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11211324

目录

1文献综述 (1)

2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2)

2.1 原则 (2)

2.1.1普遍性原则 (2)

2.1.2特殊性原则 (2)

2.2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 (2)

3问卷设计与调查 (2)

3.1问卷设计 (2)

3.2问卷调查 (3)

3.2.1问卷调查结果 (3)

4 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统计分析 (4)

4.1 图文分析 (4)

4.2 倍数分析 (5)

5 建议和小结 (6)

5.1建议 (6)

5.2小结 (6)

参考文献 (6)

附录1 (8)

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统计分析

—以四川省邻水县为例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获取原始数据,利用图表对四川省邻水县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还有以响应变量“一般”为参照的倍数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家庭收支状况、居住环境状况、社会公平状况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图表分析;倍数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ural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

-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Linsh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rim University, Alaer,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By learning from research results, the establishment of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s by self questionnaire to obtain the original data, use the chart to the satisfac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Linshui analyzed, as well as in response to the variable "General "analysis of multiple reference. Analysis found that family income and expenditure, environment, social justi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living situ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increased life satisfaction. Therefore,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residents.

[keywords] Rural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 Chart analysis; Multiple analysis

1文献综述

生活满意度是个人对自身主客观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认知判断,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等理论的延伸和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都在不断地奋斗,以改变平穷落后的面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进而生活质量就成为了国家和人民奋斗的目标。2004年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发布的主题均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并强调“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表明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的发展目标由“国强”向“民富”的转变。还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方针政策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有关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提出“生活质量”一词的概念。自此之后,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后,客观方面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逐渐被淡化,而主观方面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相继被重视。因为有研究表明,客观层面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只能解释15%的居民生活质量;而主观层面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如身心状况、人际关系、生活满意度等因素)对居民生活质量的解释能达70%~80%[1]。因此,主观评价指标对于评判居民生活质量更加准确,也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生活满意度是单个个体基于自身标准对本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也是衡量主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著名的有1987年Day的14个影响因素,它们是家庭关系、健康状况、娱乐休闲、精神状态、自我评价(即对自我的认可程度)、社会生活、与工作有关的生活、经济状况、联邦政府的政策措施、当地政府的政策措施等,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美国居民的生活满意度;1991年,Andrews更加深入研究1971~1988 年美国居民生活主观满意度的水平与结构,提出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有:自我评价、娱乐、健康、收入和生活水平、工作状况、婚姻与孩子、休闲时间和社会活动、邻里和社区关系、地方及国家政府等;2009年,Kasser and Sheldon研究发现时间富余较物质富裕更可能影响生活满意度,并首次提出将时间指标引入生活满意度研究。这一新指标的引入,有利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准确测量和评价,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巨大尝试和发展[2]。

国内对于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历史大转折期,而形成大规模研究是在改革开放期间(80年代后期以后),著名的有1989年的林南、卢汉龙;1992年的卢淑华、韦鲁英。他们均是对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的探讨,这在国内研究生活满意度领域中起到了奠基作用[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研究领域内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关注逐渐受到了重视。代表有:2008年,刘裕、贾志永从大学生环境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两个层面七个具体观测指标出发,就在校大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探究;2010年,吴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