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入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键字:建筑环境和谐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
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
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
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
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
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
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
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
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平衡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平衡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介绍一些实际案例,以展示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良好平衡。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工作和休闲的场所,必须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首先,建筑应尊重和融入自然环境。
在选址阶段,应充分考虑周围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以减少人为干预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选择自然通风良好的地点,能够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节能减排。
此外,建筑的外观与周围环境的风貌也应保持一致,以保护城市的整体形象。
其次,建筑应注重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利用环保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建筑中的设备和系统也应做到高效节能,减少对能源的浪费。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等技术,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同时,建筑还应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周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重建,保持生物多样性。
例如,在建筑周边布置绿化带、湿地和景观水体,能够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栖息地,增加城市生态景观的美感。
此外,在建筑的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应注意减少噪音、光污染等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除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外,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平衡也是十分重要的。
城市中的建筑群体应能够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
对于高密度城市而言,建筑的体量和高度应该合理分配,以减少对周围建筑的遮挡,并保证城市居民的采光和视野。
此外,建筑的界面设计和周边的公共空间应该能够流畅地连接起来,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友好的步行环境。
为了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平衡,不少实践者给出了一些好的案例。
例如,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个综合性的城市景观项目将城市公园、湿地和植物园等自然元素融入建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
另一个例子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自行车库,这个建筑采用绿色屋顶,将建筑与绿色环保相结合。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周围城市环境的特点和条件,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既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又不失建筑的功能和美观。
以下是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建筑外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外观设计是建筑物最显著的特征,要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的协调和统一性。
例如,建筑的节点和屋檐设计应符合周围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建筑外墙颜色和材质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与周围景观抢夺视觉焦点。
二、建筑内部布局与周围环境相契合建筑内部的布局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紧密相关。
建筑应根据周围自然和人文特征,灵活安排功能区域,使空间利用更加充分。
例如,将客厅面向城市公园,利用周围自然景观为窗外景色,增加居住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
三、建筑物高度和容积率的控制要合理建筑物的高度和容积率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中,应根据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合理制定建筑高度和容积率标准。
高度过高以及容积率过大的建筑物往往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视觉污染。
建筑绿化设计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周围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
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绿化情况,将建筑与周围绿化环境相融合,增强绿化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五、建筑与周围交通要疏通建筑与周围交通的联系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周围交通条件,合理规划建筑停车区域、交通出入口等,减少交通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总之,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需要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和绿化设计,控制建筑物高度和容积率,加强建筑和周围交通的联系,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营造出宜居、舒适的城市环境。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存在。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往往受到当地环境的深刻影响。
比如,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传统的建筑常常有高高的屋檐和宽敞的天井,以利于排水和通风。
而在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寒冷,建筑多采用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以抵御寒冷和保持室内温度。
在埃及,由于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金字塔和神庙等建筑以巨大的石块建造,造型简洁,以减少阳光的直射。
建筑的选址也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例如,在山区,建筑可能会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同时也能获得独特的景观视野。
在河边或海边,建筑要考虑洪水和潮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果选址不当,可能会导致建筑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建筑的材料选择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例如,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石头丰富的地方,石材则被广泛应用。
而现代建筑虽然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但仍然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比如,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会优先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候方面。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的朝向、采光和遮阳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通常会有较大的遮阳设施和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的地区,建筑会注重保暖,窗户的面积相对较小,并且会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建筑的采光设计,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
反过来,建筑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比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果不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可能会使原本的绿地和湿地消失,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人类活动的表现,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建筑所占据的空间和资源有限,如何与自然环境协调并融合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讨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并从建筑形态、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建筑形态对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至关重要。
建筑的形态设计应考虑自然环境的特征和要求,使建筑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和谐。
比如,高山地区的建筑应该根据地形起伏和山体的走向而设计,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而在沿海地区,建筑应以防护措施来应对海洋侵蚀和气候变化。
此外,建筑的外观设计也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使其融入环境中,不突兀。
例如,建筑的外墙设计可以采用自然的材料和色彩,营造出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
其次,能源利用方面也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与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筑的能源消耗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如何减少建筑能源消耗,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降低能耗。
例如,合理安排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利用太阳能的热能和光能,降低空调和照明的能耗。
此外,建筑还可以通过采用节能材料和先进的能源设备来实现能耗的降低。
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建筑的舒适度,又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
最后,生态保护是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与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建筑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建筑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遵循环保原则,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建筑的周围应保持适宜的植被,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建筑设计还可以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材料,降低对自然的影响。
例如,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绿色屋顶可以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结起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是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建筑的形态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一、主要内容1. 融入自然环境建筑设计在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时,首先要融入自然环境。
良好的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建筑作品。
2.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建筑设计还应当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建筑设计应当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在建筑外观、材料选用、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地域特色,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3. 融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建筑设计应当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布局、高度、容积率等因素,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相衔接,形成有机的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
4. 提升城市形象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还应当提升城市的形象。
高品质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城市个性,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向城市聚集。
二、可行的措施1. 建立健全的规划体系要实现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城市规划标准和规范,明确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的原则和措施,促进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城市,要加强保护和规划管理,确保建筑设计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特色。
2. 加强环境评估和监测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需要加强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现代建筑不再仅仅是居住或者办公的场所,它们成为了能够与环境互动的艺术作品。
在现代建筑中,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中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其对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 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现代建筑注重利用环境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中,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实现可持续性设计的关键。
现代建筑师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设计出更加节能环保的建筑。
例如,利用建筑外墙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对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现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互动,使建筑更加和谐地融入周围的自然风景中。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场地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
例如,在山区的建筑设计中,结合周围的山脉和森林景色,建筑师会选择符合区域特色的材料和造型,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现代城市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建筑师们在设计城市建筑时,会考虑周围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组织,使建筑与城市环境相互配合。
例如,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到周围的交通流线,设立合理的出入口和停车场,方便人们的使用同时不造成交通拥堵。
此外,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还包括建筑的外观和城市形象的呼应,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等方面。
4. 建筑与人的互动现代建筑中,建筑与人的互动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建筑师们通过设计创造性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的细节,使建筑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在办公楼的设计中,建筑师会注重空间的光线和通风,创造宜人的工作环境;在住宅建筑中,建筑师会注重空间的舒适性和私密性,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同时,建筑师也会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创造多样性的建筑风格,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现代建筑是建筑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它注重创新、尊重环境,并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现代建筑中,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关系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现代建筑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
首先,建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自然光线的利用。
通过合理设计的采光系统和开放式的空间布局,现代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提高能源效率。
其次,建筑的材料选择也要与环境相协调。
例如,使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担。
另外,建筑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持生态平衡。
例如,将建筑物融入自然环境,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植被,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二、建筑对环境的积极作用现代建筑不仅要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还可以积极地改善环境质量。
首先,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绿化设计包括在建筑物周围种植花草树木、建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供生态功能,净化空气、吸收噪音,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环境。
其次,建筑还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来改善环境。
现代建筑采用高效节能的设计和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三、环境对建筑的影响环境对建筑的设计和运营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变化会影响建筑的形式和功能。
例如,热带地区的建筑会考虑防止过热和高湿度的因素,而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保温和防寒措施。
其次,环境的自然景观可以为建筑提供独特的背景和景观。
建筑师可以通过把景观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视觉效果。
另外,环境的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的能源需求和使用效果产生影响。
建筑师和设计师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源效率。
四、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结合

建筑学中的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结合引言: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仅关注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还需要考虑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建筑设计应该能够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第一部分: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1.1 建筑形式的选择建筑形式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在选择建筑形式时,应该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特点和气候条件。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可以选择采用传统的中庭式建筑形式,以便形成良好的通风和遮阳效果。
而在寒冷的地区,则可以采用紧凑的建筑形式,减少能量损失。
1.2 建筑形式与景观的结合建筑与周边景观的结合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建筑物应该能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或城市景观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例如,在山区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建筑的形式和材料来模仿山脉的形态,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第二部分:材料选择与周边环境2.1 环保材料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优先选择环保材料,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可以选择使用可再生材料,如竹木、麻绳等,来替代传统的水泥和钢材。
同时,还可以采用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涂料和胶水,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2.2 材料的适应性与周边环境建筑材料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气候和地质条件。
例如,在高温多雨的地区,应该选择具有良好防水性能的材料,以防止建筑物受潮和漏水。
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则应该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周边环境3.1 节能设计建筑设计应该注重节能,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能源消耗。
可以采用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布局,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
同时,还可以利用节能设备,如太阳能光伏板、地源热泵等,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2 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将雨水收集起来并进行再利用。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在当今高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与周围城市环境的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仅仅注重建筑自身的造型和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要求。
因此,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成为了当代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分析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结合建筑的设计应该与周围的城市环境有机结合,使建筑成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如何让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首先应该考虑地域特征。
建筑师应该尽量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形地貌,将地方特色自然的融入建筑。
同时,在建筑的外观上或内部装饰上也要选用符合当地传统文化和环境的材料和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其次,建筑的设计应该尊重周围环境的人文历史,如保留周边古迹,将其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
最后,建筑设计要注重与周边建筑的衔接,统一建筑高度和风格,使之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这种有机的建筑形态就像一个生命体,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和谐的城市环境。
二、建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和工作需求,更重要的是让建筑脱离单一的功能,成为一个社会活动的场所。
建筑师应该站在人性化的角度,根据不同人群和社会需求,设计建筑内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商业区、交际区、休闲区、文化区等,使建筑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建筑的不同需求。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应该具有良好的时代感和现代化的思维,特别是对于商业、交际、文化类的建筑,应该根据时代发展趋势进行设计,营造时代氛围,吸引人群。
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建筑在设计的同时,需要考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因素。
因此,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联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建筑师应该在建筑的形态和结构上尽量采用符合生态要求的设计,如在建筑的外墙上安装太阳能板,运用防雨采光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技术,使建筑体现出周围自然环境的特色,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建筑作为城市的载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与周围环境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也能够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重要性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设计要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与周围建筑相呼应,这样可以增强城市的整体品质和美感。
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比如地形、气候、植被等,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建筑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周围的社会环境,比如人群的活动习惯、文化传统等,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周围的居民和社会。
二、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1、适应地域环境建筑设计应当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等条件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便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炎热的地区可以采用通风良好的建筑结构,或者利用遮阳设施来降低建筑能耗。
在多雨的地区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地域环境的差异,以便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2、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建筑设计要尽量与周围的建筑相协调,避免造成不和谐的视觉冲击。
比如在保留历史建筑的新建的建筑可以融入使整个城市的风貌显得更为统一和谐。
或者在商业区域的设计中,考虑到周围的建筑高度和密度,以便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
3、保护自然环境建筑设计应当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更好地为自然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比如在土地利用上要合理规划,尽量减少对农田、湿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的破坏。
在建筑设计中要注重节能和环保,采用可再生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中可以考虑绿化植物的使用,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建筑与风景建筑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

建筑与风景建筑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却时常被人们忽视。
当代社会的建筑设计更应该注重与自然风景的和谐共存,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风景建筑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方法和意义。
首先,建筑的设计应该尊重并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
当建筑物不仅是简单的人工建造物,而是与自然相连的工艺品时,它将更容易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选择与周围景观相呼应的材料和色彩,利用地形特点来调整建筑布局。
这种设计理念能够在视觉上减少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冲击,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其次,建筑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能效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的能源利用和垃圾处理系统,建筑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建筑的绿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植物的引入,打造独特的景观,为周围环境增添生机和美感。
此外,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还需要考虑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与工作需求,还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给人们带来舒适的体验。
当建筑物能够合理利用自然光线,提供通风和采光,人们在其中的居住和工作将会更加愉快。
此外,建筑还应该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噪音和污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对人们的干扰和危害。
建筑与风景建筑如何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和谐共存的建筑可以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关注,进而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将会提高,同时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鼓励和支持那些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综上所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采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同时考虑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当前,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筑不再只是简单的建筑物,而是要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更好融合,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主要内容1. 保护与融合自然环境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山脉、水系、森林、湿地等,这些自然环境是城市的宝贵资源,需要得到保护和利用。
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尽量保留周围的自然环境,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可以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比如利用山势、水体等自然条件进行建筑设计,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
2. 借鉴与融合历史文化城市周围通常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包括建筑风格、艺术品、纪念物、传统习俗等,这些都是城市的文化资源,也是城市的一部分。
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借鉴周围的历史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建筑融入周围的历史文化中,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
3. 强调与融合城市功能城市的建筑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个建筑物,它们应该是城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性,满足城市的需求,使建筑与城市功能相融合,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4. 强调与融合人文环境城市建筑及其周围环境也是人文环境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文化。
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人文环境,使建筑更适合人们的生活,同时也符合城市居民的审美和文化需求。
二、措施1. 建立与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体系,将城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融合纳入规划范围,统筹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功能需求、人文环境等因素,形成整体的城市规划,并引导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融合。
2. 加强与完善建筑设计标准建立和完善各类建筑设计标准,推动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融合,对建筑的形态、材料、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规范,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周围环境。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这些因素与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入手,阐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
从而提出,建筑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的发展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化发展,至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矛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因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则应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倍受关注的主题。
建筑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已不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被看待,与它相对应的环境,也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重视。
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建筑造型与环境的关系建筑造型要具有温和的风度,避免过分个人的表现。
建筑并不是不能表现,而是比较适合温文幽雅的风度,让大众面对它的时候,眼睛一亮,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
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
因此建筑在造型方面需要与环境相互协调。
创立“有机建筑”论的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
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来而非自然环境的粗暴撞入者。
因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
“流水别墅”(图1),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这一设计最终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它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
别墅建在小瀑布的上方,通过钢筋混凝土的特性,向四方悬挑出层层叠叠的平台。
它的形体舒展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关系密切,形成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有机建筑论的整体构思,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
贝聿铭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得到启发。
“它的形象是四个组合在一起的高度递增的三棱柱,类似一个多面的水晶体。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摘要】城市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从城市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入手,探讨了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环境融合对于建筑设计的实际影响。
在我们强调了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融合的关键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环境、融合、重要性、内容、措施、案例分析、关键意义、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更应该与城市周围的环境融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建筑设计的协调配合,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空间的紧张,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因素,使建筑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融合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措施,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城市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周围环境特色,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相互衬托,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气质和文化底蕴,还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体验和生活质量。
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结合

浅谈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结合【摘要】建筑是人工创造的产品,而环境则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天然就是和谐共处的,而应该是通过一些组合处理,才能更大范围的协调两者的关系,求得统一。
任何建筑只有和环境融合,并和周围建筑共同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
如果脱离了环境,孤立存在,即使本身尽善尽美,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烘托而大为减色,关注建筑外部空间、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已经成为设计者的中心问题之一。
前言:当建筑形成一定的格局之后,将和周边的各项环境因素形成综合性的布局,围合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建筑组合对空间环境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中,对形成的实物环境,应体现出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艺术构思,在室外空间环境中还需要考虑观赏距离和范围,以及建筑群体艺术处理的比例尺度等问题。
建筑周边自然风景、建筑物群体、道路交通的设计、经济发展等等,都是有关于建筑周边环境所要考虑的问题,怎样让这两者之间很好的结合,首先要对于这两者关系以及存在的形式进行一些分析。
要分析建筑物的风格与周边环境风格的协调与搭配,同时也要从可利用的角度去分析两者之间的结合。
一、建筑与周边环境结合的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城市的建筑规模也是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但是建筑规模的大幅增长也让城市出现了拥挤与无序化的混乱之中。
在建筑的发展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就是关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关系,两者的合理有效的结合才会让城市的发展更加的美好。
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对融洽的关系对于城市的发展中一些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的融合度首先可以让城市的层次感更美,其次有利于适应城市的现有发展,也能让更多的建筑得到发展,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建筑的发展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这些方面都是关于外在的,内在的就是,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让建筑不失去自己的独特味道,如果建筑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话,就会出现建筑物格格不入的感觉,那样即使再好在独特的建筑,也会失去自身的价值与自身的表现力。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简议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主要内容及措施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复杂课题,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将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起来,成为了建筑师、城市规划者和政府决策者所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定义、意义、主要内容及措施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的定义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意味着建筑设计要与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历史环境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的建筑。
1. 提高居住舒适度: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可以使建筑更好地顺应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居住舒适度。
2. 增强城市形象: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融合,可以使城市在建筑风貌上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增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3. 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融合,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1. 自然环境融合:建筑设计要尊重自然环境,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地形和水体等自然元素,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社会环境融合: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周边的社会环境,合理规划建筑功能布局,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3. 文化环境融合:建筑设计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创造出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4. 历史环境融合:在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建筑设计要保护和利用好城市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使新旧建筑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1. 加强规划引导: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手段,引导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确保建筑的发展符合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
2. 完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融合进行规范和约束,从法律层面促进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3. 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建筑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融合意义和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质。
建筑设计知识点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设计知识点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要求,还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是建筑设计的基石之一。
一方面,建筑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如气候、地形和生态系统等,以确保建筑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例如,在热带地区设计建筑时,应该采用适当的遮阳措施和通风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并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建筑还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实现景观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建筑物的材料、色彩和造型等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搭配,既能够融入自然景观,又能够突出建筑的特色。
2. 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是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建筑物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还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和人文价值的体现。
建筑设计师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如历史文化、当地传统和社会习俗等,以确保建筑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认同感。
此外,建筑还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改善。
例如,设计学校和医院时,应该考虑到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建筑还可以为社区提供公共空间,促进社会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建立。
3. 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设计应该注重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性。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材料,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建筑还可以通过设计和规划,为环境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
例如,在城市中设计建筑公园和屋顶花园,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总结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建筑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空间艺术品,它不仅提供了居住和工作的场所,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象征意义。
然而,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它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并分析其对于建筑设计和居住质量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建筑设计中,环境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层面。
自然环境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向等都需要被纳入建筑设计的考量范围。
举例来说,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需要考虑到降温的方式,例如利用自然通风和遮阳措施来降低室内温度。
而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保温措施,确保室内保持温暖舒适。
另外,人为环境因素如周边建筑物、城市规划、社区设施等也会对建筑的设计产生影响。
在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比例和立面设计需要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保持整体美观和城市风貌一致。
其次,建筑与环境的互动还体现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上。
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积极方面,建筑可以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建筑利用太阳能光伏板来发电,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供给植物灌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消极方面,建筑对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大型商业建筑和工业设施的建设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
因此,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最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也与居住质量紧密相关。
一个好的建筑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居住者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优美的景观设计和绿化环境可以提升居住质量,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同时,建筑的室内环境也需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合理的采光设计和通风系统可以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供良好的室内舒适度。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居住体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现代建筑中的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现代建筑是当代社会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还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学、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追求。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如何与环境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一些相关议题。
首先,现代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建筑的选址上。
选址是建筑设计的第一步,它不仅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使用功能,还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
比如,在城市中心区域建造办公大楼,需要考虑到周围的交通流量、气候条件和周边建筑物的高度等因素。
而在郊区或农村地区建造住宅时,则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采用 passivhaus 技术来实现能耗的最小化。
其次,现代建筑可以通过设计手法与环境相互融合。
建筑师可以通过运用材料的选择、立面的设计以及景观的打造来使建筑融入周围环境。
举个例子,建筑内外墙面可以选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色彩,以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同时,通过景观设计与建筑结合,创造出一个更加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此外,现代建筑也需要考虑到环境对于建筑所带来的影响。
环境因素,例如气候、地理位置和自然灾害等,都会对建筑的结构、功能和使用带来挑战。
因此,建筑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建筑的抗风、抗震、防火等能力。
同时,建筑的能源消耗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筑师应该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现代建筑还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建筑是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供可持续的使用与管理方式。
例如,现代建筑可以运用节能灯具、可回收材料和雨水回收系统等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建筑的生命周期评价也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全面考虑建筑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之,现代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入关系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简单从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周边建筑群体的关系、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入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艺术;创造;建筑艺术
在各门艺术中,建筑是最早的艺术之一。
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 安全成了第一需求, 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 能“庇天下寒士” 就足够了。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 更迫切地需求一种“ 短篱寻丈间, 寄我无穷境” 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当前, 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
一、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文脉主义运动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文脉, 最早源于语言学的定义, 它的意义是用来表达我们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 更确切地说, 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局部与整体的观念并非始自今日, 而是自古有之。
古人曾把这种整体环境理解为多个单体建筑的相互关照, 从而形成群体建筑。
在中国, 传统建筑的艺术形式更多地表现在群体建筑之间的搭配上,它要求建筑要和周边环境产生联系。
如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四合院, 就是由几个不同的建筑单体围合成一个单元的建筑体。
北京有很多类似的建筑群, 如故宫、颐和园等等, 这些复合的建筑群体中埋藏着完整而清晰的空间思想观念。
这些观念国外也是同样拥有的。
早在2000多年前, 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 达芬奇也曾指出:“ 并不是任何时候美的东西都是好的。
” 残缺、丑陋也是一种美, 这句话完全可以放在建筑环境美的角度来理解。
单体建筑要根据环境担任角色, 做“ 主角” 就不应“ 自谦” 、“ 自让” 乃至甘于“ 隐没” , 做“ 配角” 也不可“ 反宾为主” 。
有时一幢建筑单独来看并不完善, 甚至平淡无奇, 但由于建筑群的相互作用, 反而会使其在总体环境中显得协调得体。
二、建筑与周边群体建筑的关系
相对于单体建筑而言, 群体建筑无疑是复杂的, 而建筑群体之间的组合则更使它具有了远远超过其它造型艺术结构的复杂性。
但这个复杂性不是杂乱的, 而是通过群体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通过各种造型美的手段有机地组织起来, 使之具有一种结构简单的艺术品所不大可能具有的深刻性。
让现有的受西方建筑观念影响的群体建筑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产生关系, 找到一个共同的支点, 确实有点大海捞针的难度。
在北京就曾多次发生过将此问题简单化理解的情况: 将古代的“ 五柱式” 当作“ 假肢” , 随意地“ 移植” 、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
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 头” 上!一架房顶并非是单纯为避烈阳风雨的, 其足以影响我们对于家庭的概念。
就像一扇门并非是仅仅供人出入的, 它是引导人们跨入人类家庭生活之奥秘的钥匙。
人们去敲一扇灰色的小屋门和去敲一扇装着金黄兽环的朱漆大门, 在心理上总是有些差别的。
石涛曾言: “ 笔墨当随时代” , 建筑也应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而变化,而万变又是不离其宗的, 这个“ 宗” 应该是指我们自身, 建筑群体始终是和我们自身发展的这个大前提和大环境相适宜的。
三、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 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 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融入关系。
这种“ 融入” 应包括两层含义, 既有空间意义上的融入, 又有时间意义上的融入, 二者应是一个完整统一的“ 时空坐标系统” 。
那种只求表面形式一致的建筑, 己经脱离了历史意义上的时间概念, 其空间的功用也发生了与古时不同的变化。
当代建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环境空间看成建筑的“ 主角” , 而人又是环境空间的“ 主角” 。
且不说新型公寓代替四合院是好还是坏, 但毕竟是生活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而北京的大屋顶式建筑则不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脱离了现世, 这种责任不能全部由建筑师来承担, 而与中国的某些固有思想观念有关。
比如同样是对古文物的保护, 或者说是对古文物的修复, 东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原则: 西方人主张古代和现代要有十分清晰的界限, 认为与古建筑呼应是“ 投降” , 而中国则要求模糊此界限, 要求最好修复得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认为这样更有历史感。
也可能就是这种观念使中国人将传统和现代变得模棱两可。
西方有很多对新老建筑的协调关系把握得很到位的作品。
如一位叫米歇罗佐的建筑师在15世纪建造的弃婴医院旁设计的另一幢建筑就很匹配, 被贝幸铭称赞为“ 非常文明,有高度的修养” 。
这并不是“ 颂古非今” , 也不是“ 以新就古” , 更并非取消建筑的个体特色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性, 而是主张将这种特色和个性消融在建筑环境的整体特色之中。
个体建筑的特色美一旦离开了环境整体, 那也就等于取消了特色。
在环境这个看似限制的大前提下, 只有发挥自我的表现才能、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建筑是具有使用功能的, 其精神因素应寄托在实体之中, 如果让建筑艺术的表现更多地向前大跨步, 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如黑格尔所警告的那样: 建筑就已经越出了它自己的范围而接近比它更高一层的艺术, 即雕刻。
所以说建筑需要表现, 但这种表现并不能脱离建筑美的本义, 我们应该将这种表现更多地投向整体环境。
优秀的建筑作品, 既不应该是威风凛凛的招牌, 也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而应该与建筑一起生长。
协调并不是单单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 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 协调是一种结合, 对比也是一种结合。
对于造型奇特、个性张扬, 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形体反差和个性特征突显的建筑也不应一味地否定。
这种建筑物只是在特定条件下, 在与环境的强烈对比中去求得整体美的一个特例。
将艺术的喜剧色彩、幽默诙谐或荒诞滑稽注入建筑艺术之中, 虽然是一种极端化做法, 但它至少可以打破现代建筑刻板沉闷的状况。
建筑环境艺术的主旨不但要创造和谐统一, 而且要创造丰富多彩。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把世界紧紧地联成了一体, 失落与回归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
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的生活状态成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而对于这个终极目标的渴求应该来源于能够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
时代给建筑师出了难题, 要让建筑更多地融入我们生存的大环境, 将个性融入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