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现代维吾尔语的歧义短语转换生成语法分析
转 换生成 语法这 个名称 对每 一个 语言研 究员 来说 很熟 悉 的 。但 它 的研 究方法 对很 多语 言学研 究员来 说不 怎 么熟悉 。 其实 它跟传 统语 法完全 不同 的研 究方 法来解 释语 法 的。所 以 跟传统 语法 差别很 大 。本 文 中只用它 的有 部分研 究方 法来 分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3期
现代维吾尔语 的歧 义短语转换生成语 法分析
古丽斯坦 ・ 麦麦提依 明
( 中央民族 大学维 吾尔语 言文 学系 ,北 京 海 淀 区 1 0 0 0 8 1 )
f 摘 要1 歧 义短 语 是 各 个语 言 中常 见的 现 象, 维吾 尔语 也 不例 外 。 对现 代 维 吾 尔语 的 歧 义短 语 研 究 也 用过 各 种 各 样 的 方 式 , 各有 各 自 的特点. 但 对 现 代 维吾 尔语 的歧 义 短 语研 究到 现在 还 没 得 到过 充 分 的 解释 与 分析 。之 前 的研 究只 能解 释 表 面上 的 含 义 , 并没 有 进行 深 层 的 分析 。本 文将 采 用 转 换 生成 语 法 解释 产 生歧 义短 语 的原 因 , 并 在 此基 础 上 分析 得 出 了歧 义短语 的6 个不 同分 类及 所 对应 的 树 形 图。
『 新书1 【 架】
卜一 点儿1 『 没有 用 的药1 卜一 点 儿 没 有 用 的】 [ 药】 从 上 面 的 例 子 可 以 看 出 对 这 两 种 语 言 的歧 义 现 象 的 研 究 也 只 局 限 在 对 歧 义 现 象 最 浅 层 的 描 述 而 已 。 还 没 有 得 到 过 更
试以转换生成语法探讨翻译中的“歧义”现象
构 的理 论 , 考 察 不 同语 言 为什 么能 够 互 相翻 译 的 一 个 重 要 视 角 , 文 以乔 氏转 换 生成 语 法 中表 层 结 构 与 深层 结构 是 本
转换 为切 入 点 , 析说 明 转换 生成 语 法在 翻译 理 论 与 实践 中的 重 要 作 用 。 生 成 语 法 坚持 语 言共 性 论 , 分 为翻 译 理 论 来
歧 义 ( m iut) 指 一 种 语 言 形 式 具 有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a bg i 是 y
的意 义 , 而 可 作 两种 或 两 种 以上 的理 解 。 义在 自然 语 言 中 因 歧 是 一 种 普遍 现 象 。 翻译 的过 程 中 , 义 现 象 给我 们 在 理 解 上 在 歧
源之 一 , 中的 深 层 结构 和 表 层 结 构 为翻 译 过 程 中语 码 转换 时 消 除歧 义 提供 了有 力的 理 论依 据 。 其
关 键 词 : 换 生 成语 法 ; 转 深层 结构 ; 层 结 构 ; 义 ; 表 歧 翻译
一
、
引言
句 法 及 语 义 层 面 对 源语 言进 行 表 层 结 构 到 深层 结 构 的 分 析 : 第 二 阶段 , 经 转换 规 则 后 。 语 言 与 目的语 言的 深层 结 构 进 历 源
理 论)在随后 的时间里他对 T , G理 论 不 断 修 改 完 善 , 出 了 提 很 多 精 辟 的论 断 , 示 了许 多 语 言 的 内在 规 律 , 提 出 “ 层 揭 并 深 结构” “ 层结构 ” 和 表 的概 念 。乔 氏 在其 论 著 《 句法 理 论 若 干 问
题 )A p c te hoy f y t ) 曾指 出 :很 难 令 人相 信 , ( set o h T er Sna 中 sf o x “ 个 生 来对 语 言 基 本 性 质 毫无 所 知 的 机体 可 以学 会 语 言 的 结 构 。” 而 提 出 L D假 说 (A 语 言 习得 机 制 ) 继 A L D: 。他 认 为 人脑
转换生成语法下的英汉歧义对比分析
式、 数学 式的符号语 言来表 达语 言的结 构 , 为语 言 的研 究开
辟 出了新的路径 。转换生成语法历经 了早期转换 句法 、 标准 理论 、 管辖 、 约束理论 和最简 方案 四个 时期 。转换生成 语法 顾名思义 , 内部存 在“ 转换 ” 和“ 生成 ” 两个概念 , “ 转换 ” 是指 将深层结构 的理解 转换 为外 在形 式 上的表 达 , “ 生成 ” 则指 运用有 限的规则造 出无 限的句子 。乔 姆斯基认 为语 言的造 句规则是有确定数量 的 , 而实际的句子表达是无限 的。在前 三个 时期 中, 深层 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提 出及运用 占据了不 可
的障碍 , 另一 方面会通 过幽默诙谐及委婉的手段避免在具体
情景 中产生不必要 的尴 尬 。本 文将集 中对 于英 汉语 中能够 运用句法知识解答的结构 和语义歧义进行较为详 细的探究 , 以揭露他们之间 的异 同。
不可避免 的结 果 之 一 , 即在 符 号 ( S I G N S ) 和意义 ( M E A N . I N G S ) 之间缺少 一一 对应 的关系 。 ” … 简单地 说就 是外 部体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4 . 0 6 1
转 换 生 成 语 法 下 的英 汉歧 义对 比分 析
论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B 新职工宿舍。
二 、转 换 生 成 理 论 的 发展 历 程和 特 点
1 9 5 7 年 ,乔 姆斯基依据 自己的博士论 文而发表的< < 句法结构> > 奠 定 了他在 语言学 发展 史上 的重 量级地位 。他 善于观察语 言现象 ,他 发 现儿童 学习语言 的共 同特点 。他们 能从有 限的话语 中学 到一整套完整 的语言 结构,用有 限的手段表达无 限的思想 。因此 ,乔姆斯 基提 出了 语言习得机制 ( L A D )的假设. 他认为人 的语言 能力是大脑里天生具有 构成语言特 殊规则和 原则的理论设 计的能力 ,语 言学 的任务 就是要揭 示 儿童大脑 的初始状态 和内化 了得语 法规则 ,并从心理学角度 认为语 言 能力是生 成语言过程 中的潜在能力 。乔姆斯基提 出 了普遍语 法,认 为 它是一切人类 语言必须具 有的原则 ,条件和规则系 统 ,代表 了人 类 语言最基本 的东西。 乔 氏的转换 生成语法经历 了五 个阶段 :从2 O 世纪5 0 年代 末 ̄1 9 6 5 年为第 一阶段 ,成为古典理 论阶段 ,其特 点是认为语义 与语法分析 无 关 ;1 9 6 5 年 到1 9 7 0 年为标准 理论阶段 ,认为语法分析 可 以纳入语义 , 但是转换 规则只 改变句 子结构 ,不 改变意义 ;1 9 7 0 年到 1 9 8 0 年成为扩 充式标准 理论阶段 ,认为表层 结构 对语义解释 也起到一 定作 用 ,转换 不仅改变句 子结构 ,有 时也改变意义 ;1 9 8 0 年 到1 9 9 2 年 为修 正的扩充 式标准 理 论阶 段 ,把 语 意解释 放 到表层 结构 中 ,并得 出逻 辑形 式 ; 1 9 9 2 年至 今称为支配和 约束理论阶 段,把研 究重 点从规则系 统转到原 则系统 ,支 配理论是其核心。 乔 氏提 出转 换生成语法包 括三大组成 部分 :句 法,音位和语 义。 其 中句法部分是 基础部分 。在 句法理论 中乔 氏又提 出了表层结构和 深 层结 构的概念 。深层结构是句 子的抽象表 达 ,决定 了句 子的意义 ;表 层结构 是句法表达 的最后阶段 ,是 由深层 结构转换 的来 的,决定 了句 子的语音 。转换 生成语法 中,乔 姆斯基提 出句子的创造 是有规律 的, 其一 是短 语 结构规 则 ,与深 层结 构相 联系 ,能够 对 语言成 分进 行分 析,其二 是转换规则 ,句子 的深 层结构通过转 换规则变成表 层结构 。 通 过这两种 规则 ,尤其 是转换规 则,我们发现存 在歧义现象 的句子可 以有 不 同的理解方式 。有些句子可 以通过结构划 分可 以得 出不同的句 子 , 有 些 句 子 通 过 转 换 成 底 层 结 构 或 是 深 层 结 构 得 到 两 种 或 者 更 多 的 表达方式 。 三 、转换 生成 理论在 现代汉语歧义旬中的运用 汉 语 中存在 着 许多 歧义现 象 ,主 要是 指形 式相 同而 语义 表达 不 同的语 言单位 ,是 两种或者 多种不 同语 言类 型的语 言单 位形式上 的重 合 。根 据 歧 义 产 生 的 原 因 , 我 们 把 它 分 为 三 类 : 语 音 歧 义 ( 如 :b a o d a o报道和报 到,同音异义 ),词汇歧义 ( 如 “ 原来”有 两个 意思, 个 是 “原来 如此 ” ,一个 是 “以前 ” ),句 法歧 义 ( 如 “ 研 究方 法” 既可 以做动 宾结构又可 以做偏正 结构 )。本文主要是依据转换生 成语法的理论来区分句法歧义 。 歧义现 象有层次 结构关系不 同引起 的歧义 ,语义关系 不同引起 的 歧义和层次和语义关系都不 同引起的歧义 。 ( 一 )层次结构关系不 同引起 的歧义 。 ( 1 )层 次 关 系 不 同造 成 的 歧 义 。 如① 同时偏正结构
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
歧义短语(句子)的辩析如果一个短语(句子)表示二种或以上的含义,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是误解,那儿这个短语(句子)就叫做歧义短语(句子)。
语言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二类:一、词语歧义;二、语法歧义。
如果我们根据歧义产生的原因和其具体结构分析,可以大致将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中心词是一个名词,前面有二个定语,而第一个定语既可修饰限定第二个定语,又可修饰中心词而造成歧义。
如“出席会议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等。
2、一个表修饰限定的词语连着一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修饰词既可以修饰前一个名词,也可理解为修饰整个并列的名词短语。
如“拿着篮球的老师和同学们站在操场上”就是一例。
与此近似的情况还有一个并列的名词短语连着一个名词的情形。
如“他哥哥和妹妹的三个朋友参加了他的生日晚会”。
3、一个成份既可属前,也可属后造成歧义。
如“在北大的图书馆”、“你们三人一组”等。
4、一个动词连着一个由名词(代词)修饰限定的偏正短语,动词的支配对象既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中心词,也可理解为偏正短语的限定词。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关心自己的孩子”等短语。
5、二个动词加一个名词,后面的名词可作为任一动词的支配对象造成歧义。
如“我正在考虑修改方案”。
6、由一个词多重的词性或意义造成歧义。
如“学习文件”、“进口机电产品”、“我倒了一杯茶”、“小马的问题”等短语(句子)。
7、有一些短语(句子)的主语既可作为动作的承受者(承事者),又可作为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造成歧义。
如“鸡不吃了”、“小王去打针了”等句子。
歧义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干扰了社会交际中的信息交流。
因此,我们在话语交流和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消除歧义短语(句子)的存在。
消除歧义的办法主要有五种:1、更换或增添词语。
如:这些孩子实在没办法。
①、(对)这些孩子(,我)实在没办法。
②、这些孩子实在没办法(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从转换生成角度分析英语句法歧义
从转换生成角度分析英语句法歧义作者:于艳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摘要]英语句子存在很多歧义现象,从而使得言语交际过程中产生很多误会。
因此,本文重点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相关理论出发,探讨深层机构与表层结构的真正内涵及关系,希望能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出一套新的方法帮助英语学习者深入了解歧义现象,掌握句法结构,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言语交际效果。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深层机构表层结构歧义[中图分类号]H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52-02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 grammar。
该理论随着时日的发展而日趋精密,成为目前西方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他将句子分为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和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在句子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生成的过程中施加一系列的操作手段或规则,其中包括七个子系统,又称七种理论,即:x价理论(x bar theory)、题元理论(θ-theory)、格理论(case theory)、管辖理论(government theory)、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界线理论(bounding theory)以及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它们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汇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制约着人类的语言。
按原则来说,所有属于深层结构的NP1-Aux-V-NP2均可进行被动化转换,从而得到形式NP2-Aux+be+en-V+by-NP2,该规则包括三点:①改变名词短语的位置;②被动形式中第二个名词短语前加by;③动词的主动形式变成被动形式。
“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来源于乔姆斯基(N.Chomsky)的理论,指平时看到的或听到的一种语言形式,根据一定的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也就是一般所谓语言的形式结构。
歧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歧义及其产生的原因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一个人说出的话让人不理解,或者说与其要表达的原意不尽相同。
这就出现了歧义的现象,在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歧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诡辩,否定形式,转换生成理论歧义是自然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具体变现是在语言的应用中,一种语言形式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意义。
同时,歧义也涉及在语言使用的各个领域,所以关于歧义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哲学方面:柏拉图式第一个对语言的歧义现象产生兴趣德尔哲学家,他的《菲力布斯篇》是第一部涉及其一问题的哲学著作,他指出歧义是诡辩的根源之一。
之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歧义更全面的研究,在他的《诡辩论》和《修辞学》中,他揭示了在哲学思辨中谬误推理与歧义的关系,并指出:所谓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
他对歧义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哲学思辨中出现的各种谬误的探索,他把谬误分为两类:语言行谬误和非语言性谬误。
其中语言性谬误包括同音异义、意义模棱、表达形式、成分组合、成分切分和音调引起的谬误。
所谓同音异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在前提和结论中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如具有相同内涵而不同外延的词。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事同音异义,对于这样的一个词,听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造成了歧义。
如“主义”和“主意”这两个词具有相同的读音,却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
还有就是意义模棱,也是在日常中常出现的想象,人们常说的模棱两可指得就是这了,如在英语中有些不定式结构,像“the dog is too hot to eat”(狗太热,不能吃)这就属于意义模棱的范畴。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语言性谬误的论述被后来德尔语言学家认为是对语言歧义现象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
后来还有希腊的医生和语言哲学家盖伦对歧义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著作《论谬误》试图对歧义的各种现象,一系统的理论原则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他的研究系统的揭示了词汇、句法和歧义语句的关系,同时揭示了歧义产生的机制,为后来的语言学家所称道。
转换生成语法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转换生成语法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作者:王祎凡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在总结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区分歧义方法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情况和研究现状,重新整理和总结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以求为建立现代汉语系统的歧义消解规则做贡献。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 现代汉语; 消解歧义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162-002一、引言在形形色色的自然语言中,歧义现象普遍存在。
亚里士多德早在《工具论·辨谬篇》中就探讨了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
1930年,恩普森的《歧义的七种类型》,开始从语言理论的角度研究歧义问题。
由此开始,各类语言学派均对歧义问题有所探究,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也不例外。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化解某些英语歧义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计算机语言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线索。
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在国内的普及,关于歧义结构的剖析也获取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结构的探索(一)计算机语言中的上下文无关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是为了克服有限状态文法不能解释的歧义的特点而产生的,其推导过程可以由“推导树”来描述。
以“old man and women”为例,到底是男人老还是男人女人都老?运用此方法后,该短语分解为不同的推导树,歧义现象就可以进行区分了。
(二)转换语法对歧义现象的研究有些歧义句运用层次分析法显示各种语法关系,也无法区分歧义。
如“the shooting of t he hunters”,相同的词性、词序及层次,却有两个意思:“猎人射击”和“射击猎人”。
上述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两种不同的深层结构句子变成了表层结构相同的句子。
因此,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语法。
“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作“猎人射击”讲时,是从NP—Aux—V转换的,作“射击猎人”讲时,是从NP1—Aux—NP2 转换的。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 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 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JPS2不能这样变换。
在S1里,“在+MP 表示的是人或事物(M)的位置。
在S2里,“在+MP表示的是事件(D+M 发生的场所。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
汉语语法是汉语民族以及非汉语民族使用汉语过程中的一套语言习惯,包括构成汉语句子的词汇、词类和句法等,用来指导日常交谈。
它是汉语
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汉语语法系统的总结,是汉语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种
非常重要的产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语语法中的歧义分析,以便读者更深
入地理解汉语语法及其重要性。
汉语语法歧义分析是指在汉语语料中和发现歧义句子,并对歧义句子
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
这是一种对汉语的深入研究,在汉语词汇
和句子结构规律中发现歧义的情况。
由于汉语词汇、语法句法等都有其内
在的规律,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单词和句子的歧义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出来。
歧义分析可以通过词汇、句法、句子结构等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词
汇分析是指确定和理解词汇的语义,从而揭示歧义句子的意思。
其次,句
法分析是指根据句子中的不同结构形式研究句子的意义,从而得到对歧义
句子的解释。
最后,句子结构分析是指研究句子结构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以及句子结构的可能歧义,从而获取歧义句的解释。
此外,歧义分析还可以根据文言语言的规律,通过复句分析和多种意
思表述来确定歧义句的正确理解。
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在汉语歧义研究中的运用
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在汉语歧义研究中的运用作者:赵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转换生成语法作为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它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界限,宣告了结构主义时代的终结,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的传统看法和观念,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使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言和语言学,把语言学推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汉语;歧义作者简介:赵平,现就读于聊城大学文学院,为2011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4--01一、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理论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古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管约论时期和最简方案时期。
(一)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4年为古典理论时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初级阶段,其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句法结构》一书中。
该书的核心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论述了语法的生成性,二是论述了转换语法和转换规则。
转换生成语法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挑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对象,转换生成语法对结构主义进行了全面颠覆。
在这一理论阶段,乔姆斯基认为语义学是独立于语法学之外存在的,合乎语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有意义,某些句子尽管没有意义,但是却合乎语法规范。
(二)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是标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语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在这本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并且把语义问题纳入到语法研究之中,同时对转换规则提出了限制。
所以,在标准理论阶段,转换生成语法包括了三部分: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音位部分。
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它可以生成许多句法描写,每一个句法描写都有一个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义部分赋予深层结构以语义的解释,音位部分赋予表层结构以语音形式。
基于转换生成语法浅析“V+的+是+N”句式的歧义现象
基于转换生成语法浅析“V+的+是+N”句式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晗悦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19期摘;要: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歧义现象,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很多歧义句式,本文简要介绍了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并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用于句式“V+的+是+N”;的歧义现象分析,剖析该句式的深层次歧义原因。
关键词:转换;歧义;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一、汉语中的歧义句早在20世纪5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就已经注意到了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但是汉语歧义研究开始的标志则是以赵元任先生1959年在国外发表的《汉语歧义问题》,该文对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除和歧义度等问题都做了论述。
但《汉语歧义问题》也未能及时译成汉语介绍到国内,传统语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对汉语歧义现象缺乏解释力,这也使我们对歧义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歧义常被称为同型异构。
最常见的定义是:可以做两种或多种解释的语言片段。
广义的歧义结构指语音、词义、语法等方面引起的歧义。
狭义的歧义结构是由层次、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即语法歧义结构。
汉语的语法关系主要依靠词序和语义关系来表达,许多句子的句法结构由于缺乏形式标志而造成界限模糊不清,同音、同义、歧义结构很多,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受到了语言学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大致说来,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歧义定义的研究、歧义类型的研究、歧义分化方法和歧义认知研究四个类型。
我们分析的歧义结构也主要是书面语的歧义。
在现代汉语中,语法歧义结构是常出现的,除了本文将详细讨论的“V+的+是N”句式以外,比如说:(1)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了。
(因为“走”有“两脚交互向前移动”和“离开”两个意思,是由于一词多义而产生歧义的,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消除这种歧义。
)(2)我们需要进口设备。
(因为在这里的“进口设备”可能是动宾结构,表动作,也可能是定中结构,表实体。
)(3)昨天小李看到小王和她妹妹在一起。
(因为人称代词“她”的指代不清,可能是指代“小李”也可能指代“小王”因而造成歧义关系。
转换生成
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本文以乔氏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转换为切入点,分析说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生成语法坚持语言共性论,为翻译理论来源之一, TG中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为语码转换时消除歧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歧义;翻译尽管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认为句法和生成语法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他关于语言具有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在翻译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转换生成语法简介乔姆斯基的第一部著作《句法结构》奠定了他在界语言史上的重要地位,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结构主义的范畴。
他越来越感到,无论是传统语法还是结构主义语法,都只满足于描写语言,都没有回答语言的本质是什么。
因此,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找到语言的本质,乔姆斯基转而探索新的方法,在批判性的吸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广泛学习其他语言学家的观点,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经历了五个阶段:①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1965年为第一阶段,称为古典理论阶段,乔姆斯基的古典理论的目标是把语言学变成一门科学。
这套理论有三个特点:强调语言的生成能力;引入了转换规则;语法描写中不考虑语义。
②1965年到1970年为标准理论阶段,乔姆斯基提出,转换规则的运用不能改变原句的意义,并且名词一定要受动词的限制。
乔姆斯基把语义部分加入他的语法体系。
他说,生成语法应该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句法部分、音系部分和语义部分。
③1970年至1980年称为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作用,转换不仅改变句了的结构,有时也改变意义;④ 1980年至1992年为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把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中,并得出逻辑形式;⑤ 1992年至今称为支配和约束理论阶段,把研究重点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支配理论是其核心。
二、转换生成语法中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乔氏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是在标准理论中提出来的。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 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3)语义特征不同造成的歧义最后,我们来看语义特征不同造成歧义的现象。
但当语义特征有多种意思时,句子便会产生歧义!如:11、小张租了一辆车“租”既可以理解从他人处取得,也可以是给予,到底是小李将车借给别人了,还是说小李从他人那里借到了车?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语义特征指代不明致使产生歧义的现象在我们的口语交际中数不胜数,二、歧义的作用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原因, 在其产生后也必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歧义现象也不例外。
在言语交际中, 我们可以把它的作用概括为两类: 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一) 积极作用交际者善动心思, 巧用歧义话语, 则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
论转换生成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论转换生成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韩卓异【摘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些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无法转化的歧义结构,运用转换规则则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现代汉语里的歧义结构也可以利用转换规则中的增加词素、减少词素和改变词素的次序等方法来化解.【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27-28)【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转换规则;歧义句【作者】韩卓异【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分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历史上的许多语言学流派仅是对歧义句进行了描写,这不利于对歧义句研究的深入。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乔姆斯基革命”。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假说理论,并运用转换规则去解释一些其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这种方法对我们分析现代汉语中的歧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er)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大脑里天生具有构成语言特殊规则和原则的理论设计的能力,语言学的任务正是要揭示儿童大脑的初始状态和内化了的语法规则,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言能力是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
研究语言能力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生成语法是对语言能力作出的形式化的描写,用一套公式将其内容表达出来,不局限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统一性。
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经过了五个阶段:从50年代末期至1965年为第一阶段,称为古典理论阶段,其特点是认为语义和语法分析无关;1965年至1970年为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语法分析可以纳入语义,但是转换规则只改变句子结构,不改变意义;1970至1980年称为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作用,转换不仅改变句子的结构,有时也改变意义;1980至1992年为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把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中,并得出逻辑形式;1992年至今称为支配和约束理论阶段,把研究重点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支配理论是其核心。
英汉互译的语法及翻译方式引起歧义的研究
236李 悦:英汉互译的语法及翻译方式引起歧义的研究歧义就是模糊不清,在不同程度上、不同语言中都会出现误解问题。
由于文化的不同,难以统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仅是语气上的变化就可以引起误解,交际过程中,导致交集和感情的误差。
歧义即是一部分语言单位即具备一定的语言意义,又同时具备排除自身意义以外的其他意义,接受信息的人在接受语言过程中会引起误解、不稳定性等。
翻译的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用于人类之间互相交流和传播文化,促进彼此互相理解,。
当然,翻译不仅仅是单词与单词之间的简简单单的词义互换,还波及社会背景、文化信息。
就因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在两种语言的翻译将难以避免的导致误解。
翻译者应该充分理解被翻译原文的国家文化背,将翻译资料有声有色,蕴含互相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逐个逐项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一、语法中的英语歧义研究(一)歧义中的词汇和短语语言用于彼此交流理解的符号,每个词汇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特色的寓意和功能,因为英语单词的局限性和简单性,加上环境、语调的改变使语言具有多种可能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单一的语就显得很苍白、无能为力。
多义词指的就是一个词含有多种语意,在语法一步一步的丰富过程中,此役不断增加和被修订。
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翻译的困难度。
(二)歧义中的语法在整个句子的组成主要依靠单词的搭配,语法只是用来句子的理解的辅助搭配作用。
句子从某种剧毒来分析,也可以把它比喻为由语法单位组成。
句子和语法之间相辅相成、关系非常密切,句子的组成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深层结构,二是表层结构。
各个组成元素的内部的关系及其关联主要通过深层结构来表现,很多个深层结构共同作用而展现出来,就是因为这种复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很容易误解,就是所谓的语法误解、语法歧义。
主要体现如下。
在一个句子的应用过程中,因为使用语法不合适、选择的不恰当,就有可能引起语法歧义的可能性,这种问题的出现,就会在翻译的准确性、适应性,通用性方面增加难度。
第七节歧义现象分析@学习要点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
正
b. 联
合
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除了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 原因之外,还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
没有买票 的
a.
述
宾
b. “的”字结 构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可与“名2”并列,它们是属于同一义类的事物; B.“名1”可以修饰“名2”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宾
述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 偏 | |正|
|联 | |合|
b. |联 | | 合 | |偏| | 正|
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联合关系)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能与“名2”并列; B.“名1”能与“名2的+名3”并列。
一、什么是歧义现象
例1: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例2: 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 理解的语言现象。
变换分析在高考歧义句辨析中的运用
变换分析在高考歧义句辨析中的运用摘要:变换分析能够有效地分化歧义结构,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将变换分析法应用到病句分析中,通过变换让学生掌握临场应变的方法。
关键词:变换分析;高考语文;病句分析海里斯指出:变换是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法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句法结构的语法功能,变换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同类变换与异类变换。
变换的手段主要有移位、添加、替换等。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使语法精密化,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分化歧义现象等。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把“表意不明”和“语言表达简明”作为两个考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下为考查考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病句:(1)王林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2007年广东卷)(2)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
(2008年山东卷)(3)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2009年江西卷)“歧义”是指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
歧义句如何辨析、修改,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义不明确汉语中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进入句子,缺乏必要的语境时,就可能出现歧义现象。
例1:这本书是黄色的。
句子中的“黄色”是个多义词。
既可指“颜色”,也可以指“色情”,没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是有歧义的。
例2:这篇文章你给我看看。
a.如果“给”有“交付”的意思。
整句表示:我帮你查看文章;b.如果“给”是介词,就是“为”的意思,整句表示:我写了篇文章,你为我看看。
二、短语结构不确定病句(1)的“看了十天的报纸”,“十天”是作为“看”的补语,还是作为“报纸”的定语,因此可有两种理解:a.用了十天的时间来看报纸:b.看了十天内所积压的报纸。
三、语言层次难切分不同的切分方法会造成结构关系不同或造成层次不同,因而产生歧义。
例3: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2005年天津卷)“晚上来的人”可以有两种切分方法,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a.晚上/来的人;b.晚/上来的人。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以下是十个相关成语及解析、造句:一、“模棱两可”1. 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2. 解释: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3. 近义词:含糊其辞、优柔寡断。
4. 反义词:旗帜鲜明、斩钉截铁。
5. 造句:你说话别总是模棱两可的呀,这就像雾里看花,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看,在这个汉语歧义句里,就像你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达一样,让人产生多种理解。
我就想不明白了,你就不能痛痛快快地表达一个确定的意思吗?哼!二、“含糊不清”1. 出处:无特定出处,是常用的口语化表达。
2. 解释:指说话声音、言语内容等不清晰,让人难以理解。
3. 近义词:模糊不清、晦涩难懂。
4. 反义词:一清二楚、清晰明了。
5. 造句:他解释那个汉语歧义句的时候含糊不清的,哎呀,就像嘴里含着一团棉花在说话似的。
这怎么能让人明白呢?我跟他说:“你得好好说,歧义句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你还这样,简直是添乱!”三、“似是而非”1. 出处:《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2. 解释: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3. 近义词:以假乱真、貌同实异。
4. 反义词:千真万确、实事求是。
5. 造句:这个汉语歧义句的解释可不能似是而非。
你瞧,它就像一个伪装起来的陷阱,如果按照似是而非的理解去解读,那可就大错特错啦。
这就好比把假的当成真的,多傻呀!四、“扑朔迷离”1. 出处:《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 解释: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3. 近义词:错综复杂、眼花缭乱。
4. 反义词: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5. 造句:这个汉语歧义句就像一个扑朔迷离的迷宫。
我在里面转得晕头转向的,到底哪个理解才是正确的呢?它不像一条直路那么清晰,哎呀,真是让人伤脑筋啊!这歧义句难道是故意来捉弄人的吗?五、“隐晦曲折”1. 出处:无特定出处,是常用的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我们需要进口设备。 “进口设备”有可能是动宾关 ( 系, 也有可能是定中关系。 ) 因结构层次、 结构关系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句是我们用 层次分析法能够解释的, 打死敌人的队长。很明显, 如: 有两 种不同的结构层次。 一是先定中, 再动宾; 二是先动宾再定中。 但是由于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就无法运用层次 分析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鸡不吃了。 如: 用层次分析法就无法 来解释它的歧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 理论。 二、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的分析和解释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er ) 是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乔姆斯 原则的理论设计的能力, 语言学的任务正是要揭示儿童大脑 的初始状态和内化的语法规则,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言 能力是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 研究语言能力就是为了 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是对语言能力 作出的形式化的描写, 用一套公式将其内容表达出来, 不局限 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 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的 统一性。 其发展阶段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标 准理论时期、 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在第一语言模 式时期, 提出了短语结构规则: 一种不受上下文的制约 (con, (context-dependent) 同时乔 。 text-free) 一种受上下文的制约 姆斯基也举出了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的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 一, 短语结构语法无法处理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 第二, 表现在动词上; 第三, 表现在处理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关 系上。 这些是短语结构语无发解决的。 所以乔姆斯基发现了 转换规则, 可以增加语素、 减少语素和改变语素的顺序。 乔姆斯基认为有些歧义结构, 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是解释 不清的, 可以用转换生成法来分析解释。例如: (1) paintings of madmen.这个例子有两种可能: 一是 The “疯人做的画” 二是 , “关于疯人的画” 可以派生出两个句子: 。 (他们画疯人)和 Madmen paint 疯人作 ( They paint madmen 画) 。
说 文 解 字
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张大强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 自然语言中普遍地存在着歧义,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歧义的语言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代汉语歧 义的问题, 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解释了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论述了转换生成语法在解释歧义问题的优点 和局限性。 关键词 转换生成语法 层次分析法 歧义
歧义问题》 为标志的, 该文对歧义界定、 歧义分类、 歧义成因、 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大脑里天生具有构成语言特殊规则和
310
2009 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说 文 解 字
(2)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这个句子可以派生出 两个句子: 一是'For someone to fly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开 飞机会很危险。二是'Planes that are flying can be dangerous.' ) (飞着的飞机会很危险。 )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乔姆斯基是将歧义句中的所有可能 出现的义项都将其转换成只具有一个意思的正确的句子。 这 对我们分析汉语中层次分析法所解决不了的歧义句是有启发 的。 例如: 1) ( 鸡不吃了。→ (动物) 不吃鸡 (鸡肉) 了。 鸡不吃食物了。 (2) 反对的是少数。→持反对意见的人是少数。 (某些人被) 反对的是少数。 (3) 老王已经问过了。 →老王已经问过 (某个人或某个事 情) 了。 (某个人) 已经问过老王了。 (4) 这姑娘谁都看不上。→这个姑娘谁都看不上 (她) 。 这个姑娘看不上 (所有的人) 。 这四个句子有下划线的部分都是既可做施事, 又可做受 事, 所以产生了歧义。我们运用添加和移位的变换方法把多 种意义区分开来。按照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 我们 平时交际中出现的句子都是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 构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而来的, 转换过程中有添加、 移位、 替 换等, 所以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是不同的。因为同一个深层 结构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表层结构, 形成同义句。不同的深层 结构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表层结构。如: (1) 反对的是他。→ (某人) 反对的是他。 反对 (某人某事) 的是他。 “他” 仍然是既可看作施事, 又可看作受事。这句话的词 类序列是: A 反对的是他 吃的是馒头 学的是英语 看的是电影 B 名词语 反对的是他 苦练的是他 违反的是他 吃过的是他 反对这个计划的是他 苦练基本功的是他 违反纪律的是他 吃过饭的是他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戴黎刚.现代汉语歧义研究述评.北方论从, (3) 2004 . [3]李科凤.略论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外语研 究, (3) 2006 . [4]冯志伟.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中文信息学报, 第九卷 . (4)
C 反对他 吃馒头 学英语 看电影 D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动词[及物 ]+名词
诚然, 这种方法也能解释 “打死敌人的队长” 是歧义句, 但
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动词[及物]+实词语+的+是+
在以上转换中, 式是不能转换为 D 式的, 式是不能 A B 转换为 C 式的。对其进行转换, 将生成下列句式: A 吃的是馒头 D 吃桃子的是馒头*
据冯志伟先生介绍, 早在两千三百年之前, 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 《工具论》 一书中, 探讨了自然语言的歧 义问题。自然语言中普遍地存在歧义, 汉语也不例外。美国 的描写语言学家十分注意歧义问题的研究。 但他们更注重的 是对这种歧义进行描写, 可是光对其进行描写是不够的, 也不 利于对歧义句的研究的深入。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则更 为深刻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的方法对我们分析现代汉语中 的歧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句 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 吕叔湘、 朱德熙先生的 《语法修辞 讲话》 就已经注意到了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但是汉语歧义研 究的真正开始则是以赵元任先生 1959 年在国外发表的 《汉语 歧义分化、 歧义消除和歧义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赵先生的 《汉语歧义问题》 也未能及时译成汉语介绍到国内, 传统语法 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对歧义现象缺乏解释力, 这使我们对歧义 的研究起步较晚。 歧义通常被称为同形异构, 也就是歧义结构。最常见的 定义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理解的语言片段。歧义结构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歧义结构指语音、 词义、 语法等方面引 起的歧义。狭义的歧义结构是由层次、 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 不同而产生的, 即语法歧义结构。自然语言中的歧义是普遍 的, 尤其在口语中, 尤为普遍。 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口 语, 大部分都是带有歧义的句子或者是病句, 只是由于语境等 因素的存在从而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 我们分析的歧义结构 主要是书面语的歧义。在现代汉语中, 语法歧义结构是常出 现的, 如: (1) 还欠款八千元。“还” “hái” ( 有 “huán” 两个读音, 在口 语中这个是容易分辨出来的。 ) (2) 他走了两个小时了。 ( “走” “两脚交互向前移动” 有 和 “离开” 两种意思, 是由于一词多义而产生歧义的, 在具体的语 境中可以消除这种歧义。 ) (3) 昨天, 小陈看见小王和他妹妹在一起。 “他” ( 指代不 明而产生歧义。 )
2009 年第
3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安徽文学
311
(1) 是动宾结构,2) ( 是定中结构, 一目了然。 可是如果用 变换分析法就会繁杂得多。 假如按 (1) 的理解的格式为 A 式, 按 (2) 的理解格式为 B 式, A→C, B→D。则转换如下: A 打死敌人的队长 打坏了他家的窗子 弄丢了家里的钥匙 砸碎了寝室的门 B 打死敌人的队长 打坏学生的那个人 踩坏了庄稼的牛 拆掉了房子的那家 是操作起来太复杂了。 转换生成语法还有其他的作用, 因为转换生成语法从本 质上说更注重句法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把语 法研究引向深入, 揭示出更多的语法规律。在形式语言学看 来, 语言研究成果的表达应该走形式化的道路, 而自然语言的 语义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模糊的, 具有歧义性, 难以做到准确的 说明。所以, 在研究形式句法时以语义作为切入口是有其科 学性的。 C 把敌人的队长打死了 把他家的窗子打坏了 把家里的钥匙弄丢了 把寝室的门砸碎了 D 是队长打死了敌人 是那个人打坏了学生 是牛踩坏了庄稼 是那家拆掉了房子
看的是电影 学的是英语 B 苦练的是他 违反的是他 吃过的是他
看书的是电影* 学本事的是英语* C 苦练他* 违反他* 吃过他*
“反对的是他” 既可以转换为 C 式, 又可以转换为 D 式, 因此有歧义。变换是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变换, 而不是某两个 句子之间的变换, 从而探求歧义结构类的分析解释。 三、 转换生成法分析歧义句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分化歧义句式上, “层次分析法” 优于 “句子成分分析 法” 而 , “转换生成法” 分析歧义句式的能力更强, 即是说层次 分析能解释的歧义句式, 变换分析也同样能解释。层次分析 不能解释的句式, 变换分析也能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由 于结构层次引起的歧义如果我们仍用变换分析来解释的话会 很麻烦。 所以, 对于这样的歧义句式, 我们还是应该用层次分 析法来解释。如: 打死敌人的队长。 (1) 打死 敌人的队长 动 宾 (2) 打死敌人的 队长 定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