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棒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方法研究--贾克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棒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方法研究
第1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随着工业水平的快速提高,系统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这一类的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轻则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瘫痪,重则造成财产损失和安全事故,例如1986 年4 月26 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导致了大面积的核污染;2003 年2 月 1 日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导致机毁人亡,7 名宇航员全部因此而丧生;2011 年 3 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因此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一些大型的、复杂性的系统而言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提高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容错控制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因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容错”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计算机系统,表示能够容忍故障的意思。当某个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该系统的闭环稳定性及其他各项性能指标,如快速性,平稳性等都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容错控制以满足系统稳定性和所要求的性能指标为指导前提,进而称满足该性能的闭环控制系统称为容错控制系统[1]。
近些年来卫星技术迅速发展,航天器的结构由简单走向复杂化,并且任务需求也开始多样化, 因此提高其稳定度和控制精度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控制方法中,容错控制作为一种能够提高航天器的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方法,发展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0 世纪70 年代航天航空领域开始研究高性能航天器,容错控制作为保障航天器安全性的重要理论支撑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各种容错控制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开始涌现[2-4]。
人类开始太空探索之旅始于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不甘其后,在航天事业上也大显作为,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航天器结构和功能都相对简单,而且这些航天器的使用寿命短、控制精度比较低。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提高,我国的航空航天器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台阶:目前,在航天器在轨控制与自主姿态确定方面我国的技术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以“资源一号”卫星为例,该卫星是目前国内第一颗能够真正进行自主故障诊断和重构的卫星。系统重构和故障诊断这一些智能化容错控制技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术在新型飞船和对地探测卫星等航天任务中已有许多成功应用实例,文献[5]指出,目前的这些航天器的轨道与姿态控制系统均具有自主定位、便于在轨维护、自主故障检测、自主系统重构等优良特性,是一系列可靠性好的高精度姿轨控制系统。
卫星作为航天器一种,种类多、用途广。卫星在太空环境中长时间在轨运行时,任务的多样化和强辐射,多干扰的运行环境极易造成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故障,而在各种控制系统故障中,执行器失效故障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果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卫星将无法正常执行任务,甚至会出现脱轨,坠毁等一系列重大事故,以致带来某些安全隐患。由于完整性容错控制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状态和系统失效状态时都能够正常工作,而且不需要故障检测与诊断机构(FDD),具有快速性好,实时性强这些优点,因此对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进行完整性容错控制问题研究对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当卫星在常见的三正交反作用下如果处于执行机构部分失效时,在某种程度内还可以继
续控制,若其完全失效,系统将不可控而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考虑执行器失效故障时将执行机构完全失效故障考虑进去。为了使卫星能够长时间工作,并顺利完成各种航天任务,建立合适的容错机构以应对突发故障显得十分重要。
1.2 航天器的容错控制特点
相对于各种复杂设备而言,航天器元器件众多,需要多种高端技术支持,而且其造价昂贵,极小的疏忽就可能带来重大的损失。有调研报告指出有34%的故障来自于控制系统执行机构[6],航天器作为一个明显区别与其他系统的精密复杂控制系统,其容错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运行环境严峻
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其所受的不确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运行环境要比地面苛刻得多,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太空的各种的影响, 而且还会受到电磁干扰,环境温差变化时低温、高温的影响,还可能遭到流星体撞击以及空间粒子辐射、,空中的噪声、空间环境化学污染以及来自各个星体的杂光的干扰、振动等其它方面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这些因素将导致航天器上的元器件极容易受到影响和出现故障,因此设计过程中不可当成一般地面状况对待,在仿真试验中要将这些环境因素纳入在内。
(2)故障后果严重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系统出现故障的情景都是人们所不愿意见到的,航天器作为复杂大系统的一种,对系统及元件的精密度和可靠度要求极高。在高精度航天器的研制和发射过程中,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而且耗时长久,任何一个微小元件的故障都不能容忍其出现,否则会造任务失败,甚至出现坠毁和人员伤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故障所带来的后果都是人们难以承受的。以“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失事事故为例,两次失事均造成了宇航员全部罹难, 过亿元财产顷刻化为乌有,给人们造成沉重的心里阴霾。这些故障的发生都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航天器的任何故障都不容忽视,否则后患严重。
(3)可维护性差
区别于地面上的大型控制系统,航天器的人为控制力有限,具有升空过程速度极快、运行过程中可监控性较差这一特点。这些加剧了人们对其展开观测的难度。另外航天器不同于在地面上工作的其他系统,不方便人工对其进行维护及检修,一旦失去控制,在短时间内便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例如爆炸。而且即便能够在轨或带回地面修理,但昂贵的修理费用令人忘而却步,甚至有些无法带回成为太空垃圾,对其他的飞行器造成干扰,甚至影响
到其他飞行器的飞行安全问题。
(4)星载条件有限
作为一种人为控制能力有限的航天器,考虑到星上的能源的储量、元器件配置都是有限的,因此进行容错控制设计时需要将这些限制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其容错方法越简单有效越好,要尽量避免复杂的容错算法以免降低软件可靠性。所以在容错算法上要尽量的从工程适用、简洁的角度出发,另外在控制效果上以快速性和准确性最为重要,以此来提高能源利用率,避免过多消费能源和燃
料,在这方面的设计上可以对能量和时间进行优化以达到目的。
1.3 容错控制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概况
1.3.1 容错控制的发展
容错技术作为一门顺应时代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以实用要求为前提,在解决实际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上起到了极大地帮助作用,它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系统中的需求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的成果。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地发展,除了航天器以外,许多复杂过程都需要用到庞大的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数据处理,这对计算机的运算量及工作量明显要求增高,除此之外,系统还需要具备各种故障应付能力,因此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7]。
图1-1 容错控制发展历程
1971 年,完整性的概念被提出,1980 年可靠镇定的文章[8]开始出现,直到1986 年9 月,容错控制这一概念才在控制界的会议报告中被正式提出来。总的来看,可以将容错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上分成四个阶段,见图1-1。1.3.2 容错控制的分类
容错控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见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