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石花镇第四初级中学:姜艳华
近几年,我国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同时,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
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下面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心理障碍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是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冲动可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调查中发现约有35%的学生反映他们经常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减退;对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得“懒”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抑郁征特征。
青少年这个特殊时期是人生的“最困难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教育,令家长、老师、社会头痛,这些都与其生理、心理特点有关。这些问题的产生应该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往往是青少年对自
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而这些难以启齿的“成长烦恼”问题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经常会使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又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又愿意交往又不知如何交往,甚至把异性交往认为“罪错”。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身体发展快,到青春期生长迅速,加上性成熟,内分泌旺盛,性烦恼,性烦躁,往往通过“不受教”、“不听话”,“对着干”等极端方式表现出来。
2、学习压力问题
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而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个不争的事实。数、理、化、语、数、外、政、史、地、生门门是主课,这些功课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另外大量的考试、竞赛、“隐避”的方式进行排名次、排座位等,这些都给那些成绩一般,想好而又无力取得更好成绩的大部分学生带来无穷的压力。我们发现因为学习压力大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而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这种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家长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恰当的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十分“头痛”的常见问题。
3、人际交往的压力问题
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甚至酿成大错. 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
4、不良信息的影响问题
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构成信息交换和分享文明的大平台,它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问题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消极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青少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