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研究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梗塞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塞患者,共计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BL指数、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P<0.5)。
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神经功能。
【关键词】脑梗塞;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神经功能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逐步完善,成为治疗脑梗塞的新型途径[1]。
患者发病后应及时给予治疗,若病灶拉长,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瘫痪或死亡。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通过对患者小脑实施电刺激,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情况,扩张患者脑血管,减少患致病疼痛[2]。
对此,我院决定对脑梗塞患者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探究其对患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梗塞患者,现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0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6-79(62.50±5.50)岁,病程1.5-4(2.75±0.42)年;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病程1.0-4.2(2.60±0.53)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措施为:静脉血管溶栓、抑制血小板凝聚、脑神经营养、控制血糖、改善血压等相关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具体措施为将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接通电源,50-60min/次,通过电力刺激小脑,将电极片安置于两侧乳突位置,调整出适合患者的治疗强度,强度80%-100%,频率131%-136%,每日两次,连续治疗10天。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5T07:38:43.8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付雪婷杨洋[导读]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付雪婷杨洋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觉障碍和走路不稳等[1]。
而笔者将对后循环缺血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
一、西医对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1、病因及发病机制:后循环一般是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系统的总称,主要的功能是向小脑、间脑、丘脑和脑干等部位供血,以使各部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2]。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究其主要的原因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段、颅内段是该病理变化的好发部位;(2)栓塞: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其中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子为主要来源;(3)穿支小动脉病变:尤其是桥脑、中脑和丘脑处的小动脉易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2、诊断:本病常见症状为头晕、眩晕、恶心、头痛、肢体以及头面部的麻木或感觉异常、视觉障碍、走路不稳等,同时可伴有构音障碍、Horner征、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
王朝霞[3]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视频眼震图可以在患者出现体征前检测出脑干功能是否异,鉴别出PCIV和前庭末梢性眩晕,对以眩晕为主诉的 PCI 患者诊断价值明显。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发展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主要包括形态学和功能学两类:形态学包括有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功能学包括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等。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研究贡献和局限性
01
02
03
该研究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 诊断和治疗,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 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本 质和进展。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样本量较小,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 个体差异等因素,需要在未来的研究 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1 2
影像学诊断技术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MRI、CTA等,对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 支持。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的后循环缺血,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3
新药研发
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 了解,新的药物研发为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提供 了更多的可能性。
06
结论
研究结论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动脉硬化、栓塞等原因引起,导 致脑部后循环区域出现缺血、缺氧等症状。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疾病 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 的症状和预后。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 分析
2023-11-03
目录
• 引言 • 后循环缺血概述 • 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后循环缺血临床诊治的挑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后循环系统中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 脑部缺氧、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逐年 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临床诊治效果进 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脑瘫患儿应用脑循环治疗仪的临床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and the levels of ACA, MCA, VA and BA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therapy instrument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cerebrovascular blood flow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all
[中图分类号] R741.00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20.S2.016
[文章编号] 1674-1633(2020)S2-0049-04
引言 小儿脑瘫又被称作小儿脑性瘫痪,属于儿科常见病症,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精神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听觉及语 言功能障碍等,若不能及时救治,病情延误或引发残疾,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35卷 S2期 VOL.35No.S2 49
研究论著
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
理疗电极片配合主机及治疗帽进 行治疗,以提高主机磁场及按摩信 号,确保主机产生的磁疗立体网准 确、稳定的传递到相应的治疗部位。 理疗电极片经高规格消毒处理,专 人专用,患者治疗体验更安全、更 舒适。
脑循环功能障碍治疗仪(rTMS)基于法拉第提 出的电磁原理,在头颅附近放置一导电线圈,并 在数毫秒内通过快速变化的电流进而产生可以穿 透头皮及头骨的变化的磁场,而这一场强不断变 化的磁场就可以使线圈下方的局部大脑皮质( 面 积约3cm2 ,深度约 2 cm) 产生持续数百微秒的 电流并激活相应区域 皮质及皮质下神经元轴突 。
收费编码 340100036 340100019 430000020 311503011 340100026 340100027
项目名称 经颅磁刺激 磁疗
磁热疗法 脑反射治疗 电按摩
场效应
计价单位
次
价格 50—90元
20分钟 11—20元
两个次卫 21—30元
次 60—80元
次 十堰有限公司 16608882522
1
智能触控屏
2
双通道输出
3
连接式治疗帽
4
一键式默认操作
5 磁疗+穴位按摩功能
6 颈部定向稳定式导入
对大脑皮质、脊髓神经根及周围神经进行无创电刺激的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神经 元兴奋性进而调节大脑皮质各区域的功能。 1、高频率高强度rTMS,使神经兴奋增加,低频刺激的作用则相反。TMS通过神 经内部的联系,双向调节大脑神经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产生长效影响。 2、TMS对神经递质和受体作用,生多巴胺(DA)5—羟色胺(5—HT)、谷氨 酸增加,并调制受体的敏感性。 3、对基因表达的影响,TMS引起皮质较广泛的c—fos基因表达增加,转录因子 CREB磷酸化、mRNA表达增加。 4、对脑血流、代谢、内分泌的影响,影响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使大脑应 急能力增加。
眩晕宁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
面具 有确切 的疗 效 。作 者 2 0 1 5 年 以来采 用 眩晕宁 治疗后 循环 T I A, 取 得较好 疗效 , 现 报道 如下 。
1 资料与 方法 1 . 1一般 资料 : 选取 2 0 1 5 年1 月 ~ 2 0 1 6 年 9月本 院住 院后循 环 T I A患
关键 词 : 眩 晕宁 ; 后 循环 短暂 脑缺 血发作 中图 分类号 : R 7 7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7 ) 0 2 — 0 0 2 3— 0 l V A 、 B A血流 速度 均 明显 快 于治疗前 及 对照组 , 差异 均具 有统 计学 意 后 循环 T I A是临 床常见 疾病 , 以发 作性 眩晕为 主症 , 多伴 有恶 心 、 R
者共 1 0 0例 , 随机 分为治 疗组 和对照 组 , 每组 5 0例 。治 疗组 男 2 3例 ,
女2 7 例; 年龄4 9~ 7 5岁 , 平均 年 龄 ( 5 7 . 3 1± 8 . 9 6 ) 岁; 平 均 发 病 至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院时 间 ( 1 1 . 4 6 ±8 . 6 7 ) h ; 合 并原 发性 高血压 2 5例 , 高脂 血症 2 0例 , 糖 尿病 者 1 2例 。对 照组 男 2 6例 , 女2 4例 ; 年龄 4 6~ 7 3岁 , 平 均年 龄 ( 6 0 . 1 0± 8 . 6 9 ) 岁; 平 均发 病至人 院 时间 ( 1 2 . 1 3 ± 9 . 7 5 ) h ; 合 并原 发性 高血 压 2 7 例, 高脂 血症 1 8例 , 糖尿病者 1 0例 。两组 患 者 在 年龄 、 性 别构 成 比 、 病程 等一般 资 料 比较 差 异 无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具 有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操作过程存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
表 1 7 6例脑梗死病人不良事件构成情况
不 良事件 发生次数( ) % 2 ( 89 ) 2 2 .5
6 78) ( .9 8 1.3 ( O5 )
操作人员因素 电极贴与病人皮肤未充分接触 乳突定位不准确 未能正确评估病人 电极与导线接触不 良
3 2 1 为最主要原 因 , 其次 为病
人 对 疼 痛不 耐 受 、 虑 情 绪 等 , 表 1 焦 见 。
出现对 电极贴过敏 , 突部皮肤 出现 红色皮 疹伴 瘙痒 , 抗 乳 经 过敏处理后 , 2例皮疹均消退 , 1 但 例继续治疗时皮疹再 发而
终止治疗。 3 2 护 理 对 策 .
治疗仪操作 的管理及培训 , 下半 年的不 良事 件发生率较上半 知道这种不适感是否正常 , 担心“ 灼伤” 肤 ; 皮 另一 方面 , 病人 年 下降 1 .% 。 17
2 2 不 良事 件 构成 .
在 开始治疗时对疼痛尚可耐受 , 随着 治疗的进行 逐渐不 能 但
耐受疼痛 , 害怕 “ 越来 越 痛 ” 紧 张不 安 。本 组 病 人 中有 2例 而
关键词
脑循环功 能治疗仪 ; 操作 ; 护理对策
随着医疗水平 的提高 , 越来越 多的 医疗设备 仪器应用 到 临床 , 而许多仪器的操作都需要护士来完成 , 以要成 为一名 所
不 良事件构成 比 = 单个不 良事件次数/ 总不 良事件发生
次 数 ×10 0 %
论
合格的护士, 还要 掌据临床各 种仪器 的使用。按 照 电刺 激小 3 讨
电极 片 , 使病人在毫无心理准备 的情况 下感受到 粘贴部位 的 收集 我科 使用脑循环 功能 治疗仪 的脑 梗死病 人资 料共 针 刺样 不 适 , 重心 理 负 担 。 加 8 2例。采用 回顾性分 析方法统 计操作 过程 中存 在的 主要问 治疗过程 中会有局部的针刺样 不适 , 是正 常现象 。病 这 题 , 中7 其 6例发生不 良事件 。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可以评估颅底血流速度、血管阻力和血管弹 性等指标,为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血液化验
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等血液化验项目,可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和潜在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后循环缺血的病因诊断和预防。
03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 法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使用后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 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改善后 循环缺血的症状。常用的抗血小 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治疗方案
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控制危险因 素等综合治疗。具体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 集,丹参注射液改善循环,降压药、降糖药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辅助检查
行头部MRI、MRA检查,发现患者后循环血管狭 窄、供血不足。
疗程和随访
患者住院治疗10天,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后继续 按医嘱服药,并定期复查。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其诊断方 法和治疗策略,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 提供实践指导。
意义
提高临床医生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和 漏诊,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为后循环缺血的临 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CT检查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可以观察到脑部缺血区域的低密度影,以及可能存在的脑出血、脑 梗死等并发症。
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更详细地显示脑部缺血区域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辅助诊断手段
脑电图(EEG)
脑电图检查可反映脑部缺血区域的电活动异常,有助于后循环缺血 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大脑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和治疗研究进展
大脑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和治疗研究进展张淑君;石磊【摘要】Posterior circulation are composed of vertebra-basilar artery and branches.The symptoms that caused by PCI a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so the associated treatments are difficult.Symptoms and treatments of western or Chinese medicine will be summerized by the article.%大脑后循环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相应的分支组成.后循环缺血(PCI)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变化迅速,为治疗增加了难度.本文对后循环缺血的症状和相关中西医治疗作出总结.【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3页(P675-677)【关键词】@大脑后循环缺血;综述【作者】张淑君;石磊【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通常我们将椎—基底动脉系统称为大脑后循环,椎动脉起源于两侧锁骨下动脉,入颅后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由基底动脉末端分出。
后循环主要供血范围包括大脑半球的后2/5,和丘脑、脑干、小脑部分。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少于前循环,随着诊疗技术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后循环缺血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现在对后循环缺血的定义为发生于后循环部位的TIA和脑梗死[1]。
1 临床表现根据大脑后循环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侧支循环建立程度的不同,轻者仅表现为TIA的发作,或是穿支受累的腔隙性梗死,重者也可能发生整个大动脉供血区的广泛梗死危及生命,下文将按照后循环受累血管的不同对其病因、症状进行总结。
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肢体障碍的观察
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肢体障碍的观察摘要】目的观察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肢体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内科住院的脑梗死肢体障碍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VFT--010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治疗,14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的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4天和28天后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对于治疗中风肢体障碍具有明显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循环治疗仪肢体障碍疗效CVFT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是一种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仪 (非药物性治疗),它运用"数字频率"合成高科技技术,产生正常的仿真生物电来取代患者自身病变的生物电,通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的电极贴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对人的脑部进行电刺激治疗[1]。
CVFT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的主要功能是显著增加脑部血流量,保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通过电刺激小脑顶核区,改善微循环。
启动脑部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保护神经细胞[2]。
近年来,我们采用CVFT系列脑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肢体障碍患者33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肢体障碍患者66例,全部患者符合2008年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且由CT检查证实。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其中的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88±8.73)岁,平均病程4.8天。
对照组中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63.56±9.46)岁,平均病程4.5天。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它主要涉及大脑后循环的血管供应区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等。
了解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这些斑块可能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或者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后循环缺血。
血管痉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某些刺激因素,如寒冷、情绪激动、药物等,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血管痉挛,减少脑部血液供应。
此外,心源性栓塞也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
例如,心房颤动时,心脏内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后循环血管,造成栓塞。
二、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症状后循环缺血的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这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肢体无力、麻木、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视力障碍等。
头晕和眩晕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头晕和眩晕相鉴别,如内耳疾病、颈椎病等。
肢体无力和麻木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肢体感觉或运动异常,有时可能伴有面部麻木或无力。
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可能提示脑干受累。
视力障碍可以表现为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由于后循环供血区域广泛,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组合,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或症状突然发作且持续不缓解时,应高度警惕后循环缺血的可能。
三、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诊断后循环缺血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检查、血液检查等。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 可以发现早期的脑梗死病灶,对于判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焦虑的影响
物理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焦虑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物理治疗减轻后循环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效果。
方法将80 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 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后循环缺血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实施物理疗。
于干预后第1、第3 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进行测评。
结果入院第3 周干预组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1)。
结论积极有效的物理治疗可减轻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焦虑情绪。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焦虑物理治疗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常见于中老年人,PCI 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或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1]。
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眩晕,病人大多数呈天旋地转感,一部分为倾斜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行走不稳等[2]。
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导致循环障碍,脑血流量减少。
疾病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心理活动失调,焦虑是PCI 患者心理活动失调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发生率为40.2%[3]。
为探讨物理治疗对PCI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我们采用常州雅思医疗器械公司的YS-7002T型脑功能(障碍)治疗仪,于2008年12月至2010 年6月对80 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Zung 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4] 标准分≥50 分;神志清楚,无明显智能障碍,能用口和笔回答医护人员的提问; 无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史。
符合标准者80 例,其中男48 例、女32例,年龄40~88岁,平均64.0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 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 。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治疗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因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经过抗凝 、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以及针灸、康复训练等辅助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 质量明显提高。
案例二
一位63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性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经过溶 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措施,患者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未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
案例三
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因急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被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经过抗血 小板聚集、降脂等药物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在治疗方面,目前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 安全的手术方法。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02
03
参考文献3
作者1,文章名1,期刊名1,年 份1
作者2,文章名2,期刊名2,年 份2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 果分析》
2023-11-01
目录
• 引言 • 后循环缺血概述 • 临床诊断 • 治疗方法 • 治疗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 升,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主要类型之一,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命健康。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关于后 循环缺血的研究,但其临床 诊治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
02
后循环缺血概述
脑循环治疗仪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标准分
扣分
实得分
姓名
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服饰、鞋帽整洁,态度和蔼,语言温柔,洗手。
5
评估: 评估患者发病部位、症状、相关因素、既往史及心理状态等。
5
物品准备:脑循环治疗仪、生理盐水棉球。
5
患者准备:核对姓名、诊断、部位、方法,解释,取合理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告知患者感觉(如蚁咬感)。
5、观察局部皮肤,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50
治疗完毕:1、当设定输出时间完成,主机蜂鸣器会发出呼叫声,主机自动回复到准备状态,此时治疗完毕。
2、取下输出线,取下粘贴电极,用生理盐水棉球在患者乳突处作清洁处理。
3、粘贴于体表的电极为一次性电极,用完即丢弃。
4、主输出线用酒精擦净。
洗手。
20
总结:根据医嘱的要求,观察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后的客观详细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仪器准备:接上电源,打开开关,仪器处于准备状态;操作各按钮功能正常;装上输出线。
5
治疗:1、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患者两耳侧乳突后,贴上一次性体表粘贴电极。
2、将主输出线(即红色,黑色端)分别扣于两侧电极纽扣上。
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置各参数指标:模式、频率、强度、时间。
4、按下准备/启动键使机器处于启动状态,计时器进行倒计时,随后按患者反馈调节合适强度。
5
葛根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葛根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作者:杨朝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7期【摘要】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5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4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84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均10 d为1个疗程。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血供,观察治疗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后循环;缺血;葛根素;眩晕后循环(Posterior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肢体或头面部麻木、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等。
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8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58例均于发病后72 h内住院,病例入选标准:①以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等表现就诊。
②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后循环缺血。
③临床诊断均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1,2],均除外急性脑梗死、耳源性眩晕等其他疾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龄38~72岁,平均59.7岁;合并高血压37例,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9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例。
对照组74例,男39例,女35例,年龄33~73岁,平均57.1岁;合并高血压29例,高脂血症10例,糖尿病6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6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84例以葛根素注射液(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药准H20040089,0.2 g/支)0.6 g+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1次/d。
奥扎格雷钠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36例疗效观察
18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年6月第15卷第6期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2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
笔者采用奥扎格雷钠(丹奥)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6年5月住院治疗72例符合WHO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①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隙出血;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③五官科疾病引起的眩晕;④颈椎病。
所有病例均经颅多普勒检查检测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
两组均经颅内CT检查,其中治疗组提示后循环梗死9例(25.0%),对照组11例(30.6%);治疗组中15例(41.7%)行脑MRI检查发现梗死8例(8/15),对照组19例(52.8%)行MRI检查发现梗死10例(10/19)。
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0.0±3.4)岁;病程8h~3d。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61~70岁,平均年龄(62.0±2.8)岁;病程10h至4d。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大体相似,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丹奥(辽宁丹东制药厂生产)8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天麻素注射液600~8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
对照组予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30ml静脉滴注,一日一次。
两组均用拜阿司匹林及胞磷胆碱。
两组疗程均14天。
不用其他溶栓药物及活血化瘀中成药。
有颅内高压者行降颅压,有感染者行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评定 参考相关文献[2-3]。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χ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疗效及起效时间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显效率、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
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疗前 后 进 行 神 经 功 能 缺 损评 分 、 ate 指 数及 F g—Mee 运 动 功 能评 分 。结 果 B rhl ul yr 数 及 F g一Mee 运 动 功 能 评 分 比 较 均 有 显 著性 差异 ( u1 yr P<0 0 .5或 0 0 ) . 1 。结 论 经功 能缺 损 程 度 、 改善 肢 体 运 动 功 能 、 高 日常 生 活 能 力 有 重要 的 临床 意 义 。 提
脑 梗 死 又 称 为 缺 血 性 脑 卒 中 ( I) 占全 部 脑 卒 中 的 CS , 8 % 。脑 卒 中是 目前 人 类 三 大死 亡 原 因之 一 l , 中 老 年 人 O 1是 J 的 常见 病 、 发病 , 且 是 主要 的 致 残 原 因 , 活 患 者 6 % ~ 多 并 存 0
道 如下 。
注 : 与 治 疗前 比较 , ① P<0.5;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0 ② P<0 0 ; 与 .5 ③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 般 资 料 .
选 择 上 述 时 期 在 我科 住 院 治 疗 的脑 梗 死 患
对 照 组 比较 , P<0 0 。 .1
者 。人 选 标 准 : 合 19 年 全 国第 四届 脑 血 管 会 议 制定 的 诊 符 95 断标 准 _ , 经 头 颅 C 3并 J T或 MRI 查 证 实 ; 检 首次 发 病 , 病 3 起 d 内入 院 ; 能配 合 完 成 1个 疗 程 的治 疗 。 符 合 上 述 标 准 患 者 共 9 例 , 人 院 顺 序 进 行 随 机 分 为 2组 : 照 组 4 2 按 对 6例 , 2 男 8 例, 1 女 8例 ; 龄 3 ~7 年 5 3岁 。治 疗 组 4 6例 , 3 男 0例 , 1 女 6 例; 年龄 3 ~7 4 2岁 。2组 患 者 在 性 别 、 龄 、 识 水 平 、 体 年 意 肢 瘫 痪 程 度 等 方 面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均 >00 ) P .5 。 12 治 疗 方 法 . 2组 患者 均 接 受 抗 血 小 板 聚集 、 降压 、 善 改
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1 5 医学统计 学处理 .
检验 。 2 结 果
1 中华医学会全 国第 四次脑 血管学 术会议 . 各类脑 血管病诊 断要
点 [] J .中华神经科 杂志,19 ,2 : 7. 9 6 9 3 5
2 1 临床疗效 .
详见表 1 。 表 1 两组临床 疗效 比较
3 例, 1 中度 (6 0分) O例 , 1  ̄3 2 重度 (1 5分) 。对照组 3  ̄4 9例
( 参)0例 , 1 , 1 例 , 丹 3 男 9例 女 1 年龄 4  ̄7 岁 , 1 9 平均年 龄 5 9 岁, 根据神经 功能 缺损评 分 , 度 1 , 轻 3例 中度 1 3例 , 重度 4
2 中华 医学会全经
功 能缺损评分标准 [ ] s .中华神 经科杂 志, 96 9 3 1 19 ,2 :8 .
收 稿 日期 2 0-81 0 60-4
( 编辑
注 : . <0 0 , x 一8 1 P . 5 显效率 一基本痊愈率 +显著进步率 。
管平滑肌松 弛, 有效地 增加 脑都 缺氧组 织 的营养 血供应量 ,
用药前及疗程结束 时分别查 全血粘度 及红
从 而改善微循环 , 非特异性和钙拮抗作用 及节省组织 耗氧等 药理作用 , 改善 周围血管和脑血管疾病 的缺血组织 的营养血 流灌注 。本组资料显示 : 弗斯兰治疗急性 脑梗死其 临床 疗效 显效率为 6 % , 5 而传统 中成药丹 参疗效显效 率为 3 . Z, 6 7 两 组疗效作统计 检验 有显 著差 异 ( < O 0 ) P . 5 。本 文 资料还 显
细胞 聚集指数 , 、 肝 肾功能 , 如实记录 两组 治疗过程 中所 出现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标准[ :1基本痊 愈 : 缺损评 . () ] 功能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老年脑梗死认知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置为 1 — 2 ; 强度选择 在 3 0 %~ 9 0 %, 此 值越 大强度 越高 。 可 据
患者感 觉 耐受 性适 当调 整 :频率 设置 范 围为 1 3 6 2 0 0次/
重建 , 有效保 护脑 细胞[ 1 | ; ② 血管扩张学说 : 扩 张阻塞 的毛细
血管, 改善微 循环 , 抑 制血管 收缩 的活性物质 释放 . 如 加 压 素、 肾 上 腺 素 和儿 茶 酚 胺 等 , 这 样使 血 管 收 缩 作 用 减 弱 . 扩 张 作用增强 , 导致脑血管扩张 , 微循环 得到改善 , 从 而 缓 解 缺 血
mi n , 因 患者 对 刺 激 强 度 的感 受 不 尽 相 同 , 一 般 以能 承 受 较 高
强 度的刺激治疗 效果最好 ; ④治疗 时间设置 : 接受脑 循环功
能 治疗仪治 疗的患者通 电 3 0mi I l / 次. 1 次, d . 1 5次 为 1个 疗 程, 共 2疗 程 。血 脂 检 测 采 用 美 国 贝 克 曼 公 司 A U 5 8 3 1 型 生
处脑损害阁; ③调节病灶区及半影 区微血 管的免疫 反应 。 抑制
白细胞介 素一 1( 1 L — 1 )注 射 所 产 生 的 细 胞 间 黏 附 分 子 一 1 ( I C AM一 1 ) 表 达 和 白细 胞 浸 润 , 在 游离血 管 , F N 可 直 接 抑 制 I C A M— l 和诱导型氧化合酶( i N O S ) 的 mR N A表 达 , 从 而 抑 制
匡药盘 查 1 生 ! Q 旦墓3 Q鲞 笠 ! Q 翅
P r a c 』 丛 鱼P h a r m . V o l 3 0 , 2 0 1 3 — 1 0 N o . 1 0
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
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
陈玉堂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2(5)27
【摘要】目的观察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的疗效。
方法治疗组(79例)应用正天丸治疗,对照组(66例)给予普通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及血液指标等改变。
结果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三酰甘油、胆固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正天丸具有降黏、去纤、抗炎、抗凝、解聚的作用,是治疗PCI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1页(P75-75)
【关键词】正天丸;后循环缺血;治疗结果
【作者】陈玉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脑循环治疗仪治疗6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钟兴菊;牟丹;张勇;陈卓;
2.脑循环治疗仪治疗6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钟兴菊;牟丹;张勇;陈卓
3.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J], 荣丽华;林永泉
4.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J], 陈英歌;薛海龙;黄文斌;井艳丽;李敏昌
5.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后循环血流速度的影响 [J], 李崇峰;李卓;刘嘉俊;赵颖;沈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与对照组比较经 t 检验,t= 1.846,P< 0.05
表 3 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及血压的变化(χ±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心率(次 /min) 83.91±13.92 82.88±12.75
收缩压(mmHg) 160.08±21.68 150.93±20.97
舒张压(mmHg) 84.23±11.18 84.56±12.68
[参考文献]
[1] 雷友富,张家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0 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 生,2007,45(18):76.
[2] 袁庆学,李剑锋. 清眩定晕汤治疗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 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71,34.
[3] 王戈鹰. 尼莫通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J]. 脑与神经疾病杂 志,1998,6(3):167- 168.
本组资料显示对 40 例 PCI 患者进行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 疗,可促进 VBI 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好,治愈时间提 前 4.3d,但对心率、血压无明显影响,说明 CVFT 治疗 PCI 且疗效 显著,可以减轻中风等脑损伤疾病的后遗症,且操作简便,病人 无任何痛苦,安全可靠,易于被患者接受,又能大大提高患者的 生存质量,为早期神经康复提供一种物理方法,提供一种新的非 药物治疗与预防的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 χ2 检验和 t 检 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P< 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
24 中国现代医生 CHINA MODERN DOCTOR
2008 年 2 月第 46 卷第 5 期
·论 著·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为治疗组 95%,对照组 9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Clinical Observat ion of Cerebrovascular Funct ion Device on Post erior Cir- culation Ischemia
RONG Lihua LIN Yongquan
Yidu Central Hospital of Weifang,Shandong 262500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营养神经(维生素 B1 0.1mg+ 维生素 B12 0.5mg 肌
注 qd),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肠溶阿斯匹林 75mg Qd,川芎嗪 160mg iV qd,盐酸培他啶注射液 500ml iV qd)及对症治疗(镇 静、止吐、降压、降血糖),10d 为 1 个疗程,治疗 20d,共 2 个疗 程。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物理治疗,采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 公司生产的 CVFT—011M 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每日 1 次, 每次治疗时间 30min,10 次为 1 疗程,连用 2 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注: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 讨论
PCI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障碍 后出现的一系列脑部症状。其引发的眩晕属前庭中枢性眩晕,由 于内耳前庭对缺血非常敏感,PCI 可引起内耳听动脉轻微缺血而 出现的眩晕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缓解较快,但反复发作;眩晕 常由转动颈部而诱发(转颈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颈背的紧扎 疼痛感,手指发麻,这是臂丛神经受压的神经根刺激症状,患者 年龄较大,一般在 50 岁左右,颈椎 CT 或 X 线片提示有颈椎病史。 如缺血重者可发生短暂昏迷、一过性失语、肢体麻木或乏力,此 为椎基底动脉型 TIA,常称“脑卒中先兆”。 其主要原因是在高 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微栓子,脑血管痉挛,致脑血管狭 窄,脑供血减少,脑缺血缺氧,外周血管功能失调,导致眩晕、恶 心、呕吐等症状。 唐丽群等[4]认为后循环缺血者的全血粘度、血 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升高[3]。 目前其治 疗主要包括:抗凝、降纤、溶栓和卒中单元。但我们发现除上述治 疗同时,加用 CVFT 作为辅助治疗,可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40 21 16 3
92.5
52.5
40
30
8
2
95.0
75.0
注:两组结果治愈率比较,(χ2= 4.381,P< 0.05)
表 2 两组治愈天数比较(例)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例数 21 30
< 1周 2 13
< 2周 8 14
> 2周 11 3
平均治愈天数(d) 13.28±3.18 8.97±3.34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是一种小脑顶核点电刺激治疗设备,采 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优选仿真生物电,通过粘贴于两耳侧乳突 的随弃式粘贴电极片,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区(FN),对人的脑部进
行电刺激治疗。近年来,脑血流神经调控的研究已从外周神经作用 深入到脑内各级神经通路的研究[5]。电刺激不同脑区可改变局部脑 血流,中脑网状结构、脑干的蓝斑与中缝核群以及小脑顶核等对脑 血管活动均有重要作用,这种脑血流的中枢性调控可能是由于脑 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的激活所引起。而对局部脑血流有强大影 响的神经控制中枢位于小脑顶核。国内外大量研究[6,7]发现小脑 顶核在脑血流量的调节中占重要地位。顶核电刺激可增加大脑血 流量,促进神经递质释放,从而缩小梗死灶,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减 轻,坏死神经元数目减少。电刺激可在不降低脑代谢的情况下缓解 缺血性脑损害,减轻脑水肿,达到减轻和加速修复脑损害,对脑缺 血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8],对治疗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 疗效。脑梗死后脑血流的减少或中断是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 的重要原因,而脑血流的调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神经控制 是脑血流调节的重要部分。TCD 通过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方 向、频谱及音频等,能较准确地反映脑动脉狭窄、痉挛及梗死等病 理状态。脑梗死患者可表现病灶侧血流速度减弱,甚至消失、逆流 信号等[9]。有学者观察发现应用 CVFT 治疗 PCI 患者 10d 后 TCD 检查提示脑供血明显改善[10]。另有其能够显著增加脑部血流量,保 护神经细胞,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害,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 位,改善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 3。说明脑功能
治疗仪治疗安全,无副作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体温、脉
搏、呼吸及血压的观察,未发现患者生命体征有明显改变。患者
无特殊不适,均能忍受电极处局部的轻度刺激,说明本治疗无明
显副作用。
组别 对照组 治疗组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总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愈率(%)
参照王戈鹰的方法[3],根据眩晕缓解的程度分为三级。痊愈: 眩晕及伴随的症状消失,在观察期内无眩晕发作,TCD 的血液流 速指标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有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缓解,静 止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但变换头位时可诱发且存在部分伴随 症状,TCD 的血液流速指标治疗前后有改善;无效:眩晕及伴随 的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论 著·
2008 年 2 月第 46 卷第 5 期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荣丽华 林永泉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 目的 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后循环缺血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0 例,给予营养神经,促进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对症处理;治疗组 40 例,除上述处理外,予物理治疗即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 疗。治疗 20d 后观察效果。结果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总有效率达 95%,治愈率、平均治愈天数:治疗组分别 为 75.0%、(8.97±3.34)d;对照组分别为 52.5%、(13.28±3.18)d,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脑循环功能治 疗仪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显著,对脑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关键词]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后循环缺血;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9701(2008)05- 24- 02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临床常见 病之一,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 患者的工作和生活。PCI 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或 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 阻[1]。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眩晕,病人大多数呈天旋地转感,一部 分为倾斜感,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行走不稳等[2]。疗法各异。 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上海仁和设备公司的 CVFT—011M 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于 2003 年 8 月  ̄2007 年 6月 对 40 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观察环缺血,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χ2= 0.213,P> 0.05);治愈率为治疗组 75%,对照组 52.5%,差 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4.381,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
组(P< 0.05)。见表 1。
2.2 治疗结果
平均治愈天数见表 2。治疗组为(8.97±3.34)d,较对照组
(13.28±3.18)d 为短(t= 1.846,P< 0.05)。治疗前后心率、血压
[Abst r act ] Object 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cerebrovascular function devic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et hods 80 case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was given medication for promotion of circulation and nerve regeneration as well as symptom relieving;the treatment group(40 cases)was given the physiotherapy including CVFT,in addition to the medications above. Effectiveness of each group was observed after 20 days of the treatment. Resu lt s The CVFT treatment group obtained an effectual rate of 95%;The curative rate,mean days for cure were respec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75.0%,(8.97±3.34)days;in the con- trol were 52.5%,(13.28±3.18)day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revealed by statistic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 Con clu - sion The CVFT treatment can bring about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Key Wor ds] Cerebrovascular function device;Posterior circulation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对照组 40 例,男 30 例,女 10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