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明朝的建立与开创期政治

合集下载

第十二讲明朝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讲明朝时期的教育
3.武学: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
(二)地方官学
1.儒学: (1)地方行政区划:府学、州学、县学; (2)按军队编制: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 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安抚司儒学;
2.专门学校:武学、医学、阴阳学
3.社学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
特点:
1、国子监有了许多新发展,如放松入学资格的限制、 创立监生历事制度等;
“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强调“知行合一”。 道德修养的方法: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 克治、贵于改过。
(四)论儿童教育
顺应儿童的性情;“歌诗”、“习礼”和“读 书;量力施教。
第十二讲 明朝的教育
一、明朝的文教政策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一)尊孔崇儒,表彰理学,大兴学校 明朝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 朱元璋:“人材以教导为先”,主要依靠学校培
养。
设国子学,后改名国子监;发布兴学令,各地普 遍设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明朝选拔人才制度:荐举和科举。
明建文、永乐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1、推荐程朱,删节《孟子》。
编撰《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的教材
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校议政。
国子监设“绳愆厅”;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
3、屡兴文字狱。 例:徐一夔:“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
1.国子监
(一)建立科举定式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会试:京城由礼部主持的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次 年二月,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等。会试中式者为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时间按为一天,考试内 容为时务策一道,字数一千字以上,规定不用八股文。结 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三名;二甲为赐进士出身; 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中外历史纲要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梳理明朝的对外关系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2.选择性必修1.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明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选必1第1课)1.2了解明朝张居正改革(选必1第4课)1.3了解中国古代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必1第5课)1.4了解明清王朝统治的法律与教化手段,并进行历史解释(选必1第8课)1.5梳理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选必1第11课)1.6了解明朝的赋税制度变化(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选必1第16课)1.7了解明清的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选必1第17课)2.1了解明清商业和集镇。

(选必2第10课)2.2认识明朝对海洋的探索,郑和下西洋与全球航路开辟的比较(选必2第12课)3.1了解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选必3第1、2课)【时空框架】【概念阐释】司礼监官署名,明置。

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

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掌印太监权势最大,其课题 第12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间单位主备审核次为秉笔太监。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或者年幼继位,代为皇帝叶比红”,执掌盖印,司礼监地位逐渐抬升,—定程度也在制约内阁权力,加强皇权专制,但明代的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卫所制度: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右军都督府)。

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

“土司”又称“土官”,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即世袭的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

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也先兵败被俘的事变。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任务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任务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习目标1.通过时间轴和地图,了解明朝建立、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感受明朝的强大与辉煌。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对比中西方的差距,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2.通过地理示意图了解明朝面临的边疆威胁与措施,并通过表格梳理明朝在处理北方、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不同举措,培养归纳整理历史线索的能力;对比分析明朝在处理不同地区的措施特点,认识明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体会古人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知道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认识明朝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站在世界史角度对比中西方的差距,认识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

课前学习任务1.浏览教材第四单元介绍及第12课内容2.阅读补充材料:(1)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郑和奉命七次出使海外的活动。

郑和是明成祖十分宠信的宦官,原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

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七次奉命率船队出海远航,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地区的30多个小国。

明人将海外诸国以婆罗洲(今文莱)为界分为两部分,以东称东洋,以西称西洋,郑和所到地区在当时都属于“西洋”的范围。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多时在200艘以上,其中长达44.4丈的大船有60余艘,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

随行人员有27000余人,包括官员、水手、军士、工匠、翻译、医生等各类专业人员。

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

所带军队很多,但主要是用于自卫,为和平贸易服务。

航海技术方面,郑和下西洋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大大领先。

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识记明、清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明朝的民族政策,海疆危机。

2、难点:明朝政治体制变化;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知识梳理】一、明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2、统一:1368年,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知识补充】为了巩固新生的王朝,朱元璋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遭到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燕王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

次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着手迁都,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二、明朝政治的变化(一)废除丞相1、废除原因:(1)直接原因:胡惟庸擅权(2)现实原因:废行省后相权扩大(3)历史原因:历代丞相权势过重(4)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的需要2、废除的影响:①政务繁忙,行政效率低,易决策失误;②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加强皇权。

【特别提示】明朝废除丞相以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还存在吗?为什么?仍然存在。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皇权与其处理政务的助手权力之间的矛盾。

明朝废除掉丞相之后,丞相就不复存在了,但是皇帝仍然需要处理政务的助手,例如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所以这一矛盾仍然存在。

【史料】材料1:明明初相权之重较元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是明初担任丞相的都是辅助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功臣,位高权重;二是明初规定中书省不仅直接统领六部,而且皇帝的诏旨也必须先通过中书省才能下达中央各部和地方,中央各部乃至地方上报皇帝的奏章也需先告知中书省才能上传;——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2:从胡惟庸被杀以后,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方便武器,凡是心怀怨望的,行动跋扈的,对皇家统治有危险性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陆续被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

新教材《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课件高中历史部编1

新教材《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ppt课件高中历史部编1
1.郑和下西洋
(2)过程 ①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
宦官郑和远航海外。 ②先后七次,访问了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注:上图为“【历史地图】郑和下西洋航线交互动画” 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动画。
三、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3)意义 积极:郑和的远航连通了从中国到非洲的航路,发展了与亚非国家的友 好关系,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郑和下西洋,不以获利为目的,耗资巨大,给明朝财政造成了沉 重负担。
三、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想一想】依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船队大规模的访问对那些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文明冲击。一时间,“愿比内郡依华风” “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之类的记载比比皆是。在这股“依华风”的热潮下,各国 纷纷的遣使来华。其中,国王亲自率团来访者就是四国八次。渤泥国王麻那惹加纳乃因病客死 中国,临终上表,愿“体魄托葬中华”,对中华礼仪文明倾慕之心,至死无悔。
课堂导入
教师也可使用“明朝的建立”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 明朝的建立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注:上图为视频“【课程引入】明朝的建立”截图,如需使用,请插入视频。
一、明朝的建立
1. “耐人寻味”的简历
姓名:朱元璋
姓名:脱欢铁木儿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学历:接受过良好的汉学教育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明成祖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②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此处应该用“锦上添花”。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注]①元八:隐于庐山,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②墙东:指隐居之地。③三径: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清朝入关及统治:介绍清朝入关的经过,以及清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剃发易服”、“摊丁入亩”、“文字狱”等。
4.历史人物:介绍明朝和清朝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朱元璋、康熙、乾隆等,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3.拓展延伸:布置与本章节相关的拓展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论文写作:以“明朝海禁政策对后世的影响”或“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的作用”为题,撰写一篇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8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意作业质量,做到字迹清晰,内容准确。
2.作业提交后,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学生需认真对待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4.作业完成后,学生可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学习效果。
5.设计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短剧、制作历史海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6.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点的辅导,对优秀生则提高要求,拓展他们的历史视野。
7.加强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惑,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论文、综述、讨论稿等。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章明朝的法律制度

第12章明朝的法律制度

3、迁徙刑是强迫罪犯全家迁往千里以外的刑 罚。
4、枷号刑是给罪犯带枷示众受辱的刑罚,枷
重15~25斤。
5、刺字刑是对于侵犯公私财产犯罪的附加刑。
6、廷杖大臣。武宗时,有146人受到廷杖, 11人被杖死。明世宗嘉靖3年的大礼仪之争, 杖责大臣134人,打死16人。
此外还有赎刑、族刑等酷刑。
二、刑罚制度的变化
1、加重了对谋反、谋大逆等重罪的处罚。对谋 反罪大逆,明律规定:“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 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 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 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 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 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 官。”
明初四篇《大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普及的法律 文献。朱元璋对四篇大诰非常重视,规定“一切 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 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 熟观为戒”。明初全国各类的学校都要以《大诰》 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科举考试也从中出题。洪 武后期,还在京师举行讲读《大诰》的比赛,人 数十九万人,皆“赐钞遣还。”
4、删定《问刑条例》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命令翰林院会同刑部编类颁行。洪武二十五 年,刑部请求更定律条与条例不同者,朱元璋以定律不可改,不从,
将条例当作权宜之法。明初的条例有《充军条例》、《抄箚条 例》等。明成祖时,禁止随意引用“榜文条例”,司法审判依据
《大明律》。到宪宗成化年间,下令“尽除所有条例”。 明孝宗时弘治13年,因《大明律》不敷应用,于是制定《问刑条例》
对于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除古器、钟鼎等异常之物。
明代的契约制度
1、对借贷契约的规定
明律《户律》增设了“违禁取利”的条款, 规定借贷利息不能超过“月利三分”,利 息最高不能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禁止 债权人强夺债务人的财产抵债,违者杖八 十。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X(时期)
太祖 成祖 宣宗 神宗
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
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 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批红:
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 字做批示。批红高于票拟。
2.废丞相,设内阁
2.3内阁的设立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 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 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 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行, 权力日渐加重。
庙号 英宗 宪宗 武宗 熹宗
四大权阉
年号
宦官
主管
正统
王振 司礼监
成化
汪直 锦衣卫
正德
刘瑾 司礼监
天启 魏忠贤 司礼监
4.明朝政治体制
废除宰相制度15年 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 道“……我朝罢相,设 五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 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 制),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3.清朝建立 (1)清朝建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 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1636年,皇太 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 占并迁都北京,逐渐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课堂检测
• 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 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 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
• A.皇帝权力受到了严重制约 B.内阁的权力已然失控
• C.中枢决策出现程式化机制 D.君相关系已渐趋紧张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新教材】统编版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一

⑶宋朝: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职权。 ⑷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
⑸明朝: 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 阶段。 ②明朝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 枢。
①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 有 事 请 殹 ( 也 ) , 必 以 书 , 毋 口 请 , 毋
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羁)请。
②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 ( 长 )、丞、尉。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③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命。
⑷文书行政:邮驿传书,保障皇帝和中央政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②经济、文化: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 诸(侯三朝 )于西天周子的,政曰治述体职制…—…—一宗不法朝制,则贬其爵;
—重—点史 :记秦《汉周到本明纪清》的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发展, 朝—廷—又 范向晔各《省后派汉出书巡·仲抚长、统巡列按传,》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
②结内合容 材:料a说、明分两封汉对时象期:中同枢姓机贵构族的、异异变姓,功分臣析或三旧公贵权族力。被削弱的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指出唐宋中枢行政体系的共同之 处,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明代的制度不是一个高明的制度,其关键在于它违背了自秦以来这种官僚帝 制的客观规律。这种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和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 官僚体制的有效性。宰相制是这种平衡和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废除宰相之后,势 必要寻求某种制度补偿性替代,但替代物毕竟不能起到原来宰相制的作用,所以 制度的惰性暴露得特别充分。

中国明清历史知识点

中国明清历史知识点

中国明清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期,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事件。

下面是有关中国明清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明朝的建立:明朝是由朱元璋创建的,他在1368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明朝的政权持续了277年,期间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皇帝,如明太祖、明成祖等。

2. 文化繁荣: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明成祖时期是明朝文化的黄金时期。

明成祖推行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对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末的四大文学家文化,分别是杨升庵、万历特辑、冯梦龙、萨都剌。

3. 探险和海外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进行大规模海外贸易和探险的时期之一。

明朝的郑和将军七下西洋,首次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外交联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和贸易范围。

明朝还颁布了禁海令,限制海外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后期的阻碍。

4. 科举制度:明朝坚持了科举制度的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实现社会流动性的机会,使得许多穷苦人家的子弟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进入官僚体系,得以改变命运。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廉洁度。

5. 长城的修建:明朝以来,明朝重修长城,以防御北方的蒙古人和其他异族的入侵。

明朝的长城从东北一直延伸到西北,成为中国防御工事的代表。

明朝也因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而陷入财政困境。

6. 清朝的建立:明朝在1644年被满洲人入侵,朱翊钧自杀后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他们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设立“士绅不重复世”等措施。

其统治期间,中国发生了康乾盛世。

7. 满洲人的八旗制度:清朝以满人为核心,实行了八旗制度。

八旗分为正、副旗,是清军的旗帜和根据地,也是清朝政权的首要标志。

八旗中主要的人物都是满洲贵族,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享有特权。

8. 郑成功: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是郑和的后代。

第十二讲 明朝法律制度

第十二讲 明朝法律制度

从《大明律》的内容看,它脱胎于唐 律,又不同于唐律。它总结了唐、宋以来, 特别是明朝建国三十处封建统治和司法镇 压的经验,增加和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 展、比《宋刑统》更加周密的封建法典。
朱元璋曾下诏“令子孙守之。群臣有 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因此 除明神宗万历十三年( 1585 )将《问刑条 例》附其后面而形成《大明律附例》外, 终明一代,《大明律》的律条通行无改。
明代还采取一些法外措施以惩治贪官 污吏。 一是在府、州、县及乡之里社立申明 亭,“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威”。 即使是犯罪后得到宽宥复职的官吏,也要 将其过失书写,张贴于家门口,如不悔改, 则依律治罪。
二是设“皮场庙”,悬“剥皮实草之 袋”。据《草木子》“明祖严于吏治,凡 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 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 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 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房,各悬一 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警心”。
《大诰》的体例模仿《尚书·大诰》 (是周公东征前对臣民的训诫)。编制大 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法制宣传,用 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树立善与恶、 曲与直的标准,劝诫人们安分守己,奉公 守法,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大诰》四编汇总了当时用严刑峻法 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兼有朱元璋的 “训导”,从而制定出新的法律规范。
朱元璋深知治吏在治国中的极其重要 性,也熟谙历史上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 的深刻道理。因此,他在治吏上坚言“故 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蠹害吾民者,罪之不 恕”。“胡党之狱”、“郭桓贪污 案”“蓝玉案”等足以说明重典治吏的思 想和决心。
(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 结合原则 朱元璋深知礼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 用。建国之初,就鼓吹“纪纳法度为治之 本”,“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 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治国重礼、礼法结合又是朱元璋一以贯之 的立法指导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0张PPT).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0张PPT).ppt

材料11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整个
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
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明朝史话》
材料12 明朝政府未能做好一个国家所应做的事……政府对蒙古、倭寇、 宦官和税收问题都束手无策……太祖因未能使制度像他希望的那样运转而 受挫,因而反过来全面使用他的专制权力。别的皇帝则把治国方面的琐事 交给官员或宦官去代理,结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材料: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 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 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地位:是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西方半个
(3)影响: 多世纪的世界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①积极:
连结为乱。政府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同时逐渐放松对民间海外贸易限制,沿海形势逐
渐稳定。材料表明当时
A.东南沿海的私商是倭寇主力
B.倭患隔断了中外商品贸易
C.政府失去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D.政策转变促成倭患的解决
隆庆开关
问题1:流寇是否全是日本人?
材料5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明史·日本传》
材料二:胡惟庸:明太祖时,为右丞相,在位期间,擅自决定官员的升 降(。2而)且直呈接给原皇因帝:的胡奏惟章庸要骄经横过擅他权的审查,凡是对他不利的,一律不 予上呈。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宰相制度的废除 2.措施 1380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 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内阁的设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导学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如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

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依托教材和学历案,自主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了解明朝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史实,初步构建明朝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明朝的制度变革及其带来的影响。

【历史解释】借助不同类型的史料,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明朝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史料研习,学会辨析和分析史料的类型和史料的价值,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家国情怀】认识明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感悟郑和航海的壮举以及戚继光、俞大猷等民族英雄抗击倭寇、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课前自主探究:1、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关于明朝的基本信息你所知道的有哪些”?2、阅读教材概括明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具体内容都有哪些?3、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明朝废丞相的原因?4、比较宰相制与明内阁制的异同5、内阁行使的是宰相权力吗?6、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及限制相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7、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实质和影响都有哪些?8、结合教材内容和史料分析东南沿海16世纪倭患严重的原因?对此情况明朝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结果如何?9、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觊觎中国领土和财富的不仅是倭寇,还有来自遥远欧洲的殖民者,大家知道有哪几个国家吗?10、大家知道了明朝时期海防的压力非常之大,不仅仅有倭寇的侵扰,还有来自西方殖民者的觊觎,那内陆边疆是否平静呢?请大家阅读这张地图和结合教材梳理明朝的内陆边疆有哪些隐患?11、明朝经略边疆措施的特点及影响?12、明朝是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建立统治的,而明朝的又是由满足建立的清朝所继承。

中政治思想史12章

中政治思想史12章

• 上述几者,说明他的学风是很严谨的,事实也 的确是这样,一部《日知录》,写了32年,言 之有物,根据充分,结论明确。这个书并不大, 包括一千零三十七个小专题,少的几十个字, 一般百字,几千字少见,有时一年内“仅得十 余条”。他很反对七凑八拼,说这就象投机商, 买些铜钱,再掺假掺杂,铸成粗劣的“新钱” 那样。 顾炎武开创的学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清人入 关,稳定了封建秩序,一些学者丢掉了顾炎武 为“当世之务”灵魂,入故低堆讨生活,不顾 天下兴亡,这就是清代汉学。
• ④反对压制舆论。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 发展,在士大夫中,出现了“清议”。 黄宗羲认为清议是“正风俗”的动力, 主张“天下之议论不可专一,而天下之 人名亦不可专一也”。他把学校看成是 “公其是非”的机关,这里的学校已具 有代议机关的某些性质。
三、经济思想
• 尽情攻击封建统治者对财富的无穷浪费 和超经济剥削,提出了“天下安富”、 “遂民之生,使其繁庶”的主张。 黄宗羲的思想是十分进步的思想,但认 为人类自私,则是错误的,应予指出。
• ③抨击宋明理学“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 之间”云:“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 无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 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 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 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 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 2、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批判 • 指出臣不过是君之爪牙,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 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 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今以四方 之劳忧,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 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 方之劳忧,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 芥之疾也。”
• ②抨击君主制的危害:“凡天下之无地 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 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 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 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 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 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这种反君主的态度,是非 常革命的。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朱棣以为家奴可靠,称帝后,不 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 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还设立东厂 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 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 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 缉拿臣民,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明彩塑太监像
• 明初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念书,但从宣宗开始宦官 可以做皇子陪读,宦官干政又有了文化上的条件。
• 简要言之:自行一条鞭法后,田地的负担 全国一般地提高起来,这因为田地至少要 多承受一部分役的负担的原故。
• 前提是清查土地和人口,田赋和役银按地 亩分担,土地多其分担越多。
一条鞭法,顾名思义就是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
• 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 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 收;
宦官机构及其权力
明中后期票拟、批红权力运 行示意图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上奏

票拟↓


内阁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执行
批红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 司礼监 → 内阁
帝 不
上奏
票拟
批红
执行
理 政

3、四大权阉
五、张居正改革
1、整顿吏治,创考成法。
2、培养人才、整顿学校。
3、经济改革。 A、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抑制大工程。 B、强化边镇钱粮与屯田的管理。 C、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管理能力,整理赋税簿册。 D、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 4、重用潘季驯, 治黄河水患 。 5、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 。
• 1、一条鞭法以前明代的赋役制度 • 2、一条鞭法 • 3、两税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明朝政治史之永乐盛世

明朝政治史之永乐盛世

明朝政治史之永乐盛世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404 字体大小: 【小】【中】【大】永乐盛世(一)靖难之役朱元璋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和无情的大规模屠杀,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统治和防范北元势力,他于洪武三年、十一年、二十四年先后三次把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封为亲王(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其中长子标立为太子;第九子、二十六子死;第二十子未至封国;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子五人因年幼至永乐六年始就藩),并陆续派置到全国各地。

秦王朱樉,镇西安;晋王朱?,镇太原;燕王朱棣,镇北平;周王朱橚,镇开封;楚王朱桢,镇武昌;齐王朱榑,镇青州;潭王朱梓,镇长沙;鲁王朱檀,镇兖州;蜀王朱椿,镇成都;湘王朱柏,镇荆州;伐王朱桂,镇大同;肃王朱模,镇甘州;辽王朱植,镇广宁;庆王朱■,镇宁夏;宁王朱权,镇大宁;岷王朱楩,镇云南;谷王朱橞,镇宣府。

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极高,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同时,每个王府都设有护卫亲军,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达19000人。

尤其是沿边诸王,因负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任务,地位尤高,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国皆边虏,岁令训将练兵,有事皆得提兵专制,便防御①。

初,太祖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

②其中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曾多次受命带兵出塞征战,负责筑城、屯田等事,军中大将均受其节制。

朱元璋对之寄以重命,特许其小事立断,军务大者始以闻③。

至洪武末年,朱棣已有重兵十万,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④蒙古兀良哈三卫骑兵皆归其统辖,势力急剧膨胀。

对分封藩王的弊端,明朝中央很早就有人认识到。

洪武九年,翰林院训导叶伯巨即以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教训提醒朱元璋,要他注意分封逾制,祸患立生的危险,建议愿及诸王未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里,⑤但遭到朱元璋的压制。

B12

B12

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 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 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 多仿之· · · · · ·甚至胡、蓝之狱,诛 戮功臣,亦仿俎醢韩、彭之例, 此则学之而过甚者矣。
——《明祖行事多仿汉高》
《逆臣录》五卷, 收录蓝狱中近千 人供词。
明祖籍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 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 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 · · · ·胡 党既诛,犹以为未尽,则二十六 年又兴蓝党之狱,于是诸功臣宿 将殆尽· · · · · ·胡狱有《昭示奸党 录》,族诛至三万余人;蓝狱有 《逆臣录》,诛至万五千人。
靖难之役
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抵 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大的 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战,势 力最强。 1398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着手削弱诸王权力。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 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朱棣称 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第十二讲 明朝的建立与开创期政治
一二三Fra bibliotek朱元璋与明朝的建立 专制主义的强化 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
元末起义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 如何!黄溥《闲中今古录》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草木子》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 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 钞,何曽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 怜!《辍耕录》卷23《醉太平小令》 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 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辍耕录》卷27《扶箕 诗》

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 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 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膓。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 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 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已 而既归,仍复业于于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颍,次及鳯阳之 南厢。未几陷城,深髙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 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 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默 祷以阴阳。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 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 ——《皇陵碑》

九年级上册历史13-19课知识体系

九年级上册历史13-19课知识体系

九年级上册历史13-19课知识体系在九年级上册历史学习中,13-19课的内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体系。

这些课程涵盖了从明清时代到现代社会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按照课程顺序,以整洁美观的排版和通顺的语句,详细讲述九年级上册历史13-19课的知识内容。

第13课:明清王朝的建立和发展明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继续到明成祖朱棣,经历了多次鼎盛和衰落。

我们将通过了解明代统治者的治理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逐步了解明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第14课:清朝的建立与盛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

我们将学习清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清朝盛世时期的典型代表性人物和事件,如康乾盛世和乾隆盛世。

第15课:世界的开端: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们将了解到欧洲为什么要进行大航海,有哪些国家参与了这一时期的探险和殖民活动。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明朝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以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

第16课:资本主义经济的诞生与拓展资本主义经济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我们将重点学习资本主义经济的起源和发展。

其中包括英国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特点,以及西方国家对亚洲的殖民扩张。

第17课: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我们将学习晚清的政治改革尝试和失败,以及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近代中国社会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18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我们将学习中国社会变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特别是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农村改革、女权运动等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内容。

第19课:二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二战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