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课件[30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的房檐和槛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 的平静(步骤二)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步骤三)
1.(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
拟人
小试 吧
近4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关手法 统计
2005年: 考查了表现手法(修辞),涉及了衬托(3
套)对偶/对仗(3套)夸张(2套)比喻(2套) 拟人(2套)等常见手法和顶真(1套)。
2006年: 衬托对比( 3套),比喻( 3套),虚实相生,
借景抒情,拟人,对比以及象征。
2007年:
试卷省份 全国卷一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
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 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 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提问变体型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 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不湿。别来几 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请简要赏析描写潮水的句子。(3分) (2)请简析“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在全词中的作用。(2分)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 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 别之情。)
•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 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 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 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 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 值。
•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 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 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 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 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 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陶渊明 ]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 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 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 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 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 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 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 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 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 能够走出吗?
美的这完段美结曲合词;中顶运真用具了有对回仗环、跌顶宕真的的旋修律辞美,手表法现,了试汉简 析元它帝们离各恨有未怎已样,的相艺思术又继效、果千。结百转的愁绪。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2008年:
卷 别 体
宋诗
江苏卷
唐诗
江西卷
宋诗
辽宁卷 元散曲
山东卷 四川卷 浙江卷
宋词 元散曲
金诗
考点
手法:景中含情 修辞:拟人
修辞:比喻 手法:虚实 修辞、表现手法:比喻 对偶、比拟 手法:细节描写 修辞:对偶、比喻、夸张 手法:触景生情
特点
一、手法丰富多彩 二、重点考查:比喻 拟人 对偶 三、概念模糊 衬托 对比 景情
试题类型
1.判断手法型
手法定向型
2.评析手法型
手法自助型
3.比较异同型
1.判断手法型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
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005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3.比较异同型
(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 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在灯火阑珊处。
最深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 惑。
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 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 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 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 凉;夜生凉,泣寒螀①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 思量! 〖注〗 ①寒螀:寒蝉。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
用典
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
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05江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
北京卷 江苏卷 山东卷 安徽卷 重庆卷 湖北卷 浙江卷
体裁 宋词 诗经 宋词 清诗 清词 唐宋诗 唐诗 唐诗 金词 元曲
考点分布 手法:直抒胸臆 手法:赋比兴 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手法:借代 手法:衬托 手法:拟人 手法:对比(或对照、映衬) 手法 :今昔对比,寓情于景,拟 人,运用典故,化用诗句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
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2.评析手法之手法定向型
(2005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 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 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
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 愤慨之情。
3、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 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 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 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 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 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 中的圣地——桃花源。
•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 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 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 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 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 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 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 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 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 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 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 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答题三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分析) ③ 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巧
2.修辞方法比 夸喻 张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达方式
乌衣巷
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 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 于景,含蓄有味。
温馨提醒——
•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 是综合性的,但要分 清主次。
•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 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 空分析。
•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 反复筛选用词。
归纳总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 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 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 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 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咏鹰》( 衬托 )
小试 吧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对比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2005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 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 把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
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 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 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 扇。
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专题之五
——表达技巧类
石家庄15中 王红
填诗诗词词之小魅练力 习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害羞的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消瘦的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眼力最差的人——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 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规范答题。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古
托物言志
诗 1.表现手法描写类 动静,虚实,侧面
词
烘托,细节描写,
表
白描,乐景衬哀情
达
赋比兴,抑扬,对比,联
技
想,衬托(正、 反衬)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起兴 )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借景抒情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
6 .樯橹灰飞烟灭。
( 借代 )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白描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表达出作者 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步骤三)
1.(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
拟人
小试 吧
近4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关手法 统计
2005年: 考查了表现手法(修辞),涉及了衬托(3
套)对偶/对仗(3套)夸张(2套)比喻(2套) 拟人(2套)等常见手法和顶真(1套)。
2006年: 衬托对比( 3套),比喻( 3套),虚实相生,
借景抒情,拟人,对比以及象征。
2007年:
试卷省份 全国卷一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
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 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 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提问变体型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 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不湿。别来几 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请简要赏析描写潮水的句子。(3分) (2)请简析“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在全词中的作用。(2分)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 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 别之情。)
•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 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 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 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 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 值。
•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 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 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 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 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 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高考作文优秀片段 [陶渊明 ]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 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 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 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 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 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 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 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 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 能够走出吗?
美的这完段美结曲合词;中顶运真用具了有对回仗环、跌顶宕真的的旋修律辞美,手表法现,了试汉简 析元它帝们离各恨有未怎已样,的相艺思术又继效、果千。结百转的愁绪。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哪一联)运用了怎样的 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这首诗写法上有何特点?
2008年:
卷 别 体
宋诗
江苏卷
唐诗
江西卷
宋诗
辽宁卷 元散曲
山东卷 四川卷 浙江卷
宋词 元散曲
金诗
考点
手法:景中含情 修辞:拟人
修辞:比喻 手法:虚实 修辞、表现手法:比喻 对偶、比拟 手法:细节描写 修辞:对偶、比喻、夸张 手法:触景生情
特点
一、手法丰富多彩 二、重点考查:比喻 拟人 对偶 三、概念模糊 衬托 对比 景情
试题类型
1.判断手法型
手法定向型
2.评析手法型
手法自助型
3.比较异同型
1.判断手法型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
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005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3.比较异同型
(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 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在灯火阑珊处。
最深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 惑。
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 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 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 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 凉;夜生凉,泣寒螀①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 思量! 〖注〗 ①寒螀:寒蝉。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
用典
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
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05江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用典 )
北京卷 江苏卷 山东卷 安徽卷 重庆卷 湖北卷 浙江卷
体裁 宋词 诗经 宋词 清诗 清词 唐宋诗 唐诗 唐诗 金词 元曲
考点分布 手法:直抒胸臆 手法:赋比兴 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手法:借代 手法:衬托 手法:拟人 手法:对比(或对照、映衬) 手法 :今昔对比,寓情于景,拟 人,运用典故,化用诗句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
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2.评析手法之手法定向型
(2005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 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 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
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 愤慨之情。
3、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 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 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 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 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 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 中的圣地——桃花源。
•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 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 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 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 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 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 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 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 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 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 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 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答题三步骤
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 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分析) ③ 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2.评析手法之手法自助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巧
2.修辞方法比 夸喻 张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达方式
乌衣巷
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 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 于景,含蓄有味。
温馨提醒——
• 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 是综合性的,但要分 清主次。
• 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 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 空分析。
• 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 反复筛选用词。
归纳总结
1.诗歌鉴赏三环节:读懂诗歌——审清题 意——答出规范
2.答题三步骤:准确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 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 一手法的——运用这一手法表达了什么感 情或起到了什么效果。
《咏鹰》( 衬托 )
小试 吧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对比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2005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 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 把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
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 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 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 扇。
2.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专题之五
——表达技巧类
石家庄15中 王红
填诗诗词词之小魅练力 习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害羞的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消瘦的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眼力最差的人——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 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规范答题。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古
托物言志
诗 1.表现手法描写类 动静,虚实,侧面
词
烘托,细节描写,
表
白描,乐景衬哀情
达
赋比兴,抑扬,对比,联
技
想,衬托(正、 反衬)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起兴 )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 借景抒情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互文 )
6 .樯橹灰飞烟灭。
( 借代 )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白描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表达出作者 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