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理论与影响因素PPT(32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提出了“地域 生产综合体”的概念。
• 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 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 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 产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期以来, 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 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的工业地 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工
业发展布局”的思想。30多年来,国家将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 入内地,加速了内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改变 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产业畸形布局的不平衡状态。 (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
• 第二,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第三,地域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 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 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 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
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增长极理论
• 点轴理论
•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5、其他相关理论 (1)区域联合理论
• 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 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 要理论
(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为适应自由贸易的Fra Baidu bibliotek要而产生的经济学说。
(二)产业布局特点
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 同特征。
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 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
(三)产业布局层次
•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 律。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 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即国际分工和国际 产业转移。
•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大卫·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 林等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 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 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一,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 生产的专门化。这一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 一定地区。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是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二)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 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 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 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 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是胡佛等。
• 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 第二,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
•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 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 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
(四)产业布局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 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分为两大类型:
2、市场学派理论
(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 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 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 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 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间相 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 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 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特点、层次、机制和区域 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产业布局条件
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 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当时生产力 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
(3)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 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 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2)艾萨德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 论。
(3)俄林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
(4)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了探讨。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1)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
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 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 的内容。 (2)代表理论
第九章 产业布局
•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的形成期19 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 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 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 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早从事这 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运用地租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 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 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 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 产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期以来, 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 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的工业地 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工
业发展布局”的思想。30多年来,国家将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 入内地,加速了内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改变 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产业畸形布局的不平衡状态。 (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
• 第二,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第三,地域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 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 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 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
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增长极理论
• 点轴理论
•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5、其他相关理论 (1)区域联合理论
• 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 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 要理论
(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为适应自由贸易的Fra Baidu bibliotek要而产生的经济学说。
(二)产业布局特点
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 同特征。
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 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
(三)产业布局层次
•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 律。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 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即国际分工和国际 产业转移。
•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大卫·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 林等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 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 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一,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 生产的专门化。这一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 一定地区。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是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二)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 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 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 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 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是胡佛等。
• 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 第二,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
•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 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 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
(四)产业布局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 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分为两大类型:
2、市场学派理论
(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 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 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 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 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间相 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 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开布局, 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布局的条件、特点、层次、机制和区域 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产业布局条件
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 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当时生产力 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
(3)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 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 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2)艾萨德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 论。
(3)俄林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
(4)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了探讨。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1)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
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 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 的内容。 (2)代表理论
第九章 产业布局
•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的形成期19 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 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 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 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早从事这 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运用地租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