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及初步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7734e6fb84ae45c3b358c60.png)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6cb28c2360cba1aa811dad7.png)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8692f6a5e9856a5712608e.png)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总结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fd6302402020740bf1e9b1c.png)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马礼逊: 英国传教士,所属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 会。 米怜: 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一年轻传教士,协助马礼逊从 事传教工作。
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 基督教传教士到达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 地,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中国刻字工人 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办学校、设印 刷所,并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 医学、地理等知识, 三分之一篇幅报道 新闻。
中心二
上海
主要外文报刊
第二阶段上海外文报刊 1. 《北华捷报》 创办时间 1850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商 亨利.奚安门 台仁特 性质 上海第一份英文报 刊。字林洋行 出版 上海第一份晚报
2.
《中国之友》
创办人台仁特
商业性报纸
3. 《香港纪录报》 4. 《德臣报》
184 由澳门迁来 1845-1974 创办人兼主笔英人肖 德锐 创办人兼第一任主编 美国人赖登 主编后 为莫罗
商业 香港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英 文报纸 商业 香港最早英 文日报
5. 《孖剌报》
1857-1941
中心一
香港
主要中文报刊
第二阶段上海中文报刊 1. 《六合丛谈》
2.
《万国公报》
1872-1907
3. 4.
《格致汇编》 《上海新报》
1876-1882 1861-1872
5.
《申报》
1872-1949
6. 7.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b7360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0.png)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00a01f050876323012128d.png)
(四)早期中文期刊的特点
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 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 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 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越来越重视。
28
⑶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①出版发行各类期刊
文艺期刊 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民报》
②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29
四、上海早期报业竞争 (一)《字林沪报》 1.创刊 2.改变
聘请中国人为主笔。 改进报纸内容和体例。 加强报纸新闻版。 改用毛边纸单面印刷。
30
(二)《新闻报》的创办 1.创刊 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 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 读者群。 2.福开森接办
20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 (一)两次鸦片战争中上海在外报出版地位中的变化 (二)60年代前:《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 1.《北华捷报》 2.《字林西报》
21
《北 华 捷 报》
《字 林 西 报》
(二)60年代后上海英文报纸的发展 《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
期、式样与发行
出版周期:月刊 样式 发行:免费发送
5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内容 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宗教。 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科学知识,主要为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时事政治问题。 注意:新闻并未受到重视。
6
6.宣传特点 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也就是说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来 表达基督教义。 在写作上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2 时10分 19秒上 午2时1 0分02:10:1921 .1.19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https://img.taocdn.com/s3/m/7291a86a58fafab069dc0296.png)
1777年元旦,《法国新闻》创刊于巴黎,这 是法国第一家日报。其创办者雅克·布里索是 后来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著名领袖。该报 仿照英美日报的模式,以报道新闻为主。法 国大革命革命期间,法国新创办了1350多种 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拉的《人民之友 报》,和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报》等。
美国的第一张日报出现于1783年。是年,费 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改为日 报。但是这张报纸仅存在了17个月。1784年, 约翰·邓勒普亦将费城的另一家周三刊报纸改 为日报,名为《宾夕法尼亚邮报与每日广知 报》。
三、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 有出版物,均须事前经过特许。在玛丽女王(1553—1558) 时期,又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 组合。根据女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公司会员及 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1586年, 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皇家出版法令,规定:一切印刷品均需送 皇家出版公司登记;除教会允许者外,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 登记;印刷任何刊物均需事前请求许可;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索、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 利。该命令一直执行到1641年才告废止。但在1643年,英 国国会又恢复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至1694年,英国的特许 出版制度才被最终废除。
一、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假设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 一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力量。作为 个人,他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但作为社会 的一员,它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就无限的增 加了。所以团体比个人重要 ;
人们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力是有很大 的差别的。既然存在着这种差别,在社会结构中, 就应该加以承认。聪明人能分析又能综合,理应成 为社会的领袖,或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不是 天赐的,而是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这种努力可以通 过国家很好的加以引导。而由此来的或发展起来的 知识,会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准则,并且带有一种 绝对性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变动成为不受欢迎的, 是稳定和持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e84a3ad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3.png)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西方传教士的传来: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传播西方
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包括印刷术和新闻传媒的概念。
这
为中国的报刊产生提供了基础。
2.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近代中国逐渐重视教育改革和知识
普及,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开始刊行校报、刊物,以便教
学和学术研究。
这些校报和刊物成为了近代报刊发展的起
点。
3.维新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洋务运动
和维新运动的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发展和
变革。
为了交流思想、表达观点和推动改革,他们开始创
办自己的报刊。
4.灾难和动乱的影响: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动乱,
如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和社会混乱等。
这些事件促使人们
迫切地需要了解和传播最新的消息和信息,以便适应和应
对这些变化。
5.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示范作用:近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
的侵略和殖民压力,西方国家的报纸和新闻传媒模式对中
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明显。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尝试
创办以西方为样板的报刊。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它们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0d28337cbe23482fb5da4c12.png)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7927955fe4733687e21aaad.png)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8db9e2d6bd97f192379e90c.png)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人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近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早在1795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成立不久就筹划到中国传教,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进人19世纪,去中国的实际行动就提上了日程。
1807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祖籍苏格兰,1803年人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
1804年要求来华传教,经过三年准备,1807年春搭乘美国商船三叉戟号到了广州。
他先在广州后在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还冒险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
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WilliamMime 1785?1822)来华协助工作。
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https://img.taocdn.com/s3/m/729d9706453610661ed9f4ed.png)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6c7730ee06eff9aef807b4.png)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 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 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 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 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 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至1894年前,传教 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 文报刊有10余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万 国公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
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 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 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 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 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 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 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 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 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 林乐知任主编。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 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 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 主要是英文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d85e6ee172ded630b1cb64d.png)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 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宗旨是:“变法自强”, 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 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 论家王韬。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 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 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 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 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 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报纸发展的黑暗十 年。初期报纸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 批判矛头指向刘少奇,各地报社被夺权和 改组。报纸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禁锢。
思想,内容上的禁锢 政治,社会时局的影响 发展的低谷
返回流程
总结2
•主要受政治、政策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影响因素 内容 特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流程
从鸦片战争 到建国
从建国到改 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法律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 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 《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 (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 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 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 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 (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 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 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 (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 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 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 《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 (1904,上海)等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https://img.taocdn.com/s3/m/94959ce2998fcc22bcd10dba.png)
本阶段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 上海的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 汇报》三足鼎立,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 《新闻报》三足鼎立。
二、上海的外文报
1. 《北华捷报》第一份英文报,1850年创办 2.《字林西报》 《北华捷报》馆1864年出的综合性日报,以 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重视言论,基本态度是 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标榜“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杨乃武”案、对中法战争的报道;电讯、号外
革新社会新闻
曾经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 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军事新闻也有进步。
《申报》在中法战争中,曾经派出访员,进行细致的采 访和新闻追踪,写出了相当生动而真实的军事通讯。
首先,《申报》在本地设立了代销点,并且沿街零卖,做促销 广告。 其次,在外地,一面请电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还建立分销处。 这样,《申报》建立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业网络。
⑵在广告方面:
以优惠价吸引华商登广告,; 先期免费宣传: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的甜头,然后 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神理”,宗教的内容占绝大篇幅。 “人道”,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把中国的传统思想道 德和西方的宗教联系到一起,把它们都归结为上帝意志的体 现。 “国俗”,即各国风土人情和天文地理知识。
宣传策略: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首先是用基 督教教义附会儒学;写作上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 的表现手法。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旧式的线装书。 文章短小、通俗。
新闻事业史: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新闻事业史: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b95f526a5e9856a561260a9.png)
3、香港政府官报:《香港政府公报》(1853); 4、英文报刊的特色 为பைடு நூலகம்生存和发展,很重视经营和管理; 都刊登新闻和言论,关心中国的内地新闻,经常评论中 国事物。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 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 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 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 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 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 的第一条消息。 雕版印刷、书册式;
米怜的办刊思想: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
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因 而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 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 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 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 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出版了一些关于基督教信仰、教会组织方面的著述,如《神 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问答浅注耶稣教法》《养心神诗》, 著有中文著作《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和《杂文编》及英文著 作多种。 倡议并参与出版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及英文期刊《中华丛报》,在中国近代出 版史上有一定影响。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他的工作。1815 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a6c323058fb770bf78a5532.png)
0 cul 鸦片战争后 14:12:53 2010-10-2 http://ww 4_8_26132
四、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崛起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8月1日创刊, 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是香港的第一份中 文报刊。 《遐迩贯珍》第月1日出版, 沿用线装本形式,每期12至24 页不等,主编英国传教士麦都 思。
一、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 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 办。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马礼逊、米怜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牧师 ,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于1807年来华,成为第一 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传教士。
广州中文(商业)报刊《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创办于广州,每期3至8页不 等,连史纸石印。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每月 统记传》基本相似,只是宗教性内容完全消失,主要 刊登各国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1839年停 刊。
三、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小结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出版 的中文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 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 志》,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内容多涉及文 化历史。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英文商业报刊《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Canton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及影响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82befb4bb68a98270fefa93.png)
三、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创办宗旨:维护在华经商和冒险的外国人的利 益,主要是创办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和澳门的葡文报刊 (1)《蜜蜂华报》由葡萄牙政党于1822年9月12 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有增刊数种,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主编是安东尼奥。 1824年改名为《澳门报》,两年后停刊。
《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广州周报》以新闻报道面广、评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年10月13日出版了一张号外,这是中国近 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号外是指定期出报的报刊前一期已经出版,后 期尚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重大突发新闻和特 殊事件增发的不列入原编号的特殊报刊。版面设计精 美、发行方式灵活,印量较少。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
(2)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无足 够实力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 首的列强一方面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 的侵略,一方面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 书报等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二、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罗伯特•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 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来到中国。
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却赢得敢言的美名。 1869年停刊。
《香港纪录报》 前身为《广州纪录报》,产权 几度变换,但基本立场不变,反对香港政府。 1863年停刊。
1、1841年5月1日,马儒翰在香港创办《香港 钞报》(Hongkong Gazette)双月刊,这是香港 出现最早的报纸。
2、《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 《孖剌报》是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 性报纸。
《中国之友》 于1842年3月创办于澳门,创办 一周后迁往香港,支持政府。1950年,台仁特主 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能够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以及简单了解一下其他XX性的中文报刊。
●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的一些情况和有关内容2、掌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3、简单了解其他XX性的中文报刊。
●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这部分的重点就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因为它们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授课内容:一、《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和时代背景1815年8月5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性质:XX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
1821年12月停刊。
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
1823年7月,麦都思在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内容为XX、时事、历史及杂俎等,1826年停刊。
1828年中文月刊《天下新闻》在马六甲创刊,纪德主持,1829年停刊;1828年《依泾杂说》在澳门出版。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有关内容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XX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郭士立,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言论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行为准则。
1834年1月,《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
1838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停刊。
1838年10月《各国消息》在XX创刊,麦都思创办,本意是改变中国人思想闭塞状况和宣扬英国统治殖民地的威力与德政,1839年5月停刊。
XX性报刊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新闻传播性质凸现。
三、其他XX性的中文报刊的情况●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2、名词解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试题考核方式名词解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他各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1996年、1998年版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下近代初期外文报刊的一些情况,以及英文商业报刊的出版。
●基本要求:1、掌握《蜜蜂华报》等一系列外文报刊的出版2、了解鸦片战争后XX英文商业报刊的出版情况●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这部分的重点就是《蜜蜂华报》、《德臣报》、《中国之友》等报纸的创办情况。
●授课内容:一、《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创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1823年12月《蜜蜂华报》停刊。
1827年11月8日《XX纪录报》创刊,马地臣出资创办,伍德为编辑,是XX第一份英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创办并编辑《中国差报与XX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33年停刊。
二、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1841年5月1日,《XX钞报》创刊,为第一份在XX出版的英文报刊。
1842年3月17日,《中国之友》创刊。
1845年2月20日,《德臣报》创刊,是XX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为XX最早出版的英文报纸。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鸦片战争后英文商业报纸在XX的发展情况。
2、名词解释:《蜜蜂华报》、《德臣报》、《中国之友》●试题考核方式名词解释《蜜蜂华报》、《德臣报》、《中国之友》,其他各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1996年、1998年版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二课时上●教学目的:希望通过这部分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对《遐迩贯珍》这份报纸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能够掌握鸦片战争后在XX中文商业报刊的崛起情况。
●基本要求:1、掌握《遐迩贯珍》创办的情况2、了解鸦片战争后在XX中文商业报刊的崛起情况。
●这部分的重点及难点:这节课相对重要的部分就是《遐迩贯珍》这份报纸的创办情况,在鸦片战争后XX中文商业报刊的崛起的部分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孖剌报》。
●授课内容:一、《遐迩贯珍》的问世(Chinese Serial)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
它不仅是XX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二、XX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孖剌报馆:1857年11月3日,《XX船头货价纸》创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65年改名《XX中外新报》继续出版,1873年改为日刊,1919年停刊。
德臣报馆:1861年8月10日中文附刊《XX新闻》创办,后停刊;1871年3月18日,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陈蔼廷主持,1872年4月停刊;1872年4月17日《XX华字日报》创刊,1941年停刊。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文商业报纸在向XX的发展情况。
2、名词解释:《遐迩贯珍》、《孖剌报》。
●试题考核方式名词解释《遐迩贯珍》、《孖剌报》,其他各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1996年、1998年版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二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XX报业的崛起情况,尤其是要对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XX性报刊为主的中文报刊有一定的认识。
●基本要求:1、掌握XX外文报刊的发展情况,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为主。
2、重点掌握《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的有关情况●这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即是《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的有关情况,学生要对这两份报纸有清楚的认识,重中之重是《万国公报》。
●授课内容:一、XX外文报刊的发展1850年8月3日,XX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刊,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北华捷报》初创时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1856年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
1882年5月《字林西报》创办中文日报《沪报》,后改名为《字林沪报》;《字林西报》1931年时的发行量约为8000份,1951年3月31日停刊,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70年12月5日,法文周刊《XX新闻》创刊,是XX出版的第一份、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法文报刊。
1886年10月1日,第一家德文报纸《德文新报》创刊。
1872年英国路透社在XX建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
二、《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XX性报刊1857年1月26日《六合丛谈》(Shanghai Serial)创刊,伟烈亚力主编;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内容上XX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无所不包。
1868年9月《中国教会新报》创刊,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
《中国教会新报》内容以宣传XX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稿件,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后,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减少了XX宣传,1907年12月停刊。
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XX性报刊。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名词解释《六合丛谈》、《万国公报》2、思考XX中文报刊崛起的背景。
●试题考核方式名词解释《六合丛谈》、《万国公报》,其他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1996年、1998年版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三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中文性商业报刊在XX的发展情况,尤其要对《申报》的所有情况有深刻的认识,既包括它的创办情况,也包括它的编辑方针。
●基本要求:1、掌握《XX新报》的有关内容2、熟练掌握《申报》的创办情况和办报情况,尤其是它的办报方针问题。
●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这一部分重点即是《申报》的创办和办报方针,这是由《申报》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它也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授课内容:一、《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1、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的背景2、《XX新报》的创办与发展1861年11月19日,《XX新报》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XX新报》样式接近现代日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1870年3月24日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
二、《申报》的创办与发展1、《申报》的创办2、《申报》的编辑方针●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名词解释《XX新报》2、论述XX《申报》的编辑方针●试题考核方式名词解释《XX新报》,论述XX《申报》的编辑方针,其他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1996年、1998年版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三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继续学习XX《申报》的其他办报方针,并且要与沙关内饥渴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对《申报》形成整体的认识。
同时这节课也要让学生了解其它中文商业性报刊的产生情况,如《字林沪报》、《新闻报》。
●基本要求:1、重点把握《申报》的其它办报方针2、掌握《字林沪报》的办报和发展情况3、掌握《新闻报》的创办和发展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重点即是《申报》的其它办报方针,这是由《申报》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它也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当然,《字林沪报》、《新闻报》的有关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
●授课内容:一、《申报》的其它办报方针1、其他出版物的发行2、兼营出版业务3、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二、《字林沪报》的创办1882年《字林沪报》创刊,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三、《新闻报》的创办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创刊,1960年5月31日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