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03-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及其时
出现,因此方向性被抹掉了。 相对论、量子力学在时间问题上都是反演
对称的,因此也没有方向性。
2。热力学中的时间: 1只8要22存年在傅着里温叶度方差程,总T(Xt有,t)热 流 从2TX(高X2,t)温指物出体,
传到低温物体,时间t反演不对称。
5。生命运动。生物大分子以上的各种生命系统, 其运动包括同化、异化、遗传、变异、刺激感应 等形式。
四、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 2。具体的、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具有
某些相似性,服从一些共同的规律。 3。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
转化。
第二节 时间之矢和物质运动的 方向性
一、时间之矢的凸现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三、序参量和支配
协同效应的产生在于序参量的支配过程
序参量是微观要素或子系统集体运动的 产物,是系统内部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 量。
在相变过程中,系统原有结构失稳,要 素之间的竞争加剧,有的要素变化快, 衰减也快,有的变化慢,衰减也慢,在 临界状态时还会被放大,成为系统演化 的主导因素,支配其他要素的行为。
在系统接近平衡态的线性区域里,热力学 系统的熵增降到最小值,但在远离平衡 态的区域,熵增加得很快,但有序结构 也在这里出现,这意味着熵增不仅是退 化的动力,它也是进化的动力。
第三节 自组织演化 一、自组织现象: 1。贝纳特对流: 水平容器中的薄层液体在加热到一定程度
后产生规则的多边形图案。 1)加热导致有序运动 2)对流状态下液体分子形成统一行动 3)有序状态是突现而非逐渐形成。
形成粒子数反转,使受激发射多于吸收。这是产 生激光的第三个条件。
科技哲学十五讲课件
•Wohler维勒的尿素人工合成
HCNO+NH4OH
CO(NH2)2
(无机物与有机物间没有鸿沟); 说明动植物内在统一;
•细胞发现(Schleiden施莱登、Schwann施旺), •Darwin的进化论,
被Engles忽略的:
H2O+NH4CNO
彻底粉碎神创论和形而上学物种不变论;
•Maxwell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六大缺口:
•Kant-Laplace星云说 •Lyell(赖尔的渐变论)地质学原理与[Cuvier 突变论]之争;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Mayer迈尔、Jaule焦耳、Grove格罗夫、
(太阳系起源假说),打击神创论和宇宙不变论;
(居维叶)
Coolding柯尔丁、Helmholtz赫尔姆霍兹等],mgh﹦1/2mv×v;
人类 科学 自然
社会
(主体)
技术
(中介)
界
(客体)
三个基本研究对象:
• • •
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运动发展 的辩证法) 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 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 法)
2.性质 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和三个一般规律, 足见不是科学的实证方法能够胜任的,只能借助 理论概括的方法,故课程属于哲学性质,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 •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具体科学技术之中间层次; •相对于一般哲学原理的二级哲学。
(可以通过下页图示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
世界物质性原理 世界发展性原理
自然辩证法 (自然界) 各门自然科 学和技术学 科(天、地、 生、物、化 等) 自然现象界
历史唯物论 (人类社会)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教材的图、文中获取内、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观看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理解,并能通过分析识别外力作用的不同地貌。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看有关地貌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概念,并设问“是什么力量营造了这样千变万化的地表形态?”【补充概念】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合作探究1:【读一读,议一议】读课本P69-70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何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作用速度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对地形各产生怎样的影响?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合作探究2:阅读P70图4.2【议一议,写一写】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1)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中,判断依据:(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课堂导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
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
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同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在数亿年的进化中不断形成、演化和转化,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生态多样性。
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和规律是弗恩廷 (Vernadsky)、瓦勒利安 (Wallace)、达尔文(Darwin)、杜密歇尔 (Dumitru) 等人长期以来科研的重要方向与深入研究的问题。
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可以从环境要素和生物互动两个方面来研究。
事实上,物理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基本的控制作用,包括温度、水文、地形、气候等。
这些控制物理环境的要素成为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底部、岛屿、冰川、矿洞、海洋等不同种类的地理环境也会成为生态系统演化的特殊因素。
比如,海洋环境的演化是不断在进化,常常为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们创造新的栖息环境,使它们不断地进化和繁殖。
同时,生物间相互竞争、自我限制、适应性变异等也对生态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全面参与的、可证实的复杂过程,包含了机遇、入侵、协同演化、互相作用、生物适应性等多种因素。
例如,某些物种的进化成功与它的“光环效应”和“早期分歧点上的成功因素”等因素相关。
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生态系统演化具有多样性、可预测性、可控性。
但也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等,在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遵循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共同进化规则”,即生物群体中的个体越多,该生物群体的进化速度就越快。
此外,生态系统也具有进化的潜力就像其他生物一样,能够通过适应和变异来应付环境的变化。
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巨大复杂性,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进化趋势也不完全相同。
生态系统演化的意义生态系统演化的意义在于探索自然界各种物种、事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演化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为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荀子曾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自然过程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而是辩证地发生的。
矛盾是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演化发展的实质是物质系统形态的不断转化,且这种转化是守恒的;演化发展又是无限循环的,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呈现不断上升的周期运动。
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
下面我们着重考察一下这一规律在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不同表现。
(1)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世界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非生命世界中充满着以吸引和排斥为对立两极而不断展开的矛盾斗争。
在总星系的起源与形成中,收缩与膨胀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在天体的形成、演化和运行中都存在着吸引和排斥的矛盾,引力使其收缩,自转又产生离心力。
行星绕太阳旋转就是吸引与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
分子引力与热运动斥力构成一对矛盾,决定了物体不同的凝聚状态间的相互转化;原子内,原子核和电子间的吸引与排斥,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体现了化学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作用等等。
(2)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与环境的矛盾斗争表现为自然选择的规律性。
生物体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的内在根据。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选择是物种或生物个体存留与被淘汰的外部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生物体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没有这种变异,自然选择也就没有意义;只有变异而无自然选择,也不会有生物的进化。
环境可以影响生物的发育,甚至和遗传信息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变异方向,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但环境对生物类型的转化,需要遗传物质的变化相配合,生物才得以进化。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学习指导
导论学习要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一词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
1873年5月,恩格斯开始构思撰写《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断断续续撰写该书,但直到1995年去世时都未能完成全书。
1925年苏联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遗著,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2.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作用问题,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自然辩证法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证据和基础。
生物的进化与物种演化规律
生物的进化与物种演化规律进化是指生物在环境影响下的多代变化过程,而物种演化是进化的结果,指的是新物种的形成。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
生物的进化与物种演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机制,下面将详细探讨它们的相关规律以及一些影响因素。
生物进化的规律生物进化的规律可以总结为“适者生存、适者繁殖”。
在一个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变异,这种遗传变异有些可能会使得个体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从而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
与此相反,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或种群则会逐渐被淘汰。
进化的结果是,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不断地累积有利基因,最终形成新的物种。
遗传变异与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变异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组重组、基因突变以及基因改变等现象。
这些变异有时可以给予个体或种群一定的优势,例如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等。
而突变则是指生物基因组中发生的一种错误,这种错误可能会改变基因序列,从而导致生物表型的变化。
突变通常是随机发生的,它们有时可能对生物有益,即所谓的有利突变,有时可能对生物有害,即所谓的不利突变。
有利突变能够在种群遗传中获得优势,进而迅速累积和传递,从而促进物种进化。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选择那些有利特征的个体或种群,使其更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
这种选择过程涉及到环境条件、生物个体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选择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例如气候变化、资源的匮乏等。
自然选择对生物的进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适应性较差的生物进行淘汰,促进了适应性较强的生物的累积和传递。
与生物进化紧密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群体遗传漂变。
群体遗传漂变是指种群大小、选择压力、遗传漂变和基因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群体遗传漂变对进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合适的基因频率变化方向会促进种群的适应性进化,而不恰当的基因频率变化方向则可能导致物种退化甚至灭绝。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科技伦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科技伦理问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伦理问题,如 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基因编辑的伦理争议、科 技对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类的价值 观、道德观和利益冲突等方面。
加强科技人员的伦理教育
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伦理意识和道德 素质,使他们能够在科技实践中自觉遵循伦理规 范。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现状分析
人口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加速,环 境压力增大。
经济发展
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导致环境恶化。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现状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现状分析
空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现状分析
03 科学技术发展与 自然辩证法应用
科学技术进步对自然辩证法影响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 掌握也越来越准确。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自然辩证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材料和经验支持,还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新 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这些新的方法和工具使得自然辩证法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和 解释自然现象,进而推动其不断发展。
加强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拓 展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领域和研究视野。
强化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作用
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其在指导实 践、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开放性
03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环境对生物体的适应性进行选择,有利于生存和 繁衍后代的变异个体得以保留。
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化,形成复杂的 生物种间关系。
种群动态与生态平衡
种群动态
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生存、增长、稳定或衰 退的趋势。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内各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相 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各种生 物通过竞争、共生等关系达到相 对稳定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随 着环境变化而调整。
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演化产生重 要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等行 为可能导致生态失衡和生物多样 性丧失。
地球系统演化
地球历史
地球系统演化是指地球从形成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各个组成部分 (如大气、水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系统演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深 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方法。
02
CHAPTER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过程
物种起源与演化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自然界系统演化的基 础,指生物种类的起源和形成, 包括新物种的产生和旧物种的灭
绝。
演化机制
地球系统的自适应性
地球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以应对外界压力和变化。例如,气候系统可以通 过自然界的碳循环来调节温度,生态系统可以通过物种演化和迁徙来适应环境变化。
天体系统的复杂性与自适应性
天体系统的复杂性
天体系统是由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 构成的庞大网络,这些天体按照一定的 规律和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结构和运动 模式。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系统科学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
自然界是无限的,它不断地发展和演化,不断地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同时,任何一个具体的自然物都是有限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过程。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自然界可以分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是指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和感知到的自然界 ,如天体、地貌、生物等;微观世界是指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物质世界。
物质不灭定律表明物质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能量守恒定律则表明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熵增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中无序程度增加的规律,即自然界的演化总是向着更加无序 和混乱的方向发展。
03 自然界的系统观
自然界系统的整体性
总结词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生命的层次结构
生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层次,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生命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细 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等,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规律。
自然界的自组织和他组织
自然界中的事物既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通过外部 力量的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自组织和他组织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组织方 式。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 的过程,经历了从宇宙大爆炸至今的 漫长岁月。
VS
在演化过程中,自然界经历了从无机 物到有机物,从简单生物到复杂生物 的演化历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也经 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物种大灭绝和 生态系统重组等。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增定律等。这些规律揭示了自然界演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 律,是自然界演化的重要基础。
第三章 人与自然
8
不仅自然界本身的力量在推动其演 化,人的活动也作为一支力量介入了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这不仅使自然界 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甚至在一定 意义上使自然物成为人的“作品”。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9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及其两重性
1.人工自然的扩大
如果说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 以纯粹的形态存在着,那么在人类 产生之后,纯粹的天然自然的领域 在日渐缩小,而人工自然的疆界却 在不断扩大。
第三章 人与自然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 生了人,同时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 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 然界的演化,成为自然界演化发展中的 新因素。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1
一.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一)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人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对象,人 的环境以及人的活动要素,并且使天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6
⑵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 人工自然物(如各种新材料、新工 具、人工建筑乃至可以模拟思维功 能的人工智能机,等等)。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7
3. 天然自然、人工自然构成了最 广义的自然界概念。但自然界的概 念也包括人在内,“人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26
马克思:“从理论方面来说,植 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 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 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 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 然界。”
2019年1月18日星期五
27
2 . 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性与受动 性
①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恩格斯:“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 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 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 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 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 后的本质的区别。”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的起源
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和高密度的状态,被称为大爆炸。在这个状态下,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 都开始出现,宇宙也开始膨胀和冷却。
宇宙的演化
宇宙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物理过程和机制。宇宙的演化也受到宇宙学常数、暗物质 和暗能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宇宙的膨胀和结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演化呈现出一 定的趋势,如适应性增强、体型增大 等,这些趋势有助于物种更好地适应 环境变化。
03
CHAPTER
生态系统的演化
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变
01
生态系统形成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和非生物
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
02
气候的演化
地球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变化,如冰河时期和间冰期,这些变化影 响了地球上的生物和地理环境。
气候变化的机制
气候变化的主要机制包括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 的变化和地轴岁差等。
05
CHAPTER
天体演化与宇宙演化
天体的形成与演化
天体的形成
天体是在宇宙大爆炸后由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的。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分 别通过不同的过程和机制形成,并演化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样子。
大陆板块的漂移与演化
大陆板块的形成
地球的地壳被分割成数个巨大的板块,称为大陆 板块。
大陆板块的漂移
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缓慢移动,这种移动称为大 陆漂移。
大陆板块的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板块的形状和位置不断变 化,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和地貌。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自然辩证法部分1、自然辩证法概念、对象、内容及性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客体——自然——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主体——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中介——科学技术(2)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唯物辩证的说明✧还包括对人工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关系的阐述(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哲学概括(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对对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
性质:✧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
✧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必要环节;✧它是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2、自然辩证法产生:(1)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就开始酝酿和研究与之相联系的自然观和科学观;(2)1873年5月,马克思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3)1883年,马克思逝世前,恩格斯为完成《自然辩证法》倾注了全部精力,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未完成,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4)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接着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全世界的学习与传播,推动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
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 基本形态之一,其特征是主 张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 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并存在 于这种主观精神之中
王阳明:心外无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黑格尔 绝对精神产生 自然界、社会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 态之一,其特征是主张某种离开人 类而独立存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客 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的物质定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
2、列宁物质定义的两个涵义(1)物质是独立 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阐明 了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克服了形而上学物 质观的局限性。(世界的物质性) (2)物质是可以被感知的,在原则上是可以被 认识的,物质的可知性适用于所有的物质形 态——已发现的和未发现的,有力地批判了不 可知论。(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朱熹 理在气先
世界是 由上帝 创造的
马赫的观点
马赫说:“我的观点过去是从一个唯心主义 阶段发展起来的。因为在我看来,由唯心主 义到达我的观点的途径是最短的和最自然 的。” 世界要素论:物质是要素的结合,要素就是 感觉,物质就是各个要素(感觉)之间某种 合乎规律性的联系。 在认识论上,只能认识感觉,科学的任务就 是描述经验,而无法达到对本质和规律的认 识。
第二节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一、自然界是一个物质系统 恩格斯:“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 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以近 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普遍联系及 其整体性的清晰图景。” 现代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马克思是现 代系统论先驱。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思想呈 现整体观、联系观、演化观的基本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1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1.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指什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运动规律的哲学学科,探讨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什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
辩证法认为世界以及其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统一体,具有辩证规律性。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本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矛盾和矛盾运动、物质发展的规律等方面。
第二章:物质的本质和运动1.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的本质是指物质的实质、内在属性和特性。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有四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机械运动、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物质的均衡与不均衡。
3.什么是物质的矛盾和矛盾运动?物质的矛盾是指物质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双方,矛盾运动是指这些对立面在物质内部不断地相互斗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过程。
4.物质的发展有哪些规律?物质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辩证性的规律。
其中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十六字方针、否定之否定规律、转化为质变的规律等。
第三章:物质的动力和运动规律1.什么是物质的动力?物质的动力是物质运动的推动力量,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
内在的动力包括物体本身的力量,外在的动力包括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2.物质的运动有哪些基本规律?物质的运动具有四个基本规律,分别是:机械运动的两个基本规律(惯性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的规律、物质的均衡与不均衡的规律。
3.什么是物质的量变与质变?物质的量变是指物质的数量发生变化,质变是指物质的质量或性质发生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的。
4.什么是物质的离散与集中?物质的离散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的状态,集中是指物质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状态。
第二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发展
同化、异化,遗传、变异而不断变化着的物种及 个体与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世界 演化发展的动力。(人类?)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周期性及其周期循环的无限性
气候发展
宇宙发展
植物生长
种子
植株
种子
周期性与无限性
“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 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这 里的‘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 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 的。”
自组织实现的条件:
• 1、系统必须处于远离热平衡状态; • 2、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 3、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形相互
ý (一)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ý 1、宇宙、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ý 2、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ý 3、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
l ý (二)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ý 1、不可逆性 ý 2、自组织性 ý 3、对称性的破缺
ý (三)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
ý 1、矛盾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动力 ý 2、自然界运动转化的普遍性与守恒性 ý 3、自然界循环发展的周期性与无限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 觉主体而独立的外 在世界,是一切自 然科学的基础。
• 相信世界在本质上 是有秩序的和可认 识的这一信念,是 一切科学工作的基 础。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 当然,在实际过程中,这三种过程总是呈现交互作用的 情形。
湖南大学研究生自辩提纲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要旨一、自辩要义 p1 自辩含义、两个层次等二、自辩的研究对象 p2 自然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科学技术三、自辩的内容 p4 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自然哲学)科学的辩证法(科学观、科学哲学)技术的辩证法(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科学的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观)四、自辩的性质p5 既带有人文社科性质,又有自科性质,属于交叉学科。
第二节自辩的创立与发展一、自辩的创立p6 标识:恩格斯整理和撰写的《自然辩证法》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片面性、庸俗性生产力: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二、自辩的传播p8三、自辩的发展四、与自辩有关学科的发展(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自然观第二章自然观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第一节、古代朴素自然观一、史前自然观 p18 生存技术神话宗教人格化立场二、古中国朴素自然观P18 由自然本性解释五行阴阳元气三、古希腊朴素的世界观p19 元素论数论原子论突出了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连续的发展的古中国与古希腊自然观的特点:①试图从总体上把握自然;②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界,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人与自然相统一局限性:没有深入到自然界的内部,对自然界事物的内部细节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说不清楚。
四、欧洲中世纪宗教自然观 p21基督教教义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泛灵自然观一、世俗化二、文艺复兴运动 p23 人文主义(辨识和确立真正的人)三、宗教改革运动p25 研究转向自然界四、航海探险五、文艺复兴时的自然观(泛灵主义和神秘主义)p26 文复,宗改,航海的异同科学革命的突出表现(日心说和人体结构理论)原始宗教炼金术占星术巫医书毕达哥拉斯数秘学第三节近代机械自然观一、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自然观的形成p31开普勒伽利略(实验与数学结合)事物的两种性质 34 笛卡尔二、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繁荣牛顿霍布斯(哲学上确立机械唯物主义)洛克斗士(无神论引入机械论)机械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比较•机械自然观:–自然是一架机器;–这架机器的运动和规律是由外在的理智强加给它的;–自然界的秩序是理智的表现;–这理智是非凡的创造者和统治者;古希腊自然观:–自然是一个有机体;–自然的运动是自身的运动,是自我运动;–自然界的秩序是理智的表现;–这理智是自然本身的理智;三、机械自然观的困惑与局限p38波动说场统计物理学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实质:对科学信念的危机局限(机械性方法论上的还原性不彻底性)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来源拉普阿斯星云说(适用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的第一个缺口)人工合成尿素地质渐变论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来源P44最坚实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发展过程(朴素形而上学辩证)最直接的来源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义p47人与自然关系p49第三章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节自然界的物质存在物质观是变唯自然观的基础,强调自然界的物质存在。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 但是一些科学家设想如果运用“粗粒化”方法,可 以对玻尔兹曼的不可逆性问题重新解释,如物理学 家杰恩斯(EdJaynes)说我们之所以对亿万个分 子构成的运动无法追踪认识,“不是因为物理过程 本身不可逆,而是因为我们追循物理过程的能力有 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感觉足够灵敏,我们 就可以看到分子的单独运动,从而可以去证实,所 有的过程在这种微观层次上是可逆的。这种思想经 过信息论的处理变成了现实。申侬认为从伴随噪音 而接收下来的一切信号中,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噪音的本质是无序的,这与信息的有序性形成对照, 信号中的信息量越大,它的熵就越小。
9
▪ 现实的自然过程严格的说都是不可逆过程。不仅热 传导、质量扩散、粘滞流动、功热转化、化学反应、 生命发育、物种进化是不可逆的,即使经典物理所 研究的单摆、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平衡过程 等在考虑摩擦、辐射等因素时也是不可逆的。由此 看来,可逆性是相对的,不可逆性是绝对的。但对于 具体的过程来说,不可逆过程也往往包含着某些可 逆的因素,功热转化在能量品位上是不可逆的,但转 化能力却有可逆性;化学反应在总体上是不可逆的, 但生成物依然可以复原为反应物;生长发育和衰老 是不可逆过程,但机体的协调性和组织性却经历着 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过程
5
▪ 传统科学为了将复杂性的问题简单化处理, 常常将不可逆性因素舍弃不予考虑。这样就 出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经典物理学和相对论 都没有讨论时间反演状况下的物体运动规律 的变化。
6
▪ 现代物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探索,使这一状况获 得了明显的突破。狄拉克的正电子在时间上具有向后退行的 特征,费曼的电子理论需要不同的时间方向同时存在。吕德 斯(G-Luders)于1954年,泡林于1955年分别提出了CPT 定理,该定理对物质与反物质、空间对称性和时间的方向性 作了最理想的处理和解释。这个定理来源于一些定律的对称 性,把任何过程中的粒子换成反粒子、把该过程换成它的镜 像、以及把时间倒转这三个变换同时操作的情况下,这些定 律保持不变。即C电荷共轭,它把物质转换成反物质;P空 间反演,它把空间坐标转换成它的镜像;T时间反演,它把 时间方向倒转。CPT定理断言,物理规律预言了在一种“泛 镜像”世界中的等量但相反的事件;它同时可以说明,时间 对称性是如何可能被破坏从而产生出时间箭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兴起,人们对不可逆性的理解又走向 更为深刻地讨论之中。非平衡态热力学分成两个分支:线性 分支描述接近平衡的系统行为,非线性分支处理系统远离平 衡时的情况。普里高津发现,在线性表现良好的区域,热力 学耗散降到它可能的最低点。这样,系统熵的变化率,也就 是内禀的熵产生将会减小:系统在通常情况下演化到一个稳 定的或不变的状态时,耗散处于极小值;在热扩散的情况下, 总的熵可能是增加的,但是当气体最终的浓度梯度已经建立 以后,内禀熵的产生率就处在它的最低值。普里高津的最小 耗散图像比起最大熵的平衡概念来对我们更为有用,因为它 与实际世界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实际世界中,没有什么是 真正处于平衡态的。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的时间性 自然界的演化与时间的关系,直接的表现形 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方 式发生了变化。但在经典物理学中(如牛顿 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的作用却被 忽视了,牛顿引入时间概念来解释运动,将 运动定义为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但时间这个 基本概念是什么,却缺乏界定。
但是一些科学家设想如果运用“粗粒化”方法,可 以对玻尔兹曼的不可逆性问题重新解释,如物理学 家杰恩斯(EdJaynes)说我们之所以对亿万个分 子构成的运动无法追踪认识,“不是因为物理过程 本身不可逆,而是因为我们追循物理过程的能力有 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感觉足够灵敏,我们 就可以看到分子的单独运动,从而可以去证实,所 有的过程在这种微观层次上是可逆的。这种思想经 过信息论的处理变成了现实。申侬认为从伴随噪音 而接收下来的一切信号中,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噪音的本质是无序的,这与信息的有序性形成对照, 信号中的信息量越大,它的熵就越小。
按照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对称自发破缺规则,规范场 的对称自发破缺的后果就是规范场量子获得了质量。 在物理上一个简单例子是铁磁体的有序无序相变, 在温度高于居里温度时,铁磁体的分子磁距是无规 则的;如将其温度降至居里温度之下,分子磁距在 单畴范围内取某一方向有序排列。经过对称破缺的 宇宙,开始了一个新的相边过程,即进入暴涨时代。 在这样的物质世界中,系统的演化具有完全不可复 原的特征,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不可逆性。
克劳修斯将宇宙当成一个孤立系统,并预言宇宙的 总熵是在无情地朝着它的极大值增长,即宇宙热寂 说。在克劳修斯看来,熵增加是一个自发的不可逆 过程,因为自然系统很难有绝对的热平衡态,这样 在现实世界中,熵的意义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第 一,熵的宏观意义是系统能量分布均匀程度的衡量 标志,能量分布越不均匀,熵越小;能量分布越均 匀,熵越大;能量分布从不均匀趋向于均匀,则熵 增加。第二,熵的微观意义是对系统内部粒子的无 序化程度的标志,熵值越大,无序化程度越高,反 之,熵值越小,系统内部的有序化程度增大。
也许是基于这种考虑,普里戈津强调,无论 可逆或不可逆都不是唯一普适的过程,在一 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可逆性与不可逆性是并 存于现实之中的。因此,对我们来说,重要 的不是找出简单纯粹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而是要探讨现实事物中究竟包含哪些可逆与 不可逆的因素,它们对物质世界的演化发展 起着怎样的作用。
在微观基本粒子物理世界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 被认为是破坏了时间两个方向之间的对称性,这就 是克罗宁(J-W-Cronin)和(V-L-Fitch)发现的长寿 K介子的衰变过程。(他们因此获得1980年诺贝尔 奖)在大多数衰变中,K介子生成一个负的π介子、 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这一过程的CP对称性被 证明是保持不变的;然而K介子同样也可以衰变为 (大约在10亿次衰变中有一次)一个正的π介子、 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这时候CP对称性就会受 到破坏。按照CPT定理,T对称性在这罕见的过程 中也同样受到破坏:时间可逆的事件被禁止,过程 成为不可逆的,时间箭头便显现出来
二、热力学的时间之箭:熵增加 在卡诺的热机理论中,没有不可逆的热损失;在迈耶和焦尔 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中,能量的损耗也被忽略了;但在克 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热转化为功时,总有一部分热 能被耗散掉了,这意味着能量转化具有不可逆的特征。在这 个基础上,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它表示一个系统 在一定过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热量的状态函数。在一个 孤立的系统中,熵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停地增长,当所有的 能量都耗尽时,它就达到了极大值。因而熵给所有孤立系统 提供了一个时间箭头,当熵达到极大值时,孤立系统的时间 演化就停止了,该系统就处于它最无序的状态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说:“自然界中正 在进行着每一件事,都意味着它在进行的那部分世 界的熵的增加。因此,一个生命体在不断地增加它 的熵,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 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 是从环境里不断地吸取负熵。有机体就是依赖负熵 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东西, 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站着的时候不 得不产生的负熵。”
对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普里高津和布鲁塞 尔学派的另一位系统科学家格兰斯多夫给出了一个 新判据——格兰斯多夫-普里高津判据。它的意思是: 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能量和质量都可以变动,系 统的行为由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所支配,当系统 偏离平衡态太远时,这种稳恒状态就变得不稳定了。 此时可能会出现一个“转折点”,或者称作“分差 点”,系统在此处会偏离稳恒态,而演化到某种其 他状态。
此种功能的发现使耶鲁大学的阿尔特曼Sidney Altman和科 罗拉多大学的捷克Thomas Cech荣获1989年的诺贝尔奖) 生物分子一旦具备了自组织的功能,非线性反应所需要的反 馈机制也就形成了,这样就会出现复杂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上 的演化。奥帕林(Alexander Oparin)的“凝聚模型”、 福克斯(S-W-Fox)的“团聚体”、哥岱科(Richard Goldaacre)的“类脂双层体”模型都用相近的方式解释了 这个原理。DNA和RNA的演化变异被看成一个分子生物钟, 高能辐射和复制过程中的错误都是导致突变的原因,在更复 杂的范围内可以运用英国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图灵的思想 加以分析。图灵在把一个描述精神的简单机械图像和纯数学 结合起来,说明了机器可以模拟思想,他力图找出生物学的 形态来源,即细胞是如何构成有机体的,他发现在这个过程 中信息的改变是导致细胞球体对称性破缺的重要因素
对时间和物质存在方式的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使爱 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可是相对论本身并不能对时 间进行方向性区别,把正的时间换成负的时间时, 度规结构(它决定了时空的几何性质)以及由它而 来的运动方程都保持不变;给出在任一时空坐标上 的条件后,宇宙的整个历史和将来都可以计算出来, 但人们运用相对论思想研究宇宙起源时却发现存在 奇点的困难,也就是说相对论在解释自然界的最初 状态和演化的方向等方面仍是无效的。
怎样使耗散结构与“宇宙热寂”的思想统一 呢?如果我们不具体研究非平衡系统的演化, 就会看着无序性的增长,最终一切变化停止 而达到热平衡。但是对于非平衡过程的研究 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演化的宇宙,是不能 如此简单处理的。在这样的宇宙中,不可逆 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允许产生自发的自组织结 构,使得星系、行星直到细胞、生物得以出 现。
也就是说远离平衡态可能出现的是一种令人 惊异的有序状态,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 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将此 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 外界之间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 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 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 名称叫做“自组织”。
对于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进一步 研究将显示系统出现的多种可能性或“分叉”。它 可能预示着系统将出现多种状况,在整体熵快速增 长的同时,却可能观察到极其有序行为的出现。对 于一个化学家,这可能意味着一只周期性改变颜色 的化学钟或者试管里显现的彩色图案;对于一个生 态学家,可能意味着动物种群中新的稳恒态或交替 变化;对于一个医生,也许意味着一次心脏病发作
传统科学为了将复杂性的问题简单化处理, 常常将不可逆性因素舍弃不予考虑。这样就 出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经典物理学和相对论 都没有讨论时间反演状况下的物体运动规律 的变化。
现代物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探索,使这一状况获 得了明显的突破。狄拉克的正电子在时间上具有向后退行的 特征,费曼的电子理论需要不同的时间方向同时存在。吕德 斯(G-Luders)于1954年,泡林于1955年分别提出了CPT 定理,该定理对物质与反物质、空间对称性和时间的方向性 作了最理想的处理和解释。这个定理来源于一些定律的对称 性,把任何过程中的粒子换成反粒子、把该过程换成它的镜 像、以及把时间倒转这三个变换同时操作的情况下,这些定 律保持不变。即C电荷共轭,它把物质转换成反物质;P空 间反演,它把空间坐标转换成它的镜像;T时间反演,它把 时间方向倒转。CPT定理断言,物理规律预言了在一种“泛 镜像”世界中的等量但相反的事件;它同时可以说明,时间 对称性是如何可能被破坏从而产生出时间箭头。
三、进化论的时间之箭:负熵增加 对生物起源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都 依赖进化论。但要从简单的物质形式演化出 复杂的生命形态,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可 是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 自然系统的熵值会不断增大,无序化趋势是 在所难免,这样的自然界怎么可能允许出现 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命现象存在呢?
现实的自然过程严格的说都是不可逆过程。不仅热 传导、质量扩散、粘滞流动、功热转化、化学反应、 生命发育、物种进化是不可逆的,即使经典物理所 研究的单摆、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平衡过程 等在考虑摩擦、辐射等因素时也是不可逆的。由此 看来,可逆性是相对的,不可逆性是绝对的。但对于 具体的过程来说,不可逆过程也往往包含着某些可 逆的因素,功热转化在能量品位上是不可逆的,但转 化能力却有可逆性;化学反应在总体上是不可逆的, 但生成物依然可以复原为反应物;生长发育和衰老 是不可逆过程,但机体的协调性和组织性却经历着 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 历史。自然界的演化究竟受哪些规律的影响和支配? 这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的认识成果,从多角度进行分 析总结的。从演化的过程看,它受时间之箭的影响 和支配,具有可逆与不可逆的对立统一性;从演化 的动因方面看,它受系统内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具有线性与非线性、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协同性;从 演化的状态和形式看,它表现为进化与退化、有序 与无序、循环与超循环的多种形式的复杂性。本章 对这些基本规律将作进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