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重的六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重的六个方面
该学习过程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远程教育。两天的学习时间,共有五位专家做了五场精彩的演讲。所讲解的内容概括起来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品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一定辐射推广作用的优秀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发布、共享、应用、评价等环节,系统意识、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过程意识、发展意识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发布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
精品课程满足的条件——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教学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及分值分布如
根据精品课程评价标准,课程建设重点主要有:
1、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应是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课程管理能力、在全国同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授来担当,并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换为教学优势。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培养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作为梯队。组建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要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
2、教学内容
认真研究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考虑课程体系的衔接,做到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科学性,很好地处理经典与现代、新与旧的关系;
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践动态,更新并充实应用案例的内容;
实验课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关系处理得当,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重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实践教学、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信息化。
4、教材建设
采用能反映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该课程教学特色的优秀教材;注意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同类型优秀教材的成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
5、教学条件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对包含实验教学内容的课程,学校须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形式和内容改革,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为本科生参与与课程有关的科研活动提供条件;网络教学资源:运行良好的课程网站。
6、教学管理
课程所在学校须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指导创建精品课程。
二、国家精品课程发展现状
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教育部高教司,2003)。其目标是从2003到2007年的5年内建设评审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省市各自规划建设200—500门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根据学校特色规划建设各学科的精品课程,以形成总数达数千门,覆盖所有学科领域,面向本科、研究生、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
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项目实施5年来已经形成“国家—省市—学校”三级连动的局面,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各高校和省市,均建立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精品课程资源。国家精品课程项目2003年度评审发布国家级精品课程151门,2004年度300门,2005年度314门,2006年度374门,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660门(这是我国首次将精品课程分类公布,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411门,高职高专课程172门、网络教育课程4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28门)。2003-2007年已经批准国家精品课程1798门(普通本科课程1275门、高职高专课程414门、网络课程49门、军队(含武警)课程60门),并由此累计带动起省级精品课程超过6400门。目前已经有172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向社会大众开放共享,覆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电子信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33个一级学科。
三、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流程及申报过程应注意事项
(一)评审过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程序主要有网评和会议终审。网上初评确定入选的80%,会议终审确定20%(一般是2选1)。
(二)评审原则
1.网评按二级学科分组,做到小同行评议:专家人数多;
2.分类指导:同组中保证地方院校打分排名第1的课程进入,重点审议占1/2;
3.优先鼓励不同种的课程入选:入选较多的同名课程要避开;
4.保护小学科:不缺门;
5.形成优质资源库和国家精品课程体系。
(三)申报过程中注意事项
1、申请表
要注意前后呼应,如特色内容要在前面有反应,甚至直接点明。
要注意言之有物,如课程在国内地位要明确说明。
要注意佐证材料,通过第3方信息予以说明。
2、教学录像
要保证录像正常播放,外网浏览正常,播放速度快速、流畅。
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黑板、多媒体有机结合,要注意拍摄模式。
要体现师生互动交流,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教师黑板演示,学生上台作业。
3、课程网站
1)要体现师生互动痕迹
布置作业;
上交作业;
批改作业。
2)要有丰富的网上资源
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要有丰富的支撑材料
同行评价;
学生评价;
获奖证书。
4、课程特色非常重要
课程特色在指标中占30%,没有特色一切无从谈起,绝对分低于80分,则入选较为困难。
5、优势也可以称为基础
1)在全国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校外专家评价
对外校同类已经评上精品课程的剖析
对课程历史沿革和今后走势的看法
2)国家级省部级教改项目
教学基地建设
世行贷款21世纪初教学改革项目
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
3)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4)教材影响力(发行量,用户数量)
5)课程负责人(浙大2004年10门,其中包括胡校长、两位国家名师,2005年8门)
同行中的影响
教学情况
科研情况
6)教学队伍
梯队水平评价
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论文
7)学生受益
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
教学改革成果体现于学生,如发表论文、获得有关奖励
6、特色描述不超过3项,申请表中要呼应特色表达。
7、要有若干亮点,吸引专家的眼球,引起专家的兴趣
四、结束语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标志性工程,需要进行长期地建设和研究。通过本次学习对精品课程建设有了更新更多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