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播音主持的论文有关播音主持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播音主持的论文有关播音主持的论文
“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学研产合作”在大学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但应用
于艺术教育领域还不成熟,尤其在结合了独立学院教育特色的背景下,其方法与价值更值得探讨与摸索。本文立足于播音主持专业,以全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本科培养方式为研究案例,结合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和地域特色,提出“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设想。
关键词: “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播音主持专业应用设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科研、生产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一体化”到“分离”再到“现代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自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产生独立的高校教育活动,到18世纪末,教育的职能只有一个,即传授知识。直到19世纪末,一直沿袭只培养“纯理性的人”的教育观念。学生缺乏实践训练,造成知识和能力上有严重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学研产结合的教学模式起初也是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呼吁下产生的。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的思想,把高校的职能发展到三个,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从此大学才逐步走出“象牙之塔”,开始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兴办之初便确立了让学生“走进校园是为了
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教育使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立足于三亚、瞄准
全球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走特色化道路,在使毕业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加强全方
位的素质培养。作为全球教育的广泛共识,学研产合作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灵活、随性的独立学院,在应用学科的建设上可以由此寻求创新发展的路径。本文仅针对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在我院目前仅针对播音主持专业),提出“学研产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设想。
一、“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
(一)普遍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研产合作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对策促使学研产的结合,积极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之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 根据不同的观点,学研产合作的概念也不同,大概分为三种。
1.学研产合作是产业界与学界之间的教育活动。
2.学研产合作是产业界与学界之间的研究活动。
3.从广义的角度认为学研产合作是学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教育和
研究的协力活动。[2]
本文所说的“学研产合作”概念是基于“教育为本”的角度定
义的,所谓学研产合作培养模式,就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生产、教育、科研主体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将生产、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为大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
行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它们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并且共担风险,合理分配利益。
(二)“学研产合作”的专业化理解
站在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的角度,我们对“学研产合作”应该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深度理解。归结起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研产合作”模式,即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广播电视人才,将专业教学、研究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教学、研究、生产融为一体,在学研过程中实现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做出可以在市场流通的具有经济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一方面产出大学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知识实现可见的物质循环。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学研产合作”。它是学研产初体模式在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领域的延伸,是最符合该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的精辟阐述。
二、播音主持专业发展概述
(一)学科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隶属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由于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性,它具有跨中国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其他学科的特点,其前身是播音专业。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媒体传播人才。他们应当精通广播电视编播业务,掌握节目主持技能和继续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文艺素质,不仅是与技
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能利用创意思维和
语言形态,创造和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样式的创新型人才。
(二)学科特征
1.综合性强,适合复合式人才发展。
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各种艺术样式。在当今广播电视行业部门中,存在着不少来自不同艺术方向的人才,他们具备
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将其发挥在广播电视产品的制作生产当中。现代传媒业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专业人才,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作出调整,建立一个厚
基础、宽口径、高效率的现代教学体系,由原来的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综合教育转变;由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转变到技能训练与学理教
育并重;由原来的文科廉价教育,向现在的高投入教育转变,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与时俱进,与现实媒介结合紧密。
传媒业的新发展给每一个媒体工作者带来巨大挑战,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改变观念,对自身重新定位。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杨飚说过:“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这虽然是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纵观整个传媒人才的培养,其实存在同样的问题。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出拥有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的传媒人才,才能有力地
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
3.未来难料,随时面临新技术的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使信息传播的范围空前扩大,速度极大提高,数量成几何倍数增多,传输成本
逐步降低,信息实现自由流通和世界共享。世界传媒技术不断革新和变动,几乎每年都会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这种变动无法预料,教学内容永远都在接受这些变化的挑战,也促使教学内容不断地跟进传媒发展的步伐。
4.偏重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常识同样重要。
艺术创作实践是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体系的重要成长点之一。学科的成长点,不仅是学科产生的源泉,而且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前途。如何全面而又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牢牢扎根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是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学研产合作最重要的问题。
三、以“研”促“产”,“学研产”的实践实施
在以往的研究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且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以美国为例,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包括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3]英国模式中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使之通过与高等教育合作提高经济竞争力;[4]“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