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及技术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管理及技术导论

一.安全学科的发展过程

安全学科是关于事故这种客观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根据是“科学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事故这种客观现象是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事故取广义定义,含职业病、自然灾害等带来损失的事件。安全学科的直接目的是预防事故的发生和事故损失的扩大,间接目的是为社会组织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此目的为目的的所有研究活动均属于安全学科,不以此目的为目的的所有研究活动均不属于安全学科。根据海因里希等学者近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安全学科基本规律(可称之为“公理”)得知,事故的发生与发展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及其损失扩大的预防也必须从这两方面进行。所以安全学科既涉及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它是文理交叉的综合学科;同时,任何行业都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安全学科也是行业横断的学科。也因此,安全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文理综合、行业横断”的属性,它不可能属于任何一个学科之下,必须列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安全科学与工程也被列为一级学科。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预防事故发生及损失扩大。重点研究各个行业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共性原因及其解决手段,其他学科如石油工程、采矿工程、交通工程等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本行业各方面的运行效率,而且重点研究本行业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所以,解决共性问题、以事故预防为目的的研究属于安全学科,解决行业个性问题、以提高性能或效率为目的的工程技术只能属于行业工程。

19世纪,为适应大工业需要,一些国家开始制定有关改善劳动条件的规定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有的国家建立了防止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保险基金组织和安全技术、职业危害防护机构。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急剧扩大,社会生产持续向升读和广度进军,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生产安全、职业卫生研究组织和机构。一些高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创办《安全科学文献》,正式床用“安全科学”这一术语。1981年,德国库尔曼出版《安全科学导论》一书,成为安全科学这一新兴门类崛起的标志性著作。在中国,安全科学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矿业工程中的安全技术研究,二是劳动保护研究。

安全科学理论的提出,源于社会的客观需要,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我国早在20世纪50 年代就曾在高等院校工科本科中设有安全技术类专业或课程教育,在《矿业工程》专业中一直开设“矿山通

风与安全”课程,但在长期的安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其理论研究尚处于单一的应用技术层次上。(只停留在“只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没的,不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不行)。1978 年,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开始筹建全国第一个安全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1979 年在全国首次招收研究生并于1981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颁布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在创办该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遇到安全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名称以及学科理论问题,开展安全学科理论研究势在必行;

钱学森教授在1982年发表了《现代科学的结构-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理论,是对建立安全科学学科科学技术体系的有力支持。根据钱学森教授的这一思想,1985年,《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之一)———发展状况和几个基本概念问题》与《从劳动保护工作到安全科学(之二)———关于创建安全科学的问题》的发表,对创建安全科学学科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论述,明确了劳动保护和安全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功能,并正式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安全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安全科学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此期可,建立了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所、中心等50多家,拥有专业科技人员5000余名。1983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正式成立,1984年,教育部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列入《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刘潜等提出了建立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和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设想;1986年,中国矿业大学首次获得了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使我国在安全科学领域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学位教育体系,标志着我国安全科学技术教育体系形成;此外,在企业,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工作在安全生产第一线,从事安全科技与管理工作。可以说,己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科技队伍和科学研究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安全科学技术获得新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安全科学体系日趋成熟,专业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形成网络,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近几年来,已有数百项安全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和部门的奖励。“煤层瓦斯流动理论”、“矿井瓦斯突出预测预报”、“防静电危害技术研究”、“高效旋风防尘器”等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奖,并相继建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如“爆炸灾害顶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京理工大学建立、“火灾科学国家重点文验宰”在中国科大建立、“矿业安全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宰”在中国矿大建立。产业安全技术正向新水平发展,传统产业如冶金、煤炭、化工、机电等都成立了自己的安全技术研究院(所),并开展产业安全技术研究,向科技产业如核能、航空航天、电脑智能机器人等都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国家把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放在产业安全上。核安全、矿业安全、航空航天安全、冶金

安全等产业安全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特别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产业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同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安全技术并加以消化,如冶金行业对宝钢安全技术的消化、核能产业时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技术的引进与消化等,均取得显著成绩。

安全学科目前在我国已经进入理论建设时期,初步形成了一种以安全概念为核心的学科概念体系和以安全构造“三要素四因素”学说为内容的学科理论体系,这是安全学科创建时期的科学发展和历史延续。安全学科创建时期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开辟一条解决安全问题的科学思路,即从人类安全这个客观事物的整体上,以及这个整体与组成之间的相互联系方面,研究它的内部构造和动力机制,并进一步解释安全的本质及规律。沿着这条科学的安全思路形成的安全系统思想,奠定了安全学科的认识基础,同时也找到了安全学科科学理论建设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安全管理与技术发展过程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同时,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为有效的将生产因素的状态控制好,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坚持六项基本管理原则。五种关系为安全与危险并存、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安全与质量的包涵、安全与速度互保、安全与效益的兼顾;六项基本管理原则为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管理重在控制、在管理中发展、提高。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待事故及灾难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认为命运是上天的安排,神灵是人类的主宰。因此,只能求上天保佑、神灵庇护。直至17世纪以前,农牧业及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仍然是落后和愚昧的,宿命论和被动承受是其显著特征,这是由人类古代安全文化决定的。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人类从农牧业进入了早期的工业化社会——蒸汽机时代。在17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早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