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的
调研报告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知识奉献给人民、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高校加速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进社区,深入农村,了解了国情、民情,了解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也受到了锻炼,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但在当今社会改革不断深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运行的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态度如何?目前社会实践存在哪些困难?按照教育厅的统一布署,我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近期走访了数所高校和有关用人单位,在学生中发放并回收了400余份调查问卷,并在高校和用人单位中采取了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加以了解,以下是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调研结果的统计
1、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
●“您在假期有何打算?”选择“准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43%,而另有57%的同学选择“复习考研”、“旅游”、“留在家中”、“还未考虑”的答案。

●“您希望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分队还是自发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83%的同学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分队,11%的同学选择自发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6%的同学选择两种方式都可以。

●“您为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51%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扩大知识面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就业做准备”,10%的同学选择“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其中有一些同学选择了两个以上答案,另有25%的同学仅仅出于“组织的要求”或“调节暑期生活”考虑。

●“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57%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机构来监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34%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9%的同学认为无所谓。

●对于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51%的同学认为有实际意义,32%的同学认为是走过场,17%的同学认为是变相旅游。

●6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必要通过宣传形成一种大气候,3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3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重视社会实践并把它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2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并不重视,46%的大学生认为正逐步重视。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之处,3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参与积极性还有待提高,2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3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

2、学校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
通过座谈和个别访谈,了解到有部分教师和部门负责同志认为社会实践仅仅是学校团委的工作,教师对指导社会实践的热情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和教学工作量挂钩,缺乏激励机制等。

3、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和认识
大多数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持欢迎态度,并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和高校进行科研合作,不欢迎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调查。

二、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褒贬不一,2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社会实践,共有4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正在逐步重视社会实践,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走过场”或者”变相旅游”。

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在社会实践的开展中更为重视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造成的轰动效应,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偏差。

高校如何提高认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环节扎扎实实开展一些活动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不够强。

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直接
体现在学生们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这项活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有35%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持消极态度,他们往往不是积极主动参与而是被动响应。

3、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

对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之处,3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

不少学生对于个体如何联系和开展社会实践显得茫然,即使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对活动的具体任务、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也是不甚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4、社会实践的领导体制不够健全,组织机构不完善,没有形成合力。

通过座谈发现,很多教师包括一些部门负责同志都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仅仅是团委的事,与其他部门没什么关系。

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加大组织管理工作的力度,这不仅仅是某个部门分内的事。

它涉及到教学、行政、后勤等各方面。

是学校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

而在这些方面,许多高校尚未达成共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制。

5、社会实践未能很好地纳入整个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

有些高校已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了1—2个学分,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在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前仍有许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的内在环节中去,顶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理论教育的补偿。

从各高校普遍开展的社会实践实际效果来看,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较完善、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6、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尚未形成机制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是一种有赖于社会支持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形式,能否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能否贯彻落实。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建立相对稳定,相当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还有不少困难,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常无固定场所,处于无计划状态。

三、对策建议
1、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实践领导体制,既对教学计划内的
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负责,又管理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一般由学校的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以及科研、后勤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的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一个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2、制定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纲,把社会实践纳入整个
学校的教学计划。

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实践时数、形式、内容和要求,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
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做到平时与假期结合,规定相应的学分。

同时要注重社会实践的成绩考核和评估,使其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3、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朝着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转变,高校也面临着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问题。

高校和地方应本着“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基地。

4、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不但要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无偿社会实践,也应该支持学生参加科技服务及各类勤工俭学的有偿社会实践。

5、加强社会实践的系统研究,确定社会实践的评估体系。

制定并切实实行社会实践奖惩制度,对学生、教师、干部以及各部门,都要在评估的基础上奖优罚劣。

6、要引导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

实践证明,在教师指导下发挥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咨询、人才培训、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地方欢迎。

学校应建立鼓励、引导教师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制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