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下曲》。

(2)理解《塞下曲》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解读《塞下曲》,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塞下曲》中的壮丽景色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塞下曲》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塞下曲》,进行背诵练习。

3. 生词和短语解析:解释《塞下曲》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韵律和节奏分析:分析《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音乐美。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塞下曲》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塞下曲》,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传达。

进行背诵练习,鼓励学生熟练掌握。

3. 生词和短语解析: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塞下曲”、“单于”、“龙城”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韵律和节奏分析:分析《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音乐美,感受其豪情壮志。

四、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塞下曲》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生词和短语理解:通过提问或小测试,检查学生对《塞下曲》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韵律和节奏分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塞下曲》的韵律和节奏,评估他们对诗歌音乐美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塞下曲》2. 相关注释和解释3. 朗读和音乐素材(可选)教学设计注意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解析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验诗歌的音乐美。

《塞下曲》 教学设计

《塞下曲》 教学设计

《塞下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塞下曲》这首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对边疆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2、难点(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感受古代边塞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代边塞战争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紧张气氛。

(2)提问学生对边塞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卢纶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句讲解(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如“月黑雁飞高”中寂静的夜晚和高飞的大雁。

5、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诗人营造的紧张氛围。

(2)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对战士们的赞美和对和平的渴望。

6、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与其他边塞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7、拓展延伸(1)展示几首其他著名的边塞诗,让学生对比阅读,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边塞故事或英雄人物。

8、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意境和情感。

(2)强调边塞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边塞诗感受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塞下曲》这首诗有了较好的理解。

《塞下曲》经典教案

《塞下曲》经典教案

《塞下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塞下曲》并背诵全文。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手法分析诗歌的能力。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边塞诗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体会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和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塞下曲》,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关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运用文学手法分析诗歌,理解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塞下曲》的课文、教学课件和相关背景资料。

•收集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呈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设计课堂活动和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

•收集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古代边塞的音频或视频,营造边塞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诗歌:介绍《塞下曲》的背景和作者卢纶,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初读感知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三)深入探究1.意象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可以讨论“月黑雁飞高”一句中月黑和雁飞的象征意义,以及“单于夜遁逃”一句中单于逃跑的紧张和刺激。

2.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和忠诚报国的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1】篇〗塞下曲【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

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边塞诗)(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

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 á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

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雁,一种候鸟。

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摘要:本文是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的文档。

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于塞下曲的理解和欣赏,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通过本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塞下曲的世界,培养他们对于音乐文化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关键词:塞下曲,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塞下曲的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了解背景知识,明确塞下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演唱塞下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

1. 塞下曲的起源和特点:介绍塞下曲的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塞下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特点。

2. 塞下曲的代表作品: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塞下曲曲目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曲风和情感表达。

3. 塞下曲的表演技巧:介绍塞下曲的演唱技巧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实践,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演讲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塞下曲的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 听音理解法:选取几首塞下曲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通过听音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塞下曲的独特魅力。

3. 模仿演唱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模仿演唱塞下曲,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演唱技巧。

4. 小组合作法:分成小组进行合唱和演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1. 导入:利用相关的音乐片段或图片,引入塞下曲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塞下曲的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塞下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听音理解:选取几首塞下曲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塞下曲的独特之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
3.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4.学生在小组讨论、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及收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一: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为《塞下曲》创作一幅插画,要求画面与诗歌内容相符,体现出边塞的氛围和将士的英勇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朗读等方式,深入理解《塞下曲》的内容和情感。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方法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艺术特色:分析《塞下曲》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诗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精神?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何体现边塞的氛围?
3.你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重难点二:古诗朗读节奏和韵律的掌握。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可能会出现节奏混乱、韵律不协调的现象。
设想:运用示范朗读、分组练习、互相评价等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提高朗读水平。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设想五:巩固拓展。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创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1、朗读古诗:(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体会戍边战士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精神品质,并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2.体会边疆战士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精神品质,并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塞下曲》,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2)读诗题,并初步了解诗题。

①师:哪位同学能解释诗题呢?生:《塞下曲》是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师引导: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的?生:查参考书。

师评价:“查阅资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四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2、朗读边塞诗,感受边塞风貌。

(1)师引导:谈一谈边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生:荒凉、杳无人烟、沙漠、寒冷、孤独。

(2)用一个字形容边塞。

生:孤、苦、寒(板书)【设计意图】边塞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更多诗篇,以一篇带多篇,感受边塞风貌,为后面感受人物品质做铺垫。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师:了解了这么多诗人笔下的边塞,卢纶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边塞呢?初读古诗,注意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学生提示个别字的读音及书写。

(1)多音字“单”,chán(单于)dān(单位)shàn姓(2)“遁"dùn,“骑”q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获奖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获奖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2《塞下曲(夜黑雁飞高)》获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夜晚雁群飞翔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和对边塞将士的赞美。

本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富有音乐感,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边塞风光的美丽和将士的勇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塞风光和将士的热爱和敬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的特点,体会诗人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边塞风光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的赞美之情。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边塞风光图片、将士生活画面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3.作业纸:用于学生书写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美丽和神秘。

然后,播放诗歌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句诗歌,通过讨论、表演等方式,展示对诗句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力目标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情感目标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

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

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

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

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

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李广的诗篇《塞下曲》。

诗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

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沪教版第四册《塞下曲》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沪教版第四册《塞下曲》教学设计三、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

四年级统编版《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

四年级统编版《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

四年级统编版《古诗三首——塞下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5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塞下曲》,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

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理解诗句的含义。

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精神,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想象描绘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边塞风光的图片,如大漠、雪山、长城、旌旗等,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边塞的辽阔、荒凉和雄伟。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们能想象到边塞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对边塞生活的想象,如艰苦、寒冷、战争频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边塞生活的好奇)2.引出课题:边塞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孕育了许多英勇无畏的将士和壮丽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一起去感受边塞的风云变幻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板书课题:塞下曲)3.介绍古诗的体裁和边塞诗的特点,《塞下曲》是一首乐府诗,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边塞诗主要描写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战争生活、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等,风格豪放、悲壮、激昂。

让学生对古诗的体裁和边塞诗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内容和风格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韵律的感受。

塞下曲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塞下曲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塞下曲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塞下曲》教学设计一等奖 Part I一、教学目标1、了解《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2、感受《塞下曲》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及演唱技巧;3、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和音乐鉴赏及演唱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安排《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 1课时《塞下曲》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及演唱技巧 1课时模仿《塞下曲》的风格,创作民歌 1课时小组合作,演唱《塞下曲》 1课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感受《塞下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提高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理解《塞下曲》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音乐鉴赏、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学生自主查阅《塞下曲》相关资料,了解其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塞下曲》的文学背景、作品意义及创作背景1、播放视频《塞下曲》的歌曲MV,进行全班观看;2、教师简要介绍《塞下曲》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塞下曲》的文学背景和作品意义;3、学生分组讨论《塞下曲》的创作背景,探讨其历史和人文背景;4、学生小组作品,将观点反馈给全班,教师点评补充。

第二课时:《塞下曲》的音乐风格、表现手法及演唱技巧1、播放《塞下曲》的音乐片段进行鉴赏;2、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塞下曲》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在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调式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其中的旋律情感;3、教师慢速演唱片段,让学生模仿跟唱;4、学生分组练习《塞下曲》的演唱,逐步形成合唱效果。

第三课时:模仿《塞下曲》的风格,创作民歌1、教师播放多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和领悟民歌的构成和风格;2、学生分组自主创作民歌,模仿《塞下曲》的音乐风格,展示其创作成果;3、全班观摩回顾,教师点评学生创作成果。

第四课时:小组合作,演唱《塞下曲》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塞下曲》进行合唱表演;2、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分工、排练,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3、全班观摩听评,教师点评学生表演成果。

《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塞下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边塞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场景,表现出边塞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豪迈气概。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壮美与艰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认识生字。

2.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诗的韵味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对祖国边塞的关注和热爱,引导学生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卢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边塞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的景色。

2. 教师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边塞生活,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边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

3. 教师引出本课课题《塞下曲》,并简要介绍作者卢纶及其创作背景。

(二)作者简介(10分钟)1. 教师出示卢纶的生平资料和图片,简要介绍卢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卢纶创作本诗的背景和情境,为后续深入理解诗句情感做铺垫。

(三)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并强调多音字的正确读法。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

3.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点评指导。

通过朗读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的韵味和节奏感。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并通过齐读和配乐朗读等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理解诗句意思。

三年级下册塞下曲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塞下曲语文教案

三年级下册《塞下曲》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下曲》。

(2)理解《塞下曲》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

(3)了解塞外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塞外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塞下曲》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塞下曲》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塞下曲》中一些生僻字和通假字的识别和书写。

2. 对塞外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塞下曲》的意义和背后的历史文化。

2.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塞外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

1. 导入新课,介绍《塞下曲》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塞下曲》,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背诵《塞下曲》并书写生词和短语。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达成情况。

2.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在《塞下曲》的朗读、背诵、生词理解和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塞下曲》。

2. 书写《塞下曲》中的生词和短语。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风光或文化历史的短文。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具体,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塞下曲优秀教学案例(2篇)

塞下曲优秀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描绘了边塞戍卒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忠诚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旨在通过阅读《塞下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塞下曲》,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塞下曲》,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边塞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引入课题《塞下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塞下曲》,注意字音、字形的正确。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错误。

3. 学生再次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1. 教师播放边塞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2. 学生齐声朗读《塞下曲》,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塞下曲》的内容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反思:1.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边塞风光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1】篇〗27、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

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

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1、简介作者。

2、释题。

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古诗三首《塞下曲》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3.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激发艺术创造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交际沟通技巧。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英雄的价值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5.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尊重英雄、热爱祖国的价值观。
6.引导学生感受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宽文化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塞下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热情。他们在朗读、背诵以及分析诗句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我想,这也许是我们成功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情感体验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感悟不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边塞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介绍边塞文化,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背诵: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熟记《塞下曲》全文。
-词语理解:掌握诗中“鹫翎”、“燕尾”、“黄金甲”等边塞特色词语的含义。
-意境领悟:理解诗句描绘的壮阔场景,感受将士的英勇形象。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情感体验:体会诗人表达的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爱国情怀。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 教案教学设计

塞下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塞下曲》。

(2)理解《塞下曲》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塞下曲》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边塞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中所体现的英勇顽强、保家卫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塞下曲》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塞下曲》的意境和情感。

3. 边塞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塞下曲》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塞下曲》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边塞诗介绍资料。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塞下曲》(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塞下曲》,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讲解《塞下曲》中的一些生僻字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塞下曲》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边塞诗(1)教师展示相关的边塞诗,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

(2)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欣赏和讨论。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塞下曲》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塞下曲》。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塞下曲》的读后感。

6. 板书设计塞下曲英勇顽强保家卫国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单元测试为了检验学生对《塞下曲》及边塞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单元测试。

四年级下册语文 22 古诗三首 塞下曲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 22 古诗三首 塞下曲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22 古诗三首塞下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塞下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塞下曲》是一首边塞题材的古诗。

本诗写有一位将军在草原上追杀敌人的场面,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军容的雄壮及将士们的气势。

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昔日壮士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出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再现景象。

2.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句的意境,体会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缅怀他们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

3. 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句的意境,体会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缅怀他们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精忠报国》的歌曲。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播放《精忠报国》的歌曲。

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这首歌唱的是怎样的一群人?你从哪里听出来的?2. 简介“边塞诗"。

(出示幻灯片)学生读简介。

我国古典诗词篇章之丰,内容之富浩如烟海,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其中有一类诗称为“边塞诗”。

(板书:边塞诗)这类诗以写军旅生活、边地奇域风光及以下从军卫国的生活感受为主,表达出一种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塞下曲》就是一组边塞诗中的其中一首。

板书课题。

(板书:塞下曲)3. 教师吟诵《塞下曲》,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在脑海中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配乐)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歌内容产生共鸣,通过想象更好地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

4. 学生交流后汇报:通过听老师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教师板书:夜晚月黑风高偷营劫寨战斗激烈军令如山壮志凌云学生齐读。

(板书)【此环节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画面感,使学生的思维在“视、听、说"三个维度得到强化,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介】《塞下曲》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其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呈现出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习作要求是“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作者在塑造戍边战士的威武形象时,并没有进行直接描写,而是运用细腻的笔法,详细描写了战前沙场的景物,利用“月黑”“雁飞高”“遁逃”“大雪”“弓刀”等景象,烘托出了一个大战将起,战场之上紧张的肃杀之气。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出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学习活动。

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用意志力约束和管理自己,感性学习的要求远远大于理性学习的需求。

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具体的内容调动其感性认识,促进思维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其情感和情绪都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使课堂上教与学充满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继而形成创造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

【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认识生词“单于”并理解其代表意义,会写“雁”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体会借助场景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判断多音字的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会写“雁”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塞下曲》是唐朝诗人卢纶的代表作品,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该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赞美唐朝戍边名将的勇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写将军巡夜时的情景。

“草惊风”,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是对李广“中石没镞”故事的夸张和诗化,使戍边将军的形象呼之欲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棱”,会写“卢”“棱”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 把握诗中“将军”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难点:能把握诗中“将军”的形象。

教学流程:
一、人物介绍,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凭着杰出的的军事才能和技压群雄的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书写了历史
上辉煌的一页。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

(穿插背景介绍: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2.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塞下曲》这首古诗简短的文字,了解他的英雄故事。

二、预习检查,方法回顾。

1.检查学生读诗情况。

先组内三人组检查,再从各组选一名水平一样的学生参加赛读,依赛读情况对各组进行评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抽一个小组进行生字展示。

3.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课件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学古诗,知诗人。

三、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学生展示查阅资料:
解题:“塞下曲”是唐代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

介绍作者,卢纶(748-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诗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歌以送别、军旅生活为多,诗风比较雄壮。

2、读出古诗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组内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3、指名读并作出评价。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学: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2.小组合作: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3.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

(三)多诵读,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内容。

1.指名诵读古诗。

2.默读课文,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展示)
在展示时,强调“草惊风”其实是“风惊草”,并感受气氛的紧张。

3、你认为李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印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展示)
第二次展示:在展示时,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诗句只有理解了,学生才能依据诗句谈自己对李将军的印象。


四、想象情景,讲述故事。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

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三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

老师希望你课下可以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