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合集下载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盛唐的边塞诗,大多是表达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但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的。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组诗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楼兰的敌人誓不回还。

”诗人前两句写景,是对整个西北边陲鸟瞰式的概括。

“青海”即青海湖,“雪山”是青海东南的积石山(一说是祁连山),“孤城”是边塞将士戍守的营盘,“玉门关”是安西双塔堡附近的军事要塞,关外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长云蔽空,雪山阴暗,孤城与玉关遥遥相对,这画面既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又突出了边塞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和强烈的责任心、自豪感,还暗含着孤寂思乡的情绪。

这里的“望”字,可作多种理解,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是“对着”的意思;从战士行动上讲,它是“注视”的意思,表明他们时刻在关注边关的情势,非常警惕;从心理上讲,它又有“希望”的意思,希望边关无状况,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了。

辽阔、黯淡的边塞图景之中,融入丰富复杂的情感,情景交融,为后两句直接抒情做好了准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豪气干云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

“黄沙”是指“金甲”是将士身上的铁盔铁甲。

黄沙滚滚的边塞疆场,是边塞将士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地方。

一个“穿”字,从侧面写出了战斗之多、战争之久、拼杀之烈,突出边塞将士的英勇和艰苦。

“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终”字体现了将士们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归家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注释是指解释字句的文字,也指用文字解释字句。

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原文赏析及译文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原文《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2、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

《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的古诗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写得十分壮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的古诗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古诗赏析人说唐朝诗人是文人与剑客的代身,恣意时拔剑豪饮,剑舞如飞;感慨时大笔泼墨,洋洋洒洒,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是很典型的一位。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已初显唐朝气贯长虹的气势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京城已燃战火,国家安危在旦夕,爱国之士胸中愤愤不平,首句叙事,感情色彩强烈,开头就是紧张战争,接着将帅披金戴甲,保卫国家,动作迅速,充满生命力。

敌人来犯,迅速接刃,这是国立昌盛军事强大的表现。

“铁骑绕龙城”这样的场面既蕴涵保卫国家之意,又突现了雄伟之师的坚韧强大,这样的“显摆”鼓足了士兵的勇气,爱国之情与荣誉感填满胸间,我想这便是唐朝人爱好战争,赞美戎马生涯的缘由了。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直白,与这首诗抒发的感情大体一致。

“雪晴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言战争环境之困难,然而将士们士气未减。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封建社会推崇的书生地位竟然被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唐朝人的价值观是英雄主义,唐朝的繁荣为唐朝人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真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而晚唐这种气势消失殆尽了。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很简单,但它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叙事流畅,善于描绘环境,培养氛围。

词句注释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

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

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导语:《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一般用以写军旅事。

下面由店铺为您整理出的从军行王昌龄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金闺万里愁②。

赏析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

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这组《从军行》共七首,每首描写一个场面。

“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

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

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

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

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家乡亲人的感情。

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

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②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③无那:即无奈。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赏析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

这其间琵琶不停地奏出富于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终了又换一曲。

人们兴奋地起舞,他们要尽情舒泄一番。

可是且慢,请细细地辨别一下这聒耳的音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全文如下: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前言】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注释】
①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烽:指烽火台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
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

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

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

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

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

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

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

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

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

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

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古诗从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翻译赏析
《从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龙荒:荒原
【翻译】
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Org死还在游荡。

【鉴赏】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

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

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

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从军行[唐]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渡洮河北③,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释〕①本篇选自《全唐诗》。

原列作者《从军行》第五首。

②辕门,军营门。

古代行军以车为阵,车辕相向为门,故称军营门为辕门。

③洮(tao桃)河,在今甘肃省西南。

④吐谷浑(tu yu hun土玉魂),西域鲜卑族古国名,最早领袖名吐谷浑,建国于洮河西南,常对外侵扰。

唐太宗派李靖讨平之。

这里借指敌酋。

〔解析〕诗的第一句大笔勾勒了边疆的景色:风沙漫漫,日色无光。

大漠,点明了地点;风尘,交代了天气;日昏,是描绘当时的景象,渲染厮杀格斗的战争气氛。

这七个字,线条粗犷,气象阔大,与唐军将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非常和谐。

第二句写唐军将士出发的情景:红旗半卷,飞速前进。

他们出发去干什么? 这里避而不答,却笔墨一转,撇开这支飞奔的军队,去写“前军”——前军正传来胜利的捷报。

第三句写前军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吐谷浑在洮河西南,先头部队乘夜从北段渡河,出其不意进行掩袭。

第四句写前军的战果:活捉了敌酋。

这支刚出发的部队,原来是去接应先头部队,赶去会战的。

前军已经告捷,后军一到,前后会合,大获全胜就可想而知了。

四行诗二十八个字,写了两队人马,不仅不使人感到分散,反而加强了这样一种气势:就是为了保卫国家,唐军将士前赴后继,斗志昂扬,气概磅礴。

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他们那种争先恐后的劲头,那种战则必胜的信念,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是一首保卫边疆、反抗侵略的战歌,也是一首凯歌。

作者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乘黑夜、冒风沙,奋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感情。

诗写得风格雄浑,意境开阔。

那边疆大漠风沙蔽日的景象,那红旗猎猎队伍行进的情状,都使人感到胸怀开阔,给人以鼓舞。

诗的语言流畅,又余味无穷。

前军已传捷报,而后军出发的目的、将来的战果,却没有直接交代,留给了读者去捉摸,去体味,使诗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了字面的范围。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赏析

从军行·其二唐·王昌龄【原文】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赏析】这首诗运用映衬和烘托的手法,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极写边愁之重。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自古以来,边塞诗就是中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雄浑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壮士从军边疆的豪迈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崇高敬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从军行》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地区的天空常常被浓密的云层笼罩,使得远方的雪山显得更加阴沉。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辽阔、壮观的边塞自然景象,暗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

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孤城之中,远望着著名的关隘——玉门关。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边塞与内地的联系。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边塞将士守卫边疆的敬意。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沙场上英勇作战的场面。

黄沙代表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百战穿金甲则意味着将士们身经百战,英勇顽强。

金甲是古代将士的防护装备,穿金甲意味着在战场上屡建战功。

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代指敌人。

这句话表达了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的决心和信念,即使战斗再艰苦,也要坚持到底,打败敌人,保卫家园。

总的来说,《从军行》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将士为保家卫国而誓死拼搏的精神风貌。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从军行其【问题】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阅读及答案(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问题】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问题】①.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分)②.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2分)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2分)【参考答案】: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②.“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③.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从军行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鉴赏争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军中思归之情。

在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

那“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

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

而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

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

”(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

”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

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

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

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

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

就像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

”(《诗法易简录》)整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

那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

诗中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

以下是从军行的赏析:
1.情感表达: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既有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祖国的热爱。

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守边将士的辛勤工作,诗人表现了对将士们的深深同情和尊敬。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对祖国的忧虑和牵挂。

2.情景交融:诗歌巧妙地结合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达情感。

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既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寂寥,又暗示了战争的严峻和危险。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3.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黄沙”象征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百战”则比喻了战争的频繁和激烈。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4.主题思想:从军行的主题思想是保卫祖国,抵抗外敌入侵。

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守卫者和战争的残酷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

他呼吁人们为保卫祖国而奋斗,不畏艰险和牺牲。

总的来说,《从军行》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感和战争意识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表现,展现了将士们
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青海:湖名,即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的青海湖,当年是唐与吐蕃争夺交战之地,哥舒翰曾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雪山:即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

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唐时为凉州西境边塞要地。

黄沙:指战场。

穿:磨穿。

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这里泛指西北边塞的入侵民族。

【赏析】
这首诗以长云雪山、玉门孤城为背景,表现将士誓破强敌,以身许国的爱国热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云雾密集,使雪山也为之黯淡失色,远望玉门关这座孤城座落在荒烟蔓草之间。

青海湖与玉门关相距遥远,视而不见,此乃想象之辞。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在沙场上身经百战,金甲也为之磨穿,但不破入侵之敌,誓不回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对战斗生活强有力的概括。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

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
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