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史概述
武汉大学介绍ppt
2013年“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武汉大学 排行第七。
武汉大学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 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 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 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 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武汉大学最好的专业是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历史学、物理 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法语、法学、新闻学、 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口腔医学、 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 数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核工程 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经济学、生物技术。
历史 80-85
地理 80-85
樱花城堡
校园掠影
流山东珞 风高湖珈 甚水之之 美长水山
秋日里 红枫满地
樱顶老图
“心胸之磊落更如风光霁月,足以昭彰千古”
韩德培(1911- ), 江苏南京人(生于江苏 如皋),中国国际私法 学的一代宗师,1934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 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随后以“特别研究生” 的身份转入美国哈佛大 学法学院继续从事法学 研究,1946年任教于 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 现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 科学资深教授,主要代 表作有《国际私法中的 实质与程序问题》、《 国际私法上的反致问题 》、《国际私法》 (主 编)等。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 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 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 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 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 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2015年 4月声明已经退休。
介绍武汉大学PPT演示课件
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国际软件学院 测绘学院
印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口腔医学院 药学院 公共卫生
学院 HOPE护理学院 【独立学院】东湖分校(设有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法学、经济、
校训: 创新
自强 弘毅
求是
下一页
创办人:张之洞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 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 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 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 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 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 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 门。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 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1949年,改名为武汉大学
下一页
校名拾趣 武汉大学的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
现校歌(代)
由珞宣作词,陈国权谱曲,严格意义上说是代校歌,为1998年所征集。歌词暂列如 下: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
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竞翱翔。扬帆长江,奔
武汉大学学生手册解读
主讲:动力与机械学院 团委副书记 谢林桥
百年武大 葱郁珞珈
校史 武汉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 张之洞创立的自强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 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 1946年,学校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 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看我们正门的牌坊就会 看到,正面是国立武汉大学,背面就是:文法 理工农医。
武汉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将来预计偿还 能力,自愿申请所需贷款的等级。老生应于新学年开学后15天向 各学院提出贷款申请。新生应于进校后30天内向各学院专职学生 干部提出贷款申请。学生可申请一年、两年、三年或四年的国家 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实行本人申请、一次授信、分期发放的管理 方式,学生在校期间每人一般只能获得一次贷款授信。
武汉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摘录)
第十条 学生请假需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因病请假应有校医院证 明,一学期请病假一周以内的,由辅导员批准,一周以上的由学 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学生因事请假,一学期请假两天以内由 辅导员批准,两天以上由学院(系)主管领导批准。 学生请假申请书、医院证明及学院(系)审批意见等材料由学院 (系)教学秘书负责保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办法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面向世界,了解国情,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和坚定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生不得擅自调换房间,不得留宿他人,不得私配 和向他人转借房间钥匙,放假期间不得单独住宿。
学生公寓内私自拉接电线及使用大规模用电器,严 禁乱扔烟头和燃烧物品,燃放烟花爆竹,严禁生火 做饭,蜡烛照明等。
武大校史真相
格致、商务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 文、俄文四门(1898年又增加东文即日文,共计五门),从此,自强 学堂成为一所专门的外国语学校。
学生必须年在二十四岁以内十五岁以外,口齿较灵,志趣渐定者。过二 十四岁或不及十五者,均不录取。 ——张之洞:《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1897年4月9日) 关于学生的程度,可从他们的试题中去衡量。于二十五年九至十一月间, 自强学堂曾举行过三次月考与一次总考,测验中西各门功课。测验后的试卷, 虽没有全部留下来,但仅就所见的部份试卷,亦可以粗略窥见其重点与程度。 …… 从上举各堂西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自强学堂的外文教学确是在培养学 生直接阅读各国著作的能力,而学生的语文程度似乎不差。 …… 如以五年后(一九〇四)所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准,上述生理与格 致二科题目的程度,仅相当于中学一二年级而已。 至各堂算学题目方面,分为新旧班二种,新班题较繁难,旧班题目则全 属四则范围,诸如方阵、分配、行程、比例与本利计算等。各堂中以德文堂 的题目较深。不过,从这些题目看,他们这时的数学程度顶多与高等小学相 当。 总之,他们的各科程度比预定的标准——高等学堂程度——为低。显然 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学生与师资所致。当然,经费与设备亦成问题。就是 改为方言学堂后的三届学生亦发生同样的问题。……
——摘自武汉大学主页之‚学校概况〃学校简介‛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 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 于1913年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 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 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 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摘自武汉大学主页之‚学校概况〃百年校史‛
武大校史 第一讲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
南皮屠财(张之洞) 项城屠民(袁世凯)
西林屠官(岑春煊)
时论南皮屠财,项城屠民, 西林屠官。三屠之名,流传几遍 中外。又谓南皮有学无术;项城 有术无学;西林不学无术。此言 殊不尽然。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用茶捐创办两湖书院,专设商籍课额(1890年)
„„为照维持世道,首赖人材,人材之成,必由学术。即论地方 官化民成俗之道,亦必以教士为先。故书院之设,所以作养贤才,贵 得明体达用之士,以备国家任使,庶可以羽翼圣道,匡济时艰。然必 须有群萃州处之区,始克收师友讲习之益。查两湖地方,人才素盛, 各贤辈出,惟湖北江汉书院暨本部堂前在学政任内创建经心书院,皆 因经费未裕,斋舍无多。湖南省城书院颇多,然省外远郡士子,亦尚 未能遍及。本部堂现于湖北省城创建两湖书院,筹集经费,就都司湖 地方,环臵斋舍二百间,调取两湖诸生各一百名,入院肄业。另臵斋 舍四十间,附调商藉诸生四十名肄业。课士之法,分经学、史学、理 学、文学、算学、经济学六门,延请分教六人,专门训课。诸生愿执 何业,各随才性所近,能兼者听。„„另设商籍课额四十名,因茶业 各商,筹捐两湖书院经费,特调其子弟肄业,以昭奖劝。其应调商藉 诸生四十名,应由江汉关道转饬茶业各商自行秉请该道申送,统俟诸 生到齐,书院规模大定,当即专案奏明。
福建船政学堂(1866)、天津水师学堂(1881)、 上海电报学堂(1882)、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 天津武备学堂(1886)
“洋务殿军”——张之洞
张之洞为中国第一能办事之人。 ——伊藤博文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 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田一亩云。
——张之洞:《札铁政局饬修算学方言各学堂》 (光绪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1891.8.25)
(完整版)武汉大学ppt
如今的武大已经涵盖了哲、经、法、教育、 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 科门类。
经管楼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 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
泛的中国高校之一。武汉大学学科涵盖了哲学、经学、法学、教育学、 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共11个学科门类。设 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 学院(系)。有119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 权,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2个学科专业具有 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1-2]2012年武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新增设5个专业,分别为数字出版专
武汉大学
校园简介
山
上江
武 汉 大 学
有 黉
珞 珈 独 秀
城 多 山
张之洞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 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 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 汉大学,至今已有120年历史
校训: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 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 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 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 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 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 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校训的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 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 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 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张之洞博物馆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张之洞博物馆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产物,而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重要主持人张之洞1893年兴办的自强学堂,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直系源头。
一、张之洞: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实行学制改革,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编制学堂章程之际,奏请添派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入京会商学务,张百熙在奏折中称张之洞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①。
张之洞辞世后,四川总督赵尔巽奏请为之设祠,奏折赞誉张氏业绩,尤其强调“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备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世空疏之习”②。
张之洞是晚清朝野公认的重视教育、通晓教育,并为文教近代变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张之洞并非近代新教育的最初开创者。
在近代教育“萌芽期”,张之洞尚置身局外。
当19世纪60、70年代奕言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大吏在北京、上海、福州、天津等地兴办各种新式学堂之际,张之洞或尚在科举应试途中,或在仕途初期,其教育实践是以学政及巡抚身份在湖北办经心书院(1870),在四川办尊经书院(1875),在山西办令德书院(1882)。
其办学宗旨基本蹈袭传统故迹。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张之洞由清流党向洋务大吏转变,开始大力兴办新式教育。
他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
有鉴于此,张氏提出“设文武学堂”、“酌改科举”、“停罢武科”、“奖励游学”等四项建议。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即留意于物色主持新式教育的人才,引时务入教育,改变科举制义的老套。
张之洞在朝野赢得“通晓学务”的声誉,成为清末新教育“确立期”的代表人物。
光绪二十八年(1902),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钦定学堂章程》(当年为壬寅年,所颁学制称“壬寅学制”),提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虽参考了“欧美日本各邦成法”,其实多半取法日本。
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清廷派蒙古旗人荣庆会同张百熙管理大学堂事宜。
校史学习手册
1目录01学校简介01历史沿革08建筑历史13杰出人物23武大樱花 24语录·记录 24趣事·往事26题型示例学校简介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珠峰计划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由四大校区组成,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因为如画的校园风景,每年4月的樱花更是吸引百万的游客,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截至2012年12月,武汉大学有普通本科生32925人,硕士研究生13896人,博士研究生7499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有外国留学生1422人。
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0百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武大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历史沿革清朝自强学堂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
这座名为自强学堂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武汉大学的校园风光2佛阁大朝街,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
由曾任中国驻美联社使馆翻译、师从李善兰的蔡锡勇担当首任总办。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1896年,鉴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张之洞对自强学堂进行改章。
1898年,方言一门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同年2月,自强学堂派遣总稽察姚锡光率团赴日考察学习。
方言学堂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正街,改名方言学堂。
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方言学堂不设总办,由曾任岳麓书院学监、自强学堂末任提调的程颂万出任方言学堂提调。
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3月,新任湖广总督瑞征认为学堂“风气不端”,湖北提学使王寿彭认为经费无法支持,遂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
此后湖北时局逐渐紧张,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武汉大学简介ppt课件
概况
• 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即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
•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 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 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 (系)。有11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 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 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03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9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 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3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 弘毅 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 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 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 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武汉大学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11
12
13
校园环境
• 校内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 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 候,武汉大学都会吸引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也常常引发一些讨论的热点),武汉大学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 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 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 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丰富多彩的 植物体系和数量众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曾有 植物学家到校园考察后,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事实上, 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中国植物学会 植物园分会。
武汉大学简介
概况
• 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即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 •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 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 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 (系)。有11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 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 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03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9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 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 目前普遍认为的理工类的较强势院系有: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 院、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水利水电学 院、国际软件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科社科类院系则是武汉 大学的传统优势优势领域,如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 院等。 •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其中正 副教授2300余人,有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校,非双聘)、8位中 国工程院院士(本校、非双聘)、2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 资深教授、8位“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 划)、4位 “863 项目 ”计划领域专家、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2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 汉 大 学 校 徽
武汉大学简介
•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 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 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 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 席亲临武大视察。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 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 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 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武汉大 学校园占地面积5 600亩(含附属医院占地面积438亩), 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含附属医院建筑面积536 760平方 米)。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 大学之一”。 • 武汉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 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中西合 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26栋早期建筑被 列为 “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武大校史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一、学校概况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2000.8-)【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校史重要事件年表】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武汉大学介绍ppt
经管楼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 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 泛的中国高校之一。武汉大学学科涵盖了哲学、经学、法学、教育学、 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共11个学科门类。设 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 学院(系)。有119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 权,250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342个学科专业具有 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1-2]2012年武汉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新增设5个专业,分别为数字出版专 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航工程专业、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和全 球健康学专业。
2013年“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武汉大学排行第七。 武汉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33 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 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 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 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 五个一 ”工程奖、国家图 书奖、中国图书奖。 武汉大学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 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 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 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 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谢谢观赏!
武汉大学学校简介
学校简介武汉大学是国家“”和“”重点建设高校。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珠峰计划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由四大校区组成,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
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因为如画的校园风景,每年4月的樱花更是吸引百万的游客,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截至2012年12月,武汉大学有普通本科生32925人,13896人,博士研究生7499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有外国留学生1422人。
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就有100余人。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11年,学校进入英国《》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昌区路299号邮政编码:430072历史沿革清朝时期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片》。
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
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武汉大学的校园风光(17张)位于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四门。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在相关的校史研究中,学界及部分校友对武汉大学是否可溯源至自强学堂存在异议,认为武大的历史严格说来只能从1913年算起。
[5-6]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教育。
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东文()5门。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
课程设有、、、公法、交涉等。
1911年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
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民国时期1913年,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第四讲 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上)
抗战期间全国部分高校内迁次数统计
广东文理学院迁校8次 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等迁校7次 河南大学、同济大学等迁校6次 浙江大学(2年内迁5次,加上分校共迁13次)
等迁校5次 东吴大学、国立戏专等迁校4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校2次 中央大学、武汉大学迁校1次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期间,王星拱校长即计划迁校, 并秘密购置木料,定做大批木箱,将重要图书仪器运存 宜昌。
经校务会议决,迁川部分暂定名为 “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校名 由机械系主任郭霖教授手书,校牌 悬于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总部门前。
4月29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颠沛流 离,先期抵达乐山的师生们,在这 些简陋的校舍里正式开学上课。
7月,在留珞珈山学习的四年级学 生毕业离校后,本部所剩最后一批 教职员工挥泪告别珞珈,在王星拱 校长率领下奔赴乐山,仅留下数人 看管校产。随后,乐山的“国立武 汉大学嘉定分部”正式改名为“国 立武汉大学”。
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华大学、文华图专等迁四川重庆 北大、清华、南开迁湖南长沙、云南昆明,先后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陕西西安,先后组建西安临时大学、西北
联合大学(后又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 学院等) 东北大学迁北平、四川三台 山东大学迁四川万县,后并入中央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等迁四川成都 浙江大学迁浙江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等地 同济大学迁上海租界、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广西贺县、云南昆明、四川南 溪李庄 中山大学迁广东罗定、广西龙州、云南澄江、广东坪石、梅县等地 四川大学迁四川乐山峨嵋山
乐山古称嘉定,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汇合处,秦时开发,迄今两千余年, 以盛产白蜡、丝绸闻名。
一部《珞珈黉宫》,半部武大建校史
校领导为建校做出的英勇抗争和筚路蓝缕的努力跃然纸上,其中所体现的教育工作者的凛然正气与无私情怀感人至深。
为了对武大历史建筑的《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武汉大学档案馆 编/武汉出版社2023.8/188.00元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呈现更加有血有肉、富有人情味,两位编者一方面精选图片资料,另一方面梳理并筛选历史细节。
例如在上篇“植树造林”一节中,编者引用时任校长王世杰的报告介绍了植树造林的规划,又插入了植树时的场面等细节。
在全体师生植树一天后,校长发布告称:“本大学全体员生本日植树颇感劳顿,明日停课一日,以资休息。
”这样的场面十分生动,由此就更能理解当时学生回忆中所称的“至今我看见花木被折损,就像折我的手指一样心疼”。
读过如此丰富的细节,当读者步入武大校园,看到勃郁的草木,就能想到百年前武大师生全体出动植树造林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有别于各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指南,《珞珈黉宫》对于武大历史建筑的介绍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它不仅介绍建筑本身,还深入挖掘埋藏于建筑之中的深刻历史意蕴,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入时代背景,更深刻地认识武大这所学校。
看到在樱花掩映下的粉墙绿瓦、雕梁画栋,游客很自然地会为“将这片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的大学校园”的辉煌壮举感到惊叹,但通过阅读《珞珈黉宫》,读者将进一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深情。
武大之大,基于“武汉为中部重镇,向亦为文化学术之中心”,这是武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赋予武大的秉性,也让武大在民族危亡之际有着无可逃避的历史责任。
书中精选的开学典礼上历任建校参与者的发言集中呈现了武大的责任自觉:“这个学校在革命潮流激动中,时代极纷乱的时期成立”,“学校为文化之母,其发展与否,关系一国之盛衰,且大学为科学发明之中心,国家各大学,能潜心研究学问,制造利器,保国家之生存”。
可以说,从建校动议之日起,武大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此,在武大初成之际,其意义就远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建成,更是国家民族的“一线曙光”,它是“国人建设力之宏伟”的体现,激发起国人的信心,认为“中国事尚可为”,即便是外国人也觉得武大“规模宏伟”,“代表中国之新气势”,由此得出“中国前途,极有希望”。
民国时期的十大名校排名出炉,各具特色
民国时期的十大名校排名出炉,各具特色第一名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追溯学脉源自三国时期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1949年8月8日,接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更名南京大学。
第二名国立北京大学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第一个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第三名国立清华大学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
1925年设大学部。
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第四名国立浙江大学,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当中最辉煌的时期。
竺可桢老校长也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并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文言文《浙江大学校歌》。
第五名国立武汉大学是一所位于湖北武汉市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其办学源头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
武汉大学百年校史考证综述_任珍良
武 大 校 史 应从 自强 学 堂 成 立 的
、
18 9 3
年 算起
,
。
”
为 了 使 校史 论 证 工 作 更 加 严 密 细 致 除邀 请 国 家 教 委 指 定 的 专家 外 学 校 还 请 刘 佛 年 顾
明远 潘 娥 元 和 李 才 栋 等 教授 审阅 了 论 证 报 告 写 了 书 面 鉴 定 意 见
; 案 馆 在对 史 实 进行 进 一 步 研 究考 证 的 基 础 上 写 出 论 证 报告 以 供专 家 研究鉴 定 第 二 步 是 请湖
,
:
北 省 和 武汉市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研 究的 专家 进行 论 证 第 三 步 是 请 国家 教 委 指 定的专 家 进 行 论 证
;
。
9
月初 由 学校 校长办 公 室 组 织 校 内有 关 专 家 起 草 的 《 关 于 武 汉 大 学 校 史 应 从 湖 北 自强 学
2
日 建 立 校 址 在武 昌东 厂 口
。
。
再追 溯远 一 些 武 昌高师 又 是 由张 之 洞 谭继 询 于
,
年 创办 的 自强 学 堂 沿 革 而 来
,
”
0 周 年 校 庆 之 后 学 校 又 组 织 专家 继 续 对 校 史 进 行研 究 和 考 证 挖 掘 出 了 许 多 新 的史料 7
找 到 了 可 以 足 够 说 明武 大 的 校 史 源 头 是 湖 北 自强 学 堂 的 依据
,
、
、
。
自强 学 堂 是我 国最 早 创办 的高 等 学 堂 之 一
年 易 名为 国 立 武 汉 大 学 从 这 个发 展 过 程 看 武 大 校 史 的起 算 时间 应 从 自强 学堂 开 办
武汉大学介绍PPT课件
武汉大学
2019/11/4
2019/11/4
江
城
多
山
,
山 上 有 黉
珞 珈 独 秀
,
武
汉
大
学
.
2
溯源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 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 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 大学,至今已有122年历史。
2019/11/4
.
3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 成。如今的武大已经涵盖了哲、经、法、 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等11个科 学门类
2019/11/4
.
6
自习
图书馆、各院系图 书分馆、教一、教 三、教五、各院系 教室任挑,还有情 侣自习室等着你!
2019/11/4
.
7
阅读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
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 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图书 馆源于上个世纪末湖广总督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 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图书馆。全馆现设文科分馆、 理科分馆、工学分馆、信息 科学分馆和医学分馆等五个 分馆共630万册书,均为湖 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 位”。
2019/11/4
.
8
2019/11/4
山
高珞
流 风 甚
水 长
东 湖
珈 之 山
美之
水
.
9
2019/11/4
.
10
2019/11/4
.
11
2019/11/4
.
12
2019/11/4
.
13
樱顶日出
2019/1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1893.11.29——1902.10)创办人:张之洞(督鄂:1889——1909)首任总办蔡锡勇校址:武昌三佛阁大街口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辖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督之初,首府武昌只有两所容量极小、破败不堪的旧式书院,即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因此他打算创办一所更大更新的“两湖书院”,为两湖(即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培养人才。
一时间,人们纷纷向张之洞献计献策,其中有位小官,名叫曾广敷,官不过湖北试用知县,却颇有见的。
他向张之洞建议“就所定商课改为通商西学,延请华人之能西学者以训诲之,专习各国语言文字等语系,为振兴商业服务。
”张之洞接受了曾广敷的建议,决定将“两湖书院”办成西式学堂。
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22日向光绪皇帝上奏《设自强学堂片》,11月29日得准。
因此,这一学堂定名为“湖北自强学堂”。
自强学堂比“北京同文馆”晚30年,但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学堂。
它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科教学,按班授课”体制,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首届招生80人。
其中商务门开中国近代经济管理类高等教育之先河。
由于甲午惨败加之马关条约之教训,张之洞认识到:“自强之道,首赖人才”,“而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长,若非精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若不能多读西书,即无从会通博采。
”因此,张之洞于1896年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一、将算学一门移归两湖书院;二、格致、商务两门停办,改为一般课程;三、将方言一门扩大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门,每门招生名额扩大到30人,1898年又增加东文(日语),共计五门,至此招生规模达到150人;四、并入化学学堂,开创自然科学专门教育;五、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六、取消膏火费,实行奖学金制;七、选派13名学生留学日本。
这13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留日学生,他们大多为最早的“同盟会”会员。
为此,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张之洞:“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滿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1902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方言学堂(1902.10——1911.9)总办:程颂万馨龄曾广熔校址:武昌东厂口方言学堂是由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从武昌三佛阁大街(今复兴路)口迁至武昌东厂口时改名而来。
此时正值1901年《辛丑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大清王朝彻底破产,慈禧集团不得不打出“变法”和“新政”旗号,其中一项内容为:“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均改设大学堂。
”因此,清政府于1904年1月正式承认“湖北自强学堂”为“程度与高等学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学堂”。
除经学、道德课外,学堂增设博物、理财、教育、交涉、绘图等课程,均请洋教师讲习,并向美、德、法、比、俄派遣了20余名留学生。
1905年初,张之洞自撰《学堂歌》一首,将其分发武昌各学堂,可视为当时的“校歌”。
1911年3月,方言学堂被新任湖广总督府提学使王寿彭,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
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1913-1927)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划全国为六大师范区,并决定在北京、武昌、南京、广州、沈阳、成都六地设立高等师范学校。
1913年7月,教育部委派贺孝齐负责武昌高师的筹办事宜,贺孝齐以武昌东厂口方言学堂旧址校舍、图书设备及师资为基础,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
11月1日,武昌高师举行开学典礼,次日正式开学上课。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13.7——1923.8)校长:贺孝齐张渲谈锡恩国立武昌高师于1914年9月开办本科,设四部:英语部、史地部、数理部、博物部。
1917年建图书馆,1917年5月将博物改为博物地学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
1917和1919年,又于本科四部以外,先后添办了教育补修科和教育专修科。
1922年9月,将四部改为八系。
竺可桢此时(1918)在校任教,优秀毕业生中有曾昭安、何定杰等人。
1919.6.1惨案:五四运动期间,武昌高师学生声援北大,决定于6月1日实行总罢课并上街游行。
凌晨,反动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守校门,禁止学生外出,英语部学生陈开泰等人上前质问,被军警刺刀戳伤,由此引起学生与军警冲突,共有10多名学生受伤,20多名学生被捕,史称“东厂口六一惨案”。
1922年11月,武昌高师将原有英语部、博物地学部、数学理化部、国文史地部4部改为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系、生物系、地质系等8系。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3.9——1924.9)校长:张继煦1923年6月,武昌高师评议会及主任会议决定自下学年起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同年9月,学校正式由国立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师范大学。
国立武昌大学(1924.9——1926.10)校长:石瑛张镜澄张珽1924年9月,根据教育部命令,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又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由北大理化教授石瑛出任校长。
此时国立武昌大学已名师云集:如李汉俊出任过历史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李四光出任理工学院院长,数学家陈建功、汤璪真、文学家郁达夫、黄侃均在校任教。
1924年5月25日,印度文豪、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校讲演。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6.12——1927.12)筹建期(1926.12——1927.2)筹备委员会委员: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
正立期(1927.2——1927.12)校长:徐谦1926年秋,北阀军打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中心。
同年12月28日,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文华大学合并(后又接收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上海大学的部分师生加入),成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以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9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徐谦、顾孟余、李汉俊、周佛海、章伯钧5人为委员,徐谦为主任委员,下设文科、理科、法科、经济科、医科、预科6科。
武昌中山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
教授队伍中有五名苏联教授,还有一批国内著名的学者在校任教:如李达、沈雁冰、周建人、李四光、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顾颉刚、刘树杞、曾昭安、萧君绛、何定杰、陈绕成、许德珩等。
后来的罗荣桓元帅此时也曾作为插班生在校学习过。
这一时期也是学校逐渐向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过渡的时期。
由于武昌中山大学强烈的国共合作色彩,因而在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以及“宁汉合流”之后,立即遭受冷落。
同年11月28日,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12月24日,武昌中大全体师生员工被盘踞在武汉的桂系军阀勒令离开学校,学校也随即解散,其校产由交当时的湘鄂临时政府暂管。
国立武汉大学(1928-195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6)筹建期(1928.7——1928.8)筹建委员会委员:刘树杞、李四光、王星拱、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曾昭安、任凯南。
正立期(1928.8——1949.6)校长:刘树杞(代理,1928.7——1929.2)王世杰(1929.3——1933.4)王星拱(1933.5——1945.7)周鲠生(1945.7——1949.8)1928年5月初,刚上任不久的新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刘树杞先生,带着一份“利用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校产,建立一所省立高校”的计划,前往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大学院(即后来的教育部),面见大学院院长蔡元培。
但蔡元培主张在辛亥首义之都武昌建立一所国立大学,而非省立高校:“这所武汉大学应为国立大学,与北大、中大等并重。
”它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办一所“一流水准、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
1928年5月18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刘树杞、王星拱、李四光、周览(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涂允檀、曾昭安、任凯南等9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刘树杞为主任委员。
10月31日,国立武汉大学在武昌东厂口原武昌中山大学校舍正式开学上课。
1928年8月,武汉大学组织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并指定李四光为委员长,麦焕章、王星拱、叶雅各、刘树杞等为委员,负责在武昌郊外勘查新校址,建设新校舍。
同时,由蔡元培先生出面,为武汉大学筹款共约225万银元。
农学家叶雅各先生最先发现了武昌城外、东湖附近的落驾山这片地方。
1928年10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李四光在他的陪同下,考察了风景秀丽的武昌落驾山。
11月28日,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选定落驾山一带地基为新校舍建筑地址,不久,闻一多先生后将山名改为“珞珈山”。
珞珈山新校舍占地面积达7000余亩,由李四光请来的美国设计师开尔斯设计出美仑美奂的建筑群。
1929年3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动工,1931年底基本完成。
1932年3月3日,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新校舍开学上课。
1928——1937这十年中,除北大28位留洋教授如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杨端六、皮宗石、燕树堂、陈源、朱光潜、袁昌英等前来扏教外,还有一批知名学者来武汉大学任教,如闻一多、范寿康、李剑农、刘永济、苏雪林、谭戒甫等。
1932年,珞珈山新校舍二期工程开工,至1937年7月,共建成各类校舍78596平方米。
1935年1月,学校成立法科研究所和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6年,农学院正式成立。
至此,国立武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5大学院,15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7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高校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由此跻身于“民国五大名校”之列。
抗战爆发后,国立武汉大学被迫于1938年西迁四川乐山,在此坚持办学长达八年之久。
抗战期间,国立武汉大学又与西南联大、中大、浙大并称为“四大名校”。
迁往四川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1938.3——1945.10)迁往:(1938.3——1938.7)迁返:(1945.9.1——1945.10.31)校长:王星拱迁校委员会主任:杨端六“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中国腹地,武汉眼见城破,学校决定西迁,由杨端六先生组建的迁校委员会开始工作,杨先生选中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嘉定),随即在1938年3月至7月完成了这场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