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主要病害,它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破坏性,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稻稻瘟病的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病原特点: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菌引起的,这种病菌属于真菌,主要通过孢子的形式在水稻植株上传播。

病菌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繁殖迅速,形成病斑,并通过气流或雨水的作用向周围的植株传播,引起病害的扩散。

2.发病环境:水稻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发生,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或者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土壤肥力不足、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也会增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风险。

3.病害特点:水稻稻瘟病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病斑初期呈现为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叶片干枯、弯曲,严重者可导致叶片凋萎脱落。

水稻稻瘟病还会影响水稻的茎、穗和种子,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品种进行栽培是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稻瘟病的侵害程度。

2.合理种植密度:适当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是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关键措施。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水稻植株之间的通风性和日照性,减少病菌在植株之间的传播。

3.合理施肥管理: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保证水稻充分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尤其应注重钾肥的施用,钾元素可以增强水稻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概率。

4.间作轮作:在水稻田间适当种植其他植物,如豆类、麦类等,可以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因为这些植物中含有一些能够抑制病菌生长的物质,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

5.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检查田间水稻植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并加以防治。

可以通过观察叶片的变化、病斑的颜色和形状等来判断病害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特点稻瘟病的病原体是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稻瘟病菌科。

稻瘟病菌是一种寄生菌,主要侵染水稻植株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水稻叶片和穗部的病症。

2. 发病环境条件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和传播。

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80-90%时稻瘟病发病最为严重。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生长速度快,侵染力强,有利于病害迅速扩散和发展。

稻瘟病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穗部,叶片上出现大片褐色或黄褐色的病斑,穗部出现病粒。

严重感染时,病叶枯黄、枯干,稔实率和产量大大降低。

二、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云南珠翠、江阴浑白等,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能力,可通过选种这些抗病品种来预防稻瘟病。

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预防稻瘟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及时灭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病害的传播源。

另外要适当增加秧龄,使水稻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避开。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入一些天敌或者施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溶链霉素、木霉素等微生物来对抗稻瘟病菌的生长。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稻瘟病防治农药有新草灵、福美双、琥甲锰锌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向喷洒方法来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规定来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
36 .化学 药 剂防治
2 喷药 不 当 , 药 后降 雨 , 药 量 淋失 , . 4 或喷 导致 防效 降 低 , 菌 穗颈瘟可能会流行 , 病 根据预测情况及早发出预防警报 , 组织好预防
传播蔓延得不到控制 。
3综 合防治 稻瘟 病措施 . 稻瘟 病能 否爆发 流行 成灾 主 要取 决于病 原 菌数 量 ,品种 的抗 的 , 此品种 的抗性 和气 候条 件是 稻瘟病 爆 发流行 的 决定 因子 , 因 当
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
2发病 的原 因 .
2 单 一品种 的大面 积种植 ,引起水 稻稻瘟 病的 病原 菌是 兼性 2 小 时— —再 用 药 剂浸 种消 毒— — 再泡 种 ( 计 7 小 时 ) 催 . 1 4 共 2 ——
小种专化性寄生菌 , 不同的生理小种, 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 因 芽 。 此水稻品种抗性被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水平抗性品种 , 一个是垂 ( ) 5 q温汤浸种 5 4用 6C 分钟。用 1% 0 抗菌剂 10 倍液或 0 41 00 直抗性品种, 具有水平抗性品种对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均有抗病 8%42 0 0 抗菌剂 20 倍液、 7%甲基托布津( 00 或 0 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 性, 但抗性不强, 故在选育过程中因病症点状发病而被淘汰, 所以水 粉 剂 10 倍 液 浸种 2天 。 00 平抗性品种不易育成, 而具有垂直抗性品种只对—个或几个生理小
和萌 发和侵 入 。当气 温在 2一3 度 时 , O 0 田间湿 度在 9% 0 以上 , 稻株 到 2 度时 , 0 宜注意检查在村旁 、 树荫和粪底地等处生长旺盛浓绿 体 表保 持一 层水膜 6 8 — 小时 , 况下 , 病就 容 易发 生 , 的情 稻瘟 光照 稻株 和 易感 品 种稻 田 , 发现 病 株 , 如 或发 病 中心 , 天气 预报 连续 而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真菌病害,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包括侵染结构形成和病原菌的侵入。

稻瘟病菌的侵染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萌发、侵入、扩展、蔓延和分化。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湿润环境下发芽形成萌发管。

然后,萌发管逐渐穿透稻叶表皮并侵入叶片内部。

一旦进入叶片,病原菌会分化出很多的侵染结构,这包括肉眼可见的病斑(即黑点)和显微镜下可见的侵染孔、菌丝和侵染指令器。

侵染结构在稻瘟病的病原凉白油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稻瘟病菌通过侵染结构的形成和侵入叶片内部使得菌丝可以快速扩展,然后蔓延到其他叶片并形成新的感染病斑。

在此过程中,病原菌还会释放一些毒素,如蛋白质分泌物(AVR蛋白)等,来抑制宿主植物的免疫系统。

稻瘟病菌的分泌物可以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使得病原菌更容易侵染植物细胞并形成病斑。

为了控制稻瘟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技术。

采用抗病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

通过育种选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和传播。

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

包括合理的施肥、灌溉和间套作物等,可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喷洒药剂也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三环唑、吡咯酮和吸收菌腈等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的发生。

由于药剂使用过量会导致病菌出现抗药性,因此合理使用药剂并遵循剂量和频次是十分重要的。

生物防治也是防治稻瘟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如拮抗菌和溶解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致病菌性病害,在水稻中非常常见。

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病害发生时间早: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期或灌浆期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
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发病程度严重:稻瘟病病株叶片、茎秆都可能感染,其发病程度非常严重,一旦
发生大规模感染,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3. 症状明显:稻瘟病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褐色斑点,斑点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病害发展到后期,叶片、叶鞘、茎秆上出现泛白的霉层。

1. 种植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优先选择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如超优杂交稻等。

2. 机械防治: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病叶和病株,防止菌株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氯氧磷、硫酸锌等,进行病害的预防与
控制。

4. 病害防治措施结合:与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技术防治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水稻
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控,更好地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

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发病症状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

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实施要点

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实施要点

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实施要点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病虫害给水稻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实施要点。

一、病害防治技术(一)水稻稻瘟病防治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病害。

防治措施如下:1.选择抗瘟病品种。

目前已经选育出多种抗瘟病品种。

种植抗瘟病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2.农业防治。

采取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密度和施肥方法,保持田间排水畅通,及时收割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化学防治。

如果发现瘟病病害严重,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控制。

但是要注意杀菌剂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1.机械防治。

在水稻生长初期,可以采用机械方法,如用匾条捕杀稻飞虱。

3.生物防治。

可以采用放虫等生物方法,如虻蝇、蜘蛛等,控制稻飞虱的发生。

二、实施要点(一)田间管理1.保持良好的排水。

水稻生长需要湿润的环境,但是也需要有一定的排水。

夏季降雨量较大,要及时排水。

2.施肥合理。

水稻需要充足的养分才能有良好的产量和品质。

但是也要注意施肥方法和施肥量。

3.及时收割。

收割要科学安排时间,可以根据观察水稻节点和颜色,确定最佳收割时间。

(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1.常规巡查。

定期巡查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

2.及时诊断。

如果发现病虫害问题,要及时诊断,确定病虫害种类和程度。

3.综合防治。

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使用。

总之,水稻病虫害防治是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实施防治要点和技术措施,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www.331322.live建议农民朋友们多学习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种植水稻,提高水稻生产水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作者:韩萍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8期水稻病害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这三类病害被称为水稻三大病害。

其中稻瘟病经常发生于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结合危害的时间、部位可分为苗瘟病、叶瘟病、节瘟病、穗颈瘟病和谷粒瘟病,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叶瘟、穗颈瘟。

1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1.1 气候条件影响发病之所以水稻经常发生病害,是因为受到了温度、湿度、光照、风等因素的影响。

病菌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而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等还需要适宜的湿度。

当气温在20~30 ℃,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 h 时,容易发生稻瘟病。

平均气温为24~28 ℃,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也易引发稻瘟病。

水稻作为一种喜温作物,抽穗后遇到20 ℃以下低温,可降低植株抗病力,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以某县为例,在水稻生长初期,由于一直处于干旱阶段,一直延续到8 月,导致无法顺利栽插水稻,于是大部分地区通过挖掘水源来保水稻苗,从而完成栽插。

6—8月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分粟、拔节、孕穗等工作,同时需要浇大量的水。

其中一部分田块以抽水的方式进行浇灌,但提供的水分仍无法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导致植株长势很差,植株的抗病能力越来越低,因田间比较湿润,引发了叶瘟病。

1.2 品种抗病性不同与杂交粕稻相比,某县的水稻生长情况不佳,因杂交粳稻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如果使用两系方法来育种粕稻的话,便可大大提高其抗病性。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也不同,所以,移种后往往在分粟、抽穗等时期会发生病变。

某县主要以两系种为主,使得水稻的抗病性大大降低。

数据分析发现,2016 年水稻品种发病严重的有很多,如湘两优396、新两优343、广两优香66、两优6326、新两优223和丰两优香1号等[1]。

1.3 水肥管理不当对于水稻的抗病性,除了与气候、品种有关外,还与水肥管理有关。

例如,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植株体内。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一、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

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

防治方法:①选用良种,种植抗病品种,多组合合理搭配。

②种子消毒杀菌,1千克种子用三克20%三环唑浸种24小时。

③加强栽培管理。

④药液浸秧,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秧,或40%稻瘟灵乳油,亩用100毫升或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对欢60千克喷雾。

穗颈瘟预防,孕穗破口期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亩用25~30克或20%三环唑100克,叶瘟治疗,用稻瘟类农药防治。

二、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又叫火烧苗。

白叶病,是一种传播很快的病害,目前许多稻区还没有这个病,所以它被定为国内植物检疫的对象。

稻株感染白叶枯病后,在叶尖或叶缘发生绿色或暗绿色斑,病斑沿中脉或叶缘扩展,形成界限分明的病斑。

病斑沿叶片枯死后呈灰白色,因此叫白叶枯病。

一般在水稻中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蔓延到上部叶片。

这种病从苗期发生,在分蘖期普遍发展,到孕穗期,特别抽穗后达到高峰。

如果发病早,叶片枯死,不能抽穗;如果发病较迟,影响扬花灌浆,秕粒增加,病株茎秆软弱易倒伏。

白叶枯病容易和其他病害混淆,辨认不清。

可把病叶剪下一小段,放在有水的玻璃片上,再用一块小玻璃压在上面,大约1分钟以后,放在光线稍暗的地方,如果切口处有浓浊状或乳白色液体流出,这就是白叶枯病的病菌。

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稻种。

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过滤浸种,在温度为25℃时,可浸种3~4天。

所浸稻种经常保持在水面下10~12厘来,水面不能搅动,以免弄破石灰水膜,降低消毒效果。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水稻生产中经常受到稻瘟病的侵害,给农民带来了很大
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保障水稻产量,实施综合的
防治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从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
制等方面,介绍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优质种子选育
1.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通过繁育、筛选,选育出对稻瘟病抵抗力
较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整体的抗病性。

2.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可以通过浸泡在5%的盐酸中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可
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二、田间管理
1. 合理地培育土壤:在田间管理中,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为水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 清除聚集中的杂草:水稻生长期间,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
病害的传播途径。

3. 合理的灌溉控制:避免过度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
和传播。

4. 种植制度轮作:通过轮作,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可与其他非稻瘟病作物进行轮作,如小麦、玉米等。

三、化学控制
1. 预防性喷药:在水稻生长期间,定期使用药剂进行喷洒,如代森锰锌等有防治稻瘟病效果较好的药剂。

2. 解毒剂的使用:当田间水稻确诊感染稻瘟病时,可以使用解毒剂进行喷洒,如硫酸锌等,将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和健康。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优质种子选育、田间管理和化学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科学地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高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一、水稻稻瘟病长期灌深水或过分干旱、偏施氮肥等导致稻瘟病发病重。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病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

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②科学田间管理。

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

③种子处理。

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h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48~72h,直接催芽,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种24h,洗净后催芽。

④药剂防治。

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

药剂选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富士1号1500g/hm2,或40%克瘟散乳油2250~3000g/hm2。

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应保证用水750kg/hm2,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二、水稻稻曲病。

稻曲病是真菌病害。

根据当地以往发病史,结合天气、品种、苗情进行分析,做出预测预报,选择用药,适时准确防治。

防治措施:防治适期为水稻孕穗后期(抽穗前3-7天)至始穗期。

常用药剂:种子消毒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强氯精浸种;大田喷药防治用20%瘟曲灵、35%稻曲清、25%粉锈宁可湿粉、50%DT可湿性粉剂(琥胶酸酮)、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前3-5天),用25%富力库乳油、加倍井冈霉素+50%多菌灵。

三、水稻纹枯病该病菌寄主范围很广,生活力强,菌源地广泛。

土壤中菌核第二年漂浮水面,萌发侵入稻株,形成病斑,再长出菌丝向四周蔓延。

菌核有多次萌发特征,随水漂流,造成多次侵染。

气温20℃以上开始发病,适温(25~32℃)高湿条件,氮肥使用偏迟、过量,田水过深,保持时间长等对该病发生有利。

一般植株柔嫩、披叶多,透光差,以及长期深水灌溉和多雨天气,发病就重。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丰收对全球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病害的出现使得水稻的减产和亏空日益加剧,尤其是稻瘟病。

稻瘟病害是造成水稻病害流行性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之一,其引起的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稻作物的产量。

因此,它的发生及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稻瘟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有大粒稻瘟、小粒稻瘟和黄稻瘟三种病原,它们都属于真菌类,科目为真菌,主要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具有传播能力,所有形态都具有威胁作物安全的能力。

稻瘟病可以通过病毒携带物,以气候变化为说明,病毒和细菌会在病害发生季节发挥影响地域,或携带病原菌的空气悬浮物转移到另一区域。

当水稻植株受到稻瘟病的侵害时,它的叶片会逐渐变褐、变干,叶片两侧的沟口也会变深,最终叶片会变成金褐色,最后叶片会掉落。

另外,稻膜也会变得有腐烂的痕迹,米粒也会因稻瘟病而变得脆弱,失去弹性。

进而,水稻植株的穗也会变硬、梗变短,有时会发芽失败。

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我们首先要实行田间管理措施,加强收割管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其次,可以采用化学喷药,使用杀菌剂或除草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运用生物防治方法,培育和放养天敌,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要有效控制稻瘟病,还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以抵抗病虫害的侵害。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加强种子消毒处理,预防病害的发生。

同时,还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综上所述,稻瘟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是确保水稻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涉及到政府和农民的利害关系,需要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政策的实施以及病害的科学控制。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就是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病害,也是水稻上的主要危害性病害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详细的探讨。

一、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湿度过高、温度过低及光照不足等温、湿度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菌的侵袭。

2、土壤因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肥力、酸碱度等因素也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富含氮、磷等肥料,会促进水稻生长,但也容易诱发稻瘟病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病害的爆发。

3、水稻品种因素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耐受力也不同,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不同的地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危害。

4、农业管理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也是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包括肥料施用、灌水、插秧、间种、整地等管理措施的不当,都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侵袭。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水稻品种优势等,研制出相应的水稻抗病品种。

2、注意田间管理在水稻的田间管理中,要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深翻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中稻瘟病菌的滋生。

3、科学防治应该采用科学、综合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和天然植物提取物,同时结合机械清除等非化学手段,对水稻稻瘟病进行全面防治。

4、农民的日常管理农民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卫生习惯,控制田间蚜虫、花粉传播和贮藏等途径的病害传播,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总之,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农民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水稻病害防治技术1.水稻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 清除病株和秸秆,及时翻耕土壤,避免病原菌的越冬。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种植期间进行适当的病害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水稻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的病害之一,通过空气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 种植密度适中,避免拥挤生长。

- 及时疏通灌排渠道,保证田间通风良好。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3.水稻叶枯病叶枯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二.水稻虫害防治技术1.水稻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铲除虫卵和若虫,及时清理田间杂草。

- 合理调整种植时间,避免虫害高发期。

- 进行适时的农药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采用黏虫板等防虫技术,诱捕和监测虫害。

2.水稻螟虫螟虫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虫株。

- 选择抗虫品种进行种植。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进行适时的人工捕捉和监测。

3.水稻稻瘿切实稻瘿切实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清除田间杂草和病虫株,避免虫卵的孵化和繁殖。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使用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附件:- 水稻病虫害图片材料.zip- 水稻病虫害防治计划表.xlsx法律名词及注释:1.种植品种认定书:水稻种植品种的认定及证书。

2.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稻瘟病菌是一种真菌,主要通过侵入水稻叶片内部引起感染。

下面我们将介绍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和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侵入、侵染和繁殖。

稻瘟病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或侵染了其他植物的病菌通过风力、雨滴等途径传播到水稻叶片上。

然后,稻瘟病菌通过化学物质和酶类活性侵入水稻叶片表皮细胞。

稻瘟病菌在水稻叶片内部进行繁殖,并通过叶子表面产生新的孢子继续传播。

为了防止稻瘟病的发生,可以采用多种综合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是最基本的防治措施。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叶片被侵染的机会。

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如密植、合理施肥等,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密植可以降低空气中病菌的传播范围,使病斑扩散速度变慢;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营养素含量,增强其免疫力。

药剂防治也是一种常用的综合防治技术。

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采用药剂进行防治,主要包括外施和内稻。

外施是在水稻叶片上喷洒杀菌剂,通过杀菌剂的作用来抑制病菌的繁殖和生长。

内稻是在水稻的根际进行施药,通过根系吸收杀菌剂来抑制病菌的侵入和繁殖。

水稻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主要包括侵入、侵染和繁殖三个步骤。

为了防治稻瘟病,可以采用多种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菌侵染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疾病,其导致的影响和损失都非常大。

稻瘟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褐色不动杆菌(Magnaporthe grisea),该菌侵染水稻后,会对其产生大量的毒素,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因此,对于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稻瘟病菌的侵染机理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两个方面来探讨其防治方法。

稻瘟病菌的侵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染、侵入和扩散。

1.感染阶段稻瘟病菌在感染水稻时,首先需要在水稻叶片表面产生类似于降雨的液滴。

这种液滴中含有病菌子体,有助于病菌在叶片上形成黏附,并促进其感染。

2.侵入阶段稻瘟病菌侵入水稻叶片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酶类物质,帮助病菌穿透叶片表皮,以细胞间隙的形式向内侵入。

在具体的细胞内部,病菌会分泌酶分解细胞壁,通过质壁分离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侵染面积。

3.扩散阶段稻瘟病菌在水稻内部扩散时,主要通过病菌子体和菌丝组成的纵向和横向的菌根结构来实现。

这些结构不断扩张和延伸,形成一个与水稻属于相似的网络状结构,从而造成水稻内部组织的严重损伤。

1.选择耐病品种选用抗病性高的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首选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筛选新品种,以及育种方法等措施来实现。

2.保持田间卫生农田环境的卫生程度对于病害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并及时清除垃圾和野草,以保持田间的清洁和卫生。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常见方法之一。

在生产中,可以使用药剂通过喷洒、浸种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需要注意其使用量、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影响。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手段来防治病害。

生物农药一般具有安全、绿色等特点,并且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较小。

物理防治是指采用物理性手段对病害进行预防和治疗。

可以通过灭菌、杀菌等方式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老王正蹲在水稻田边,眉头紧锁地盯着那些微微泛黄的稻穗。

他自言自语道:“这水稻咋就突然病恹恹的了呢?难道是我这老骨头连给稻子看病都不会了?”这时,一只好奇的田鼠从旁边窜过,仿佛也在嘲笑老王的无奈。

别急,老王的故事,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一、稻瘟病初体验:老王的水稻田风云(一) 稻穗泛黄,老王心慌老王的水稻田一直是村里的骄傲,但今年,稻穗却莫名泛黄,像得了黄疸病的娃娃。

老王焦急万分,毕竟这可是他一年的心血啊!(二) 稻瘟病现身,真相大白经过一番打听和查证,老王终于得知,原来这水稻得的是稻瘟病。

稻瘟病,听起来就像稻田里的“流行感冒”,一旦染上,麻烦可不小。

二、稻瘟病的深层揭秘:原因何在?(一) 天气因素:潮湿多雨是帮凶稻瘟病喜欢潮湿的环境,今年夏季雨水不断,为稻瘟病提供了温床。

老王的水稻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更是雪上加霜。

(二) 种子问题:自带病菌的“定时炸弹”老王今年用的种子,竟然是从去年发病的稻田里留的。

这些种子自带病菌,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三) 管理不当:施肥过多,通风不良老王为了让水稻长得更好,施肥过猛,导致土壤养分过剩,通风不良,这也为稻瘟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稻瘟病的应对策略:如何打胜这场仗?(一)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老王决定从源头抓起,选择抗病性强的种子,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改善通风条件。

同时,他还定期喷洒农药,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二) 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一旦发现稻瘟病的症状,老王立即采取行动,剪除病叶,销毁病株,防止病菌扩散。

他还用上了专业的杀菌剂,给稻田来了个“大扫除”。

(三) 请教专家,科学种田老王意识到,单凭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

他开始请教农业专家,学习科学的种田方法。

通过专家的指导,老王的水稻田逐渐恢复了生机。

四、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老王的水稻田重获新生经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老王的水稻田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由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中心、加强栽培防病为基础、适期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侵染循环;防治措施
水稻的病害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属于真菌病害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可能发生。

当前我国种植水稻的地区在发生此病害时会使水稻减产10%-15%之间,当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地块颗粒无收。

所以,若要达到水稻高产、稳产的目的,一定要将水稻稻瘟病这一问题解决,水稻稻瘟病目前已成为使水稻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之一。

1.症状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都有一定的机率发生稻瘟病。

其中可以根据侵染的时间与部位将其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与粒瘟六种,其中最常发生的是叶瘟,发病情况最严重的是穗颈瘟。

在寒地稻作区春季的温度通常较低,所以发生苗瘟的情况非常罕见。

1.1叶瘟
在发生叶瘟时,其叶片上会因病害而出现病斑,而环境气候与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等一些因素决定了病斑的形状、色泽与大小。

病斑也可详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与白点型。

1.1.1急性型
这种病斑在初生时呈水渍状的小点,过后会呈圆形、椭圆形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密生灰绿色霉状物。

多发于温度适宜、湿度较高、氮肥施入过多、稻株嫩弱或选用易感病品种时。

出现此种病斑时不久就会发生叶瘟,这是如果空气干燥或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可从急性型病斑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1.1.2慢性型
这种病斑较为常见,呈梭形或菱形,外层呈黄色,内层呈褐色,最中央呈灰白色,两端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

空气潮湿时,背面会产生灰绿色霉层。

1.1.3褐点型
这种病斑多发于寒地稻作区,尤其是在抗病品种或老叶上较为常见。

针头大的小斑点,呈褐色,多局限于2条叶脉间,不产生孢子,无传病危险。

1.1.4白点型
这种病斑在高感病品种的嫩叶上较为常见,当遇到雨后转晴或比较干旱的环境时会形成圆形或近圆形小斑点,呈白色,不产生孢子。

在雨后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会向急性型病斑转变。

1.2节瘟
节瘟主要发生在穗颈下的第2节。

初生时呈暗褐色小点,后期呈环状,直到使整节都变为黑褐色。

后期病节易倒折,造成穗部早枯,出现谷粒不饱满、干粒重降低的现象。

节瘟在早期时可能引起白穗现象,在病节处形成灰绿色霉层。

1.3穗颈瘟和枝梗瘟
这两种病害在穗颈、穗轴与枝梗上较为常见。

初期为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期变为环状上下扩展,最终呈黑褐色。

早期会导致出现白穗现象,晚期会影响子粒,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叶瘟对于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为穗颈瘟与节瘟提供菌源。

其中穗颈瘟、节瘟与枝梗瘟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在北方粳稻区,通常在7-8月的雨季发病,当气温稳定在20-25℃之间时,会加剧节瘟、穗颈瘟与枝梗瘟的病情。

2.病原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是真菌的一种,其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的大角间座壳菌,在当前的自然条件下还没有发现其有性态。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且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隔膜有2-8个,基部稍大,呈淡褐色,越向上颜色越淡,顶端为曲状并长有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呈无色洋梨或棍棒形,隔膜有1-3个,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类似球形,呈深褐色,紧附于寄主,形成侵入丝入侵寄主组织。

3.侵染循环
病菌会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病稻草或病稻谷上越冬,也因此作为明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由于寒地稻作区的春季温度较低,所以田间通常不易发生苗瘟,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由露天堆放的病稻草产生的。

在气温与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会形成分生孢子,并利用风、雨天气来进行传播,进而使稻苗发病。

我省普遍会在7月初发病,直到叶片老化增强抗病力,病情才会逐渐停止发展。

在7月末到8月初这段时间病菌孢子会入侵稻穗、稻粒,节瘟、穗颈瘟通常在8月初
发病,8月末是发病较严重的阶段,直到黄熟期才会停止病情的发展。

枝梗瘟近些年发病较为严重,其病害在严重时会一直持续到收获期。

4.防治措施
一定要加强预防工作,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在最佳的防病时机采取最科学的防治措施,合理的选择药剂,严格的执行田间作业,以加强防止效果,使水稻的产量增加。

期间可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
可按照每种抗病品种不同的特点,来合理的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

由于病菌小种易变异的特点,所以在选用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时为避免品种抗病基因的单一化,以稳定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的同时应掌握其合理布局,将其进行搭配、轮换种植,也可以同时种植多个品种。

4.2加强肥水管理
在施肥期间应做好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首先一定要将钾肥施足并做好早施追肥的工作,到中期应结合苗、田等实际情况进行施肥。

将硅、镁肥混施,会降低发病的机率。

期间如掌握了水稻需肥的规律可采取配方施肥方法,增加稻叶老熟以提高抗病力。

期间可按照水稻的黄黑变化规律,尽量满足其对水的需求。

4.3防治时期
4.3.1叶瘟
对于急性型的病斑要重点保护分蘖盛期,在水稻进入分蘖期时就应对其加强检查工作,一旦发现发病现象就可以及时采取喷药措施,其中对于感病的品种火灾低洼多肥、植株徒长的地块应加强喷药,对其发病中心进行有效的控制。

4.3.2穗颈瘟
应在孕穗末期与齐穗期加强对其进行药物防治措施。

4.3.3枝梗瘟与粒瘟
应按照实际的温度、湿度等一系列条件来制定防治措施。

5.药剂防治
5.1种子消毒处理
具体的方式是用1%石灰水浸种,在10℃-15℃的温度下6天,20℃-25℃的
温度下1-2天即可,使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cm,在捞出后反复用清水冲洗3-4次。

接着用2%福尔马林浸20-30分钟,最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即可。

5.2单施药剂
用50g30%稻病宁可湿性粉剂每亩兑水进行喷雾或用60-80g13%稻洁可湿性粉剂每亩兑水40-50kg进行喷雾即可。

5.3混施药剂
用15g75%三环唑每亩与60ml-80ml25%施保克每亩或60-80ml25%施保克每亩与60-80ml2%加收米每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