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绘画的评价依据与评价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儿童绘画的评价依据与评价原则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社会快速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什么对儿童画进行评价,对儿童绘画作品如何进行评价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其绘画的积极性,成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绘画;评价依据;儿童绘画阶段;评价原则

儿童绘画作品的评价,不仅是儿童从绘画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发展思维以及掌握必要技能的激励措施,而且是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考验。由于儿童在其绘画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特殊性,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评价将对其绘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的不恰当评价将对绘画兴趣、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甚至扼杀作用。因此,儿童在绘画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应成为教师在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一、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的依据

儿童绘画的特点基于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写实期。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则描述了绘画发展的六个阶段:涂鸦期(2-4岁),图式前期(4-7岁),图式期(7-9岁),写实主义绘画期(9-11岁),假现实主义期(11-13岁),决定期(青少年期)。无论四个阶段还是六个阶段,都说明儿童在绘画上具有普遍的阶段性,并且因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儿童在绘画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应成为对儿童绘画作品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

(一)儿童绘画涂鸦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3岁左右的幼儿,脑与身体其他生理器官的发育程度属初级水平,手的抓握,手臂的运动等,都处在由条件反射到自觉模仿的进化过程,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模式以动作思维为主,在自发模仿与自觉模仿中获得动作体验。绘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运动的有效控制,画出的线条与图形无序无组织,在绘画形式上和内容上没有意义,但涂鸦却给儿童体验肌肉运动的快感提供

了机会。那些由于手臂自由运动带来的各种杂乱的线条,反映出幼儿机体运动的状态,同时也代表着儿童涂鸦时的情绪,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涂鸦的意义正在于涂鸦本身。

3-4岁的儿童,绘画时意识逐渐起主导作用,他们开始认为画在纸上的线条及形状可以代表他们生活环境中的事物,他们的涂鸦开始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当儿童可以画出有控制力的线条时,他们也开始了对美的探索。儿童用线界定图形的状态,显得快捷、清晰、规整、有力,使人一目了然,(二)儿童绘画图式前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4-7岁儿童最突出的进步是空间概念的发展。儿童开始懂得自身与外界空间的关系,开始理解方位与空间概念。在绘画中,能正确安排物象的大小,位置和简单的层次。在色彩感知方面,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图画中的颜色和客观现实中的色彩可以直接联系,但这一时期儿童运用颜色仍然主观性较强。然而在绘画上,他们更乐于表现物体的形状而不是颜色。

(三)儿童绘画图式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6-9岁儿童的绘画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模式化的图形符号,其中地平线——空间的分割符号在这一阶段的绘画中成为画面重要的造型因素,但不能真正以三维的方式表征世界。儿童画中的线高度概括了形象,使形象更具典型性。或许他们的绘画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甚至歪歪扭扭不成体统,但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孩子们是否敢于用绘画的方式与人交流。色彩方面,他们明确了颜色和物象之间的联系,在色彩使用上变得写实。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认知与表达能力的局限,反而形成了图式期儿童画不受规则与传统的约束,形象活泼自然,造型稚拙夸张的特点,画面生动有趣,是儿童绘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四)儿童写实主义绘画期到假现实主义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随着生理机能的发育健全,8-13岁的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刻,早年绘画的表现方式(图式化)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阶段的审美需要,因此绘画形式更为传统,平实,理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画面风格,他们试图象“照相机”一样将事物的本来模样描画出来,因此画面更具体、详尽,更符合客观规律。在形体上,儿童开始要求自己画出的形象准确,比例、结构、透视、

色彩等方面都想画得接近真实。例如:他们往往不太注意画面整体效果,但却关注物体本身及其细节,为了追求完美,他们会聪明地回避或省略那些画不好的部分,因为复杂的形体需要更专业的技能才能表现出来。

他们已经有能力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由于技术原因,他们的画始终不能让自己满意,许多儿童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创造力,开始喜欢临摹,更多的孩子丧失了信心,开始放弃绘画,寻找其他表达感情的合适方式,转移兴趣到其他领域。对大多数个体而言,绘画的能力通常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停止发展。更遗憾的是,心智的成熟,压抑了原来图式期绘画特有果敢与夸张的风格,使写实阶段的画面风貌失去儿童画的生动魅力。到了13-14岁,如果不在绘画技能上多做训练,孩子们绘画的天赋将停留在这一水平直到成年。

二、对各阶段儿童绘画作品的评价原则

对于儿童绘画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努力做到审美的评价而非机械的衡量——站在儿童生理学的基础上宽容儿童画;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儿童画;采取艺术审美的态度评价儿童画。

(一)对涂鸦期、图式期儿童绘画的评价原则

1、倾听性原则

评价首先要静下心,沉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把话语权交给孩子。特别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并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善意地给予诠释,而不是冷嘲热讽或听之任之。一位教师让孩子们画一幅题为“秋天”的想像画,结果有幅画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幅画线条粗糙,布局凌乱,无技巧可言,更无任何背景,整幅画能看出来的除了一棵大树,只有用四种不同颜色画成的色块。孩子将画交给她时,她笑眯眯地问:“你画的是什么,说给我听听好吗?”“我画的是大树妈妈……”孩子原本羞涩的表情变得兴奋起来。原来,孩子对歌曲《小树叶》中树叶宝宝离开树妈妈的情景记忆深刻,孩子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画中,那四个色块分别代表着四季的小树叶:绿色的是春天的树叶,红色的是夏天的,黄色的是秋天的,而冬天的树叶则是蓝色的,孩子希望四季的小树叶能永远和树妈妈在一起。面对这幅深情依依的想像画,除了赞扬和鼓励外,这位教师又怎么能苛求孩子画得像不像,画面是否完美呢?而《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