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思维导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 迁移
类型 按空间范围分:国内迁移、国际迁移 按方向分:农村→城市;农村→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城市
影响 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发性)生态移民 经济因素:务工、经商、大型建设项目、交通运改善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 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宗教
影响
对迁入地 对迁出地
人口合理容量: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综合考虑自然与社会经济,且考虑区域可持续发展 与最大经济效益,为一个地区人口最适值)
特点
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不同;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不同
政策、资金扶持,加强农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与文化水平
工业
类型
区位 因素
原料指向型工业
工业特点: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区位选择原则: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部门举例: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按区位选择分
市场指向型工业
工业特点: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消费市场 部门举例:啤酒厂、玻璃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耕地类型:水田、旱地、水浇地
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按投入状况分:集约型农业(劳动、资金、技术)、粗放型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型农业、商品型农业
地中海式农业
特点: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种植业与畜牧业在空间上彼此分离
农产 品
平原:小麦、大麦 丘陵:葡萄、橄榄、柑橘、无花果 高处山坡:养羊、养牛
部门举例:炼铝厂,冶金工业
按生产投入分: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资源密集型工业
自然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土地 原料:数量、质量、远近 燃料:数量、质量、远近 水源
解决 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 住房困难、社会不安定、地价昂贵、 人口密集
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分散大城市职能 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改善交通与居住环境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农业
基本 概念 分类
区位 因素
工业区
分布在城市外围交通干线附近 变化趋势: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城市地价、环境控制费用升高),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经济因素:地租、交通
城市人口比重/%
工业区
80
发达国家
70
60
发展中国家
50
世界平均水平
40
30
20
10
0 1800
1850
1900
1950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生活水平、子女养育成本水平提高 妇女就业比例提高
出现地区 当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慢 劳动力不足 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应对措施:鼓励生育;鼓励移民;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概念辨析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仅考虑资源和环境,为一个地区人口最大值) 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综合考虑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为一个地区人口最大值)
影响
自然地 理环境
人文地 理环境
地形:平整土地,使地形趋于平坦 气候: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水文:河网水系破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 生物: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
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 居民就业方式: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景观特征:乡村景观→城市景观 人口:分散的农业人口→密集的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低→高 信息交通:欠发达→发达 文化观念:传统落后→现代先进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年轻型
增长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型
出现地区 当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欧洲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 环境压力大、资源不足 就业、住房、交通压力大
应对措施:控制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教育
老年型
好处:劳动力充足,带来人口红利
“低低低”模式: 现代型
教育水平提高,生育观念改变 出生率降低的原因
商品谷物 农业
区位 优势
季风或雨林气候区,夏季或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集中在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人们喜食稻米,需求量大
分布: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澳大利亚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区位 优势
提供充足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 利 提高城市化水平 降低老龄化水平(青壮年迁入)
弊:加大环境、住房、交通、卫生、教育、治安等压力 加强与外界的交通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利 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人才外流
弊 劳动力减少 老龄化加剧(青壮年迁出)
城市
城市区 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水源:水量、水质 土地:面积、质量(肥力、酸碱性、质地、保水性、透气性、厚度) 病虫害
社会经 济因素
技术经 济因素
市场(远近、规模(经济水平、人口数量、消费习惯)) 交通(通达度、类型) 政策 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农业生产历史、农业基础设施 冷藏保鲜技术
区位 优势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优良的天然草场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港口近,交通便利
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中欧地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 和新西兰等地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 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区位 优势
气候温凉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人口、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先进的科技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便利的交通运输(河运、公路、铁路)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先进的科技
游牧业
热带种植园 农业
分布:多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类型:山地游牧业(天山山地牧场)、草原游牧业(内蒙古大草原) 特征: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分布:多分布在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巴西等地
2%
1% ①

0 采猎文 农业文
明时期 明时期

工业文 明时期
出生率 死亡率

时间 后工业文 明时期
原始型:采集狩猎文明时期(部落间的战争、瘟疫、灾害导致死亡率波动较大) “高高低”模式
传统型:农业文明时期(农业的发展,使死亡率相对稳定,自然增长率稍有增加)
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大幅增产 死亡率降低的原因
热带迁移农业
分布:多分布在经济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
特征: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以砍伐森林、刀耕火种获得土地, 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
合理利用农业用地
一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农业经营;调整农业规模;培育优良品种 二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产:加强宣传,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完善交通,利用电商平台,扩大市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
商服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住宅用地
重庆
武汉
大河交汇处


上海:河流入海口 海河转运点
能 力
南京:河流过河点
赣州:河运起始点 陆河转运点
哈尔滨
商业
A 住宅
B
乌鲁木齐
包头 京包线 北京 天津
沈阳
A 商业区
B
住宅区
工业 C
C
距离市中 心远近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兰州
焦作
交通用地
宝鸡
商丘
连云港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分布广
人口
人口 增长
人口 容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低低低”模式
机械增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人口迁入实现的人口增长 方式
自然增长: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出生人口实现的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
经济、文化水平 风俗习惯、生育观念、宗教 医疗水平 妇女就业状况
4%
3% 自然增长率
地域 类型
可持 续发 展措 施
与热量相关的概念:光照、热量、积温、无霜期、生长期、生长周期、熟制(耕作制度)、温度带、热量带、复种指数
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轮作、混作
保护性耕作方式:休耕、限耕、免耕
农业新技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处方农业、精确农业、
农业土地类型:耕地、林地、园地、草地
分布:地中海气候区
临界性:如果某地人口数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如果实际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这种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易引起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或自然在原遭到破坏
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因素
正相关:资源、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反相关:消费水平、文化水平
资金
技术装备 生产技术:良种培育、水肥控制、作物栽培、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治 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
水稻种植业
特点
小农经营(家庭经营、耕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精耕细作),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日本除外,小型机械化)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区水旱频繁) 科技水平低(主要凭传统经验)
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远超于经济发展阶段:拉美地区 (阿根廷、墨西哥、巴西)
过程: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远郊、乡村
近郊
中心 城区
远郊、乡村
近郊
中心 城区
远郊、乡村
近郊
中心 城区
远郊、乡村
近郊
中心 城区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交通的发展与私家车的普及
工业特点: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区位选择原则: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部门举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区位选择原则: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部门举例: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工业特点: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特点: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大规模的密集型农业; 企业化管理、工业化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产品大量 进入国际市场
农产品:橡胶种植园:主要在东南亚和巴西 咖啡种植园:主要在南美洲及非洲。 马来西亚:世界上最大的油棕产地和棕油出口国
生态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
保护、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采取农业新技术 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
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人口迁出
工业化进程加快→安排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相对发达→安排劳动力就业
农业人口迁入
城市化进程加快
问题
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阶段:南亚地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
混合型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分布:墨累达令盆地
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的农事安排;市场适应性强
地中海气候,适宜小麦和牧草生长
区位 优势
盆地地形,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地广人稀,可以发展大规模农场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主要出口英国)
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澳大利亚、南非、中亚、美国、巴西、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城市土 地利用
城市功 能分区
影响城 市功能 分区的 因素
城市化
自然地理 区位因素
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 首选气候适宜的平原
地形 热带:高原 高原山区:河谷
河流:供水、航运、军事防卫
植被、土壤
经济地理 区位因素
交通:交通沿线、交通枢纽 经济基础:资源、工农业基础、商业活动 科技、旅游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因素:政策、战争、宗教、政治中心
2000
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 历史因素 行政因素
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意义
有利于城市和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使现代文明不断地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乡村的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开放程度 带动乡村发展,改善当地产业结构 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城市获得持续地推进动力
成都
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分区
成 昆
类型
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外围,环境优美,靠近文化区
线
昆明
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靠近工业区(便于通勤)
焦 郑州


线
广
线
贵昆线
贵阳怀化株洲
京 九 线
徐州 沪杭线 上海 杭州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团块状或条带状 分布于交通编辑的市中心或街道两侧
柳州 广州 九龙
中心商务区: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建筑物高大稠密,交通便捷,零售业发达,内部分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