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苏轼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师过渡:好一首大江东去,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却淘不尽苏东坡那横空出世般的亘古豪情,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特立独行的旷世奇才,带着满腔热情开始我们的豪放之旅,一起来见证苏轼豁达的人生体验,激进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教师出示课件)诵读:——通过赏析《密州出猎》《定风波》两首词来感悟东坡风骨。学生解释风骨,教师评价:非常好,风骨不光指苏轼词的特点,更多的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我们要通过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案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并且根据三级达标层次预习了《密州出猎》《定风波》,(教师出示课件)

预习成果展示:

A级(诵读)层次:有感情的背诵,准确的默写。

B级(鉴赏)层次:再现画面、鉴赏手法、深品情感。

C级(评价)层次:选准切入点,进行探究评价。

下面跟往常一样进行我们的预习成果展示。(教师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一)

温馨提示:借助交流,完善自己学习成果。进一步提升自己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

好,先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遍。(生朗读,生评价,师评价:字音准确,节奏鲜明,感情充沛。生齐读《密州出猎》)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取长补短。

下面请同学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

我赏析的是——我依据的诗句是——我的看法是——。

我评价的是——,我认为——,我的依据是——

生展示,生补充点评,教师点评,全班学生做好记录。

我们先来交流《密州出猎》:

教师过渡: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对于苏轼,沉痛是豪放的奠基石,东坡一生多遭磨难挫折,仕途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由此,苏轼的生命才发生了质的飞跃,才真正成为苏东坡,下面我们一起赏析他的另外一首豪放词《定风波》,齐读一遍,然后生展示,生补充点评,教师点评,全班学生做好记录。

教师总结过渡:这场雨是苏轼一生中一场温暖的经历。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通过刚才的预习成果展示,我们了解到此时苏轼性格已不单单是狂放不羁所能概括的了的,他性格中更多的是多了一份洒脱与旷达。

在预习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帮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东坡风骨。

(教师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二)温馨提示:

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尊重他人的成果,并能集思广益,培养探究能力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1、两首词当中都出现了“何妨”,这两个“何妨”有区别吗?

内容和感情的不同。仔细揣摩一下两个何妨的意思有区别,一个是没有什么妨碍,一个是为什么不?《密州出猎》中的何妨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借出猎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表达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定风波》中的“何妨”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吟诵诗文,慢慢行走。真是不一样的襟怀,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由此可见苏轼的旷达。

2、《密州出猎》的感情仅仅是狂放吗?

联系作者身世,诗中关键词和典故来理解。还有一种不得志的激愤。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老夫聊发少年

狂”总括了自我形象所独具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的豪壮感情,又蕴涵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还有他所运用的典故,都能体现这种复杂感情。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如何理解“谁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有的版本是问号,这是个反问句,“谁怕”?我不怕自然界中的风雨,我也不怕人生中的风雨,这是对荒唐世界的嘲笑,也是对以后艰苦环境的一声掷地有声的呐喊!一蓑一笠,平生快哉!该是怎样的一份从容啊!

4、《定风波》中的“归去”如何理解?

从苏轼和陶渊明归的结果上来看显然是不同的。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中归字出现了一百多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表达出来的归,既不是对政治的逃避,也不是对社会的退隐,,他的归比任何口头或事实上的退隐更深刻,更沉重,他是在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情。和陶潜的刻意不同,苏轼的从容是随意的,一切都是面对烟雨人生后从容回眸。“归去”,是挑战,是新的选择,更是从容的态度。

5、“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来理解“也无晴”?

‘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他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他。在他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此时的苏轼是一个大智者,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教师过渡:经过成果展示和质疑探究,大家对苏轼的这两首次词已经有所把握,请大家自由朗读,思考:苏轼词的特点是什么呢?

苏东坡词的特点:豪放,具体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形式上:题材的豪放(以小见大,国家危亡,人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