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养活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可以养活中国
17年前,一个叫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的美国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认为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确实无法承受粮食危机,因为一旦中国的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因为没有国家可以补上这个巨大的缺口,帮中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中国真的会出现粮食危机吗?中国的粮食危机会进而造成世界粮食危机吗?
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布朗声称:在1990年至2030年之间,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中国的谷物总需求量将达到4.79亿吨至6.41亿吨,而中国的谷物总产量却将减少1/5,只有2.72亿吨,从而中国将出现2.07亿吨至3.69亿吨的谷物缺口,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谷物总出口量(2亿吨)的1至2倍。然后中国将会大量进口粮食,由于中国的大量进口,世界市场上的粮价将大幅度上升,致使第三世界的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无力购买必需的口粮,因此中国的粮食进口将剥夺这些国家和人口的食品权利,加剧世界的贫困问题。粮价上涨还将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崩溃,并在低收入国家引起政治动乱。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将超过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中国的粮食危机不仅将剥夺穷人的生存权利,引起世界性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动乱,还将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危及全人类以及我们的后代的生存权利,因此中国的粮食短缺对世界的危害比军事入侵还要严重!
很明显,布朗先生向全世界提出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1”的问题。
“布朗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西方思想渊源。在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方面,西方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思潮:一曰乐观派,一曰悲观派。悲观派的思想也被称为马尔萨斯主义。布朗的主要观点可以归入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他的分析路数也与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如出一辙。从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至今已有200年,其间马尔萨斯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代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是本世纪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发表的轰动全球的《增长的极限》。
布朗是一位典型的马尔萨斯主义者。但是他与其他的马尔萨斯主义者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其他的现代马尔萨斯主义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以及西方世界创造的现代工业技术体系、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而布朗却把整个现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归结为中国的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把全人类对自然的压力全算在中国头上。他认为迟到者是罪魁祸首必须承担全部责任,而先行者尽管造成的问题更大却可以不予追究。因此,我认为布朗不但是一位马尔萨斯主义者,还是一位与众不同的马尔萨斯主义者,与其他马尔萨斯主义者相比,他的论述更不科学,也更不公正。
布朗先生认为中国一定会出现大幅的粮食减产,粮食产量将降到不足3亿吨,继而发生粮食危机。事实上,“在1996年,布朗先生的《谁来养活中国?》问世两年后,西方世界一片‘谁来养活中国?’的喧嚣声中,中国粮食总产量就突破五亿吨大关,此后一直维持在五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3亿吨,预计11年将达到5.5亿吨。甚至“在1999到2003年连续五年出现了因为粮食
1《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日报》,2006年02月10日,第七版。
2梅世华,《中国人创造了养活自己的世界奇迹》,《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34卷。
吃不完,最后放在仓库里变成了陈化粮,不得不赔钱出口的情况。”3当然那可能是世界粮食情况大好时期的特殊情况。而在2008年世界粮食减产、粮食价格疯长的危机中,“我国又主粮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续写了‘世界粮荒、中国不慌’的奇迹。”4
布朗先生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共同经历中,发现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即人均占有耕地很少的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粮食的大量进口的。他把这一发现当做一条规律确定下来,又据中国和国际上某些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从1994年始中国未来30年至40年期间的人口、人均消费水平、耕地、复种指数、水资源、化肥投入、单产和生态环境的动态趋势,他也分析了未来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从而提出了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事实证明,布朗先生对中国粮食现状的推论,只是纸上谈兵。我国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的情况有天差地别,中国的国土面积与人口数量的远远超过日韩台。诚然,在一个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阶段,一国的资源结构会大幅调整。相对于土地和人口、资本和技术存量不断地快速增加,于是该国的资源结构由土地和劳动丰裕型向资本和技术丰裕型转变。资源结构的改变引起比较优势的改变,它的比较优势由生产工地和劳动密集的产品转变为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比较优势的改变又引起贸易结构的改变,该国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转变为主要出口制成品。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国家都从农产品出口国变成了农产品进口国。除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类土地极为丰裕的“新大陆”国家之外,其他发达国家在它们的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都是净进口国。然而,这种农产品依赖进口的情况却绝无可能在中国发生。一方面,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可以供应13亿人口的饮食,所以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也会重视农业,把粮食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国家对粮食、对农业的重视是超乎布朗想象的。比如我国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粮食为中心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政府对农业、粮食的重视。
事实上,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粮食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倒不断地提高,因为工业化使农业科技发展,粮食品种优化,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即使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粮食产量的提高也能弥补其造成的损失。此外,虽然耕地减少,但是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却有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播面16.35亿亩,比2003年增加1.44亿亩。”5何况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法规保护耕地。
笔者以为,布朗先生分析的中国的粮食情况很客观,很有先见性的。但是布朗先生的观点却是静止的,片面的,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布朗先生作为一个局外人可以看到的东西,中国政府当然也看到了,中国政府也一直重视并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秉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传统的中国发生粮食危机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当然布朗先生的警告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参考书籍:
1.王治安,《靠谁养活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莱斯特·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3.林毅夫,《中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南方周末》,2003年7月第17期。
4.林毅夫,《中国过去是怎样养活自己的?中国将米还能养活自己吗(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
3茅于轼《中国真的有这么多危机吗》,《IT时代周刊》2009年第7卷第17页。
4《透视国际粮食危机下的“中国式从容”》,2010年10月03日,新华网。
5《透视国际粮食危机下的“中国式从容”》,2010年10月03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