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信息集散地。
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情绪,与他人交流观点。
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因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够而受其影响,故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文以“大学生网络舆情”为切入点,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探寻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提出对策建议。
标签: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及特点
2015年,中国网民已多达6.49亿,大学生是其主要力量,也是网络舆情的主力军。
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某些社会事件、言论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称。
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对各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身影,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从网上购物、交友、找工作到思想交流和闲置物品交换,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影响,从而不理智的对待一些问题。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现以90后为主,他们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一些90后的特质:总体上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目标明确、乐于发现接受新事物……。
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中:
1.自发性与互动性。
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爆发之后,便会有众多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通过各类平台直接发表,其他人也会纷纷浏览并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2.相似性。
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似以及所处群体的相似性使大学生群体对事件的看法趋于相似。
3.广泛性与匿名性。
各类事件一经网络发布,立刻就会获得巨大的点击数量以及转载和匿名跟帖评论,并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
4.情绪化。
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的事件爆发之后,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时会带有主观情绪甚至冲动情绪,这些言论又会影响其他人,引导他们的言论向此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上述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积极舆情与不良舆情两个方向。
积极的网络舆情很好理解,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某个事件,客观理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会促进事件的发展或者提供建议观点促进事件的解决。
不良网络舆情,虽同样是发表对于事件的观点看法,但是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一些激烈煽动性言论和攻击他人的辱骂性词汇。
很多时候,网络舆情会同时朝这两个方向发展。
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红极一时的“最萌身高差情侣”分手事件。
这一事件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对情侣分手,但是由这一事件造成的后续网络舆情的发展却大大超乎意料。
事件的两个主要当事人都是在新浪微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知名用户,都是大学生。
事件起源于这对情侣中男生发表的一条用词欠妥的分手微博,后来这条微博有了数量众多的转发与评论,评论中有表示遗憾劝阻的,这些言论促进着网络舆情向着正常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谩骂诋毁的评论,这类评论用词难听,对该男生进行人身攻击,持续很久,并影响到该男生及其周围朋友的生活。
网络世界中类似的事件有很多,上述事件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仅仅是对于某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参与事件的讨论,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与他人交换意见还可锻炼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但是如果利用社交平台的匿名特点而肆无忌惮的发表诋毁谩骂他人的言论,就不应该了。
这些言论除了有损当事人的形象,还会对看到的其他人造成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其中,敏感煽动性网络舆情易引起大学生群体躁动。
大学生往往对以下几类信息较为敏感,一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校园内的消息;二是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时政问题,还有就是涉及一些明星绯闻的消息。
想想钓鱼岛事件出现后的游行活动,火遍网络的“周一见”,这些舆情事件中都出现了一些活跃的账号,他们把对事件的评论引向某个方向。
这些账号的评论勾起人们心底的某种情绪,鼓动目的明显,使得评论中骂声一片,将事件推向异化的高潮。
这样的言论所引起的躁动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更甚者会引导大学生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
三、不良网络舆情的成因
1.网络言论管理存在缺陷,大学生情绪缺乏引导
目前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管理还较不完善,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淫秽信息,就会拥有较大的言论自由。
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吸引别人注意,满足自我虚荣心,而发表一些不实或者攻击性言论。
大学生在不稳定的情绪之下还容易发表一些攻击、诋毁性的言论,给自己、学校或是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比如会有一些学生在网上发布信息抹黑学校,最后不仅学校名誉受损,自己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2.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道德规范意识不强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往往随心所欲地发表意
见,甚至与道德标准不符也无所谓。
大学生由于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形,判别能力有限,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容易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如发布不实信息、不雅照片、做黑客攻击网站等。
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存在缺陷,他们掌握着计算机、网络知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在网络世界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守则。
3.网络监管技术不够成熟
近年来,不良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正是互联网监管技术的不成熟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
试想如果互联网的监管技术足够发达,网络监管者能够及时察觉,进而通过IP地址,拦截、封锁这些恶性消息,这类事件发生的几率还会这么大吗?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面对大学生负面网络舆情,我们要科学理性的面对,要“防患于未然”。
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首先要注意方向性,将躁动偏激的情绪引导到客观理智上来;其次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和谐的观点意见,用科学的方法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最后是参与性,引导大学生更健康的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让他们在参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1.构建正能量信息发布平台
健康的信息发布平台有利于正能量信息在大学生群体甚至全社会传播。
在建设网站时要注意:首先,网站发布的信息要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如发布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信息资料、校园生活的消息、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大学生关注的新闻;其次,具体消息的选择、发布一定要不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初衷,通过发布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培养引导“活跃账号”
除了网站以外,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中的活跃账号也很值得注意,这些账号的所有者在网络世界中被称为“大神”,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活跃账号的一句话就会左右舆论的发展方向,所以培养一些积极的网络活跃账号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些账号主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还有在平时发布一些正能量消息,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大学生意见诉求表达机制,加强情绪引导
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诉求,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的不完善。
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关的校园环境、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
如果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们
就会寻求别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
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利益诉求部门,设立诉求信箱等,来建立与大学生沟通的正式渠道。
也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等学生组织了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避免大学生群体因诉求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4.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不良舆情不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
要杜绝此类舆情,必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应增加关于网络道德素养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并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使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深入大学生的心里。
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进而提高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杜绝不良网络行为。
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通过讲座、辩论会、宣传画报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5.加强网络监管和引导
加强不良网络舆情预防能力,必须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监管系统。
在校园网络出现不良舆情产生的预兆时,通过管理员封锁恶意用户账号,使用对其禁言等方式及时处置,阻止不良舆情进一步扩散。
一旦不良舆情爆发,要通过新闻发言人等制度,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确保大学生的知情权,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拓展了大学生的信息量,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影响社会健康发展。
所以,既要以技术创新促进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注与引导,通过社会各界与高校的合作,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采取必要措施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将其培养成社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唐涛.移动互联网舆情新特征、新挑战与对策〔J〕.情报杂志,2014,(03).
〔2〕钟名扬;鲁雷.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