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之问”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1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钱学森对火箭与航空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他还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新的学科领域,对我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探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学森先生感叹:“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先生认为我国并没有全力发展起来,是由于我国大学创新性不强,其现有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没有突出的“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引发了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个疑问并不是在某一个领域就能简单解答的,而须要整个教育界、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来研究破解。
2 杰出人才难以“冒”出的症结所在
2.1 教育与受教育根本目的的异化
对于学生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份稳定轻松又高收入的工作,所以很多学生在学校都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为目的,没有从内心想要进行科学研究,想要真正做出点学问,甚至很多人只为拿到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而进行学习。
这些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全面的发展,做出一定的科研成就,而是成为立足社会,求得生存的一种手段。
迫于我国教育升学体制的压力,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多以升学为目标,功利性很强,尤其是当今社会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升学带来的压力更大。
而高等教育大多以就业为目标,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导致学者无法专心科研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的回馈上,这是我国教育无法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
2.2 以知识评价制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对于我国的教育而言,升学率、分数是束缚创新教育发展的枷锁。
在当代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稀缺,许多家长想要给孩子更好地教育质量,考上更好的学校,对学生分数的要求就更加严格,这种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培养高分数的学生,因此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都更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是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人
格塑造,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没有足够重视。
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对教师的考核大多是以科研成果的数量、金额为标准,这种情况导致高校学术功利气息过浓,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拿项目,发论文,做活动,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学生也常常为了奖学金把分数考高,忙于导师的项目和课题,进一步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的风气与氛围。
2.3 缺乏创新性的环境
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如同生产工业产品一般,有着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共性教育成为教育模式的主流,忽视了个性教育,对知识的传输大于学生主观的思考,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多的是传授知识本身,而忽略了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意识,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真正对科学背后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
3 “钱学森之问”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建设创新型国家,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并给他们以发挥才能的空间,人尽其才。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为了提高综合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科技人才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且长期保持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投入和创新投入。
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深刻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
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将会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些制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因素,以及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进而可以有针对的进行改进和调整,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3.1 深化教育评价方式改革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结果性评价占了很大的比重,忽视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做法,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方面,有许多美国高校的经验可以借鉴。
他们的课业成绩评定方式多种多样,如考试、指定作业、演讲或口头报告、论文、课堂参与等等。
只有综
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有效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大学教育去行政化
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就是指政府简政放权,克服高校中的行政化倾向,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近年来,大学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不断,已经成为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学校教育行政化已经成为阻碍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教育去行政化,并不是简单的完全摆脱行政管理,也不是简单的除去学校的行政级别,而是要规范学校的行政管理,合理的划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达到行政为教育服务,促进教育按照自身规律健康、有序的发展的目的。
通过去行政化,可以让“校长治校”、“教授治学”,让内行来领导内行,让学校领导和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书育人教学活动中,这样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去行政化最根本的途径要依靠法律。
只有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合理界定政府与高校的行政关系,并严格的遵守执行,才能让高校去行政化的自主办学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了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但大学去行政化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健全大学去行政化的法律体系。
3.3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
我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观念仍是陈旧的,教育模式是保守的,教学方法是死板的。
这与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必须加以更新和转变。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引导,不能“一刀切”。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
从国内一些高校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高标准的学习条件,对这些入选的学生因材施教,特殊培养,并希望通过这一计划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让这些被选中的拔尖学生有机会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的领军人才。
自2009年至今,珠峰计划共培养出六届毕业生5500名,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9800名,其中98%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在基础学科和相关领域继续深造的比例达97%,展现出了对基础学科研究的坚定志趣。
这些成果表明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型人才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佳的途径还应该是从娃娃抓起,只有把我们的教育理念从源头上重视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孩子探索、质疑的思维,才能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3.4 创造创新型的学习环境
从大学方面来说,想要培养杰出人才,就应该努力重建教育土壤和学术土壤。
在教育过程中要形成自由创新,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多思考,敢于发问,勇于犯错,积极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提供生存的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全方位进行整合、构筑,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我国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树立牢固的创新教育观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并能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国华. 从“李约瑟难题”到“钱学森之问”[D]. 渤海大学, 2014.
[2] 周济. 新中国60 年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成就[N]. 中国教育报,2009-8-27.
[3] 尚悦茹,遆张梅. 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J]. 智库时代,2019(42).
[4] 扈中平. 对“钱学森之问”的质疑[J]. 中国德育, 2019, 246(06):48-53.
[5] 林剑.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的文化诠释[J]. 人文杂志, 2017 (12):4-9.
[6] 郎帅. 再答“钱学森之问”:中国战略人才培养机理探析[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 184(01):55-58.
[7] 高旸. 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D]. 武汉理工大学, 2016.
[8] 杨慧捷. 由“钱学森之问”反思中国大学去行政化[D]. 延安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