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研究
1移动学习的起源与意义 (2)
1.1 移动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2)
1.2 移动学习的意义 (2)
2移动学习在国内外的发展 (3)
2.1 移动学习在国外的发展 (3)
2.2 移动学习在国内的发展 (3)
3移动学习的应用形式 (4)
3.1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教育 (4)
3.2 基于浏览、连接的移动教育 (4)
4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 (5)
4.1 教育平台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5)
4.1.1 通信收费问题 (5)
4.1.2 格式转换问题 (5)
4.1.3 开发基于手机的教育软件 (5)
4.2 移动学习受网络条件的制约 (5)
4.3 移动学习的软件问题 (5)
4.4 移动学习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6)
5结语 (7)
6参考文献 (8)
1移动学习的起源与意义
1.1 移动学习的起源与发展[1]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短短数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学习教学模式,凭借当前条件已基本成熟的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先进的PDA、移动电话和部分智能电话,实现远程教学和学习。
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
移动学习将学习班带给人们,而不是把人们带到学习场所。
一个实用的移动教育系统必须同时兼顾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这三个方面,将其通过该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近几年移动教学的发展更为迅速,在美国的一些学校里移动教学已经作为了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1.2 移动学习①的意义[2]
移动学习对于教育有着影响深远的意义。
国际远程教育权威、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戴斯孟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d-learning(远程学习),e-learning(电子学习)和m-learning (移动学习)。
他认为,移动学习将是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
因为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成功的教育技术,不是那些本身具有适合教学特性的技术,而是已经达到了广泛普及的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是有史以来世界普及最广的技术。
目前在全世界60亿人口中,有15亿人口拥有手机,中国的手机增长速度更是飞快,尤其是在农村,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的普及率。
因此,说移动学习就是远程教育的未来丝毫不为过。
目前,基于先进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育,较以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进步,但基于有线连接的互联网环境建立代价高,扩充新的节点,增加通信带宽都不很方便。
同时,通过计算机对互联网的连接本身因为设备的制约而对于随时随地这一远程学习的重要要求产生了相当大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成为现代社会的需要,传统课堂外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
他们没有固定的学习地点和时间,甚至工作场所也不固定。
同时对于仍然在校的学生来说传统的学校教学也不可能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与学习资源。
而基于移动数据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而产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之上所开展的移动教育,将真正地解决和实现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梦想。
这对于教育的普及有着莫大的帮助。
①桂清扬,移动学习的奠基之作[J].中国远程教育,2003,(5):77.
2移动学习在国内外的发展
2.1 移动学习在国外的发展[3]
移动学习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并且与之相应的开发出了不少软件以及与之匹配的硬件设备。
在日本,移动学习已经走在世界的前端。
日本网络大学是日本唯一一家仅通过互联网提供全部课程的大学。
这所大学已经开始提供一种在手机上学习的课程,内容是关于金字塔的秘密。
对于PC课程来说,下载的课程能够以文本和图像的形式在显示器的中间播放,讲师的图像在显示屏的边上,课程全部是有声的。
手机版本的课程只有Power Point图像,能够流畅地在手机的小显示屏上播放。
日本网络大学是2007年4月获得日本政府批准成立的,可提供学士学位,拥有1850名学生。
日本移动运营商软银公司拥有这个大学71%的股份。
日本网络大学称,手机课程将扩展到其它科目,不过,目前仅提供这个关于金字塔的课程。
与其它课程不同,手机课程是免费向公众提供的,不过,听课者必须支付电话费。
日本网络大学提供100多个课程,其中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在线旅游和英国文学等。
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移动学习也已正在学校中被采用。
名校培正中学于中一年级推出“手机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来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提高互动学习。
中一级英文科教师马漪楠表示,学生对手机教学反应很好,上课很开心。
培正中学也成为香港第一所推行“手机教学”的中学,而该校现在课堂互动气氛大大提高。
2.2 移动学习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移动教育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
移动教育还没有作为一种真正的教育模式在大学内或者是在试点的学校内进行试点。
国内的学校仍然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进行教学。
国内也已经有一些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进行了一些移动学习的尝试。
2007年,上海电大移动校园在移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向真正的“移动交互教学”迈出了第一步。
在一年试点的基础上,上海电视大学外语系和上海蓝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通过每日一测的方式,向电大学生自动发送基于短消息(SMS)的英语试题,并在第二天发送答案和试题讲解。
移动学习的应用形式
3移动学习的应用形式
国内移动学习在技术应用上还比较狭隘。
移动教育的现有方案中根据使用通信协议的不同,分为基于短信息的移动教育、基于浏览、连接的移动教育两种形式。
3.1 基于短消息的移动教育
通过短信息,不仅用户间,而且用户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都可以实现有限字符的传送。
用户通过手机,将短信息发送到位于互联网之上的教学服务器;教学服务器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发送到用户手机。
以此进行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互通,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
3.2 基于浏览、连接的移动教育
移动用户使用无线终端,经过电信的网关后可接入互联网,访问教学服务器,并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类似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
目前只能浏览基于WAP协议的服务器,还无法正常访问显示HTTP协议的服务器。
4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
4.1 教育平台转变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开始关注移动学习这一新兴的教育方式,与之相应的也产生相当数量的相关行业,但是在这过程中亦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育平台从微机到手机的转变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4.1.1通信收费问题
面向连接的协议将允许长时间连接,按时收费将非常昂贵,目前很多厂商建议按流量收费。
4.1.2格式转换问题
手机屏幕与微机屏幕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其显示格式应该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而相应改变。
目前所采取的手段是规定一种面向手机的标记语言(WML),同时开发一组HTML与WML之间的相互转换的中间件。
当利用手机浏览WEB网页时,中间件将HTML文件转换成WML文件,然后传输给手机显示。
4.1.3开发基于手机的教育软件
由于很多微机软件是基于微机屏幕的,因而在移植到手机上时,都要对于显示程序进行适当的修改。
4.2 移动学习受网络条件的制约
通过手机进行的移动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的状况,也就是WAP。
WAP即无线应用协议,是移动通信设备实现接入Internet的一组通信协议。
WAP实现了移动通信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的结合,符合通信领域、移动通信发展的需求,使移动用户可以不受网络种类、网络结构、运营商的承载业务以及终端设备的限制,充分利用个人手机,随时随地接入互连网和企业内部网。
4.3 移动学习的软件问题
不仅仅是在硬件要求上,国内现在适用于移动学习的软件也并不多,往往是那些诸如背单词或者是一问一答的知识竞猜类型的,这样的形式在实际教学效果上有太多让人称道的地
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
方了。
国内采用比较多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将一些比较经典的课程或教科书制作成能够在手机或PDA上浏览的电子版,但其效果收效甚微。
移动学习应该使用的软件是那些不但具有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供用户浏览学习,同时也要提供能让用户间交流互动与提问回答的平台。
4.4 移动学习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应用模式的不同,移动学习可以分为“网络类”和“内存类”两种。
这两种模式也反映出移动学习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重点也不相同(见图3)。
网络类应用是指需要依赖无线互联网环境才能实现的移动学习应用。
如短信通知、通过移动终端实施在线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的流媒体点播、通过手机上网浏览的在线学习图文资料库等。
根据对网络带宽要求的不同,网络类业务可以分为窄带业务和宽带业务(如在线流媒体课件点播)。
结语
5结语
移动教育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成果,其推广和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巨大变化。
利用手机可完成许多教学活动,其操作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应用前景非常巨大。
在这中国这一自古就重视教育的土地上,一旦移动学习在观念上为人们所真正接受,那么它的发展前途绝对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6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J].2008,3.
[2]陈丽. 远程教育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桂清扬.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3,(2):36
[4]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 现代教育技
术,2004,(3):19-21
[5]李玉斌,张爽.移动学习的内涵、方式及其对远程教育的意义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
研究,2005,(1):129-130
[6]高蓉蓉,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 现代教育技
术,2006,(6):22-23
[7]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