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_喻凌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7期(下)总第329期

学生组织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本组织力量,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建设和谐型的学生组织,无疑是构建和谐校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组织活动向来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总是以活动内容的新颖、形式的新奇吸引着大学生。

一、学生组织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一)学生组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组织通过一系列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素养、文明行为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及自律精神,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组织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一、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骨干和带头人,经常是各种学生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二、表达能力。作为学生干部,经常要碰到制定计划、写总结及各种材料,没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很难胜任的。第三、协调能力。学生干部即要处理好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也要学会协调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第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学生干部,应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发现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五、社交能力。作为学生干部,总是对内,对外开展工作,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的交际能力。第六、应急能力。学生干部在做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就必然培养出学生干部较好的应急能力。

(三)学生组织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交往

青年学生在交往上具有强烈的主动性,也具有明显的对象选择性。在大学的校园里,学生的交往使他们跳出来不断寻找新的群体。而学生组织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新的途径和形式。一些联谊性、文体类的学生组织其宗旨就是增进交往。学生组织提供的交往的机会,使得学生得以突破个人生活、学习或工作固有的圈子。因此学生通过学生组织的达成的交往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四)学生组织让大学生得到另一方面的认可

作为正在读书并积极要求进步的大学生,他们追求的需要更多的是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表现使自己不断地被学校、老师、同学认可。而在在当代大学生中,很多还是属于学习型学生,他们通过学习成绩的优秀来得到学校的肯定。但是成绩优秀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干学生组织工作来得到他人的承认。学生组织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组织管理能力的空间,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被他人承认的舞台。同时在学生组织的活动中,学生所从事的专业,他们的爱好、兴趣、特长乃至志向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五)学生组织促进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化

学生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结合点,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渠道。大学生在组织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责任心和荣誉感等,也锻炼了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了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日常事务,从而缩短步入社会的时间,较快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因此,学生组织活动不仅是对专业学习的有力补充,也日益成为学

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

成长成才的影响

喻凌云,周冠文

(四川大学,成都610064)

摘要:高校的学生组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组织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它不仅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大学生得到自身价值的满足和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当今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成长成才;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160-02

收稿日期:2009-06-15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课题《高校学生组织对大学生科学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的结题论文。

作者简介:喻凌云(198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研究;周冠文(1987-),男,四川遂宁人,大学本科在读,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

教育培训·Education and Training

160

CHINESE FOREIGN ENTREPRENEURS

2009年第7期(下)总第329期

生步入社会、提高实践技能的锻炼营。

二、学生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目标内容难于确定

社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当今在校大学生的需求更加复杂多样,表现为多元化的一种潜流,一个学生组织内部很难把所有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统一的组织目标难于确立,关乎所有成员成长的活动载体很难挖掘,传统的活动形式与工作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学生组织的工作目标就是满足学校党政领导的要求和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两者又统一到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上来。

(二)成员内部关系难以协调

随着在校学生自由度的增加和价值多元化现象的形成,学生在学生组织内投入的时间降低,从事学生组织工作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下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时代已经到来,学生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在大学生群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方面不一致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组织成员内部关系难于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十分严重,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的不良事件在大学校园内时有发生。

(三)组织的凝聚力难于增强

学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差正在逐渐变小甚至已经消失,学生虽然大多有对组织的情感期望,但是因为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组织的领导者,其个人魅力很难形成。加之学分化的普遍实施,造成了学生时间分散,留给学生组织的时间和空间不断缩减,学生组织工作和服务的有效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组织发展结构难以平衡

高校学生组织整体上种类繁多,人数重大,但是各类组织数量、规模、活动质量都有很大差异,发展极不平衡。在社会发展进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社会对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注重素质教育的高等院校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担。而学生组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我国各大高校发展迅速,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校组织建设也在迅速增加、扩大,以满足素质教育与学生众多的实际需求。就在高校大力兴建组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组织的盲目建立,单纯为了提高组织数目而建立。

三、对学生组织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组织优秀领导者

学生主体性特点的有效引导和作用发挥是建设和谐型学生组织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和谐型的学生组织需要优秀的学生组织领导者执行者,需要领导者和执行者做到领导得力,沟通有效,执行到位,关系协调。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能够适应大学生活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变化,并通过不断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好学习——

—择业——

—情感冲突的问题,达到和谐发展之目的。

(二)优化学生组织外部生态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和谐型学生组织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为学生组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概念才能在同学中深入学生心中。首先,就是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合适的教师参与机制,用制度和教师的适当投入保障学生组织的和谐发展;其次,要强化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怀,加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的特殊关怀,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营造适合特殊学生群体成长的良好的学生组织内外部环境;最后,要加强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理念、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优良的校园文化设施服务于学生组织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促进学生组织的多样化发展

学生组织模式与结构形态的调整将会使大学生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尝试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趋向,相应的学术性组织应该努力改变现状,逐渐走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联合。但是,单一兴趣爱好的组织向综合素质的组织转变,不是简单的拆并和结合,它需要一种契合点,应当是一种自然和有效的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学术研究,形成思想争辩之风。各类组织应当基于成员的兴趣,挖掘组织现有的资源,发挥组织本身应有的创造力,开展生动活泼的组织活动,突出每个组织的自身特色。

(四)强化学生组织的地位作用

高校应提高学生组织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在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倡导与团委、学生会一起构建“一体两翼”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新格局,将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体系当中,切实提升组织的地位。

(五)保障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

健全的制度是学生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科学的管理是组织良性运作的基础,创新的机制是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通过制定组织管理细则、组织年审制度、组织档案制度、组织指导老师负责制度和组织星级评估、评比表彰等,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学生组织的日常管理规范和组织工作的全面繁荣。学生组织作为学生自己的组织,其主要特点就是灵活性和自治性,本着“大胆放手、科学引导”的原则,根据育人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需求等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规划设置组织的类型、数量和规模。尊重和鼓励组织的自主管理,尽量减少干预,给组织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组织的“三自”功能,拓展学生组织的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学校学生组织文化的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M].北京:时事出

版社,2008.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5.

[3]金诚,邓和平.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特性[J].教育

探索,2007,(1).

(责任编辑:吴鹏辉)

Education and Training·教育培训

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