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西方物理学交流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中西方物理学交流史
目录
绪论 (1)
1 中国和欧洲在明清时期的现状 (1)
1.1中国的现状 (1)
1.2欧洲的现状 (3)
2 西方物理学知识的传递 (4)
2.1传教士在传教活动中引进西方物理学知识 (4)
2.2物理学书籍的翻译及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和审定 (6)
2.3西方物理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及障碍 (7)
3 西方人士对中国传统物理知识的介绍和研究 (8)
3.1莱布尼茨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度评价 (9)
3.2关于磁性的认识与应用 (9)
3.3物理学其他方面的知识在西方的传播 (9)
3.4中国物理学知识在西方传播的影响 (10)
4 结论 (10)
5 致谢 (11)
6 参考文献 (13)
绪论
本论文主要研究明清时期中西方的物理学知识的交流史,搞清彼此在对方的科技史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虽然自古就有学者研究物理学史方面的东西,但是都比较零散。在此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要数编写《中国物理学史大系》—《中外物理交流史》的王冰先生,中外学者中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论文将通过阅读前人的著作及相关的书籍了解并研究明清时期中西物理学知识的交流状况。1中国和欧洲在明清时期的现状
1.1中国的现状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了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的科学技术体系。我们有悠久的天象观测历史,在历法和天文仪器制作方面曾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古代历法虽然为人类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中国在宇宙结构研究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例如“盖天说”、“浑天说”、“昼夜说”这些学说都没有形成关于宇宙结构严格而系统的理论,这就使得中国在预测日食、月食时有可能产生极大的误差。为什么曾经辉煌的文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呢?这就要从中国的社会根源说起了,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统治长达数千年的国家,封建专制制度给我们带来的恶果有很多:其一,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不可能产生精密科学所需要的逻辑学;其二,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造就现代科学发展的外部需求条件;其三,封建专制制度从理论认识上形成鄙视科学技术的传统。[1]这样,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就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以致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作为自然科学一个重要部门的物理学,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中国或外国,其知识的起源都相当久远。中国很早就把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一切事物之理称为“物理”。欧洲古代则是将“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总称。
16世纪末的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此时的明王朝朝廷内歌舞升平,但整个国家衰败没落,充满了内忧外患,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深刻的危机。
嘉靖皇帝(1507—1566,1521—1566年在位)、万历皇帝(1563—1620,1572—1620年在位)长年不视朝政,朝政由内阁首辅主持、甚至被宦官专擅,贪官污吏当道,政治极为黑暗。由于土地极为集中,赋役繁重,阶级矛盾尖锐,加上自然灾害严重,致使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军事上也时常告急,东南有倭寇侵扰,北方有鞑靼共袭,边防紧张。另外,封建统治者为镇压异己,屡兴大狱。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规定科举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切必须用“八股”文体应试,这种八股取士的做法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随着朝代的更替,清王朝的建立并未改变这种落后制度,基本上实行了明代的各种制度,又通过残酷镇压反清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以满族上层贵族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清初虽然采取了重视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经济的一些政策,使得生产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整个说来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很缓慢。另外,严行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极为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而且清代继续推行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把大部分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考试之中。更为严重的是,清王朝在康熙(1654—1722,1622—1722年在位)、雍正(1678—1735,1723—1735年在位)、乾隆(1711—1799,1736—1796年在位)年间曾多次大兴文字狱,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残酷的镇压政策,以达到加强思想统治的目的。此举抑制了我国科学自身的发展。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在冶金、纺织、制瓷、园林建筑等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建筑技术、水利工程、商业数学、医学和药物学方面也有新的发展。然而,相对一些科学技术普遍发展的情况,基础科学则多半停滞不前,甚至连中国古代成就辉煌的传统天文学和数学,在这一时期也处于停顿状态。这种状况的形成,确实与封建统治者的政策极其有关,因为在明代朝廷不但一直不加修改地沿用大统历,而且还严禁民间研习历法。明代晚期,特别是整个清代,保守落后的文化教育政策、以文献考证为主要内容的学术风气,导致学术研究严重脱离实际,也使得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受阻。
在明末清初时期,上层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政策,允许天主教传教士入华。这样中国就有可能接触到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传教士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把西方的知识带到了中国。可是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与天主教的教义教理是相悖的,这样两者之间就不得不产生矛盾,以致造成摩擦冲突。18世纪初罗马教皇颁布的
传教方针,更使康熙帝愤怒不已,所以清政府为了巩固政治,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刚刚开放的海禁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严行了,海禁政策不仅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而且严重限制了作为文化的交流。清政府不仅禁海还实行了禁教,这些都沉重地打击了西方科技的传入。清政府顽固的闭关自守的落后政策,以及愚昧无知的思想,致使在18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一百多年间,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几乎中断。
1.2欧洲的现状
欧洲在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之后,14至16世纪出现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它发端于工商业发达的意大利,不久又扩大到德、法、英、荷等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其直接后果是打碎了封建主义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对思想的禁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下半叶和17世纪,近代科学在欧洲产生和兴起。所谓近代科学,虽然是在古代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两者却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古代的科学主要以观察现象,总结经验以及对某些现象进行猜测;而近代科学则以理性思考为主,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分析及归纳演绎,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定律。因此,近代科学较古代科学更为理性、更科学、更可靠。
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意大利,最先兴起了近代科学,代表人物是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已有相当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牛顿(I.Newton,1642—1727)则是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在欧洲建立了一批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如罗马的“猞猁学院”(Accademia del Lincei,1603—1630),佛罗伦萨的“实验学社”(Accademia del Cimento,1657—1667),再后来的英国皇家学会(1662年)、法国科学院(1666年)等相继成立并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促进科学的研究、应用、交流和普及。总之,明末清初时期的欧洲正处在伟大的科学革命时代,物理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辉煌的发展,伽利略首先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发现自由落体运道规律、物体运动的惯性定律、抛射体运动定律、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发明了温度计并制作出最早的空气温度计,发现摆振动的等时性,最早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并得到一系列的新发现;在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等人工作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