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以人性理论为基础对人的全面认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孔子、孟子、 荀子、老子、

庄子和韩非等思想家,都有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对现今的人力资源管理实 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说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只是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语•阳货》)美国汉学家黄仁宇先生认为,孔子倾向于性恶论。但是,孔子在“畏于匡”时, 曾说过“天生德于予,匡人其如予何!”神圣的上天所给予他的德,

当然不可能是不良之德。 这种“天生之德”是不是近于善呢 ?还有,孔子一贯主张“忠恕”之道, “忠”为尽己为人之

谓;“恕”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实行“忠恕”之道的前提,必须是主体本身的心情 要端正,否则,只能导致恶而不可能导致善, 孔子提倡恕道,说明对人心的善良是有信心的。 另外,孔子强调德治的基本前提是以人性近善为出发点的,这也是中国儒家的基本出发点。

孔子没有直接说出人性本善本恶,但他非常强调后天的“习”

。正式探讨孔子人性假说,其

重点在于“习”。它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有着借鉴作用。

孔子所说的“习”是指后天的成长环境和道德实践。 不同的“习”会塑造不同的人。 关 于怎样“成人”问题,孔子认为“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 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是针对不同人的成长环境和道德实践来说的。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 不同“习”即企业管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素质的员工。 一般来说,

管理原则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每个公司制定规章、程序、工作进度、 安全标准和职务说明书, 所有这些都隐含着假定人的本质或善或恶。

人力资源模式对人性假 定是近善的,即对工作并不是天生就厌恶的,

人们要求对自己参加拟订的目标作出贡献, 绝 大多数人能运用更多的创造力、 责任、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求。因此,管理者的基本任务是设法利用未开发的人力资源, 中工作

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竭力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性善论”人性说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人性学说。

道德、仁政学说以及成人理论的基础。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人皆有“四善端”。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之心。他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 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一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公孙丑上》)这是为什么?孟子认为:“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 心,非人

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按照孟子的理解,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所以为人 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而这“四心”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善的道德属性来源人 性本身,只不过这“四心”仅是善“端” ,还未全部展开或扩充。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

之心是义之端,辞让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 “端”即始端,孟子将这四端比喻

为“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公孙丑上》)“四心”若火之始燃,泉水之始流,

“四心” 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论

超过了他们现在所任工作的要

必须创造出一种环境,使在其 性善论的人性论是孟子伦理

人的善端是先天的,不是外铄的。孟子认为,人的四个善端,即道德心理并不是后天所

具有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他在《告子上》又强调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矣。故日

:‘求则得 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 孟子认为人性为善这是共同本性,

人性是平等的,道德也是平等的, 这种人性的假设应 该是有积极意义的。激励,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愿望的意愿, 所有这些都现存于人们的身上, 而不是管理部门赋予的。 管理部门的责任在于使人们有可能

认识到并自己去发展人的这些特征。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对自我能力或潜力的开发,是 一个连续的开发过程,在这个开发过程中,关键在于开发一个自强不息的为善素质。

(三)“性伪之分”的人生说

荀子主张“性恶”,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性伪之分”。 所谓“性伪之分”,首先是“性”,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 这就是

说,生来就是这样的叫做性, 性是有阴阳相结合的气所生, 主观精神同外界事物相接 触产生一种感应,不经过人为而具有的自然本能叫做性。所以,荀子又说: “凡性者,天之

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性恶》)性是自然的(“天”) 所赋予的。其次是“伪”,荀子说: “可学而成,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又说: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 过学习、思想、积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而形成的,叫做人为,即“伪” 懂得“子

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 (《性恶》),“文理隆盛”(《礼论》 礼义文理是社会的产物,根本不存在天赋的道德观念。

荀子在“性伪之分”的基础上,指出人性“好利恶害”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

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所同也”。(《荣 辱》)而“好利恶害”是人的自然属性,他明确指出:“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 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性

恶》)荀子“好利恶害”的自然属性就是人之性恶的明证。

荀子在《礼论》中指出:礼起于何也 ?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 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

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是怎样起源 的呢?人生本就有欲望要求,即有好利恶害的要求。有欲望得不到,就不能不追求,欲求要 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争就乱,乱就不可收拾。

荀子的性恶论及其“隆礼”思想由来的见解, 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 可借鉴 的价值。在用人的过程中,是可以借鉴的:人是社会的人,不同层次的员工会有不同的欲望, 如何满足这些欲望,调动其主动性,这里有个“度”的问题, 也就是有一个等级的满足程度 问题;人都有对权利的欲望和渴求, 这是人之天性。上级对下级合理授权, 是成功地用好人

的内容之一;授权应该有个限度,可以把权利与责任联系起来,也可以在授权的同时集权, 无论以何种方式授权,都不要超过“度”

。适时适当地授权于下属,既能满足人对权利的欲 望,又能调动人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四)“见素抱朴”的人性说

在人性问题上,老子主张复归于璞, 这是与他崇尚的“自然”、

“无为”的逻辑相吻合

谓之伪。”(《性恶》)

《正名》)这是说,经 。比如,人学习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