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贵在“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贵在“应用”

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为此,我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和探索,现予以总结。

一、要创设生活情景,引发数学问题

学习素材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应用题有很多是和农村学生生活脱离的,如果教师按照已有教材组织教学,就很难体现新课程理念。针对这种现象,我对现有教材稍做了一些变化。

(一)模拟生活现象,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教学目标,有意从生活中捕捉具有数学信息的现象,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生活情境,从而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如五年级一个选学内容是有关付出的钱、买东西用去的钱和应找回的钱的三步应用题。我在教学时就地取材,将学生的学习用品汇集,标上价格,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老师当顾客,全班同学是营业员。学生通过活动对“付出的钱”“用去的钱”“应找回的

钱”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掌握了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新课程理念。

(二)设计体验活动,感悟数学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内涵。如教学五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同桌学生各拿一辆学具汽车(标有速度),在当司机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同时、相对、相遇”以及“相遇时,两车行驶的路程的和刚好是两地之间的距离”,从中发现规律,并将经历的过程抽象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真正理解了“同时、相对、相遇”。

(三)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即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地解

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这样,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要活用教学资源,追求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发展。

(一)善于巧用学生的出错作为教学资源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同一个知识点来说,有的学生用某种方法去学很快就能掌握,有的却难以接受,这正是因为每个学习的个体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解答。当学生无法解决时,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予适当地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巧用学生的出错作为教学资源,要旁敲侧击地向他们提问,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例如:商店里的衣服一件是29元,两件是49元,妈妈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多少钱?对这道题目,学生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用185直接除以29元(一件一件地买),第二种是用185直接除以49元(两件两件的买),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剩下的钱还可以再买一件,这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要及时引导,要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机智应用,会让学生得到了成功,

体验了喜悦,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善于引用学生的质疑成为教学亮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司空见惯,有的教师容不得学生质疑,以至于教师恼火,学生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其实教师要容得下学生质疑,要善于引用学生的质疑,使课堂随机生成,富有生机。例如:“工人要将4米长的一段木料锯成1米长的小段,要锯几次?”一般的同学想一次锯1米,4米要4次(4÷1=4),而有生活阅历的同学质疑道:锯到最后只剩1米时就不用再锯了,因此只能是4÷1-1=3。还有旅游时买票或乘船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能理解尽可能先安排更多的人买票或乘船。

(三)善于导用学生的争论变为教学理念

在解答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见分歧,产生争论,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善于导用学生的争论变为教学理念。例如,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驶50千米,8小时到达。已知4小时行驶160千米,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到达?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量是一定的?怎样用比例解答?结果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法。生1认为甲、乙两地的路程一定,用反比例解。解:设X小时到达。50×8=(160÷4)X。生2认为汽车的速度一定,用正比例解:解:设X小时到达。

160∶4=(50×8)。同样一道题,是用正比例解还是用反比例,这就要有意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适时提出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逐步领悟事物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情境、生活、应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容许学生出错、质疑、争议,不追求唯一。成功,固然好,失败了,也是一种财富。我们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善于抓住课堂上种种“意外”,引导学生去比较、发现、选择,使数学课堂不是“教教材”而是“教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