质量管理的起端。【(W-X公-众-号:质量管理易老师)点评:启发:当今中国的ISO 认证同样是这个问题,没有将ISO质量管理作为高层的着眼点】

重视新产品开发的质量保证:要想不出不良品必须把好检查关这一思想,今天在欧美仍然根深蒂固,然而日本在战后引进质量管理不久就抛弃了这一思想。因此,战后我们一贯将重点放在工序管理上进行质量保证。但随着消费者要求的质量水平的提高,我们认识到这还是不够的。例如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之类的问题,或者设计不好、材料不良之类的问题,单靠制造部门努力,无论如何也是解决不了的。所以,从新产品的开发、计划、设计阶段起就要进行管理。因此,进行更加广泛的质量管理的要求便提出来了。

所有部门、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以检查为重点的质量保证:由检查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搞就行了,站在产品的出口监视着不出不良品就行。

以工序管理为重点的质量保证:从制造部门起包括外协企业、采购、生产技术、营业在内的活动。

从新产品开发阶段起进行质量保证(第三阶段):需要进行从新产品的计划、设计、调查起包括制造部门和财会、人事、劳务部门等在内的全公司性活动,而且,营业部门(直接接受消费者要求的窗口)的作用便更加重要。

日本质量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全员参加,所有部门、全体职工都参加。这一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所谓公司性质量管理,是根据从新产品开发阶段起进行质量保证的必然要求而诞生的。

质量管理小组的诞生:操作人员作用巨大,对操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但当时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向工班长的教育非常困难,因为他们人数众多,比较分散。1956年起,通过日本短波广播,开始了工班长的质量管理教育讲座。

1957年开始,日本广播协会同意通过广播教育,也开始了这一讲座。深受欢迎,教材销出11万册。

1960年,日科技联出版《工班长质量管理教材(上下册)》单行本,销路很好。

1960年3月,《质量管理》杂志发行了工班长专刊、消费者专刊、高中老师专刊,特别是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