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 9 .用口移液 •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液移,应使用助吸器具。 • 10 .锐利物品 • 谨慎处理针头、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
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专用锐器盒内, 在完全装满之前或48小时之内更换。 • 11 .隔离措施 • 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
a
15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4. 实验用玻璃管、血气针、采血针、一次性吸血管、一次性玻璃片等放入利器盒中,注 明产生时间和单位,并用有效氯含量为2000mg/含氯消毒剂消毒。
• 5. 实验用一次性枪头应放入有效氯含量为2000mg/含氯消毒剂中1小时以上后放入黄色 垃圾袋中。
• 6. 尿液、体液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00-2000mg/含氯消毒剂放置一小时后弃去。
• 3.4要求菌种转种、微生物鉴定、细胞转瓶等,应在生物安生柜内进行,使空气经初
效.中效及高效滤器进入室(柜)内,形成正压,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对生物安全柜定期检
查和验证,需要时更换高效过滤装置,a 并做好相关记录。
10
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理程序
• 1. 一般医疗废弃物如:纸张、试剂、容器等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a
13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 5.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 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 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 5.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 3.3对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 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 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使柜内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 柜内形成负压;或在风筒式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的进风口邻近进行,使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 立即经紫外线风筒消毒。
• 5.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 5.4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 6 .鞋
• 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 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
a
3
生物安全相关摘要--突发事件
• 4. 实验室如发生火情:值班人员立即切断电源,向主管部门报告并组织现 场人员进行灭火。组织人员将实验原始纪录、各种重要文件、资料转移到 安全地带。迅速通过安全通道人员转移,执行广安门医院消防有关规定。
• 5. 仪器突发故障停止工作时,操作人员及时报告专业组长,组长确定仪器 故障可在当日工作时间内排除时,按照《检验科仪器管理制度》中维修程 序进行处理。如组长及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认为仪器故障不能在当日工作时 间内排除,应报告科主任,由主任酌情联系
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保护实验室人员和公众健康。
a
2
生物安全相关摘要—突发事件
1. 1.当检验科接待的患者突发各类急症(如低血糖晕厥,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等)时,现场 工作人员应立即根据医疗常识初步对病人进行处理,同时报告组长及科主任,科主任即时 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系对病人进行救治。科主任不在的情况下,组长直接报告院总值班, 由总值班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系协调。节假日由科室值班人员直接报告总值班,与急诊科 医护人员联系。
桌面、椅面及地面一次,保持清洁;每周(或有明显微生物污染时) 应用消毒液如20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1000mg/L过氧乙酸溶 液抹擦桌、椅、门、窗及地面,地面消毒液浓度应加倍;所有清 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 • 2.2工作人员每次实验结束后,脱手套时应进行手套消毒。脱 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
a
14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7 .头发和饰物 •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头
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 8 .洗手 •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
a
12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1 .吸烟
• 1.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 1.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 1.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 2 .食物、饮料及其它
• 2.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 2.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a
8
各区域消毒程序
• 废弃标本及其容器的消毒处理 • 5.1采集检验标本或接触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特别是装有肝炎和结核病的检验标本者,
应带手套,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放收集袋内,集中高温高压消毒后烧毁;可反复使用者 用后放入消毒液内集中消毒;无手套时可用纸套使皮肤不直接与容器表面接触,用后将纸 放入污物袋内高温高压消毒后烧毁。 • 5.2夹取标本的工具,如钳、镊、接种环等,用后均应消毒清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 应重新灭菌,金属工具可烧灼灭菌或消毒液浸泡;玻璃制品可干热或高温高压蒸汽灭菌; • 5.3废弃标本如血液、胸水、腹水、脑脊液、唾液、胃液、关节液等由经过培训的专业 人员运离本科后烧毁。 • 6.实中。 a
11
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理程序
• 8. 实验用试剂在使用完毕后,分别按以下方式处理: • 8.1密闭包装,无毒无害:直接放入黄色垃圾袋中收集转运; • 8.2密闭包装,有毒有害:放入原包装中,等待院行保处统一回收处理; • 8.3非密闭包装,由毒无害:残余试剂用流水稀释后直接冲入废水管道,外包装放入黄色垃
2.如在工作中发生各类意外和安全事故,(如操作人员被利器刺伤、污染物溢出或泼溅、 以及菌、毒、种的丢失盗抢等)按照《实验室意外和事故处理制度》、《临床实验室安全 准则》及医院的联动措施进行处理。
3.检验科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提高警惕,遇有偷、盗、抢菌、毒、种的苗头和事件时应立 即向公安部门报告。发现不明物体时应立即向医院相关部门汇报,不应贸然接触、打开不 明物体,做好现场的保护工作,等待相关部门调查。
• 1.3.2废弃标本及其容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医疗废弃物收集专用袋 中。装入量为容器的四分之三。针头、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吸管等应放 入利器合,专人集中,高温高压消毒后烧毁,每天至少处理一次。参见检 验科《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a
7
各区域消毒程序
• 清洁区的消毒 • 2.1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布擦拭
2012-07-18
生物安全培训
a
1
生物安全相关摘要
• 1. 生物安全手册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80号);《医 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34号)等
• 2. 生物安全手册适用范围:检验科各相关部门 • 3. 质量方针:检验科按照国家标准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管理,使实验室具备与其工作相适
• 2. 生化、免疫、血液、分子生物学、临检的检测的血标本及盛装末梢血的塑料管、样品 杯、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 3. 有菌培养基、阳性血标本如:免疫实验室检测的阳性标本:甲,丙,丁,戊肝炎抗体; 乙肝表面抗原, e抗原,梅毒抗体、爱滋抗体、结核抗体、乙肝DNA等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经高温高压灭菌。并记录于消毒记录中。
• 6.手部污染清除:使用洗手液六步洗手法至少20秒,清水冲洗后用消毒纸巾 擦干,若因故无法洗手,需使用75%酒精擦拭临时消毒,工作完成后再彻底 清洗.
a
4
各区域消毒程序
• 1.1表面消毒 • 1.1.1桌椅等表面的消毒: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擦拭一次,地面用湿拖把擦一次(有物业清洁
人员进行),禁止干抹干扫,抹布各室专用,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晾干。下班时用1000mg/L有效氯 溶液擦拭一次。地面的消毒:用浓度≥1000mg/L上述消毒液拖擦。 • 1.1.2各种表面也可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表面照射消毒。 • 1.1.3若被明显污染,如具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泼溅或器皿打破、洒落于表面,应立即 用纸巾覆盖泼洒液面,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30--60min,再擦,拖把用后 浸于上述消毒液内lh。发生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时,应立即用纱布或纸巾覆盖,在上面浸倒 消毒液并应作用适当时间(30—60Min)然后将纱布、纸巾、及破碎物品移至于医疗废弃物容器内,随即 用消毒液擦拭污染区域:同时负责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 • 1.1.4若已知被肝炎病毒或结核杆菌污染,应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30--60min;对结核杆菌 污染表面也可用5%煤酚皂溶液擦拭,作用1-2h。 • 1. 1. 5 化验单采取臭氧消毒后方可发出。
a
5
各区域消毒程序
• 1.2空气消毒
• 1.2.1通风换气:每两小时一次。每次5--15 min.
• 1.2.2紫外线消毒。可选用产生臭氧的紫外线灯,以利用紫外线和臭氧的协同作用。 一般按每立方空间装紫外灯瓦数≥1.5w,计算出装灯数。.考虑到紫外线兼有表面消毒 和空气消毒的双重作用,可安装在桌面上方l米处。不考虑表面消毒的房间。可吸顶安装。 也可采用活动式紫外线灯照射。上述各种方式使用的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一般均应大于 60min。根据检验科实验室面积每个实验室配备一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
• 1.2.3臭氧发生器和紫外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
• 1.1.4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新灯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90 u w/cm。,使用中紫外线的辐 照强度不得低于70 p w/cm。,凡低于70 u w/cm者应及时更换灯管。
• 1. 2. 5 紫外灯管每周用75%的酒精擦拭一次。
a
6
各区域消毒程序
圾袋中,集中处理;
• 8.4非密闭包装,有毒有害:放入原包装袋中,等待院行保处统一回收处理。 • 9. 每日下午固定时间内,以上各类医疗垃圾由医院专业清洁人员收集,注明医疗垃圾产生
时间和科室,粘贴医院统一标识,填写《医疗废物收集单》,运离检验科统一处理。
• 10. 上述医疗垃圾在未到垃圾收集时间时由各专业组负责存放,并应离地方置,不允许随 意放置于科室楼道内。
• 3 .化妆品
•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 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 4.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 4.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 4.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
本科执行卫生部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工作人员不慎刺破、污 染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扎、冲洗、a 沐浴等)。报告各专业组长一安全员一科主任一9 院感
各区域消毒程序
• 半污染区的消毒
• 3.1空气、桌、椅、门窗消毒同清洁区,地面消毒同污染区。
• 3.2工作衣每周换洗两次;微生物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每次连续载口罩不得超过4h,每 次用后放入密闭污物箱内,待压力蒸汽灭菌后再用,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 性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并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
• 1.3污染物消毒:
• 1.3.1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使用的纸质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废纸, 应焚毁;对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立即放人有效氯2000mg /L含氯消毒液中一小时以上。可煮沸15min,也可用100mg/L有效氯漂白 粉澄清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浸泡2—6h,消毒液每日更换,消毒后用洗 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采样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用手重装在针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置在专用锐器盒内, 在完全装满之前或48小时之内更换。 • 11 .隔离措施 • 接触患者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医院的隔离措施。
a
15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4. 实验用玻璃管、血气针、采血针、一次性吸血管、一次性玻璃片等放入利器盒中,注 明产生时间和单位,并用有效氯含量为2000mg/含氯消毒剂消毒。
• 5. 实验用一次性枪头应放入有效氯含量为2000mg/含氯消毒剂中1小时以上后放入黄色 垃圾袋中。
• 6. 尿液、体液加入有效氯含量为1000-2000mg/含氯消毒剂放置一小时后弃去。
• 3.4要求菌种转种、微生物鉴定、细胞转瓶等,应在生物安生柜内进行,使空气经初
效.中效及高效滤器进入室(柜)内,形成正压,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对生物安全柜定期检
查和验证,需要时更换高效过滤装置,a 并做好相关记录。
10
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理程序
• 1. 一般医疗废弃物如:纸张、试剂、容器等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a
13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 5.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 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 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 5.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 3.3对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 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 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使柜内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 柜内形成负压;或在风筒式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的进风口邻近进行,使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 立即经紫外线风筒消毒。
• 5.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 5.4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 6 .鞋
• 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 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
a
3
生物安全相关摘要--突发事件
• 4. 实验室如发生火情:值班人员立即切断电源,向主管部门报告并组织现 场人员进行灭火。组织人员将实验原始纪录、各种重要文件、资料转移到 安全地带。迅速通过安全通道人员转移,执行广安门医院消防有关规定。
• 5. 仪器突发故障停止工作时,操作人员及时报告专业组长,组长确定仪器 故障可在当日工作时间内排除时,按照《检验科仪器管理制度》中维修程 序进行处理。如组长及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认为仪器故障不能在当日工作时 间内排除,应报告科主任,由主任酌情联系
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保护实验室人员和公众健康。
a
2
生物安全相关摘要—突发事件
1. 1.当检验科接待的患者突发各类急症(如低血糖晕厥,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等)时,现场 工作人员应立即根据医疗常识初步对病人进行处理,同时报告组长及科主任,科主任即时 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系对病人进行救治。科主任不在的情况下,组长直接报告院总值班, 由总值班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联系协调。节假日由科室值班人员直接报告总值班,与急诊科 医护人员联系。
桌面、椅面及地面一次,保持清洁;每周(或有明显微生物污染时) 应用消毒液如20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1000mg/L过氧乙酸溶 液抹擦桌、椅、门、窗及地面,地面消毒液浓度应加倍;所有清 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 • 2.2工作人员每次实验结束后,脱手套时应进行手套消毒。脱 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
a
14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7 .头发和饰物 •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头
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 8 .洗手 •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
a
12
工作人员实验室一般要求
• 1 .吸烟
• 1.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 1.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 1.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 2 .食物、饮料及其它
• 2.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 2.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a
8
各区域消毒程序
• 废弃标本及其容器的消毒处理 • 5.1采集检验标本或接触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特别是装有肝炎和结核病的检验标本者,
应带手套,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放收集袋内,集中高温高压消毒后烧毁;可反复使用者 用后放入消毒液内集中消毒;无手套时可用纸套使皮肤不直接与容器表面接触,用后将纸 放入污物袋内高温高压消毒后烧毁。 • 5.2夹取标本的工具,如钳、镊、接种环等,用后均应消毒清洁,进行微生物检验时, 应重新灭菌,金属工具可烧灼灭菌或消毒液浸泡;玻璃制品可干热或高温高压蒸汽灭菌; • 5.3废弃标本如血液、胸水、腹水、脑脊液、唾液、胃液、关节液等由经过培训的专业 人员运离本科后烧毁。 • 6.实中。 a
11
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理程序
• 8. 实验用试剂在使用完毕后,分别按以下方式处理: • 8.1密闭包装,无毒无害:直接放入黄色垃圾袋中收集转运; • 8.2密闭包装,有毒有害:放入原包装中,等待院行保处统一回收处理; • 8.3非密闭包装,由毒无害:残余试剂用流水稀释后直接冲入废水管道,外包装放入黄色垃
2.如在工作中发生各类意外和安全事故,(如操作人员被利器刺伤、污染物溢出或泼溅、 以及菌、毒、种的丢失盗抢等)按照《实验室意外和事故处理制度》、《临床实验室安全 准则》及医院的联动措施进行处理。
3.检验科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提高警惕,遇有偷、盗、抢菌、毒、种的苗头和事件时应立 即向公安部门报告。发现不明物体时应立即向医院相关部门汇报,不应贸然接触、打开不 明物体,做好现场的保护工作,等待相关部门调查。
• 1.3.2废弃标本及其容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医疗废弃物收集专用袋 中。装入量为容器的四分之三。针头、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吸管等应放 入利器合,专人集中,高温高压消毒后烧毁,每天至少处理一次。参见检 验科《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a
7
各区域消毒程序
• 清洁区的消毒 • 2.1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布擦拭
2012-07-18
生物安全培训
a
1
生物安全相关摘要
• 1. 生物安全手册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80号);《医 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34号)等
• 2. 生物安全手册适用范围:检验科各相关部门 • 3. 质量方针:检验科按照国家标准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管理,使实验室具备与其工作相适
• 2. 生化、免疫、血液、分子生物学、临检的检测的血标本及盛装末梢血的塑料管、样品 杯、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 3. 有菌培养基、阳性血标本如:免疫实验室检测的阳性标本:甲,丙,丁,戊肝炎抗体; 乙肝表面抗原, e抗原,梅毒抗体、爱滋抗体、结核抗体、乙肝DNA等放入黄色垃圾袋中 经高温高压灭菌。并记录于消毒记录中。
• 6.手部污染清除:使用洗手液六步洗手法至少20秒,清水冲洗后用消毒纸巾 擦干,若因故无法洗手,需使用75%酒精擦拭临时消毒,工作完成后再彻底 清洗.
a
4
各区域消毒程序
• 1.1表面消毒 • 1.1.1桌椅等表面的消毒: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擦拭一次,地面用湿拖把擦一次(有物业清洁
人员进行),禁止干抹干扫,抹布各室专用,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晾干。下班时用1000mg/L有效氯 溶液擦拭一次。地面的消毒:用浓度≥1000mg/L上述消毒液拖擦。 • 1.1.2各种表面也可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表面照射消毒。 • 1.1.3若被明显污染,如具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泼溅或器皿打破、洒落于表面,应立即 用纸巾覆盖泼洒液面,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30--60min,再擦,拖把用后 浸于上述消毒液内lh。发生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时,应立即用纱布或纸巾覆盖,在上面浸倒 消毒液并应作用适当时间(30—60Min)然后将纱布、纸巾、及破碎物品移至于医疗废弃物容器内,随即 用消毒液擦拭污染区域:同时负责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 • 1.1.4若已知被肝炎病毒或结核杆菌污染,应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消毒30--60min;对结核杆菌 污染表面也可用5%煤酚皂溶液擦拭,作用1-2h。 • 1. 1. 5 化验单采取臭氧消毒后方可发出。
a
5
各区域消毒程序
• 1.2空气消毒
• 1.2.1通风换气:每两小时一次。每次5--15 min.
• 1.2.2紫外线消毒。可选用产生臭氧的紫外线灯,以利用紫外线和臭氧的协同作用。 一般按每立方空间装紫外灯瓦数≥1.5w,计算出装灯数。.考虑到紫外线兼有表面消毒 和空气消毒的双重作用,可安装在桌面上方l米处。不考虑表面消毒的房间。可吸顶安装。 也可采用活动式紫外线灯照射。上述各种方式使用的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一般均应大于 60min。根据检验科实验室面积每个实验室配备一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
• 1.2.3臭氧发生器和紫外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
• 1.1.4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车,新灯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90 u w/cm。,使用中紫外线的辐 照强度不得低于70 p w/cm。,凡低于70 u w/cm者应及时更换灯管。
• 1. 2. 5 紫外灯管每周用75%的酒精擦拭一次。
a
6
各区域消毒程序
圾袋中,集中处理;
• 8.4非密闭包装,有毒有害:放入原包装袋中,等待院行保处统一回收处理。 • 9. 每日下午固定时间内,以上各类医疗垃圾由医院专业清洁人员收集,注明医疗垃圾产生
时间和科室,粘贴医院统一标识,填写《医疗废物收集单》,运离检验科统一处理。
• 10. 上述医疗垃圾在未到垃圾收集时间时由各专业组负责存放,并应离地方置,不允许随 意放置于科室楼道内。
• 3 .化妆品
•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 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 4.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 4.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 4.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
本科执行卫生部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工作人员不慎刺破、污 染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扎、冲洗、a 沐浴等)。报告各专业组长一安全员一科主任一9 院感
各区域消毒程序
• 半污染区的消毒
• 3.1空气、桌、椅、门窗消毒同清洁区,地面消毒同污染区。
• 3.2工作衣每周换洗两次;微生物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每次连续载口罩不得超过4h,每 次用后放入密闭污物箱内,待压力蒸汽灭菌后再用,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 性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并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
• 1.3污染物消毒:
• 1.3.1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使用的纸质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废纸, 应焚毁;对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立即放人有效氯2000mg /L含氯消毒液中一小时以上。可煮沸15min,也可用100mg/L有效氯漂白 粉澄清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浸泡2—6h,消毒液每日更换,消毒后用洗 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采样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