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与谦让
大班教案谦让与分享
![大班教案谦让与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5c5e3c5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c.png)
大班教案谦让与分享一、引言在大班教学中,谦让与分享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教育孩子们学会谦让、乐于分享,可以培养出协作能力、关爱他人的品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与人相处融洽。
二、谦让的意义谦让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克制自己,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和关心。
谦让的意义在于促进和谐共处,培养更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以下是谦让的作用:•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和友谊的形成;•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气质;•培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
三、谦让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会谦让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示例引导: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展示谦让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让座给老人、帮助同学等;2.规则制定:通过制定学校和班级的规则,明确规定交往中应有的谦让行为,如不争抢、不打闹等;3.游戏体验: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合作与谦让的重要性;4.主题讲座:定期组织一些谦让主题的讲座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谦让的价值和意义。
四、分享的意义分享是指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资源无私地传递给他人,帮助他人成长和进步。
以下是分享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建立团队合作和信任的基础;•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分享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分享能力,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分享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或喜欢的书籍、电影等;2.分享课堂:在每个主题课中,安排学生互相分享相关的资料或研究成果,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3.分享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通过分享对该角色的了解和感悟,增加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和共情能力;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关爱他人的意识和分享精神。
六、结语谦让与分享是大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通过教育学生们学会谦让和分享,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交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案例——让幼儿学会分享
![德育案例——让幼儿学会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f1ba06083d049649b6658ea.png)
德育案例——让幼儿学会分享一、个案描述:徐子萱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可就是不爱和小朋友分享东西。
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自由活动时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玩玩具、看书、画画等,别的小朋友走过去想和她一起玩时,她总是撅着小嘴不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
通过她的家长我了解到,徐子萱现在各方面能力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唯独分享的表现没有改变,在家里自己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碰,更别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了,最后徐子萱的家长请求我们帮帮徐子萱改正一下。
二、案例分析与措施: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徐子萱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长期的百依百顺造成了她强烈的占有欲,最终导致了她不爱和别人分享东西。
针对徐子萱的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五方面对徐子萱进行了帮助:1. 为幼儿减轻压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需要生动、活泼。
为了帮助徐子萱,我们为幼儿营造了轻松的活动环境,使徐子萱心情放松、无压力。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拿出徐子萱妈妈带来的照片,上面是徐子萱和妹妹游玩时分给妹妹玩具的景象,我遮住照片上孩子的脸,对全体小朋友说:“这是咱们班一个小朋友分给妹妹玩具的照片,大家猜猜她是谁?”小朋友开始猜,我看了看徐子萱,她也正在努力的猜,当我把照片亮出时,小朋友都愣住了,徐子萱也愣住了,我大声的说道:“徐子萱把玩具分给妹妹来玩,小朋友说她做的好不好?”好“”,小朋友大声的说道,我回过头看着徐子萱,只见徐子萱眼中噙着泪花,“做的好,徐子萱,以后也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你喜欢的东西,好吗?”徐子萱使劲的点了点头,我知道,徐子萱的心开始融化了。
2. 正面引导、鼓励幼儿《指南》中指出,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点滴进步,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等,使他们感受并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从那以后,我时时关注徐子萱的表现。
如:在她分给小朋友水果时,我适时的表扬她真有爱心;当她把本子借给小朋友用时,我肯定她是一个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当她和小朋友修补图书时,我及时的赞扬她真有同情心等等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班小朋友也发现了徐子萱的优点并愿意和她玩,和她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每当这时,徐子萱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可以看得出她非常的开心,脸上总带着幸福的微笑。
教育案例谦让行为分析(2篇)
![教育案例谦让行为分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b40a5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谦让行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谦让行为是指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主动退让、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一种行为。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个家庭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谦让行为的教育方法。
二、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
在家中和学校,小明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相处融洽。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小明的一个行为引起了家长的担忧。
小明在玩耍时,总是抢着玩玩具,不懂得谦让。
例如,当小明和弟弟一起玩玩具时,小明总是抢着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留给弟弟。
这让家长十分担忧,担心小明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方面(1)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谦让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
本案例中,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小明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谦让行为的培养。
(2)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本案例中,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过于严厉,导致小明在与人交往中不懂得谦让。
2. 学校教育方面(1)教师的教育方法。
教师是学生谦让行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谦让行为。
本案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其谦让行为的培养。
(2)班级氛围。
班级氛围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班级中,教师应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让学生在相互关爱中学会谦让。
3. 社会教育方面(1)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对人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
在我国,谦让行为是一种传统美德,社会风气对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本案例中,社会风气较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
(2)媒体宣传。
媒体宣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媒体应加强对谦让行为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谦让意识。
幼儿园相互谦让教育案例(2篇)
![幼儿园相互谦让教育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9bba3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8.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则幼儿园相互谦让教育案例,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
二、案例描述1. 案例发生背景某幼儿园中班,共有20名幼儿。
这个班级的幼儿性格各异,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内向害羞。
在日常活动中,幼儿们经常会发生争抢玩具、打架等行为,导致班级氛围不和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班主任决定开展一次以“相互谦让”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
2. 案例经过(1)开展主题班会班主任首先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向幼儿们讲解谦让的意义。
她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幼儿们了解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她还强调了谦让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2)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了使幼儿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谦让,班主任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
活动中,幼儿们分别扮演了故事中的角色,通过模拟故事情节,让幼儿们在游戏中体验谦让的乐趣。
(3)制定班级公约在活动中,班主任引导幼儿们共同制定了一份班级公约,内容包括:不争抢玩具、不打架、互相帮助等。
幼儿们纷纷表示要遵守公约,共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4)开展亲子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谦让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
活动中,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游戏,共同体验谦让的乐趣。
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对谦让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表示将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对幼儿谦让意识的培养。
(5)关注幼儿日常行为在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关注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她发现,幼儿们在玩耍、学习等方面逐渐学会了谦让,班级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三、案例反思1. 教育目标达成通过本次相互谦让教育活动,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学会了谦让,班级氛围得到了改善。
这充分证明了相互谦让教育在幼儿园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幼教案例从谦让到分享
![幼教案例从谦让到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2e60b05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0.png)
幼教案例从谦让到分享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的相处方式和互动经常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积极向上的行为,是每位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教案例,探讨幼儿从谦让到分享的成长过程。
案例中的主角是小明和小华,两个年龄相仿且性格开朗的孩子。
他们经常因为玩具等事情发生争执,而这个过程也成为他们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一开始,小明和小华的相处方式比较自我,缺乏谦让和分享的意识。
当两个人想要玩同一个玩具时,他们往往会争抢、哭闹,希望能够独占玩具。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还不具备足够的社交能力和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
幼教老师针对这个现象,采取了积极的引导策略。
首先,她通过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分享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鼓励他们一起参与团体游戏,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和分享的乐趣。
在游戏中,小明和小华开始理解到,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和别人一起创造更多的快乐和成功。
其次,幼教老师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个别指导。
她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找到了一些能促进幼儿分享的机会。
比如,当小明有一个新的玩具带来幼儿园时,老师鼓励他与其他幼儿分享,让大家一起玩。
小明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学会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满足感,这样的经历也增加了他与小华之间的友谊。
此外,幼教老师还在日常的交流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
她鼓励小明和小华彼此尊重,学会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意见。
当他们发生争执时,老师不会立即出面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沟通和协商来解决分歧。
这样的做法既培养了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和小华逐渐从谦让到分享。
他们的相处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开始主动帮助他人和与他人分享快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幼教在培养幼儿良好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幼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和积极行为的目标需要全体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幼儿园家庭教育教案:孩子谦让与分享的培养 幼儿园家庭教育
![幼儿园家庭教育教案:孩子谦让与分享的培养 幼儿园家庭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944954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1.png)
教案一:培养孩子谦让品质1.引言在当今社会,谦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尤其是对于幼儿的培养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通过家庭教育的手段,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谦让的习惯,使其成长为有着良好品德的人。
本教案将从培养孩子谦让的意义、方法以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讨论。
2.培养孩子谦让的意义谦让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也是一种维护自己和他人关系和谐的行为。
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谦让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谦让可以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谦让品质也能够培养孩子的宽容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孩子谦让的方法(1)言传身教: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谦让的榜样。
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独霸话语权,要给予孩子平等的尊重和关怀。
(2)正面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来教育孩子如何谦让。
当孩子与其他人争抢玩具时,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让给对方,让孩子体会到放下自己的欲望是一种美德。
(3)奖惩相结合:在孩子表现出谦让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继续谦让的动力。
而当孩子表现出自私和傲慢的态度时,也要适当进行批评和惩罚,让孩子意识到谦让品质的重要性。
4.实践操作(1)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一些规则,如在家中轮流选择娱乐项目、共享食物等,让孩子从小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培养出谦让的行为。
(2)模仿角色扮演:家长可以借助一些故事或者电视剧的情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模仿其中的谦让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品质。
(3)组织集体活动:在家庭或者社区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其谦让品质。
5.总结通过家庭教育的手段,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正面教育、奖惩相结合等方法来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谦让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成长为一个有着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
幼儿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
![幼儿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https://img.taocdn.com/s3/m/e51a1f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e.png)
幼儿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社会情感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下面,我将从具体的案例中分析如何让幼儿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
小明是一位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他经常因为不与他人分享玩具而引起纠纷。
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引导和参与,逐渐培养出小明学会分享和尊重的行为。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观察来发现小明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玩具的原因。
或许是因为小明在家中缺乏分享的经验,或者担心失去自己的玩具等。
了解孩子的需求可以帮助幼儿园老师制定更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方案。
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和示范来教导孩子学会分享。
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一起玩耍和分享玩具。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示范如何分享,例如自己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孩子,并解释分享的意义。
同时,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分享经验的交流活动,邀请家长或其他孩子们讲述自己分享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共鸣和学习欲望。
另外,老师在日常的交流中也应该不断强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如果有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老师可以及时干预,引导孩子们以尊重对方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同时,老师还可以运用故事、游戏等方式来向孩子传递尊重他人的信息,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此外,家庭也是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的重要场所。
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举一反三,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和困难,让孩子懂得与他人分享和尊重他人的价值。
同时,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不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权益。
综上所述,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通过观察、引导和参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孩子与他人的良好协作和友谊建立。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3192e9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c.png)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幼儿园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涉及到的教学案例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
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是一个针对幼儿园教学的案例。
在幼儿园的课堂上,让孩子学会分享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因为分享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友好合作精神,还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下面将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还比较低,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的、有趣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例如,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如一起搭积木或一起玩游戏,然后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反思的方式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发展。
分享是一个需要学会付出和关心他人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引导孩子培养这种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情感体验,例如引导孩子们讲述与分享相关的故事,或者通过亲身经历让孩子们体验分享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和赞美的方式来增强孩子们分享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积极影响。
第三,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分享是一种合作行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合作游戏或活动来促进孩子们的合作能力。
例如,可以设置一道《团队分享食物》的游戏,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完成,每个小组都要根据自己的食材进行食物的制作和分享。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分享意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最后,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孩子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有些孩子对分享可能持有抵触的态度,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给予正面的引导。
例如,遇到不愿意分享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与他对话,理解他的想法和顾虑,并通过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正面的引导来逐步改变他的观念。
总之,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是幼儿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cc471d3524de518964b7d4a.png)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案例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
如今越来越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父母亲无原则的爱,造就了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因此许多教师会在平时教育幼儿要懂得分享,譬如:自己带来的图书、玩具分享给其他幼儿,能够共同使用、合作教室中的公共玩具等,尝试让孩子在集体中收获分享的快乐。
但是事实上,很多孩子虽能够随口说出要学会分享,真正能够体会其含义并做到的却在极少数。
所以我把“如何让幼儿真正的学会分享”作为了教育重点。
案例主题:让幼儿学会真正的分享,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案例过程:午饭后,我让吃完的幼儿去书架上自己选择图书进行来阅读,孩子们可以拿自己带来的书,也可以借阅其他幼儿的。
柴貌带了一本喜洋洋迷宫书来,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欢这类图书,一下子吸引了好几个幼儿围着柴貌津津有味的看着。
这时,余浩宇小朋友也想要看那本迷宫书,便问柴貌:“能不能把书给我看一会啊”。
柴貌没有答应,还说道:“我还没有看够呢!”于是余浩宇和柴貌发生了争吵,余浩宇理直气壮地对我说:“徐老师,柴貌不把她的书借给我,他不听老师的话,不分享!”而柴貌却觉得很委屈:“我自己还要看的,借给她的话,我自己就没书看了。
”于是我对柴貌说:“老师平时讲没有,有好玩的东西应该怎么样呢?”柴貌慢吞吞的回答道:“要一起分享。
”我说:“那你知不知道怎样分享呢”?他低下了头,站了好一会儿,把书递给了余浩宇。
这天早上幼儿入园的时候,肖梓洋从书包里面拿出来了一个苹果,对我说:老师,我今天带来了一个苹果哦!我开玩笑的对他说:“你的苹果看起来很好吃诶,老师肚子有点饿了,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苹果分给我一半?”他想了一会儿,爽快的把苹果递给了我。
然后就一只注意我接下来怎么做,我拿着他的苹果没动。
一段时间后肖梓洋见我没有把苹果还给他,便忍不住了,直接伸手问我要苹果了。
我对他说:“你刚刚不是答应了分给我一半吗?”他见我这样说,眼里逐渐有了泪光。
幼儿园教学引导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
![幼儿园教学引导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d6ab210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3.png)
幼儿园教学引导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幼儿园教学引导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是幼儿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它不仅能够加强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以一个幼儿园班级为例,介绍如何通过多个环节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一、启发性游戏在班级里设置启发性游戏环节,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分享的重要性。
例如,在班级中设置一个小区域,放置一些玩具和小零食,并设定规则:每个孩子每次只能拿一个玩具或小零食,并在使用完后将其归还,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争抢和独占的现象。
同时,在游戏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孩子们相互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玩具和小零食。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另一个很好的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
在班级中设置角色扮演区域,例如小超市、小医院等,让孩子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感受到分享和合作的乐趣。
例如,在小超市中,可以设置一些商品并让孩子们扮演店员和顾客,在交流购物的过程中鼓励孩子们相互分享自己所拥有的商品和想法,并在结束时给予积极反馈。
三、故事阅读通过故事阅读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班级中选择一些关于分享主题的故事,并邀请孩子们一起听故事。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并交流自己对分享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相互分享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另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在班级中将孩子分为小组,并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任务或活动。
例如,在班级中设置一个创意手工制作区域,让每个小组共同制作一件手工品,并鼓励他们相互协作和分享自己所拥有的创意和技能。
在活动结束时,可以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给予积极反馈和鼓励。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还能够加强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通过多个环节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可以让他们在玩乐、角色扮演、故事阅读和小组活动中感受到分享和合作的乐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交技能。
谦让分享的教案中班
![谦让分享的教案中班](https://img.taocdn.com/s3/m/a4623bd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0.png)
谦让分享的教案中班教案标题:谦让分享的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谦让和分享的品质。
2. 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谦让和分享的概念。
3. 提供多种活动和角色扮演,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谦让和分享。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谦让和分享的概念,例如通过图片或故事来展示孩子们互相帮助和分享的场景。
- 提问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出谦让和分享。
2. 探究(10分钟)- 讨论谦让和分享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 列举一些常见的谦让和分享的行为,例如与朋友分享玩具或食物,让别人先做某件事情等。
3. 角色扮演(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场景,其中包含谦让和分享的情境。
- 每个小组在演练完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表扬他们的表现。
4. 游戏活动(15分钟)- 进行一些小组游戏,例如“热土豆”,其中学生需要谦让和分享一个玩具或物品。
-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如何表现出谦让和分享的行为。
5. 制作手工(15分钟)- 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制作一些小礼物或卡片,以便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谦让和分享的概念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6. 总结(5分钟)- 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谦让和分享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实践谦让和分享,并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理解和运用了谦让和分享的概念。
2. 收集学生制作的手工作品,评估他们是否能将谦让和分享的概念融入到作品中。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慈善机构或社区服务中心,让他们亲身体验谦让和分享的重要性。
2. 继续进行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以巩固学生对谦让和分享的理解和实践。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他人的谦让和分享行为,并与班级分享。
分享谦让教案中班教案
![分享谦让教案中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ef440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df.png)
分享谦让教案中班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幼儿分享谦让品质的中班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分享和谦让的概念。
2. 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品质。
3. 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提高幼儿合作和社交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一个情境,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落放置一些玩具和零食,并告诉幼儿这是一个分享和谦让的角落。
2. 与幼儿一起讨论什么是分享和谦让,并提供简单的定义。
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分享和谦让是重要的。
活动一:分享游戏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些玩具或零食。
2. 解释规则:每个小组成员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零食给其他小组成员。
3. 观察幼儿的行为,引导他们理解分享的概念,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活动二:谦让角色扮演1. 选取一些与幼儿熟悉的情境,例如排队、分享玩具等。
2. 与幼儿一起讨论在这些情境中如何展示谦让。
3. 邀请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模拟情境中的行为。
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行为中展示谦让。
活动三:分享绘画1. 给每个幼儿一张纸和一些绘画工具。
2. 鼓励幼儿绘画自己与其他人分享的场景,例如分享玩具、帮助朋友等。
3. 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讨论他们对分享和谦让的理解。
结束活动:1. 回顾今天的活动,与幼儿一起总结分享和谦让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品质,并与家长分享今天的学习经历。
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在分享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是否愿意分享和对他人的谦让程度。
2.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模拟谦让的行为。
3. 评估幼儿绘画作品中是否能够表达分享和谦让的概念。
教案扩展:1. 继续进行类似的活动,加深幼儿对分享和谦让的理解和实践。
2. 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分享和谦让品质。
3. 创设更多情境,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享和展示谦让的行为。
以上是一份分享谦让教案的中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教案撰写和教学指导。
谦让教育案例分析报告(2篇)
![谦让教育案例分析报告(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67930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16.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谦让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谦让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谦逊、宽容、包容等品质,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谦让,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以一起谦让教育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谦让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二、案例介绍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在班级中,小明总是默默无闻,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
一次,班级举行篮球比赛,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小明也报名了。
然而,在比赛中,小明的表现并不突出,常常失误。
比赛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安慰小明,但他却因为自己的表现不佳而感到自卑。
为了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培养他的谦让品质,班主任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1. 组织班级活动,让小明担任主持人。
在活动中,小明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2. 鼓励小明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在兴趣小组中,小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了与人为善。
3. 引导小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的同理心。
老师告诉小明,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4.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小明主动帮助他人,培养他的谦让品质。
例如,当同学遇到困难时,小明主动伸出援手,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性格发生了显著变化。
他变得开朗、自信,善于与人沟通。
在班级活动中,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
同学们也纷纷为小明的改变而感到高兴。
三、案例分析1. 谦让教育的实施过程(1)关注学生个性,尊重个体差异。
班主任老师针对小明的性格特点,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2)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参加兴趣小组,小明结识了新朋友,拓宽了人际交往圈。
(3)培养同理心,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班主任老师通过引导小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使他懂得了谦让的重要性。
儿童情商教育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
![儿童情商教育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46463e9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a.png)
儿童情商教育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儿童情商教育案例: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是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育孩子分享方面,很多家长和老师常常采用“物质交换”的方式来达到分享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刺激孩子们分享,但却无法真正让孩子们理解和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和价值。
在以下案例中,我将分享一种有效的情商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和满足感。
案例描述:我是一位幼儿园老师,我负责教授3岁到5岁的幼儿园学生。
在我负责的班级中,有一个名叫李小明的孩子,他是一个很自私的孩子,总是不肯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或者食物。
在我看来,这是由于他缺少一种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分享的价值观念。
为了帮助李小明理解分享的重要性,我采用了以下情商教育方式:1. 绘本阅读首先,我选取了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故事,如《蹦跳大象》和《小狗和小猫》等。
这些绘本以好看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讲述了分享的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乐趣。
2. 角色扮演在绘本阅读之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分享的角色扮演活动。
比如,我会请几个孩子来模拟分享的场景,模拟吃糖果、吃果汁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价值和必要性,并反复强调分享的好处。
3. 小组合作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分享的重要性,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孩子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一些小玩具物品放入盒子中,每个孩子只能放入一个物品。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督促孩子们互相协作、相互帮助,这样他们就会逐渐理解分享的意义并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满足感。
4. 实践体验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分享,例如在吃零食时主动分给别的小朋友,或是在幼儿园中的游戏中分享自己的玩具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把分享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分享的理解和体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情商教育,李小明和其他小朋友都逐渐理解了分享的真正含义和价值,他们开始乐于分享自己的物品,同时也愿意与人分享他人的物品,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更加深厚了。
幼儿园社交教育案例——学会分享
![幼儿园社交教育案例——学会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29f90e4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8.png)
幼儿园社交教育案例——学会分享幼儿园社交教育案例——学会分享在幼儿园中,分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它有助于孩子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介绍一个孩子如何通过学习分享,获得信任和友谊的过程。
在班级里,有一个叫做小李的孩子,她很喜欢学习和玩耍。
但是,她常常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她的玩具和食物,这让其他孩子感到很不舒服。
于是,老师决定引导她学会分享。
第一步,老师通过讲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让小李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
老师讲了一些关于分享的故事,并引导孩子们讨论分享的好处,比如让别人感到开心,建立友谊等等。
在游戏中,老师鼓励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玩具和小吃,让他们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和快乐。
第二步,老师教导小李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让她学会与他人合作。
小李曾经比较自我,不愿意与别人玩耍,这使得她难以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
老师一直引导她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让她学会合作和分享。
在游戏和课堂上,教师给小李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任务和活动,这让她体验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三步,老师激励小李分享自己的东西。
在班级中,老师鼓励小李将她的东西与其他孩子分享。
在吃点心或者拥有新的游戏时,老师让她与其他孩子分享,以此来鼓励她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
通过这样的行动,小李很快就习惯了分享,并发现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的快乐。
通过老师的引导,小李学会了分享,并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分享者和合作者。
现在,小李更有信心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分享自己的喜欢和快乐。
在她的周围,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和伙伴,这让她感到非常开心和快乐。
总之,在幼儿园中,分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
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可以学会分享,建立友谊,并在团队合作中并肩前行。
对于小李来说,分享让她获得了持久的友谊,也让她在心理成长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案例(2篇)
![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7c442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0.png)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位幼儿园大班的学生,他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
在学校里,他总是独自玩耍,很少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和零食。
他的父母很担心,于是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小明学会分享。
教育过程:1. 了解孩子:首先,小明的父母和老师了解了他不分享的原因。
他们发现,小明之所以不分享,是因为他担心别人会把他的东西弄坏或偷走。
2. 树立榜样:父母和老师开始在生活中以身作则,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
例如,父母会将自己喜欢的零食分给小明,并告诉他这样做很快乐。
3. 制定规则:在家庭和学校中,制定一些关于分享的规则。
比如,当小明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他们需要轮流使用玩具,并且要互相尊重。
4. 鼓励和表扬:当小明主动分享时,父母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会让他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从而更加愿意分享。
5. 情境模拟:父母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让小明学会在特定情况下分享。
例如,当小明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父母可以提醒他:“现在是你的轮到了,把玩具给小朋友玩吧。
”6.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小明扮演一个愿意分享的角色。
例如,父母可以让他扮演一个慷慨的主人,邀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并分享自己的玩具。
7. 交流与沟通:当小明不愿意分享时,父母和老师要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并引导他理解分享的意义。
同时,要教会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现在有点不舍得把玩具给你,但是我们可以轮流玩。
”案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学会了分享。
他开始主动将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并享受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
在学校里,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性格变得更加开朗。
总结: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父母和老师的耐心引导。
通过了解孩子、树立榜样、制定规则、鼓励表扬、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交流沟通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成为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幼儿园中班的学生,他的家庭条件较好,父母经常给他买新玩具。
幼儿案例分析: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幼儿案例分析:引导孩子学会“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9e33c85f27284b73f2425038.png)
幼儿案例分析: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案例描述:分享是托班幼儿交往的常用手段。
然而托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
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
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
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滋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
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
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针对托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培养,使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转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
教育方法: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快乐。
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
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
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在结合国庆、圣诞节、以及年级组的教科研研究课题,我们开展了多次分享活动,这包括与小班小朋友一起开展的“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看谁最最棒”的体育竞赛活动等,让幼儿相互间体验到大家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一起玩好玩的玩具、一起参加体育比赛等,共同得到了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
而且在这样的分享活动中,幼儿感受到这样的分享行为是很快乐的,都争着下次一定还要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
幼儿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
![幼儿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https://img.taocdn.com/s3/m/5e0fcb4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1.png)
幼儿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别人幼儿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共享和敬重别人案例描述:果果他是一个独生子,爸爸由于工作需要去年一年只回家四次,在家都是妈妈和两位老人照看。
上课老师只要一不请他回答问题就会不快乐、发脾气。
在午休看电视时就喜爱看《猫和老鼠》、《倒霉熊》、《喜洋洋和灰太狼》其它基本都不情愿接受,只要放了他不喜爱看的动画片他的表现就比较极端,双手捂住耳朵,嘴巴中不时发出嗡嗡嗡的声音,也有直接躲到教室外面或着哭的行为,来表示他的抵抗,肯定要播放他喜爱的动画片,要全部的小伴侣都听他,他才满足。
小伴侣常会说:“老师果果又哭了,他又跑到教室外面了:相对而言学习、吃饭、午睡方面果果的表现却都很不错。
案例分析以上的种种表现,我想和他的家庭因素有着不行分割的关系。
在成长过程中果果由于缺少父爱,大部分时间又与母亲相处在一起,久而久之果果的身上总会缺少些阳刚之气。
在性格方面显得也较为胆小,不愿主动的参加活动。
在和果果父母的沟通中,他的父母也深有同感,说孩子在家与妈妈在一起就比较黏人,不愿单独玩耍,想要什么肯定要妈妈依了他才满足。
但要是爸爸在家时,性格就变的比较乐观,胆子也大了很多。
他爸爸也觉得自己的确陪儿子的时间太少了。
今年开学初,果果就兴奋的跑到我面前说,爸爸换工作了,现在一星期回家一次。
看着孩子那么欢乐,我也兴奋的说道“太好了,这样你爸爸就有许多时间来陪你了。
”虽然他们父子两一周才相处2天,但相对之前一年只见四次面已经好许多了。
而他的爸爸在周末也常常带孩子到户外游玩。
在园中果果的性格也开头变得随和了许多,在我们的鼓舞下孩子开头情愿主动的参加活动了,不再时不时的发脾气了,可以说果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但是有一方面依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在看电视方面果果任然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迁就其他人。
面对他的这种表现,我很冲突,劝告过也反感过,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他坐在我的旁边看电视一一不行,让他一个人坐在小桌子前看书一一不行,不去理他一一还是不行,听到的总是“老师果果在哭、他蹲在桌子底下了、跑到教室外面去了...”但是我没有放弃,我也不行以放弃,我知道假如就这样让孩子进展下去,果果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园社交教育案例:学会分享 幼儿园社交教育
![幼儿园社交教育案例:学会分享 幼儿园社交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7b4c9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e.png)
【幼儿园社交教育案例:学会分享】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社交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幼儿园中,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活动,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分享、学会合作等社交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学会分享为主题,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些社交教育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一、为什么要学会分享?在幼儿园阶段,孩子正处在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会分享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分享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亲社交意识,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和自尊。
通过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孩子们能够学会尊重、理解和合作,培养出一颗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心。
二、如何在幼儿园进行分享教育?1. 建立良好的示范和榜样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活动中,老师们可以积极展示分享的态度,鼓励孩子们观察和模仿。
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老师也可以适当地表扬那些愿意分享的孩子,激励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分享中来。
2. 创设分享的环境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游戏或活动来鼓励幼儿分享。
组织一些小组游戏或合作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和互助。
在日常的主题活动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关于分享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分享的重要性。
3. 引导讨论和反思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讨论和反思,帮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意义。
在班会或小组讨论中,可以以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引导他们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并且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主动分享。
三、分享教育的案例实践1. “分享玩具”的经验在某幼儿园的班级中,曾经组织了一次“分享玩具”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班级,与其他小伙伴分享。
在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们都表示很快乐,并且理解了分享的意义。
有些孩子还在分享后,收获了更多的新玩具,激励了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分享中来。
2. “合作游戏”的实践在另一所幼儿园中,老师们组织了一次“合作游戏”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与谦让
案例分析:让孩子学会分享与谦让
观察背景:
夏奕小朋友是我们班的小能干,各方面都非常优秀:聪明、活泼、思维积极活跃,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己。
经常会受到老师的称赞和表扬。
在家里是奶奶带大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从而造成了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质,尤其是性格特别倔强,很多时候也让老师很头疼。
在现代社会,分享友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对孩子一生的发展相当重要。
观察实录:
今天下午的离园活动是玩桌面玩具,我要求孩子能够拼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激起孩子兴趣后,我便给每个小组发了一框玩具进行操作,活动进行了一会后,就有小朋友来告状:“老师!夏奕老抢我们的玩具!”过一了会,又有小朋友告状:“老师!夏奕把玩具都放在她那里,我们都够不到。
”我过去看一下发现夏奕一个人抱着一框玩具,别的小朋友确实够不到。
玩玩具的时候我都会强调要把框子放在桌子中间大家一起玩。
我问夏奕为什么要这样,别的小朋友都玩不了了,她对我说:“我还没有拿完”。
实施措施与效果:
对于夏奕的行为,我先是采用了说服教育,讲道理:让她了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