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温病学辨证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4
(2)主要证候:
气分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邪性质及病变部位不
同而各异。 一般按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可分两
大类。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5
(2)主要证候:
温热类温病:
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 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其中以但发 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0
湿热类温病:
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状表现 较特殊。 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苔腻为湿热征象 湿热初入气分,湿邪偏盛者多为白腻苔; 湿邪化热,热重湿轻或湿热俱盛时则变为黄腻苔或黄浊 苔。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1
在论述气分证时每把热盛阳明证作为典型 代表,而其他病变部位的气分证临床表现,将 在三焦辨证中叙述。
一是在营分的邪热得以转出气分,即原有 的营分证症状,如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红 绛等消失,而表现为一派气分证症状,这是病 情好转的现象。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3
(4)发展趋势:
二是在营分的邪热进一步深逼血分,出现 了动血症状,如斑疹大量透发、腔道出血等, 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这两种不同的转归,主 要取决于营热阴伤的程度及治疗是否得当。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 现一系列由邪正相争所 引起的反应
温邪入侵人体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 器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5
卫、气分
营、血分
实质损害为主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6
温病发展的主要阶段: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气分证较浅
卫分证
属里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广西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概述
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纲、 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 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 和三焦辨证,并以此构成了温病辨证理 论体系的核心。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
温病辨证理论在临床上意义:
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作为 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纲领、作为 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作为确 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湿热类温病:
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状表现 较特殊。 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其发热的类型随湿热偏盛程度而异: 湿偏盛者:热为湿遏而多表现为身热不扬; 热偏盛者:因湿热交蒸,身热较盛而不为汗衰。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9
湿热类温病: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湿热性质的病邪所引起的气分证,临床症状表现 较特殊。 其共有的症状: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脘腹痞满为湿热郁阻中焦气机的表现,脾胃升降 不能,故而有痞满之感
温热类温病的病理特点是: 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4
湿热类温病:
在湿邪化燥伤阴之前,多留连于气分,呈现湿 热交蒸之势。气分有热,则见发热汗出,口渴 溺黄,心烦;湿热胶着,所以汗出而热不解; 内有湿邪所阻,故渴不欲多饮;湿阻气机,脾 胃升降失常,则脘闷呕恶、便溏;湿热交蒸, 则苔黄腻、脉濡数。
其总的病机是:湿热交蒸,郁阻气机。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5
(4)发展趋势:
气分证如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邪在气分,邪气既盛,正气抗邪力亦强,正 气奋起抗邪,或经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而病 在气分阶段得愈。 二是正不敌邪,或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温 邪可自气分进一步发展而深入营血分,病变趋于严重。 三是经过邪正抗争,气分的病邪渐衰,但人体正 气,特别是阴液大伤,形成正虚邪少局面,如肺胃阴 伤等,经过一段时间后,正气得复而病渐向愈。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6
气分证是否均为实证?
气分证是否有虚证?
3、营分证
(1)概念:
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于营 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 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
营的生理:《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
精微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8
营分证的形成: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
一、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在《内经》及 历代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生理与病理等方面 论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临床上对温病 发生发展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把卫气营血 的概念用于对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 发展阶段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了卫气营血 辨证理论。代表作 《温热论》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
气之表者为卫,营之深者为血。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6
可见把握温病卫气营血的病位浅深,对
于判断病情轻重,掌握转归趋势,积极主动
地采取治疗措施,均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7
(三)卫气营血证候的 相互传变
这种动态的变化就是传变。
温病发生后,病情往往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这一变化主要是温邪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的结果, 也反映了温邪在患者体内的发展变化,卫气营血 辨证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规律。
二是由于血热炽盛,煎熬和浓缩血液,加上邪热 耗伤血液,导致血行不畅,同时又有离经之血,都会 造成瘀血,并与邪热互结而形成热瘀,有的则在脉络 内形成广泛的瘀血阻滞,如何廉臣说:“因伏火郁蒸 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表现为斑疹色紫,舌色深 绛等。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2
三是由于“心主血 ”,血分瘀热易扰于心, 从而逼乱心神而见严重的神志异常症状,如躁 扰不安,神昏谵语等。“肝藏血”,血热也易 波及到肝经而引起肝风内动,出现痉厥。
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热病
里证范畴。
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亦多昏、痉、厥、
脱之变,病情较为危重。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6
• 血的生理:《灵枢·邪客篇》“营气
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7
血分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营分邪热未解,营热羁留,病情进一步发展
而传入血分;
二是卫分或气分的病邪直接传入血分; 三是血分的伏邪自里而发,直接出现血分证。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8
(2)主要证候: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 质深绛。 以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 要点。
脉细数等。 其中以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 隐、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0
营分证的发热特点为身热夜甚,它不同于 卫分的发热与微恶风寒并见,也不同于气分的 但恶热不恶寒。 同时,营分证一般都可见到程度不同的神 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重则时有谵语。 营分证的舌象特点是 舌质红绛 ,正如叶 天士所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舌 质红绛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6
气分证是否一定会出汗?
热盛阳明证:
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口渴饮冷,
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即一般所说的“四大”见 症。 热壅于肺——身热,喘咳,汗出,口渴等;
热扰胸膈——可见身热心烦不眠等;
热结肠腑——可见日晡潮热,腹胀便秘等;
热郁胆腑——可见身热口苦,干呕心烦等。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8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9
血分证与营分证的主要区别有二: 一是血分证有明显的“动血”症状,即表现为急性 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斑疹大量透发,而营分 证只表现为营热窜络而引起的斑疹隐隐,并未有明显 “动血”现象; 二是血分证的舌象多表现为舌色深绛,而营分证多 表现为红绛。因此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 斑疹密布及舌质深绛等是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一是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 邪化燥
化火,进而传入营分;
二是肺卫之邪乘虚直接内陷营分;
三是内伏于营分的伏邪自内而发出;
四是温邪不经卫气分而直接深入营分,如暑邪
可直犯心营而发生神昏,称为暑厥。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9
(2)主要证候: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
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8
温病总的传变趋势一般不外由表入
里、由浅入深,即多数温病由卫分证开
始,再向气分、营分、血分传变。但临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1
2、气分证
(1)概念: 气分证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 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 病里证的范畴,同时还包括了半表半里证 在内。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 分,又未传入营(血)分,都可属气分证 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 肠、胆、膜原、胸膈等。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4
(4)发展趋势:
三是营热亢盛而严重影响到脏腑功能,特别是可 内陷手足厥阴。因营气通于心,所以营热可进一步发 展而形成热闭心包之证,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或引 起肝风内动而出现痉厥。这些病变有可能引起正气外
脱的危重后果。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5
4、血分证
(1)概念:
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
温病邪在半表半里者也归属于气分证范围,但其 往往发热恶寒交替出现,或表现为寒热起伏,与一般 的气分证不恶寒者有别。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2
(3)病机分析:
以热盛阳明作为代表,故病机为
正邪剧争,热盛津伤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23
以病邪犯阳明为例,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多血, 抗邪力强,故邪入阳明,正邪抗争,里热蒸迫,而见 全身壮热。温邪在里不在表,故仅有发热而不伴有恶 寒。里热亢盛,迫津液外泄而多汗,热炽津伤而口渴 喜凉饮。气分热炽,舌苔见黄燥,脉洪大而有力。
边尖红,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
同时并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9
(3)病机分析:
邪郁卫表,肺卫失宣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0
(4)发展趋势:
卫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温邪犯于卫分,病情较轻,正气未衰, 能够驱邪外出,或加上及时恰当的治疗,温邪 从表而解,疾病得愈。 二是感邪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 正气不能祛邪外出,温邪可从卫入气;如患者 正气极虚,温邪可由卫分而直接传入营分甚至 血分,此时病情较为重险。
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动血耗血,热瘀互结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3
(4)发展趋势:
一是血分证病情虽然危重凶险,但经积极而恰当
的救治,血分邪热渐衰,正气逐渐恢复,病情可望获
得缓解,病渐向愈。
二是血分热毒极盛,而正气不足,正不敌邪,可
因血脉瘀阻、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4
三是血分热毒虽渐衰,但人体正气,
特别是阴液大伤,往往可以表现为肝肾阴
伤等证。如伤而未竭,犹可逐渐恢复而向 愈,如伤而已竭,则可能发生正气外脱而
亡,或形成肝肾阴伤久久不得复之证。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5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 互关系
卫气营血证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
联系,四者不可截然分开: 卫气属阳,营血属阴,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1
(3)病机分析:
温邪深入营分,出现有形实质的“阴”受损的情况,
说明人体脏器组织的实质损害较为明显,而有关的功
能障碍更为严重,神志、血脉都被温邪所桑,病情较
为危重。
营分证的病理特点是:热入于营,营阴受
伤,扰神窜络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32
(4)发展趋势:
营分证的进一步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 况: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0
(3)病机分析:
血分证的病机变化,血热是其基础,由此 而引起其他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一是由于血分热毒过盛,经血沸腾,血络损伤,
造成血液离经妄行,出现多窍道(腔道)的急性出血,
如呕血、咯血、鼻衄、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如
血溢于肌肤则出现斑疹或肌衄等。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41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2
气的生理:《灵枢·决气篇》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 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 溉,是谓气。”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3
气分证的形成途径
一 . 是在卫分的温邪传入气分; 二 . 是温邪直接犯于气分,例如暑热病 邪可以直犯阳明,湿热病邪则直犯于 脾胃等; 三 . 是气分伏热外发,如伏寒化温病邪 伏于气分而内发; 四. 是由营分邪热转出气分等。
7
血分证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1、卫分证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的生理:《灵枢·本藏篇》“卫者,所以温分
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者,卫外而
为固也。”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8
(2)主要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 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