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要点:赏读背诵《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
受一番。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
2•解题: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读课文
1.初读通文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2)检查朗读。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
理解下列句子意思,并解释加点词语。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三读理结构。
(1)生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先写__________ ,再写 ____________ ,最后写___________ 。
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3)检查背诵。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做适当点评。
三、品美点
总写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突出一个“美”字,总领全文。接下来的文字无不围绕
它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
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你发现了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的句式,说几句赏析语言。
(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可这样赏析,如:
(1)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文章短小精焊,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经纬分明,脉络贯
通。
(2)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
(3)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翡翠, 自然美不胜收。
(4)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四、悟感情
1 •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则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谈写法
1•本文的景物描写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你从文学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请以“我从文中学到了__________ 的写景方法”的句式谈一谈。
教师小结: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真情。
2.探究书信体例的变迁。
六、练文笔
同学们根据本文的写景方法,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
教师提示:如春日田野、夏日荷塘、某一风景区、校园一角、乡村夜景
七、课外积累
收集整理文中的四字写景佳句,背诵古代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
附:板书设计(文章结构图)
俯视:清流见底 具体叙写 彳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静T (猿鸟 夕日]静T [沉鳞 < J 1
总括:欲界之仙都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要点:学习背诵《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比
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入
1 •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
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苏
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什么感慨呢?这节课,
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
夜美景。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
2 •说说你知道的苏轼。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
三年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 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史。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招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 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 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本文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二、 读一读,初步感知
1 .听读。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厂仰视:高峰入云
山 川 之 美 答
谢
中
书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