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物筛选模型与筛选方法的研究_王兴旺

合集下载

sumo化途径靶向抗肿瘤中草药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sumo化途径靶向抗肿瘤中草药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sumo化途径靶向抗肿瘤中草药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Sumo化途径靶向抗肿瘤中草药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引言肿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

癌症靶向治疗新药筛选方法

癌症靶向治疗新药筛选方法

癌症靶向治疗新药筛选方法引言:癌症是一种具有高度致命性和广泛发病率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放疗和化疗,往往具有很高的毒性,并且对正常细胞也会造成严重伤害。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副作用,科学家们开始探索癌症靶向治疗新药的筛选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靶向治疗新药筛选方法。

一、基于抑制癌细胞生长与增殖的筛选方法1.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增殖是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基本过程,因此,抑制细胞增殖是一种常见的靶向治疗新药筛选方法。

通过使用MTT(3-(4,5-二苯基-2-亚硝基-3-噻唑胺基)-2,5-二亚甲基-噻唑啉)或CCK-8(细胞计数酸化坪酶-8)等化学试剂,可以评估新药在癌细胞中的抑制作用。

2. 裸鼠体内实验裸鼠体内实验能够在更真实的环境中评估新药的抗癌效果。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癌细胞移植到裸鼠体内,然后给予不同剂量的候选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观察肿瘤的大小和生长速度,评估新药的抗癌活性。

二、基于调控癌细胞凋亡的筛选方法1.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凋亡的常见方法。

细胞通过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候选药物是否具有促进癌细胞凋亡的功能。

例如,Annexin V和PI染色法可以用来测量细胞的凋亡率。

2. 细胞周期分析癌细胞的异常细胞周期与正常细胞不同,因此,候选药物是否能够调控癌细胞的细胞周期也是一种筛选方法。

通过荧光染料和流式细胞术,可以测定细胞在G1、S、G2和M等周期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候选药物是否影响了细胞周期。

三、基于抑制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筛选方法1.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

候选药物是否能够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筛选指标。

通过Transwell实验或Wound Healing实验等方法,可以评估候选药物对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2. 细胞外基质降解实验癌细胞侵袭和转移通常需要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降解。

氧代赖氨酸对小鼠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氧代赖氨酸对小鼠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氧代赖氨酸对小鼠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王兴旺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1998(008)002
【摘要】研究氧代赖氨酸对小鼠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方法采用小鼠肝癌22
腹水瘤皮下移植模型。

结论OXL在体内对小鼠肝癌实体瘤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不同给药途径抑瘤率相似,且5-FU合用协同抗瘤结果。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王兴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05
【相关文献】
1.脂质体介导mIL-12基因与MHCⅠ基因联合对小鼠实验性肝癌的治疗作用 [J], 王克敏;夏爱娣;陈诗书
2.苄达赖氨酸滴眼液对实验性白内障的治疗作用观察 [J], 杨彬;潘伟娜
3.氧代赖氨酸对持瘤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J], 乐秀芳;吴富根
4.氧代赖氨酸抗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细胞损害的超微结构观察 [J], 戴志强
5.氧代赖氨酸对肝癌细胞生长、AFP分泌及γ-GT活性的抑制作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癌药物新靶标的筛选及鉴定

抗癌药物新靶标的筛选及鉴定

抗癌药物新靶标的筛选及鉴定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也在逐步提高。

对于癌症的治疗,早期主要通过化疗、手术和放疗等手段来完成,但是这些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发掘更为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已成为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在寻找抗癌药物的过程中,对药物新靶标的筛选及鉴定显得尤为关键。

一、抗癌药物新靶标的定义所谓药物新靶标,就是指亟待寻找的一类分子,从而抑制或激活其特定的生物学过程,以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目的。

在癌症治疗中,当前已发现的一些药物新靶标主要是围绕癌症的生长、分化、转移、凋亡等关键生物学过程而展开的。

二、抗癌药物新靶标的筛选方式目前,抗癌药物新靶标的筛选和鉴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生物信息学分析: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蛋白质组、基因组等生物信息数据的分析来发现可能有治疗潜力的靶标。

例如,除了已经被证实有效的菌素类化合物之外,近年来有一些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从数百万小分子库中辨别出来的有效成分,如去甲垂体素纤溶复合物就是其中之一。

2、细胞药理学筛选:该方法通过对肿瘤细胞、正常细胞等进行药敏试验来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

这种方法通常可以配合基因敲除和CRISPR/Cas等人工基因编辑工具来加速药物靶点的发现。

3、生物检测筛选:这种方法则是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和设备,如高通量的荧光成像、单细胞分析等,对药物分子的作用和细胞功能进行在基础和临床上的研究。

目前这种方法在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抗癌药物新靶标的鉴定过程抗癌药物新靶标不仅需要筛选出来,还需要经过一系列鉴定过程,以确定靶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等。

通常,药物新靶标鉴定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分子生物学鉴定:这种方法常常采用了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试验手段,来确保药物作用于正确的目标。

2、化学药理学鉴定:通过对药物的物化性质、代谢途径、药效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来评估药物的药理学效应。

基于机器学习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方法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方法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方法研究概述:癌症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严重健康问题,抗癌药物的研发一直是医学界和科学界的重点。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将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特征提取、数据处理、模型建立与评估等方面。

一、药物特征提取对于机器学习算法来说,特征的选择和提取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在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中,药物分子通常通过化学结构表示。

一种常用的表示方法是分子指纹,它是一种将化学结构转化为二进制向量的方法。

分子指纹可以反映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包括原子种类、键的类型、键的连接等。

除了分子指纹,还可以利用药物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化学反应性等作为药物特征。

二、数据处理在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中,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对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据集的选择是关键。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公开数据库中包含大量已知药物分子和其抗癌活性的数据集,如NCI数据库。

其次,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也是必要的。

预处理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填补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等。

此外,对药物分子可能存在的亲和性、剂量等因素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三、模型建立在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中,机器学习模型的建立是实现准确预测的关键。

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包括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

对于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任务,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分类模型,即根据药物分子的特征预测其抗癌活性,通常用二分类或多分类模型实现。

此外,也可以利用回归模型预测药物分子的抗癌活性值,以实现定量预测。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还需进行模型参数调优。

常用的参数优化方法包括网格搜索、遗传算法等,通过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调优,提高模型的性能和预测准确性。

四、模型评估模型的评估是确定模型性能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模型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得分等。

在抗癌药物设计与筛选中,准确率和召回率是比较重要的指标,可以综合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鲁棒性。

抗癌药物的筛选与设计

抗癌药物的筛选与设计

抗癌药物的筛选与设计癌症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治疗癌症,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案。

其中,筛选和设计抗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抗癌药物的筛选抗癌药物的筛选是指从特定的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具有杀死肿瘤细胞的药物。

这个过程需要大规模的实验和测试,最终确认这些药物是否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有效地杀死癌细胞。

传统的抗癌药物筛选方法非常缓慢且费时,不适合用于大规模的化合物库筛选。

现代的高通量技术则可以大大提高筛选效率。

例如,高通量筛选方法可以自动处理很多样本,并在几小时内进行测试。

这些方法包括微阵列、高通量成像、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等。

同时,为了更好地筛选新的抗癌药物,已经开发出很多不同的细胞毒性测量技术。

一些测量方法基于细胞形态、细胞周期、生长抑制等。

细胞形态测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检测细胞形态和细胞数,并通过特殊的荧光探针测量细胞和染色体的变化。

此外,很多人正在寻找新的筛选方法来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效力。

例如,一些专家正在开发新的小鼠模型来测试新的药物。

这个模型可以测量肿瘤在小鼠身上的大小,从而确定药物是否有效。

抗癌药物的设计对于癌症的治疗,仅仅发现一个有用的化合物是不够的。

实际上,设计出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有关抗癌药物设计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人们正在开发各种各样的药物设计方法,以更好地对抗癌症。

例如,一些专家正在开发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最终在计算机上设计出新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设计效率,并降低实际测试的成本。

同时,新技术也为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些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与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结合,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这些化合物的目标通常是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关键蛋白。

结论抗癌药物的筛选和设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创新,我们有望找到更好的治疗癌症的方法,拯救更多的生命。

恶性肿瘤的疾病模型与药物筛选

恶性肿瘤的疾病模型与药物筛选

恶性肿瘤的疾病模型与药物筛选恶性肿瘤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和侵袭性的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研究恶性肿瘤的病理过程以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不同的疾病模型并进行药物筛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模型以及药物筛选的方法。

一、大鼠肿瘤模型大鼠肿瘤模型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研究的模型之一。

通过移植人类肿瘤细胞株到大鼠体内,可以观察和研究肿瘤生长、转移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反应。

这种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提供更接近人类疾病的环境。

二、小鼠转基因模型小鼠转基因模型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转入小鼠体内,使其发生肿瘤变化。

这种模型可以模拟出人类肿瘤的发生机制,并且对于研究肿瘤的早期发展和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细胞系模型细胞系模型是将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与肿瘤研究相结合的模型。

科学家们将人类肿瘤细胞分离培养,并通过不同的培养条件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生长环境。

这种模型具有较强的实验控制性和高效性,可以为药物筛选提供大量的样本。

四、三维组织工程模型三维组织工程模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肿瘤模型。

将肿瘤细胞与支架材料相结合,形成具有结构和功能特性的肿瘤组织。

这种模型能够模拟真实的肿瘤组织结构和肿瘤微环境,对药物的筛选和治疗效果评估能提供更可靠的数据。

针对恶性肿瘤的药物筛选主要包括体外筛选和体内筛选两个阶段。

体外筛选主要利用细胞系模型或三维组织工程模型进行,通过评估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或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来初步筛选药物。

而体内筛选则需要将合适的肿瘤模型移植到动物体内,观察和评估药物对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恶性肿瘤模型和药物筛选方法不断涌现。

例如人工智能在肿瘤筛选方面的应用,有望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准确、高效的药物筛选策略。

总之,恶性肿瘤的疾病模型与药物筛选是推动肿瘤研究和治疗进步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通过系统、全面地筛选药物,为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以期最终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抗癌药物的药物靶标鉴定与筛选研究

抗癌药物的药物靶标鉴定与筛选研究

抗癌药物的药物靶标鉴定与筛选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抗癌药物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而抗癌药物的药物靶标鉴定与筛选研究则是抗癌药物研究的重要一环,是为了找到更加有效的抗癌药物。

本文将从抗癌药物靶标鉴定与筛选研究的概念、方法与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抗癌药物靶标鉴定的概念抗癌药物靶标鉴定是指在一定模型体系下,通过一系列生物学实验技术手段,确定抗癌药物的作用目标的过程。

靶标是指抗癌药物在人体内所起作用的靶分子,其鉴定过程包括基因在转录后的表达、翻译后的蛋白酶分离等多个环节。

药物靶标鉴定需要选择好体系和实验方法,更加细致地研究药物与活性靶标、配体靶点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等的影响。

二、抗癌药物靶标鉴定的方法1.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蛋白质鉴定技术,它通过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固定在芯片上并进行高通量靶标评估,达到快速、高通量、自动化等特点。

蛋白质芯片技术能够发挥其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可以分析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异构体及相互作用、信号转导、功能鉴定等方面,并对药物靶标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评估。

2.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化学基因组学技术是利用化学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工具来研究蛋白质和生物体系,它将小分子药物分子作为靶标分子在大规模的生物实验中使用,旨在发现新的药理活性分子,从而为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靶标。

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高通量、多层次鉴定与筛选药物的作用靶点,并对药物的副作用、生长因子和癌基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有望成为抗癌药物开发领域的重要技术。

3.基因突变技术基因突变技术是一种能够快速鉴定药物作用靶点的新技术。

它利用基因突变实验来揭示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直接功能关系,从而确定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多个重要生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基因突变技术可以为药物靶点的准确鉴定和药物研发提供更直接、更精确的依据。

三、抗癌药物靶标鉴定的应用抗癌药物靶标鉴定的应用主要是在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

抗癌活性筛选实验报告

抗癌活性筛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和药物筛选方法,检测和评估不同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筛选出具有潜在抗癌活性的化合物。

二、实验材料1. 细胞株: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2. 化合物:待筛选的化合物共20种,包括天然药物提取物、合成化合物和已知抗癌药物。

3. 试剂:四甲基偶氮唑盐(MTT)、DMSO(二甲基亚砜)、RPMI 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液、Hoechst 33342荧光染料、PI荧光染料等。

4. 仪器:细胞培养箱、酶标仪、荧光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等。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分别接种于96孔板,培养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待细胞贴壁后进行实验。

2. 药物处理:将待筛选的化合物用DMSO溶解,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板中,每个浓度设置3个复孔,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培养48小时后,每孔加入20μl MTT溶液,继续培养4小时,吸去上清液,加入150μl DMSO,震荡10分钟,用酶标仪检测各孔吸光度(OD值)。

4. 细胞形态观察:用Hoechst 33342和PI荧光染料对细胞进行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包括细胞凋亡、坏死等。

5.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提取细胞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片段的变化,判断细胞凋亡情况。

四、实验结果1.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化合物1、化合物3、化合物5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2.5μg/ml、5.0μg/ml、10.0μg/ml;化合物2、化合物4、化合物6对A549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3.0μg/ml、6.0μg/ml、12.0μg/ml;化合物7、化合物8、化合物9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4.0μg/ml、8.0μg/ml、16.0μg/ml。

一种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及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秦建华,李中玉
申请号:CN201910365932.9
申请日:20190505
公开号:CN111893159A
公开日:
2020110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及应用,特别针对构建体外肿瘤模型用于研究肿瘤,试验抗肿瘤药物效力,筛选候选药物。

本通过制备3D肿瘤模型,在模拟体内样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中培养,进行肿瘤细胞的快速培养和药物测试。

本发明解决了2D肿瘤细胞无法长期培养,数据相关性差的问题,在低氧的培养条件,更符合体内真实环境,同时所使用3D肿瘤模型,更能接近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状态,其在基因及功能表达等诸多方面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保证了肿瘤组织的效能。

可以单次同时获得多个实验相关参数,数据相关性更佳。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地址: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张晨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快速筛选抗癌靶点药物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快速筛选抗癌靶点药物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快速筛选抗癌靶点药物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黄新祥
申请号:CN202011608448.3
申请日:20201230
公开号:CN112666355A
公开日:
202104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筛选抗癌靶点药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目标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的全基因序列,并将目的菌株的基因组序列剪切成含重叠区的核酸小片段,并且将获得的非命中核酸序列与含重叠区的核酸小片段进行比对,获得非命中核酸序列;该非命中核酸列即为可能的目标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的菌株特异性核酸片段。

该一种快速筛选抗癌靶点药物的方法,可以快速筛选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结合位点,利用该中方法可筛选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选择确定新颖的有效药靶,提高药物研制周期,实现抗癌靶点药物的快速筛选。

申请人:江苏意诺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212000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楚桥路99号中心研发区10号楼二层
国籍:CN
代理机构:连云港联创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刘刚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与研发研究

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与研发研究

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与研发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抗癌药物已经成为了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使用新型抗癌药物来治疗癌症,目前新型抗癌药物正在取得日益显著的成果。

一、筛选新型抗癌药物的方法筛选新型抗癌药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和体外两种。

在体外测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用化学方法来筛选化合物,包括高通量筛选、化合物合成、高效能液相色谱分离和质谱技术等。

在体内测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使用小鼠、大鼠或其他小动物来测试化合物的毒性和效果。

在体内测试中,还可以使用人体癌细胞株来测试给药的效果,并进一步评估化合物的毒性以及对人体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影响。

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研究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会设计试验来获得数据和结论,并使用不同的药物筛选方法进行比较。

此外,研究人员通常会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成果,以扩大研究对象和发现更多的治疗癌症的新领域。

二、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进展在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中,肿瘤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和化疗药物是最常见的三种研究方向。

1.肿瘤免疫疗法肿瘤免疫疗法是指使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已经成为了临床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美国FDA已经批准了许多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的肿瘤免疫疗法,包括用纳米技术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控制药物的释放时间,以及利用细胞疗法和炎症化疗等新型治疗策略来提高疗效。

2.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新型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特异性结构或分子来杀死癌细胞,而不会影响健康细胞。

目前,靶向治疗的成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利用已有的药物来设计新的癌症药物。

此外,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具有新兴靶向结构的新型抗癌药物,以及用来预测癌症治疗效果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3.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治疗癌症的方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

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癌症是一种以细胞恶性增长和分裂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

人们长期以来试图研究并开发能够治疗癌症的新型药物,其中以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为主要研究方向。

化学药物的研究依赖化学合成技术,而生物药物则需要了解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活性分子的作用机理。

本文将从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方法和生物合成途径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新型抗癌药物的筛选方法新型抗癌药物作为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

新型药物的筛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是指在大规模样品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快速、精确的药物筛选的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筛选速度和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研究成本。

其中,化学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技术主要是依靠化学合成和高吞噬细胞筛选技术,而生物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技术主要是依靠细胞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

2、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药物的分子结构和活性活体化效应进行模拟和优化的技术。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预测药物的活性结构和活性核心,缩短药物研制期限,降低研究成本。

3、靶向筛选技术靶向筛选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进行靶向序列、靶向基因和靶向细胞的筛选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靶向蛋白质、靶向基因和靶向细胞的验证判断,来确定药物能够有效作用的目标基因和靶点。

靶向筛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筛选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促进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

二、新型抗癌药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新型抗癌药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是指在深入了解新型药物生物活性分子(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的合成途径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来研究药物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互作用。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组学研究是指通过分析生物体内多种组分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从发现分子水平理解细胞及其与它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方法。

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新型抗癌药物和其生物毒性之间的关系,为药物的筛选、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药物敏感基因与肿瘤的化学治疗

药物敏感基因与肿瘤的化学治疗

药物敏感基因与肿瘤的化学治疗
王兴旺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6(23)9
【摘要】药物敏感基因与肿瘤的化学治疗王兴旺综述胥彬审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200031)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发展十分迅速,现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1,2]。

特别是近年来用药物敏感基因联合化学药物靶向治疗肿瘤,是对目前化疗方法的重大改...
【总页数】4页(P663-666)
【作者】王兴旺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3
【相关文献】
1.白细胞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关系[J], 靳彩玲;张敏;王荦楠;赵树鹏;寇小格;路平
2.胃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表达与胶滴肿瘤药物敏感的关系 [J], 韩旭;谭志军;姜伟
3.CHFR基因甲基化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及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新进展 [J], 陈苗
4.基因分型对消化系统肿瘤FOLFOX方案和阿帕替尼药物敏感性的预测价值 [J], 谢剑邦;王乾;陈亮亮;朱燕萍;郑晖
5.肿瘤细胞节律基因对其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J], 段志青;要然;薛建新;赵京卉;朱小云;汪宇辉;刘延友;王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癌化学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化学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化学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兴旺;胥彬
【期刊名称】《癌症》
【年(卷),期】1996(015)003
【摘要】原发性肝癌化学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王兴旺,胥彬生物应答调节剂(BRM)是一类直接或间接调整宿主与肿瘤之间的相互关系,改变宿主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应答而产生治疗效果的物质或治疗措施。

经过最近十多年实验与临床研究,已经证实BRM在原发性肝癌(PHC)的综合防治...
【总页数】2页(P232-233)
【作者】王兴旺;胥彬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05
【相关文献】
1.中药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J], 黄安民;杨斯佳;虞璐琳;赵杨方;赵蕾;刘文洪
2.DC-CIK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J], 祖余琪;薛平
3.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 蒋伟; 李涛
4.原发性肝癌化学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J], 陆东东
5.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张丹;江建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BEL-7404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BEL-7404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BEL-7404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与免疫细
胞化学研究
王兴旺;胥彬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年(卷),期】1997(0)3
【摘要】本文用地高辛标记的甲胎蛋白(AFP)cDNA探针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到,几乎所有的BEL-7404人肝癌细胞均能表达AFPmRNA和相应的蛋白。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王兴旺;胥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2
【相关文献】
1.人源肝癌细胞系中甲胎蛋白基因表达及甲基化的研究 [J], 王玮;陈立军;初殿伟;呼文亮
2.CD34与PCNA基因表达在肝细胞腺瘤与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J], 丁宝忠;郭迎春;王强;陈芳;孙传东
3.芳香化酶在文昌鱼神经系统、哈氏窝和性腺特异性定位: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J], 方永强;翁幼竹;黄威权;孙岚
4.苦参素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及E2F1、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J], 邓志
华;黄赞松;黎梨;曹聪;胡高裕;黄桂柳
5.GnRH及其受体在人肝癌和肝硬化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J], 张金山;黄威权;黄高升;张远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 ese Journal of Pharmaceu ti cals 1997, 28( 1)
组织移植至 SRC 部位, 在装有 100 格( 10 格 = 1 m m) 显微标尺的体视显微镜下测量移植 块的最大直径( L ) 和最小直径( W ) , 复原肾脏
胺, 150 mg / kg , ip) 的昆明种小鼠 SRC 部位, 并以此 模型观察 到 -双炔 失碳酯对 HL -60 细胞的体内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待发表资
料) 。 2 抗癌药物筛选方法的研究
2. 1 细胞毒活性的体外检测方法
细胞毒活性的体外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台
盼蓝排染法、MT T 法、XT T 法和 SRB 法。台 盼蓝排染法是以活细胞计数为指标的经典方
肿瘤平 理论瘤重 肿瘤抑制率
均直径
d ×d , ip) ( mm ±SD ) ( mg)
(%)
对照
3. 2±0. 3 16. 4
5-氟尿嘧啶 37. 5×5 1. 1±0. 5* * 0. 7
96
长春新碱 0. 3×5 1. 9±0. 8*
3. 4
79
对照
4. 0±0. 6 32. 0
丙双吗啉 100. 0×5 2. 8±0. 4* 11. 0
加 1 倍) 。几种抗肿瘤药物对该模型均呈现抑 制作用, 抑瘤率都在 60% 以上( 表 1) , 提示在
一时缺少大量裸鼠的情况下, 可用免疫功能
正 常 的 小鼠 代 替 裸 鼠 进 行 抗癌 药 物 的 筛
选[ 2] 。
表 1 一些药物对正常小鼠肾包膜下人肺腺
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组 别
剂 量 ( mg /kg/
使细胞蓝染
3. 无法把握染色时间尺度;
4. 无法适应大规模筛药
MTT 法
较高
较长
M T T 被活细胞线粒体水解酶还原 为不溶性甲? 而 显色, 显色程度与 活细胞数呈正相关
1. 方法简便、快速、经济、敏感; 2. 反应形成不溶物, 测定终点不 稳定; 3. 成色反应有时间依赖性; 4. 不能用于植物粗提物; 5. 不适 用于酶活力低的细胞; 6. M T T 需新鲜配制
动物移植性肿瘤仍是目前筛选实验中最 常用的模型。其主要优点是: 接种适量瘤细胞 后不久即产生肿瘤, 移植成活率高, 生长均 匀, 易于客观地判断疗效, 实验周期较短等。 但其主要缺点是实验结果常与临床反应不一 致。此外, 用动物移植性肿瘤发现的抗癌药主 要对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有效, 而对常见的 实体瘤如肺癌、肝癌、胃癌及食道癌等往往疗 效不佳。因此动物移植性肿瘤模型有其可用 性, 也有其局限性, 也说明建立人肿瘤细胞株 及人癌异种移植模型至关重要。近几年, 我国 从国外引进并自建了不少人肿瘤细胞株, 自 建的瘤株包括耐维 A 酸的人白血病细胞株 ( HL -60-RA R) 、人 结 肠 癌 耐 药 株 ( HCT , V2000) 和人口腔癌耐 药株( KB, V2000) 等。 在人体肿瘤异种移植方面, 主要开展了人癌
2. 4 抗微管药的筛选方法 微管是抗癌药的又一作用靶点。微管蛋
白的聚合活性可通过浊度测定法、粘度测定 法和免疫荧光法等来观察。特别是浊度测定 法简便快速, 重复性又好, 已被用于抗微管药 的筛选[ 10] 。其基本原理是: 在一定缓冲条件 及 GT P 存在下, 随温度升高, 微管蛋白聚合 成 微 管, 溶 液 浊 度 也 随 之 增 加, 可 根 据 350nm 波长处吸光度的改变绘出一条“S”型 微管聚合曲线。再将已聚合的微管蛋白溶液 置于 0~4℃, 使已聚合的微管开始解聚, 其 浊度也逐渐下降, 可根据吸光度的改变绘出 一 条 倒“S ”型 解 聚曲 线 。这 样 即 可依 据 浊 度 变化曲线分析药物的作用。 2. 5 生物反应调节剂( BRM ) 类抗癌药物的 筛选方法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 ese Journal of Pharmaceu ti cal s 1997, 28( 1)
·39·
综述与专论
抗癌药物筛选模型与筛选方法的研究△
王兴旺 胥 彬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 200031)
摘要 主要介绍用于抗癌药物 筛选的人癌裸鼠移 植模型和人癌小鼠 肾包膜下移植模型; 对细胞毒 活性的 4 种体外检测方法 进行了比较; 还对分化诱导剂、拓扑异构酶 抑制剂、抗微 管药和生物反应 调节剂的筛选方法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抗癌药物 筛选模型 筛选方法
表 2 4 种细胞毒检测方法和操作流程的比较
方 法
灵敏度
需要时间 基 本 原 理
主 要 特 点
台盼蓝法
较高
1. 方法简便、快速, 成本低廉;
活细胞不被低浓度台盼蓝染色。使
2. 膜通 透性改 变与细 胞死 亡不 同
癌细胞与之接触, 直接镜下观察,

如细 胞死 亡, 台盼 蓝即 进入 细胞, 步, 故客观性不够, 假阴性率较高;
540nm 检读
XT T 法:
预培养 1d 药物处理 2d 加 X TT 4h 450nm 检读
SRB 法:
预培养 1d 药物处理 2d 三氯乙 酸固定 1h 洗 涤 540nm 检读
干燥
加 SR B 30min 洗 涤
干燥
溶解
·42·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 ese Journal of Pharmaceu ti cals 1997, 28( 1)
66
n= 6, * P< 0. 01, * * P < 0. 001, 理论瘤重= 1/ 2 ×最大 直径×最小直径2
但上述方法只能接种实体瘤块, 体外培 养的肿瘤细胞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移植。因此,
晚近本室又采用 Fingert 等[ 3] 首建的肿瘤细
胞加纤维蛋白凝块的 SRC 法将体外培养的 人早幼粒白血病 HL -60 细胞以纤维蛋白凝 块作为支持物, 接种于经免疫抑制( 环磷酰
XTT 法
较高
XTT 被活细 胞线粒体水解 酶还原 1. 反应产物具水溶性, 故贴壁与悬

为可溶性甲? 而 显色, 显色程度与 浮细胞均可采用; 2. 本底较高, 重
活细胞数呈正相关
复性受 pH 影响; 其余同 M T T 法
SRB 法

SR B 使活细胞内蛋白质染色; 染色 长
程度与活细胞数呈正相关
化合物是否有分化诱导作用, 应同时观察细 胞形态的变化。
2. 3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 拓扑异构酶能将 DNA 超螺旋解开, 有
利于 DNA 的复制, 因而以该酶为靶点的新 抗癌药的筛选已引起广泛关注。筛选拓扑异 构酶抑制剂 的方法归纳起来 可分为细 胞外
法、细胞内法和碱洗脱法。细胞外法的核心是
本室研究表明, 人癌移植于免疫功能正 常的小鼠 SRC 部位后, 在较短时间内能逃避 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并可增加肿瘤浸润和 转移的机会; 而且 SRC 部位的肿瘤血供较丰 富, 化疗的敏感性高; 实验周期短; 每次实验 动物较少, 可使成本大大降低; 因而具有很大 的实用价值。具体做法是: 小鼠 ip 水合氯醛 麻醉, 5 m in 后常规消毒背部皮肤, 手术暴露 右侧肾脏, 用套管针将 2 mm 左右的新鲜癌
分化治疗可使异常增殖的癌细胞转变为
不增殖的较为成熟的细胞, 因此, 寻找分化诱 导剂作为新型肿瘤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
和实际意义。HL -60 细胞株是一较为理想的 筛选分化诱导剂的体外模型, 目前多采用硝 基蓝四氮唑( NBT ) 还原法测定该细胞株分化 诱导的情况。其基本原理是: 正常的中性粒细 胞内磷酸戊糖支路活跃, 受佛波酯( T P A) 的 激发, 细胞内还原型辅 酶 II 含量增加, 将可 溶性 NBT 还原为不溶性蓝紫色颗粒, 而沉积 于细胞浆内。在 HL -60 细胞群体中仅有 5% ~10% 的细胞具有 N BT 还原能力。如果经分 化诱导剂作用, 便可使 NBT 反应阳性细胞百 分率提高。本室采用此法观察到低浓度 -双 炔失碳酯对 HL -60 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 经 药物作用后, 细胞形态向粒细胞方向分化[ 8] 。 但应注意不能只用上述一项指标来判定一个
法, 适用于增殖比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的细 胞, 对悬浮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检测尤为合适。 MT T 法的 主要 缺点是 所形 成的 甲? ( form azan) 不溶于水, 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 4] 。如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 溶解, 可不必去 除上清, 但重复性较差; 晚近本室改用三联溶 液( 10% SDS-5% 异 丙醇-0. 12% HCl) 溶 解 或将 M T T 改 为 XT T , 取 得较 好 结果[ 。 5, 6] SRB( 磺基罗丹明) 蛋白质染色法的主要优点 是克服了 MT T 法和 XT T 法成色反应的时 间依赖性, 因而特别适用于批量测定, 既可减 少实验误差, 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7] 。现将 4 种 检测方法的主要特点比较于表 2。 2. 2 分化诱导剂的筛选方法
并缝合伤口。移植后第 7 d 处死小鼠, 取出持 瘤 肾脏, 在体 视显微 镜下 测量 移植 块 L 和 W , 求出平均直径和理论瘤重( 1/ 2L W 2) , 并 计算抑瘤率。本室将人体肺腺癌移植至正常
ICR 小鼠 SRC 部位, 移植后 5~8 d 内, 肿瘤 直径能持续生长( 在这段时间, 肿瘤直径约增
目前对筛选中发现的有一定抗癌活性的 新药已开始重视 观察其对免疫学指标 的影 响。其中非特异性免疫学指标包括巨噬细胞 的吞噬活性和碳粒廓清能力等。反映 T 淋巴 细胞功能的免疫学指标包括移植物抗宿主反 应、T 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反应、迟发性超敏反 应和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等。反映 B 淋巴 细胞功能的免疫学指标有溶血空斑形成反应 和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变化等。其他免疫学指 标还有 NK 细胞活性、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 细胞( L AK) 活性和白介素的活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