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与归因教学导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不足:模型过于理想化,因为现实中往往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所有信息。应用不广,因为生活中人们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社会认知遵从“费力最小原则”。
⒊归因偏差
①基本归因偏差——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低估情境的作用。
②自我服务偏差——将肯定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归因现象。
刻板印象与归因教案
———————————————————————————————— 作者:
———————————————————————————————— 日期:
教案
教育学院
2
冯苹
刻板印象与归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板印象及其形成,掌握消除偏见的方法,能对社会行为进行归因,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有关刻板印象的知识
②早期经验(社会化);
③社会分类;
④刻板印象;
⒊偏见的消除
①消除刻板印象;
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③共同命运和合作奖励;
④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⑤改变儿童的早期经验
父母与其他成人避免对儿童进行偏执思想的教育。
⑥再分类
调整“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界限,使得先前的外群体被纳入“我们”的类别中来。
行动者
刺激物(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行动产生的情境
⑵归因时,人们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与当事人一致的程度
一贯性——在不同场合,对同一给定的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一贯性
区别性—一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事件以相同方式反应程度
⑶三维归因理论的优缺点
①优点:将外部原因进一步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
成败归因理论的优缺点:
①优点: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指出不同归因会对预测人们以后可能出现的行为产生影响,这让归因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②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指出不同归因会对预测人们以后可能出现的行为产生影响,这让归因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⒊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什么条件下可以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②人们在个性上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或是倾向于外部归因,或是倾向于内部归因。倾向于外部归因的叫“外控型”,倾向于内部归因的叫“内控型”;
③比较而言,人们更偏好内部归因——倾向于认为行为起因于个性或人格特征。
⑵成就归因理论
韦纳——海德内外归因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揭示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⒋性别刻板印象
⑴性别角色及其形成
性别角色(genderrole)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的形成:生理结构(体力)差异——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责任不同——人格倾向、社会地位不同——行为模式不同——社会角色分化。
⑵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其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来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其形成和维持过程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家庭成员(尤其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
②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材内容、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同伴的性别刻板印象)
③大众传媒的性别角色观念
二、偏见
⒈偏见的定义与特点
⑴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⑵特点:
不符合事实
过分类化
先入为主
不易改变
⒉造成偏见的原因
①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⑴影响因素:
①行为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
②非共同效果即独特性(高)
③社会赞许性(低)
④行为结果的严重性(不严重)
⑵相应推断理论的优点
①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②强调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力。
⒋三维归因理论
⑴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
③类别化
对人的印象是以对目标人的记忆为基础的。人的知觉和记忆是有限的,为减轻记忆负担,需要简化信息,对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对某类人的预存印象,推论目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通过把个体纳入或与某一具有特定特征的群体联系,可帮助人快速组织和解释人和事。
⒊刻板印象意义具有两面性
①刻板印象有助于简化社会认知活动,提供信息加工效率 。
③行动者—观察者分歧效应——行动者对自己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常表现为:
教学要点: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如何消除偏见
性别角色的形成
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
教学难点: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归因理论
教学过程:
一、刻板印象
⒈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①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三、归因
⒈归因概述
⑴归因
归因——确定行为的原因,进而了解他人稳定特质和性格倾向的过程。
(预见事物发展、掌控环境、明确事件;
②负性事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③对个体很重要,但不太了解、肯定的事。
⒉归因理论
⑴内外归因理论
海德——归因理论创始人(内部——外部)
①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通常可能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推断;
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易化其理解(概念编码),从而节省下认知资源;同时,不一致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会自动快速吸引人的注意力,节省下来的认知资源转向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知觉编码)。
②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稳定性,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刻板印象是固定化的,使人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和回忆,从而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阻碍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进而导致偏见的产生。
②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③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
⒉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①知识欠缺
直接接触,间接材料(电视)
②图式
用预存的图式去评价和归类人比实际去认识人要容易得多。当记忆中有较强、组织较好的图式时,会选择性注意与之一致的信息和特征,而抛弃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特征,这种信息加工使记忆发生偏差,从而与预存印象一致的信息不断构成对他人的记忆,直接导致刻板印象形成。
⒊归因偏差
①基本归因偏差——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低估情境的作用。
②自我服务偏差——将肯定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归因现象。
刻板印象与归因教案
———————————————————————————————— 作者:
———————————————————————————————— 日期:
教案
教育学院
2
冯苹
刻板印象与归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板印象及其形成,掌握消除偏见的方法,能对社会行为进行归因,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有关刻板印象的知识
②早期经验(社会化);
③社会分类;
④刻板印象;
⒊偏见的消除
①消除刻板印象;
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③共同命运和合作奖励;
④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⑤改变儿童的早期经验
父母与其他成人避免对儿童进行偏执思想的教育。
⑥再分类
调整“我们”与“他们”之间的界限,使得先前的外群体被纳入“我们”的类别中来。
行动者
刺激物(行动者知觉的对象)
行动产生的情境
⑵归因时,人们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与当事人一致的程度
一贯性——在不同场合,对同一给定的刺激以相同方式反应的一贯性
区别性—一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事件以相同方式反应程度
⑶三维归因理论的优缺点
①优点:将外部原因进一步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
成败归因理论的优缺点:
①优点: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指出不同归因会对预测人们以后可能出现的行为产生影响,这让归因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②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指出不同归因会对预测人们以后可能出现的行为产生影响,这让归因理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际。
⒊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什么条件下可以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②人们在个性上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或是倾向于外部归因,或是倾向于内部归因。倾向于外部归因的叫“外控型”,倾向于内部归因的叫“内控型”;
③比较而言,人们更偏好内部归因——倾向于认为行为起因于个性或人格特征。
⑵成就归因理论
韦纳——海德内外归因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揭示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⒋性别刻板印象
⑴性别角色及其形成
性别角色(genderrole)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的形成:生理结构(体力)差异——社会分工不同——社会责任不同——人格倾向、社会地位不同——行为模式不同——社会角色分化。
⑵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其维持
性别刻板印象来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其形成和维持过程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家庭成员(尤其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
②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教材内容、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同伴的性别刻板印象)
③大众传媒的性别角色观念
二、偏见
⒈偏见的定义与特点
⑴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⑵特点:
不符合事实
过分类化
先入为主
不易改变
⒉造成偏见的原因
①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⑴影响因素:
①行为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
②非共同效果即独特性(高)
③社会赞许性(低)
④行为结果的严重性(不严重)
⑵相应推断理论的优点
①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②强调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力。
⒋三维归因理论
⑴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
③类别化
对人的印象是以对目标人的记忆为基础的。人的知觉和记忆是有限的,为减轻记忆负担,需要简化信息,对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对某类人的预存印象,推论目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通过把个体纳入或与某一具有特定特征的群体联系,可帮助人快速组织和解释人和事。
⒊刻板印象意义具有两面性
①刻板印象有助于简化社会认知活动,提供信息加工效率 。
③行动者—观察者分歧效应——行动者对自己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常表现为:
教学要点: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如何消除偏见
性别角色的形成
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
教学难点: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归因理论
教学过程:
一、刻板印象
⒈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①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三、归因
⒈归因概述
⑴归因
归因——确定行为的原因,进而了解他人稳定特质和性格倾向的过程。
(预见事物发展、掌控环境、明确事件;
②负性事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③对个体很重要,但不太了解、肯定的事。
⒉归因理论
⑴内外归因理论
海德——归因理论创始人(内部——外部)
①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通常可能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推断;
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易化其理解(概念编码),从而节省下认知资源;同时,不一致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会自动快速吸引人的注意力,节省下来的认知资源转向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知觉编码)。
②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稳定性,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刻板印象是固定化的,使人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和回忆,从而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阻碍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进而导致偏见的产生。
②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③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
⒉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①知识欠缺
直接接触,间接材料(电视)
②图式
用预存的图式去评价和归类人比实际去认识人要容易得多。当记忆中有较强、组织较好的图式时,会选择性注意与之一致的信息和特征,而抛弃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特征,这种信息加工使记忆发生偏差,从而与预存印象一致的信息不断构成对他人的记忆,直接导致刻板印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