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综述
企业财务报告被认为是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照片,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无疑是企业内部控制健全与否的缩影。

外部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的主要途径是其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

鉴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度的升温,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的演进历程。

美国于2002年发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了强制性规定。

对于我国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附属于年报到独立公布、从自愿到部分强制。

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可追溯于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于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并于2008年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但是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制
度背景、监管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市场有效性的差异,存活于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现出了差异化。

国内外皆有学者针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监管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

(一)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现状
内部控制报告日益成为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从2001年开始,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

我国在2006年以前以及美国在2002年以前并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

结果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内容,并且披露动机不强(李明辉,2003),并且上市公司在2001和2002年报中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前后矛盾,以说好话为主(张立民,2003)。

rmcmullen ,dorothy 和ragahunnandan , k. ( 1996 ) 1993 年对2221 家公司的年报进行了研究,其中有742家自愿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

相对于处于自愿披露阶段的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披露公司所占比例较高。

(二)内部控制信息半强制性披露现状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及随后的指导性规定分别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需要在年度报告的重要事项段披露相关内部控制信息,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只需要独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于是,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数
量、披露深度、披露位置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并且部分公司公布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冯建等,2008)。

在实际执行中,强制性披露要求并未被所有上市公司遵守,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较弱(杨有红等,2008)。

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未做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独立披露的强制性规定,在2006年度以前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公布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三)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现状
美国自2002年开始实行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自2002至2005年有不少于970家上市公司至少披露了一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jeffrey doyle等,2007)。

对于不同行业2002至2004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言,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率存在差异,计算机行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最多(weili和sarah,2005)。

在我国,由于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标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选择问题比较普遍。

张英等(2010)年对沪深两市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16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论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基本良好,但绝大多数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另外,曹建新(2010)在实证研究中对筛选出的764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只有191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在美国现如今的监管背景下,研究的领域开始向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转变,即主要研究哪些因素导致了内部控制的缺陷,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转向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不再属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范畴。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财务状况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同时,也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利好经营信息的一个途径,从而区别于其他上市公司。

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好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蔡吉甫,2005),财务状况差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力不足(林斌等,2009)。

tanner(1992)从两个维度研究了管理层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动机,其中属于机会主义维度的较适中的债务水平会促使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

财务杠杆高和固有风险高的公司更有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如:曹建新等,2010; rogier deumes等,2008),公司的成长性是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因素之一,快速成长(林斌等,2009)、净利润增长率高(broson,s.,etal,2006)、规模增长快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充足。

healy 和palepu(2001)指出,管理者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一个动机是降低资本成本。

降低信息不对称可以降低投资者预测未来投资回
报所可能承担的风险。

(二)治理特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受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影响显著(方红星等,2009)。

股权集中度高、外部独立董事占所有董事比率高以及审计质量高的公司具有较强的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机(曹建新等,2010)。

除此之外,broson,s.,etal(200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越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可能性越大。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和运行有效与否是决定内部控制报告披露以及披露深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通常没有动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mcmullen, 1996)。

林斌等(2009)研究表明,设置了内审部门,组织变革程度低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三)外部审计和监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财务报告质量高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完善的替代变量,财务报告质量高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明显不足(蔡吉甫,2003)。

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mcmullen等,1996)。

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时常将是否是“四大”审计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变量,曹建新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审计质量高的公司具有
较强的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动机,是否聘“四大”进行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影响显著,然而外部审计却没有起到明显作用(方红星等,2009)。

ashbaugh- skaife等(2006)研究发现影响公司发现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有独立审计师的影响力、前期财务报表重述和sec监管形成的对于监管的敏感性、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以及行业诉讼风险等。

会计风险较高、审计师辞职现象更多的公司相对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ashbaugh - ska ife等,2007)。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

上市公司将被强制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自相关规定出台以来,公布内部控制审核评价报告即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为内部控制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近年来,以内部控制报告为实证数据来源的实证研究成果不断呈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回报(杨有红等,2010)。

此外,palepu(2001)概括了自愿性披露对资本市场的三种潜在影响,分别是提高资本市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增加分析师的关注。

结合我国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者回报、公司治理及财务状况。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回报
股票流动性被视为信息不对称的代理变量,证券监管部门鼓励上市公司公布内部控制报告的初衷在于降低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
称程度,其实际市场反应效果,研究中可以透过市场对股票交易的反应来进行检验,尤其是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检验。

hammersley et al.(2007)研究发现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负相关。

并且,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查证的难易程度以及披露的模糊性等特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

同时,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上市公司有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价格
波动,意味着作为一项“信号”机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确实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具有实际的经济后果(黄寿昌等,2010)。

david m. wills ( 2000)认为,内部控制报告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有正相关性。

甚至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了股东的财富分配(defond 和 francis,200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披露时较未披露方付
出了更多的成本,如果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则需要向注册会计师支付审计费用。

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后则相应的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目的在于将其与其他上市公司区别开来,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则是取得较高的超额收益。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始于公司ipo期间,ipo公司上市首日对于明确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邱冬阳,2010)。

对于
上市公司的启示是上市公司应该从ipo开始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推动内控制度建设。

从我国现在的披露现状来看,更多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然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对于事件期内的累积累计超额收益影响显著(陈共荣,2007)。

另外,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证券市场则出现显著的负反应(冯建,2008)。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和财务状况
更高水平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减少了公司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机制,降低了管理者道德风险,即能够降低代理成本。

内部控制报告改进了内部控制,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hermanson,2000)。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仅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决策,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改进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

基于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代理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代理成本和隐性代理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杨玉凤,2010)。

内部控制的健全及运行有效是财务报告可信的前提,内部控制报告向投资者发送了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信号。

杨有红(2009)研究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当年及在此之前
6 年均显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

此外,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高的权益成本。

ashbaughskaife 等(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和还影响了市场对公司资本成本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何海,马夕奎. 200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 审计研究, 1: 38- 43.
[2]张立民,钱华,李敏仪. 200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审计研究, 5:10- 15.
[3]冯建、蔡丛光,200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经科学(5).
[4]方红星,孙翯.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财经问题研究,2007;12
[5]蔡吉甫,2005,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3).
[6]tanner,margaret morgan.1992.an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management’s responsibilities for internal control[j]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7]sarbanesoxley.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 2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