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合集下载

吴茱萸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吴茱萸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吴茱萸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吴茱萸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四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甘草(炙,锉)1分,半夏(汤洗7遍,焙)1分,干姜(炮)1分,芎䓖1分,细辛(去苗叶)1分,麻黄(去根节)1分,高良姜1分,藁本(去苗土)1分,桂(去粗皮)1分。

(4)1.2.功效:寒疟,先寒后热,头痛不可忍,热极即汗出烦渴。

(4)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55%:羌活汤 (4)2.1.组成:羌活(去芦头)1两,当归(切,炒)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3分,紫菀(去苗土)3分,吴茱萸1分(汤洗,炒),半夏半两(洗7遍,去滑,姜汁炒)。

(4)2.2.原方对照: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甘草(炙,锉)1分,半夏(汤洗7遍,焙)1分,干姜(炮)1分,芎䓖1分,细辛(去苗叶)1分,麻黄(去根节)1分,高良姜1分,藁本(去苗土)1分,桂(去粗皮)1分。

(5)2.3.加:当归、陈橘皮、杏仁、人参、紫菀 (5)2.4.减:干姜、芎䓖、细辛、高良姜、藁本 (5)2.5.功效:产后伤寒,发热咳嗽,头疼壅闷。

(5)2.6.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5)3.相似度55%:干地黄汤 (5)3.1.组成:生干地黄(焙)8两,伏龙肝6两,芎䓖1两,当归(酒浸,切,焙)3两,桂(去粗皮)2两,赤芍药2两,白芷2两,干姜(炮裂)2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甘草(炙,锉)1两,吴茱萸(汤浸去涎,大豆同炒,去豆用)2两。

(5)3.2.原方对照: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甘草(炙,锉)1分,半夏(汤洗7遍,焙)1分,干姜(炮)1分,芎䓖1分,细辛(去苗叶)1分,麻黄(去根节)1分,高良姜1分,藁本(去苗土)1分,桂(去粗皮)1分。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

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肝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主要表现为肝气不舒、脾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等症状。

对于这种病症,中医药学中有一种基础方剂被广泛使用,那就是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汤方是由吴茱萸、干姜、陈皮、生姜等药物组成的,其中吴茱萸是君药,干姜、陈皮、生姜是臣药,而甘草则是佐药。

君药在方剂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具有疏肝理气、温中散寒的功效。

吴茱萸是一味温中药,能够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调节脾胃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同时,吴茱萸还具有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胸闷、脘腹胀痛等。

因此,吴茱萸在吴茱萸汤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臣药在方剂中起到辅助君药的作用,它们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

干姜、陈皮、生姜都是温中散寒的药物,可以帮助吴茱萸温暖肝胃,促进消化功能。

同时,这些药物还具有行气解郁、理气健脾的作用,可以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调节脾胃功能。

佐药在方剂中起到调和其他药物的作用,它能够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佐药,它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可以减轻吴茱萸和臣药的刺激性,使方剂更加温和。

此外,甘草还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加强吴茱萸汤方的整体功效。

总结来说,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药吴茱萸、臣药干姜、陈皮、生姜以及佐药甘草在药物配伍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温暖肝胃、疏通气机、调节脾胃功能的目的。

因此,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合理搭配各种药物,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适用于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

根据中医理论,肝胃虚寒上逆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这种病症的发生与肝胃功能减弱、阳气不足有关。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行气解郁的作用,可以调理肝胃,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

根据中药的药性归经,吴茱萸属于温中药,归于肝经;干姜、陈皮、生姜属于温中药,归于胃经;甘草属于平和药,归于脾、肺经。

吴茱萸汤统阳阴

吴茱萸汤统阳阴
性 顽 固性 麦 粒 肿 等 多 种 眼 科 疾 病 出 现 的 眼 胀 痛 伴 呕吐 、 手 足 寒 冷 时 可 用 本 方 。4 . 慢 性 胃炎 、 消化性 溃疡 、 溃疡 性 结肠炎 、 细菌性 痢疾 、 慢 性 肝炎 、 慢 性 胆囊 炎 等 消 化 系 统疾 病 , 以 及 以 腹
视 疲劳 症 、 角膜溃 疡 、 急性 结膜 炎 、 急 性 充 血 型
反剧 者 , 属 上焦 也 。” 二为“ 少 阴病 , 吐利 , 手 足 逆冷 , 烦躁 欲 死 者 , 吴 茱萸 汤 主 之 。 ” j为“ 干 呕 , 吐涎 沫 , 头 痛者 , 吴茱 萸汤 主之 。 ” 历 代 医家 皆认 为 吴 茱 萸 汤 可 统 治 阳 明 、 少阴、 厥 阴之证 。
痛 、 呕 吐吞酸 、 口疮 。
胃中痞 痛 、 嗳 气 频频 等 , 还 可 与 旋 覆 代 赭 汤 合
方 使用 。 治 疗头 痛头 晕 、 胃部 胀 满 , 可 与 苓 桂 术 甘 汤 合 方 应 用 。本 方 中 吴 茱 萸 为 主 药 。根 据 前
人 的经 验 , 生 姜量 应 倍 于 吴茱 萸 , 人参 量 应 等 于吴茱 萸 , 这时疗 效 最佳 。

吴茱萸 汤 在《 伤 寒杂 病论 》 中证 治 有 三 : 一
为“ 食 谷欲 呕 , 属 阳 明也 , 吴 茱萸 汤 主 之 ; 得 汤

经性 头痛 、 习惯性 头痛 、 颅 内血 肿 、 顽 同 性 头 痛
等 。此 外 以 眩 晕 为 特 征 表 现 的 高 血 压 病 、 美 尼 尔 综 合 征 也 可 参 照 使 用 。3 . 眼 科 一 些 疾 病 。如
现代 临 床应 用 吴茱 萸 汤善 治 的 主 汪有 : 1 .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与机制分析
吴茱萸汤是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厥阴头痛。

在临床应用中,吴茱萸汤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调配,以提高疗效。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剂能够有效缓解头痛症状,并且同时具有调节肝阳的作用。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在使用吴茱萸汤后可以感受到头痛的明显减轻或消失。

吴茱萸汤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肝经和胃中的阴阳平衡来治疗厥阴头痛。

根据中医理论,厥阴头痛是由于肝胆湿热上扰而引起的。

吴茱萸汤中的各种药材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帮助消除湿热,从而缓解头痛。

吴茱萸是吴茱萸汤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理气、健胃的功能。

茴香、甘草等药材可以调和药性,增强吴茱萸的作用。

水煎石膏也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这些药物的配伍使吴茱萸汤能够更好地发挥治疗厥阴头痛的作用。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厥阴头痛是一种疗效显著且机制清晰的方剂。

在具体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由于吴茱萸汤是中药方剂,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用药适应症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养⾟散法)汉张仲景《伤寒论》吴茱萸⼀升,洗⼈参三两⽣姜六两,切⼤枣⼗⼆枚,擘上四味,以⽔⼀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主治】治阳明胃寒,⾷⾕欲呕,及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者;⼜厥阴⼲呕,吐涎沫⽽头痛者,并主之。

【⽅论选萃】明许宏:⼲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上攻也;吐利⼿⾜逆冷者,寒⽓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内争也;⾷⾕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此⽅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为君,⽣姜能散⽓为⾂,⼈参、⼤枣之⽢缓,能和调诸⽓者也,故⽤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镜内台⽅议》)。

清张⽯顽:凡⽤吴茱萸汤⽤三证:⼀为阳明⾷⾕欲呕;⼀为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则⼲呕吐涎沫头痛。

经络证候各殊,⽽治则⼀者,总之下焦浊阴之⽓,上乘于胸中清阳之界,真⽓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时欲上不能,但冲动浊⽓,所以⼲呕吐涎沫也。

头痛者,厥阴之经与督脉会于癫也,⾷⾕欲呕者,浊⽓在上也,吐利者,虚阳扰乱者。

故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专开豁胸中逆⽓,兼⼈参、姜、枣以助胃中清阳,共襄浊阴之功。

由是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必下降矣(《张⽒医通》)。

清吕震:此本温胃之⽅,⽽亦以通治厥少⼆阴吐利垂绝之证。

盖阳明居中⼟,⾷⾕欲呕,⼟受⽊克,胃⽓垂败。

按吴茱萸本厥阴药,兹以⼈参、⽢草、⼤枣,奠安中⼟,⽽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中之⽊,则呕⽌⽽⾕可纳。

⾄少阴吐利,⼿⾜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随吐利⽽将败,⽽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脾,⽽主治在胃。

得此剂补⽕⽣⼟,⽽浊阴⾃退矣(《伤寒寻源》)。

清吴谦等: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治别也。

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证同者也。

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

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治别者也(《医宗⾦鉴删补名医⽅论》)。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吴茱萸、生姜和大枣等组成,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吴茱萸汤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温阳化滞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滞引起的疼痛症状,并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吴茱萸汤的功能吴茱萸汤在中医学中有着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将详细介绍吴茱萸汤的功能及其主要治疗的疾病。

1.缓解胸腹疼痛–吴茱萸汤可以温阳化寒,活血通络,对于胸腹疼痛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主治胃寒胀痛、腹痛腹胀、胸肋疼痛等疾病,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2.调节经期–吴茱萸汤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缓解痛经及闭经等症状。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能够活血化瘀,改善经血不畅引起的身体不适。

3.提高免疫力–吴茱萸汤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主要用于感冒、风寒感冒等疾病,能够温中散寒,改善身体寒冷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

4.祛湿化痰–吴茱萸汤有一定的祛湿化痰功效,对湿寒痰饮引起的痰喘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主要用于咳嗽、痰喘、气滞痰阻等疾病,能够活血通络,化痰散结,改善胸闷咳嗽症状。

5.调节内分泌平衡–吴茱萸汤可以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女性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主要用于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面部色斑等疾病,能够调理卵巢功能,平衡激素水平。

吴茱萸汤的用法与用量1.用法–将吴茱萸、生姜、大枣等药材放入煲汤锅中,加入适量清水。

–以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煮1小时左右。

–调入适量蜂蜜或冰糖,根据个人口味酌情添加。

–每日服用1-2次,最好在饭前服用。

2.用量–吴茱萸约10克,生姜约15克,大枣约5枚。

–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建议适量增减。

注意事项在服用吴茱萸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不宜使用吴茱萸汤,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

2.慎用超量–每次剂量不宜过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3.遵医嘱–在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剂量。

经方: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经方:吴茱萸汤(胃寒、呕吐)

经⽅:吴茱萸汤(胃寒、呕吐)吴茱萸汤【原⽂】吴茱萸⼀升(洗)⼈参三两 ⽣姜六两(切)⼤枣⼗⼆枚(擘)右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2、少阴病,吐剧,⼿⾜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3、⼲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4、哕⽽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呕⽽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5、⼲呕,吐诞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匮)【剂量】1、吴茱萸⽤三钱,重证的时候可以⽤到五钱,⼈参、⽣姜、⼤枣酌量的⽤。

2、吐得厉害津液伤了,所以⽤⼈参;吴茱萸⽌呕。

【组成】⼈参⼤枣姜吴茱萸【时机】胃寒呕吐【加减】1、⾥虚之吐家:⽤吴茱萸汤,胃酸,逆流,严重的可以将⽣姜换成⼲姜。

2、如果反逆到⾷道胸腔,这个⼒量就不够了,可⽤吴茱萸加旋覆代赭汤。

【应⽤集锦】1、胃下垂吴茱萸汤⼀剂就好。

2、(1)普通情况吃饭太快,胃虚热打嗝,⽤橘枳姜汤、橘⽪⽵茹汤;(2)胃虚寒打嗝,⽤吴茱萸汤;(3)癌症病⼈,到最后的胃⽓欲绝打嗝,⽅⽤茯苓四逆汤,或者通脉四逆汤。

3、(1)巅顶是厥阴之脉与督脉相会之处。

巅顶痛是肝阴不⾜,不能上荣络脉,虚⽽作痛。

症见痛如针剌,⽤乌梅丸。

(2)厥阴头痛;槀本善治巔顶头痛,尤能引诸药达病所。

⼈参败毒散加川芎、蒿本、酒炒黄柏、⽊⽠、红花、酒炒⼤黄。

(3)远志宁神益智。

厥阴头痛⽤吴茱萸汤或乌梅丸。

4、嗳⽓、呕,胃⾥有虚寒:吴茱萸汤5、呕⽽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6、朝⾷暮吐,⼤半夏汤,半夏与⼈参等量加蜂蜜;严重⼀点的,有胃酸反逆,⽤吴茱萸汤;更严重的,嗝⽓得厉害,⼒量上冲到⾷道、胸腔,⽤旋覆代赭汤。

7、吴茱萸汤:⾃觉冷⽓聚于⼼下,冲于胸胁、逆满、⼲呕、或吐涎沫,头项强痛,⼿⾜逆冷者,吴茱萸汤之证也。

故其腹状可见胸满、⼼下痞硬、胁下挛急(两章门之⾏上下挛急),右⼩腹结聚、按之疼痛等证。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精选推荐

吴茱萸汤 [组成⽤法] 吴茱萸10~15g、⼈参10~15g、⽣姜20~30g、⼤枣12~20枚。

⽔煎取汁,温服,每⽇三次。

[⽅证] 1.⼲呕或呕吐涎沫。

2.头痛,或痛连及肩颈。

3.⼿⾜冷、烦躁⽽坐卧不安。

4.⼼下痞硬且满,按之痛或不适感。

[现代应⽤] 1.以呕吐清⽔、涎沫为主证的疾病。

如神经性呕吐、妊娠恶阻、⾷管癌、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瘢痕性幽门梗阻、更年期顽固性呕吐等。

2.以剧烈头痛为主证的疾病。

如⾼⾎压脑病、颅内压增⾼性头痛、结核性脑膜炎、⾎管神经性头痛、习惯性头痛、颅内⾎肿、顽固性头痛等。

以眩晕为特征表现的⾼⾎压病、美尼埃综合征也可参照使⽤。

3.眼科⼀些疾病也有应⽤本⽅的场合。

如视疲劳症、⾓膜溃疡、急性结膜炎、急性充⾎型青光眼、急性视神经乳头炎、闪辉性暗点、多发性顽固性麦粒肿等多种眼科疾病出现眼胀痛伴呕吐、⼿⾜寒冷时可⽤本⽅。

4.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痛下利为主证时有本⽅证出现的机会。

5.本⽅还⽤于其他⽅⾯如厌⾷症、多寐、失眠、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脏躁、急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克⼭病、痛经、不孕症、腹疝、荨⿇疹、过敏性紫癜、上肢震颤症、⾎⼩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经验参考] “⼲呕.或吐涎沫”是本⽅的主证之⼀,虚寒性呕吐多有使⽤机会。

如《续建殊录》载“—⼈卒发⼲呕,医与⼩半夏汤,七⽇不瘥,声动四邻。

于是迎先⽣诊之,⼼下痞硬,四肢逆冷,乃与吴茱萸汤,三帖⽽愈”。

呕吐和下利同时出现也可使⽤本⽅,如许叔微《伤寒九⼗论》中记载:有⼈病伤寒数⽇,⾃汗,咽喉肿痛,上吐下利,医作伏⽓。

予诊之⽈:此证可疑,似是之⾮,乃少阴也。

其脉三部俱紧,安得谓之伏⽓?伏⽓脉必浮弱.谓⾮时寒冷,着⼈肌肤,咽喉先痛,次下利者是也。

近虽有寒冷不时,然当以脉证为主,若误⽤药,其毙可待。

予先以吴茱萸汤救之,次调之以诸药⽽愈。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简介吴茱萸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古代医家张仲景所创,属于方剂中的八正祛邪方之一。

该方剂组方简单,用药独特,具有明确的功效与主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吴茱萸汤的组成和用药吴茱萸汤的组成主要包括吴茱萸、附子(炮制)、生姜、大枣。

其用药特点如下:1.吴茱萸:是本方剂的主药,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功效。

2.附子(炮制):是本方剂的辅药,能温阳消寒、散寒止痛。

3.生姜:是本方剂的佐药,具有温中止呕、化湿健脾的作用。

4.大枣:是本方剂的使药,有调和其他药物的功效。

以上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发挥吴茱萸汤的功效。

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吴茱萸汤作为一种具有明确功效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阳虚寒湿内停引起的病症,其功能主治如下:1.温中散寒:吴茱萸具有温暖脾胃、祛寒湿的作用,可以温中散寒,主治寒湿中阻引起的脘腹冷痛、呕吐等症状。

2.脾胃健运:吴茱萸汤可以温暖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主治脾胃阳虚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祛湿化痰:有效消除湿邪,促进湿气排除,主治脾胃寒湿引起的痰湿停滞、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4.止痛散结:吴茱萸汤可以温阳消寒,散结止痛,主治阳寒引起的胸腹疼痛、痛经等症状。

5.补气固表:吴茱萸汤具有温阳固表的功效,可以增强抵抗力,主治气虚阳虚引起的乏力、畏寒等症状。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脾胃健运、祛湿化痰、止痛散结、补气固表等功效,适用于脾胃阳虚寒湿内停等病症的治疗。

使用吴茱萸汤的注意事项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使用吴茱萸汤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用药剂量要准确:使用吴茱萸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准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剂量的准确控制。

3.对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对吴茱萸、附子、生姜、大枣等药物成分过敏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吴茱萸汤。

4.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由于吴茱萸汤含有一些药物成分,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的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吴茱萸、五味子、制首乌、炙甘草组成。

吴茱萸汤具有以下功效与作用:
1. 调节女性生理周期: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的不调。

它可以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促进卵泡发育,缓解经痛和不规律的月经。

2. 改善经前综合症:吴茱萸汤对缓解经前综合症症状也具有一定效果。

它可以减轻情绪波动、乳房胀痛、头痛、疲劳和水肿等症状。

3. 保护心脑血管:吴茱萸汤还有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它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氧化作用:吴茱萸汤中的吴茱萸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过程,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5. 调节肝脏功能:吴茱萸汤对调节和保护肝脏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解毒功能,帮助肝脏排毒,减轻肝脏负担,改善肝功能。

总之,吴茱萸汤是一种中药汤剂,在调节女性生理周期、改善经前综合症、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和调节肝脏功能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功效和作用。

但在使用吴茱萸汤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剂量使用。

【经方研读】吴茱萸汤

【经方研读】吴茱萸汤

【经⽅研读】吴茱萸汤【经⽅研读】吴茱萸汤〔原⽂〕⾷⾕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辨证提要】 此条辨呕证的寒热。

⾷⾕欲呕,有阳明中寒与上焦⽓阻之异。

本条所论为阳明中寒证,其特点为胃脘隐痛,呕吐清稀痰涎,可⽤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呕;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加剧,是上焦病变所致,当随证选⽤其他⽅剂治疗。

(李克绍伤寒解惑论中认为得汤反剧是药已中病的缘故,同时认为这⾥上焦指的阳明上焦【对此观点有点困惑】)【疑难分析】 如何理解阳明中寒证?外感病证传⼊阳明有寒热之辨。

阳明病以燥热为主,但亦有中寒证。

阳明中寒证的主要证候之⼀是⾷⾕欲呕,呕吐物多为清稀痰涎⽆酸腐⽓,⾆淡苔⽩,脉缓弱等,乃阳明中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吴茱萸汤温胃散寒⽌呕。

【病机关键】 胃阳亏虚,浊阴上逆。

【诊断依据】 胃脘冷痛,呕吐清稀痰涎。

【鉴别诊断】 吴茱萸汤证与⽠蒂散证均有欲呕吐的症状。

⽠蒂散证是痰⾷壅堵在胃上脘,实邪阻滞,治疗⽤催吐法;吴茱萸汤证胃阳亏虚,浊阴上逆,属虚寒证,⽤温阳散寒法治疗。

如何根据呕吐辨胃热、胃寒?⼀般胃热呕吐,是⾷⼊即吐;胃寒呕吐,是朝⾷暮吐。

吴茱萸汤证出“⾷⾕欲呕”,不但说明病变在胃,⽽且表明是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其呕吐是⾷⼊以后才有欲吐不吐的感觉,这是因为胃中寒浊,得⾷物之后欲往上逆,是胃寒不化之故,故其属中寒呕吐。

【治疗要点】 温胃散寒,降逆⽌呕。

煎服法:上四味,以⽔七升,煮取⼆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解】吴茱萸既可祛寒降逆,⼜能舒肝温胃。

虚寒之症以温为主,温中寓补,取⼈参以益⽓健脾,温中补虚,使本⽅成为温补之剂;⽣姜⾟温散寒,温胃降逆,与吴茱萸同⽤有相得益彰之妙;⼤枣⽢补,既可协助温中补虚,⼜能⽢缓调和诸药,共同组成可散可降,既温⼜补之剂。

【运⽤思路】 吴茱萸汤在论中出现3次,皆以胃⽓虚寒,浊阴上逆为其基本病机。

其主证为呕逆,或兼见头痛,或兼见下利,⼿⾜厥冷,烦躁欲死。

温里祛寒方之吴茱萸汤

温里祛寒方之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源】:《伤寒论》【组成】:吴茱萸3克,人参6克,大枣4枚,生姜18克。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

症见食谷欲呕,胸隔满闷,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解】:胃脘作痛,食谷欲呕,吞酸嘈杂为本方主症,属胃中虚寒。

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均可兼见病症。

以上诸症虽各有特点,但其病机同属虚寒。

胃中虚寒,气逆不降,故食谷欲呕,吞酸嘈杂;寒主收引,气机凝结,故胃脘作痛;肝经挟胃,上会巅顶,肝胃虚寒,阴寒上犯,浊阴上你,故厥阴头痛,呕吐涎沫;少阴阳虚,清阳不升,不达四末,故手足不温,吐利频作,并见烦躁欲死。

【按语】:本方以呕吐涎沫、舌质不红、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胆囊炎、梅尼埃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热身恶阻等。

如呕多者,加陈皮、砂仁、半夏;头痛者,加川芎、当归、白芍;寒甚者,加干姜、附子;腹胀,加砂仁、厚朴;吞酸,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腹痛,加白芍。

呕吐剧者,宜少量频服、冷服,以免格拒不纳。

有些患者服药后症状反剧,约半小时后可自行消失。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制酸、镇吐作用。

能明显抑制胃排空,显著提高小鼠胃残留率,并能抑制离体大鼠胃条的自发运动,对于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胃条的痉挛性收缩有拮抗作用;能明显降低大鼠的胃液分泌,显著减小其胃酸浓度。

【同名方】:1、《审视瑶函》吴茱萸汤,即本方去大枣,加川芎、半夏、炙甘草、白茯苓、白芷、陈皮构成。

功能暖肝温中,散风止痛,降逆止呕。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2、《医宗全鉴》吴茱萸汤,由当归、吴茱萸、肉桂、丹皮、半夏、麦冬、防风、细辛、藁木、茯苓、干姜、木香、炙甘草构成。

功能逐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

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阳虚的病症。

它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异,相互配伍形成了独特的功能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在吴茱萸汤方剂中,黄芩作为君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对于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作为主药的吴茱萸,具有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

它能够温养肝阳,增强肝脏的功能,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当中的佐药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它能够辅助吴茱萸,增强方剂的温阳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消化功能,缓解胃寒引起的不适感。

配伍中的使药甘草,具有调和各药的作用,可以增加方剂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缓解吴茱萸的苦味,提高服用的舒适度。

吴茱萸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整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上。

肝阳虚是指肝脏阳气不足,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吴茱萸汤方剂能够温养肝阳,调节肝气运行,改善肝脏的功能,从而缓解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此外,吴茱萸汤方剂还能够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肝胆湿热、黄疸等病症。

在八纲辩证方面,吴茱萸汤方剂适用于肝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根据六经辩证医理,吴茱萸汤方剂属于温阳药物,适用于肝经寒湿病变引起的病症。

它能够温养肝阳,调节气血运行,从而缓解肝经寒湿所致的头晕、眩晕等症状。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具有主导作用,能够发挥方剂的主要功效;臣药则具有辅助作用,能够增强君药的功效;佐药则能够调和各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

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相互配伍,协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药效,能够有效地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

综上所述,吴茱萸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在治疗肝阳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配伍组合能够发挥各自的药性,共同调节肝阳虚引起的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

温州吴茱萸汤的功能主治一、简介温州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汤方之一,由温州名医吴茱萸创制。

该汤方主要由吴茱萸、红花、柴胡、人参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经过科学配伍制作而成。

温州吴茱萸汤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二、功能主治以下是温州吴茱萸汤的主要功能主治:1.温中止呕:温州吴茱萸汤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消化系统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症状。

特别适用于因脾胃虚寒、寒湿内滞所致的呕吐、恶心等症状。

2.疏肝理气:温州吴茱萸汤可以疏肝理气,缓解肝胆系统引起的不适症状。

该汤方中的柴胡被认为具有调节肝气的作用,可缓解病理性的肝气郁结、胸闷、烦躁等症状。

3.祛风除湿:温州吴茱萸汤中的红花、苏子等草药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可帮助缓解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浮肿等症状。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湿热病症。

4.补脾健胃:温州吴茱萸汤中的人参、炙甘草等中草药具有补脾健胃的作用,可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5.舒缓痛经:温州吴茱萸汤对于经期痛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汤方中的吴茱萸、当归等草药可以活血化瘀,舒缓痛经引起的腹部疼痛和不适感。

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使用方法:温州吴茱萸汤一般以草药煎剂的形式使用。

根据个人情况,可将汤方中的草药配比加水煎煮后,分数次温服。

2.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月经期妇女慎用温州吴茱萸汤。

–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以免影响温州吴茱萸汤的药效。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没有医生指导时,不宜长期连续服用温州吴茱萸汤,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总结温州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草药汤方,具有温中止呕、疏肝理气、祛风除湿、补脾健胃、舒缓痛经等多种功能主治。

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能够起到辅助调理疾病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理使用温州吴茱萸汤并遵守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吴茱萸汤条文解析及应用实例

吴茱萸汤条文解析及应用实例

吴茱萸汤条文解析及应用实例吴茱萸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有吴茱萸、桂枝、人参和甘草等,是治疗阳虚内寒证的一种有效方法。

吴茱萸汤条文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方剂的组成和作用,进而更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一、条文解析吴茱萸汤的经典条文记录在《伤寒杂病论》中,条文如下:太阳病。

下之后,七八日,中颜色微黄者,属阳明;色黄中等者,属少阳;色黄微赤者,属太阳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身热恶寒,时时有寒汗,心烦不安,食饮如故,大便自调者,兼夹少阳证者,为峻法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方剂主要成分:吴茱萸(9克)、桂枝(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甘草(3克)、人参(9克)、炙草(3克)。

关键药材作用:1. 吴茱萸:温阳化寒,散寒止痛。

2.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散寒。

3. 人参: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增强人体免疫力。

4. 甘草:调和诸药,增加口感,调理气血。

二、应用实例1. 病历描述:一名53岁男性,患有阴虚内寒、脾胃虚弱、四肢乏力等多种病症,服药效果不佳。

2. 处理方法:根据该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可以考虑使用吴茱萸汤治疗。

首先要明确的是,吴茱萸汤主要适用于阳虚内寒证,需要与病情和症状匹配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具体处理方法如下:配制吴茱萸汤。

按照原方,选用优质吴茱萸、桂枝、人参、甘草等中药材,进行药物配制。

服用吴茱萸汤。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和症状等因素,确定剂量和用药时机。

通常建议患者空腹服药,每日3次,每次1剂,至少服用7天以上。

3. 治疗效果:经过7天的治疗后,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

体格检查显示他的肤色逐渐恢复正常,四肢乏力和脾胃虚弱等症状明显减轻。

同时,他也不再感到身体虚弱和疲劳,精力逐渐恢复。

在应用吴茱萸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掌握剂量和用药时机,以避免出现过量、急剧变化等不良反应。

此外,治疗期间也需要加强患者的营养和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健康。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来源《伤寒论》。

同名方约有55首,现选《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一日三次。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二级学科)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主治1)胃寒呕吐证——阳明寒呕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厥阴头痛头痛,干呕吐涎沫,颠顶痛甚,舌淡,脉沉弦而迟。

3)肾寒上逆证——少阴吐利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配伍特点本方肝肾胃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同施,但以温降为主。

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常用方。

以食后欲吐,或颠顶疼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辩证要点。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用法】上八味,哎咀。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功用】养血温经散寒。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 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用法】上锉为末。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是中国传统草药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由吴茱萸、生姜、陈皮、人参、炙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吴茱萸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被用于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的功效。

传统上,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黄疸以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症,加快康复。

同时,吴茱萸汤还具有活血化瘀、消积、调理脾胃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草药疗效的认可和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重新关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传统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吴茱萸汤还被用于治疗更广泛的病症。

首先,吴茱萸汤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胃肠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吴茱萸汤主要用于温中健脾、行气调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吴茱萸汤治疗,改善了肠胃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食欲也得到了恢复。

其次,吴茱萸汤还广泛应用于调理血液循环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异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源。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加快病变组织的修复。

因此,吴茱萸汤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等。

此外,吴茱萸汤还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吴茱萸汤能够温通经络,益气活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吴茱萸汤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调理气血,吴茱萸汤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吴茱萸汤还可用于调理女性生殖系统。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有关。

吴茱萸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调理女性子宫、卵巢等器官的功能,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问题。

许多女性通过吴茱萸汤得到了疾病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起来,吴茱萸汤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伤寒论》——吴茱萸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243)吴茱萸汤方【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09)吴茱萸汤治寒邪犯胃吐利证。

症见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78)吴茱萸汤治呕吐,厥阴肝寒犯胃证。

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

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上入顽颡,连目系,上出与督脉交于巅顶。

厥阴肝经寒邪犯胃,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干呕而无物,或见泛泛欲吐;胃阳虚寒,饮停于中而上泛,故口吐涎沫;肝经寒邪及浊阴循经上逆清窍,故头痛,且以厥阴巅顶痛为著。

治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散寒,泻浊和胃降逆。

【原文】呕而胸满者,茱萸汤[1]主之。

(金匮呕吐:8)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配伍】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方中以吴茱萸辛苦热为主药,既能降肝胃寒逆以祛浊阴,又能疏肝解郁以调达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重用生姜六两助吴茱萸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平补益胃气。

诸药合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但以降肝胃寒逆见长。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医案举例】(1)温载之医案:钟表匠某姓患头痛,常以帕缠头,发时气火上冲,痛而欲死。

外敷凉药,内服清火顺气之品,可以暂安。

旋愈旋发,绵延数年。

因与友人修理钟表,病发,托其转求诊治。

见其痛楚难堪,头面发红,但六脉沉细,左关伏而不见。

乃厥阴肝经真阳不足,虚火上泛。

用清热顺气,只可暂救燃眉,不能治其根本,是以时发时愈。

遂用吴茱萸汤以补肝阳,两剂而愈。

迄今数年,并未再发。

假寒假热,实难分辨,但治病必求其本,乃可根除耳。

[鲁兆麟.二续名医类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64.](2)冉雪峰医案:武昌周某室,年三十八,体质素弱,曾患血崩,平日常至余处治疗。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功效降泄浊阴,温中补虚。

方药组成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

服法与禁忌上4味,以水5升,煮取3升,温服7合,日3服。

经方新用●吴茱萸汤配半夏15g,枳实15g,赭石12g,杷叶20g,陈皮15g,用治神经性呕吐。

●吴茱萸汤加川芎12g,制南星9g,细辛5g,钩藤30g,治疗神经性头痛。

●吴茱萸汤配艾叶10g,元胡15g,当归15g,川芎12g,肉桂10g,用治妇人宫寒痛经或不孕。

●吴茱萸汤加半夏15g,砂仁12g,茯苓30g,厚朴15g,陈皮15g,治疗胃寒呕逆脘满。

医案举例例1患者,女,29岁。

经常头痛,平时小痛,经时剧痛,痛重则呕吐、目眩,面白心烦,出冷汗,痛部以两颞及巅顶为著,睡眠欠安,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脉象沉弦。

辨证:厥阴头痛,肝胃气逆。

治法:温肝暖胃,降浊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组成:吴茱萸12g,人参6g,生姜30g,大枣6枚,川芎12g,钩藤30g,制南星9g,细辛4g,藁本2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

复诊:服药3剂,头痛大减,呕逆小有发作,手不凉,面不白,心情烦闷得解,上方继服3剂,诸症消失。

例2患者,女,25岁。

经行腹痛,痛剧则呕逆,冷汗出,小腹有拘急痛感,大便溏,2次/日,肢端欠温,经行不畅,量少色黯有块,周期延后。

舌淡黯白滑苔,脉弦紧。

辨证:肝寒气逆,寒凝胞脉。

治法:温肝降逆,活血调经。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组成:吴茱萸15g,人参10g,生姜30g,大枣8枚,川楝子20g,元胡15g,橘核30g,荔核20g,乌药12g,当归15g,川芎15g,肉桂1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药服3剂,痛经大减,呕吐止,手足转温,心情舒展,月经量多畅行,脉转虚缓,继服上方3剂愈。

1.1,吴茱萸汤邓中甲

1.1,吴茱萸汤邓中甲
另外,方中的吴茱萸,使用的作用,和人参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这个方虚寒为主,有虚,应该是人参为主,也有这个看法。归纳一下,吴茱萸汤在三经中间的一个作用,都是针对的阴寒之气上逆,从病机分析的重点,围绕着阴寒之气的上逆。
吴茱萸汤用药,特别u要注意生姜的用量,生姜的用量在仲景用法里,可以说是很突出的用到六两,哪怕是和胃降逆为主的,旋覆代赭汤生姜用量够大了,五两,在方中最大。而这个方里用到六两,说明用它的降逆作用,是用得很突出了。因为生姜凡是用来降逆,用量都比较大。有这个特点,降逆量是比较大的。这是吴茱萸汤学习当中,一个病机的分析,一个用药特点。这始重点掌握的。
对于病机分析,因为涉及到三条,我们下次再谈。
1.1,吴茱萸汤邓中甲
展开全文
吴茱萸汤 《伤寒论》二类方
主治
病机与证候分析
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阴虚失温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
寒凝气滞
胃脘痛,喜温喜按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浊阴随胃气上逆─干呕吐涎沫
阻于胸膈─胸膈满闷
浊阴循肝经上犯─颠顶头痛
脾不升清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伤寒论》当中主治涉及到三经,它是三经寒邪,也就是说,用它,阳明呕吐,寒在阳明的呕吐,在厥阴的头痛,少阴的吐、利,分别有三条。所以开始有些人怎么都用这个方,一方治三经,这是要理解的一个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茱萸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吴茱萸一升(9g) 人 生 大 参三两(9g) 姜六两(18g) 枣十二枚(4枚) 水煎服。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浊阴上逆
肝胃虚寒
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 或吐清涎冷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胸满脘痛
巅顶头痛 症 状
烦躁不宁
大便泄泻 畏寒肢凉
舌淡
苔白滑
脉沉弦
方解
吴茱萸
生姜
人参 大枣
温胃暖肝,降逆止呕
补益中虚
配伍特点
温降并用 兼以补益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2.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 用本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