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试题库(含答案)作者:董少华目录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3)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0)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30)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38)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40)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课程(博比特观点)2.学术中心课程3.观念4.统觉5.经验课程6.作业(杜威)7.教学二、填空题1.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3.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
4. 被誉为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
5. 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6.在1924年的《》中,博比特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10大领域。
7.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8.1934年,泰勒出版了《》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9.1949年,泰勒出版了《》一书,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10.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和。
11.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即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13.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了《》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四章
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课程选择基本取向的是()。
A.学科知识B.当代社会生活经验C.学科专家的建议D.学习者的经验【解析】C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即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故选项C正确。
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B.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解析】C历史上凡倡导经验课程的课程理论流派大都是把学习者的经验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或重要地位。
如18世纪法国卢梭所倡导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20世纪上半叶杜威所倡导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流行的“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
故选项C正确。
3.充分体现教育的民主性追求的教学方法是()。
A.提示型教学方法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C.探究型教学方法D.自主型教学方法【解析】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之一就在于,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
故选项B正确。
4.“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黑格尔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苏格拉底【解析】D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他早在2400年以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
故选项D正确。
5.在自主型教学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A.教师的指导B.学生的互助C.学生的自我活动D.课题的研究【解析】C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框架
《课程与教学论》内容框架信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10级王俊10420114001一、课程与教学论概念(一)课程的涵义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有确保国家地方和学校一定的教育水准,为国民提供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机会的功能。
在现代世界,一个国家对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全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检查、考核和评价制度,就很难保证学校教育的基本质量,确保公民基本素质的普遍提高。
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课程标准的层级分为三种形式:即国家统一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标准和学校课程标准。
各国因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其标准形式具有一定差异。
1.课程的三种涵义(1)课程作为学科(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二)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
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斯腾豪斯从一个课程设计者的视角对“泰勒原理”进行了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与批判,客观地指出了其贡献于局限。
在此基础上,斯腾豪斯建立起其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1.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2.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建立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3.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建立在人本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三、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探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与问题2.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是——20世纪初。
3.一般认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美国著名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
4.1923年,美国另一著名学者查特斯出版了〈课程编制〉一书,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5.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
6.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的发展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他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指定。
总之,他的课程开发就是一种“课程工程”或“教育工程”,他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这样,课程开发者以及教师自然就成为“教育工程师”。
7.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他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顺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他们。
课程与教学论(四)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是: 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 这是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 整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本质 (一)方法是指向于特定目标、受特定内
容所制约的有结构的规则体系。 (二)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
实现整合: 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还要探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2、科学,艺术和道德具有等价性 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 有内在统一性
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科学与技术是主导和依附的关系。二元对立和 机械联合 20世纪中叶后,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二者是对等和融合的关系 技术成为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谋 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选择 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 生活的关系问题。
1、被动适应论 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
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所以,学校课程应当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为 根本宗旨。 。
2、主动适应论 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 引导新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更快地适
应中学生活,更多地拥有积极、乐观、充实、愉快的中学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设计“走进中学” 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 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 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 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价值观必然要求以学习 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 科知识和社会生活,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选择取向。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章节题库(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圣才出品】
第4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单项选择题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教师的指导就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过分干预与控制B.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C.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以人的自主性人格的发展为核心,所以非常强调提示型教学方法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经验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非常强调自主型教学方法【答案】B【解析】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
真正的教学对话是主体间平等、真实的对话,应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关联起来,把学生的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
二、简答题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些基本取向?答: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学科知识。
指学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科学、技术、艺术、道德等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活动方法。
(2)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学校课程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选择、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3)学习者的经验。
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和开发者,其个人知识和经验是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
2.简述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答:科学、艺术、道德是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彼此间存在差异,但在课程选择中在承认彼此间差异的同时,应自觉将这些领域整合起来。
(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科学不过是人们对世界之意义的一种表征方式。
(2)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
不能厚此薄彼、彼此替代。
(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3.简述人类自从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科学与技术之关系的沿革已经历了哪两个历史阶段?答: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1)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
在这个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2)开始于20世纪中叶以后,对应于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第一节“语文课程内容”及相关概念一、概念辨析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一向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研制体制。
这种体制很大程度上将课程与教材两个不同的层面(范围)重叠起来,客观上造成了课程与教材层面、教材与教学层面不同问题的混淆。
拿语文科来说,既定的教学大纲与既定的教材几乎可合二为一,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语文教材(教科书)的权威实际上又要超过教学大纲——不备有“语文教学大纲”的学校、没读过“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师,不在少数;而教学则必须“以本为本”。
这样,几乎所有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都堆积到了语文教材研制或编写的层面,语文教材编写,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的职责。
语文教材的研制或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与体例,很大程度上,被不无夸张地误认为就是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制定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规律”。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
“语文教材内容”,长期以来,人们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课程内容”,或者将它混同于“语文教学内容”,甚至混网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内容”。
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或称课程要素)就是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特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回答“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评价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评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
课程计划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A.课程评价 B。
课程实施 C。
课程目标 D。
课程编制答案:B2。
哪一个不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A.创生取向 B。
相互适应取向 C。
价值取向 D.忠实取向答案:C3。
( )把课程变革视为从制定课程计划到实施计划、从计划的制定者到实施者之间单向的线性过程A.创生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价值取向D.忠实取向答案:D4。
认为“当实践者采用一项课程变革计划之后,他在实施过程中总是试图对既定方案加以改变,以适合自身的目的”的课程取向是A。
创生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价值取向 D.忠实取向答案:B5。
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
创生取向 B。
相互适应取向 C.价值取向 D.忠实取向答案:A6.关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如下说法:①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主要包括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态度及学校和社区的文化等;②校长是成功的课程变革与实施的主要保证人;③学生对课程实施不起任何作用;④课程计划应该原封不动地执行;⑤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需要交流与互动;⑥重“管”而不重“理”的机制常常会使教师的创造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⑦课程资源就是课本;⑧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所以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也在教师”。
其中,全部正确的是A。
①②⑤⑥ B。
①③⑤⑦ C.②③⑥⑧ D。
②③⑤⑦答案:A7。
课程实施的主体除了教师、学校管理者外,( )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A。
家长 B.学科专家 C。
督导 D。
学生答案:D8.依据课程评价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 )和终结性评价。
A。
他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自我评价 D。
互评价答案:B9.关于课程评价有如下说法:①他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最主要方面;②他评价与自我评价是依据评价标准不同进行的分类;③相对性评价的标准常常以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基点;④绝对性评价容易造成“矮子里面拔将军”或“强中更有强中手”的局面;⑤个体内差异评价不容易确定评价对象的真实水平;⑥形成性评价很重视区分等级;⑦诊断性评价的作用是确定造成所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⑧终结性评价十分关注学习的过程。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四章
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一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下是课程选择的涵义:领会:课程选择的涵义;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生活经验及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取向:(一)领会1.怎样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学科内容,首先需要对以下几对关系作出取舍:(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体系要求,又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在课程选择中承认并尊重科学、艺术、道德等领域彼此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应自觉将这些领域整合起来。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是连续的、有机统一的。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关系;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二)综合应用:分析我国现行学科课程内容并提出改进思路。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取向:(一)领会1.怎样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1)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2)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不断改造这社会生活。
(3)超越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
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评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二)综合应用:运用“超越论”选择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
以下是“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取向:(一)领会: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需要确立以下观念: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的经验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个体差异的过程;2.学习者是课程开发者;3.学习者是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者;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
第四章1.课程开发:指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评价并管理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要求。
作为一个整体过程,课程开发即包括了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活动,还包括了建立在反馈之上的修正、完善和再检验活动。
2.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一)泰勒的“目标模式”(缺点:目标本身很难评估,此模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目标模式:指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组织规划和具体开展课程的开发活动。
(1)泰勒关于课程开发提出了四个经典问题:1.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1.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1.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1.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这些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2.1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首要解决问题)泰勒提出了确定目标的技术理论即“三个来源和两把筛子”三个来源:即教育目标的来源,有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把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a.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第一把筛子,它可用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社会价值的目标。
然后舍弃掉毫不相干的。
b.学习心理学是第二把筛子,它用来判别学校有可能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将不适宜于特定年龄阶段学生掌握的目标、太具体或太一般化的目标以及与学习心理学相冲突的目标都统统剔除。
泰勒创立了能够有效地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标。
它将每一个教育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即学生应当达到的行为以及运用这种行为的领域或内容。
2.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选择)泰勒所指的适当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仅是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涵盖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技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3组织学习经验(内容组织编排)组织学习经验,是完成将学习经验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排序。
需处理好纵向(例:三四年级的语文)和横向(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组织关系,应恪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体性原则。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提交处(权重20%,需辅导教师评阅)考核发布时间:学生预完成本课程文字教材之后,具体时间是每学期开学后第一周的星期二。
考核完成时间:每学期的第六周的星期二。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研究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研究计划中学到什么?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
考核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1.研究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
(30分)2.研究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研究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30分)3.研究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研究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研究小结。
(40分)评分: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上传的研究计划初稿和点窜意见、本阶段研究小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要求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本课程的研究任务,发现自己研究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能够与同学讨论交流研究的任务与条件,具有学好本课程的坚决信心。
评分说明:1.按本方案评定本次成绩后,责任教师可视学生在本阶段研究表现实际情况加减2分。
2.考务处告诉使用“纸考”,是指由责任教师打印本方案再回收纸质报告。
鉴于疫情方便统一实行,各地可尽可能使用网络来完成考核。
参考答案:《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计划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与讲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海内外课程与讲授论研究的动态与趋势,能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学课程与讲授中的问题。
进步学员课程与讲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小学教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测量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
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 1毫升的实际意义。 7.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 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8. 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5)。
观察对几何模型的操作演示
圆 的 面 积
r
高
底 C÷2
02
测量
二、教学建议
二、教学建议
度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它是 “图形与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度量主要分为三 个部分:一是对度量单位及统一性意义的理解;二是关 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问题;三是对于估测的感受 和简单应用。
二、教学建议
1、使小学生经历、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所在; 2、对长度、面积、体积等的度量 3、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估测意识 4、在图形的测量中感悟数学思想 5、在图形的度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 年 级 下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计给定简单 图形的面积。
三 年 级 下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计给定简单 图形的面积。
三 年 级 下
测量——第二学段
1. 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 45°、60°、90°角。
三 年 级 上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厘米2、分米2、米2)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选择 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 生活的关系问题。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1、被动适应论 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
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所以,学校课程应当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为 根本宗旨。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选择学习者的经验需要确立以下基本观念: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
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三种课程选择取向的关系 学习者的经验只有被塑造为学科知识水平或适合了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庄子:其知也无涯,其生也有涯 学科知识的选择是课程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两种极端情况:第一个是把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直接等同,将学术领域
的学科知识直接搬入中小学课堂中。第二个是以“可接受性原则”为借口, 对学科知识进行任意裁剪,导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不复存在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精品课件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 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 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课程要素有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等。
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首次明 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 (一)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 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 识的人有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20世纪 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者。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才是理想的;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 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 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 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这种课程 价值观必然要求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 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 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选择取向。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3、超越论 超越论认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 之后,学校课程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 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经验, 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构建出 新的社会经验。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从“被动适应论”到“主动适应论”再发展到“超 越论”的历程,即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性不断受到尊重,学 校课程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
处理二者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又要尊重儿童心理 发展的内在要求。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9世纪上半叶至今,科学技术全面支配了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领域。哲 学领域中的“科学本位”。技术理性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孔德的“实证等级论”,科学分类体系是课程分科的基本依据。 在课程选择中,科学的价值被强化,也是科学,艺术和道德日益分离的 过程。 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向艺术渗透。艺术异化了,变成了寻找“规律性 的”,不再是陶冶人的性情,审美情趣和体验。而仅仅是一些知识,技能。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
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及相应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
课程理论,杜威的“进步教育论”及相应的经验自然主义 经验课程理论,都把学习者的经验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地 位。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实现整合: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还要探讨,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科学,艺术和道德具有等价性 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具有内在统一性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科学与技术是主导和依附的关系。二元对立和 机械联合 20世纪中叶后,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二者是对等和融合的关系 技术成为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谋 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 (一)确定课程价值观 (二)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 (三)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四)确定课程内容。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以初中课程《思想品德》为例 1、确定课程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以初中学生初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来建构课程体系, 通过切近于初中学生生活的主题与形式来引领学生 生活,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 。 学科知识可以分为 概念原理的知识:经过探究过程获得的基本结论 过程方法的知识: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知识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课程论发展史上,学术中心课程将二者实现了融合。 学科结构的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被动适应论观点的代表是博比特与查特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品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2、主动适应论 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
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 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主动适应论的代表是杜威。典型的主动适应论包 括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