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系统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植物系统分类基础
重点:植物的命名方法及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难点:植物检索表的编制
植物分类学的内涵:分类、鉴定、描述、命名
分类(classification):依据特定形态指标,按照不同的分类等级,对植物进行排列,每种植物处于特定位置。

人为分类系统:根据实用性来分类
表征分类系统:根据多个特征合总体相似性来分类, 如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量分类.
系统发育分类系统:根据进化关系合进化历史来分类
鉴定(identification):决定植物名称、系统位置,依靠二歧检索表。

命名(nomenclature)符合世界通用精确的命名规则。

分类学特点:动态性、综合性、系统性
第一节植物分类学发展简史(略讲)
一、分类学思想的萌芽
西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切奥弗拉斯特:植物学之父《植物历史》《植物成因》。

最早认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区别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

东方:《诗经》:200多种植物
《尔雅》:300种植物,分为木本和草本
《神农本草经》(秦汉):最早的药学专著
二、本草学时期
西方:16世纪欧洲本草学家:Outo Brunfels(1464-1534)
Jerome Bock(1469-1554)
东方:中国早于西方
唐朝:《新修本草》、
宋朝:《开宝本草》等
元朝:《本草论》
明朝:《本草纲目》:草、木、谷、果、菜。

清朝:《本草纲目拾遗》等
园林植物分类历史悠久
三、近代植物分类学
西方:(1)意大利植物学家凯萨宾诺,第一位现代植物学家
(2)瑞典林奈(1707-1778)植物分类学之父
《植物种志》:现代植物分类的起始点,主要学术贡献:
1.提出比较晚整的分类系统;
2.最早系统一致使用双命名法;
3.提供植物鉴定的简短描述;
4.考证了许多植物的异名
5.创造了许多形态术语。

四、现代植物分类学
西方:达尔文(1809-1882)《物种起源》
观点:生物进化、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对分类学影响:
1.物种是从另外的物种进化而来;
2.理想的模式不能代表一个物种,物种是一个或一些可变的群体。

恩格勒(A.Engler)系统(1897)
哈钦松(J.Hutchinson)系统(1959)
柯朗奎斯特(A.Cronquist)系统(1981)
塔赫他间(A.Takhtajan)系统(1980,1987)
我国:起步较晚。

钟观光、郑万钧
第二节物种概念
要把植物(生物)分门别类,首先要有不同的等级单位。

生物分类的主要等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等级单位: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等等
种是最基本的等级单位。

种是植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种是一个群体,它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表现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能够产生一串相似的后代,占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武术个体总和。

第三节植物命名与植物检索表
一、植物的命名
为了便于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之间的准确交流,需要有一种全世界通用的、给植物进行科学命名的方法,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创立了这个方法。

后来植物命名的方法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制定了很多的规则,于1867年正式形成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以后由国际植物学会的“植物命名委员会”每5年修订一次,并向全世界发布。

1.种的命名——双名法
给植物的种命名的方法,采用双名法,该方法规定,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对植物种命名,第一个词是属名,为名词,首字母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形容词或名词,首字母小写。

这就是植物的学名(scientific namu)。


桃学名 Prunus persica (L.) Bastsch
一个完整的学名要求在种加词的后面要写上种的命名人的名字的缩写,其首字母要大写。

注意,有的书上,或有的文献中,将种加词说成是“种名”,是不对的。

双名法与中国人的命名不谋而合,属名相当于“姓”,种加词相当于“名”。

2.种下分类群的命名
植物种以下有亚种(subspieces)、变种(varietas)、变形(forma)、品种(variety)等等级,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变种(varietas):如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有两个变种:
6个部分:依次为属名、种加词、种的定名人、变种指示词、变种加词、变种定名人。

亚种(subspieces)sub.:当变种指示词var. 被亚种指示词代替,就表示整个的名称是一个亚种的名称,6个部分:依次为属名、种加词、种的定名人、亚种指示词、亚种加词、亚种定名人。

变形(forma)f.
品种(variety)cv:只在栽培植物、园林、园艺植物中应用,是人工培育下的变异。

二、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植物检索表是进行植物分类最主要的工具书,其作用是帮助识别、鉴定植物。

其性质犹如查寻汉字时使用的字典。

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是根据法国人提出的二岐分类法进行编制的,即运用植物形态特征的比较方法,把各种植物的关键性特征提出,进行比较,抓住区别点,相同的归在一项之下,不同的归在另一项之下;在相同的项目下,又以区别点再进行区分,如此下去,最后便将各种植物彼此区分开。

各分类等级都有自己的检索表。

植物检索表的格式主要有二种:
等距检索表:
1 花开于展叶前
2 花瓣6,紫色………………………辛夷
2 花瓣9,白色………………………玉兰
1 花开于展叶后或与叶同时开放
3 落叶
4 花梗粗短……………………厚朴
4 花梗细长……………………天女花
3 常绿…………………………….荷花玉兰
将每一种相对特征的描写,给予同一号码,并列在同一距离处,如1,1;2,2;3,3;等,如此继续逐项列出,逐级向右错开一字格,描写行越来越短,直到科、属或种名出现为止。

优点:将相对特征性质的排列在同样距离,一目了然,便于应用。

缺点:如编排的种类很多,势必造成偏斜而浪费篇幅。

平行检索表:
1 花开于展叶前 (2)
1 花开于展叶后或与叶同时开放 (3)
2 花瓣6,紫色……………………………..辛夷
2 花瓣9,白色……………………………..玉兰
3 落叶 (4)
3 常绿…………………………………..荷花玉兰
4 花梗粗短………………………………厚朴
4 花梗细长………………………………天女花
把每一对相对特征的描写,并列在相邻两行里,每一项后面注明往下查的号码或植物名称。

优点:排列整齐而美观。

缺点:不及等距检索表那么一目了然。

第四节现代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自学)
植物形态学分类法
植物解剖学份分类法
细胞学分类法
孢粉学分类法
植物化学分类法
植物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数学分类法
第五节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介绍
一、人为分类与自然分类法
按照一些简单的性状进行分类的系统。

略讲
二、自然分类法
按照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分类系统称为自然分类,从历史渊源上,主要有两个大的学派或体系。

1.恩格勒系统
1892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等人提出,是植物分类学中比较完整的第一个自然分类系统。

该系统以假花说为依据,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单性孢子叶球发展而来,(裸子植物阶段)单性的小孢子叶球和大孢子叶球分别演化出被子植物雄性的和雌性的柔荑花序,再由柔荑花序简化形成花,所以被子植物是先有花序、再有花,不是真正的花。

——指出单性孢子叶球的概念,如已经学习、观察过的松树的大、小孢子叶球。

原始类型:柔荑花序类植物的无花瓣、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

进化类型:有花瓣、两性、虫媒传粉等特征(木兰科与毛茛科)。

将双子叶植物分为古生花被亚纲(离瓣花)和后生花被亚
纲(合瓣花),单子叶植物出现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世界上除英、法以外,大部分国家采用本系统。

该系统的科的范围比较大:1964年修订时,被子植物具有62目、343科。

早期对我国的植物分类具有重大影响,北京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室、《中国植物志》等采用该系统。

2.哈钦松系统
1926年,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Hutchinson)提出,以真花说为理论依据,认为:
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具有两性孢子叶球的裸子植物本内苏铁(已经灭绝)演化来的,其每个大孢子叶演化为一个雌蕊(离生雌蕊),每个小孢子叶演化为一个雄蕊,夏布的苞片演化为花被。

先形成花,再由花组成花序。

——指明两性孢子叶球的概念,P223,图
坚持真花学说及单元起源论观点,将双子叶植物分为木本支和草本支,木兰目——木本植物,毛茛目——草本植物;单被花和无被花是后来在演化过程中蜕化而成的;柔荑花序类各科来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源于双子叶植物毛茛目,并在早期分化为3个进化线,萼花区、冠花区、颖花区。

我国应用较多,世界很少使用。

该系统的科的范围比较小:1959年修订时,被子植物具有111目、411科。

3.塔赫他间(Takhtajian A.L.)系统(1942年),前苏联:
观点:坚持真花学说及单元起源论观点,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并通过幼态成熟演化而成。

草本植物由本支植物演化而来,木兰目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代表植物,由木兰目发展成毛茛目及睡莲目。

柔荑花序类各科来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源于原始水生双子叶植物睡莲目。

4.克朗奎斯特(Cronquist A.)系统(1958年),美国。

美国分类学者塔赫他间1957年发表,后多次修订。

观点:坚持真花学说及单元起源论观点,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

木兰亚纲为被子植物的基础复合类群,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

柔荑花序类各科来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泽泻亚纲是百合亚纲进化线上近基部的一个侧枝。

本教材采用此系统。

为什么会产生众多的分类系统呢?正是生命、生物现象的复杂性的反映。

它不像物理现象那么简单。

最后——彻底解决被子植物起源,从而最终解决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问题的最大的难点是:目前还缺少足够的古植物化石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