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π,π-共轭效应:由π电子离域所体现的共轭效应。
CH3CH
CH2
CHCH CH2 + 2H2
CH3CH2CH2CH2CH3 氢化热 226kJ/mol
CH3CH2CH2CH2CH3 氢化热 254kJ/mol
CHCH2CH CH2 + 2H2
254kJ/mol - 226kJ/mol = 28kJ/mol 这个能量差值是共轭效应的具体表现,通称离域能或共轭能。
(二)共价键的属性 (1)键长:
指成键原子核之间的距离 一些共价键的键长
共价键 C C C H C N C O C F 键长/nm 0.154 0.109 0.147 0.143 0.141 共价键 C Cl C Br C I C C C C 键长/nm 0.177 0.191 0.212 0.134 0.120
CH4
CH3
CH2
CH
CH3
CH2
CH
C
H
H
H
H
Ed(CH3 H) = 423 kJ.mol
-1
Ed(CH2 H) = 439 kJ.mol
Ed(CH H) = 448 kJ.mol
= 347 kJ.mol
-1
-1
Ed(C H)
-1
甲烷C-H键键能(414kJ.mol-1)是上述解离能的平均值。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
1. 诱导效应: 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而使整个 分子中电子云沿碳链向某一方向传递的现象,称 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用 I 表示。 这属于分子内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
δδδ+
δδ+
δ+
δ-
CH3
4
CH2
3
CH2
2
CH2
1
Cl
表示方法: 用“
”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
特征:诱导效应随分子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 强度:取决于分子中原子电负性的大小, 影响:物质酸碱度的大小 例如:ClCH2COOH的酸性强于CH3COOH
CH2 CH CH CH2
+
CH2 CH CH CH2
-
-
CH2 CH CH CH2+
1,3-丁二烯的共振杂化体
(2) 极限结构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原则:
(a)共价键数目相等,贡献相同
CH2 CH CH2+
O R C O
H2C+ CH CH2
O
-
-
R C
O
(b)共价键多的极限结构稳定,对杂化体贡献大。
贡献较小
(d)相邻原子成键,能量低,键长、键角变化大的极限 结构对杂化体的贡献小。 能量低,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极限式,贡献最大。
贡献大
贡献小
(3)书写极限结构式的基本原则:
(a) 极限结构式要符合价键理论和Lewis结 构理论。
RNO2
R N O O
R N
+
O O
-
R N
+
O
R N
O O
O
中心氮原子为 sp2 杂化,由于键长平均化,硝基中的两个氧 原子是等价的,两个氮氧键的键长都是0.122nm,
同族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吸电子能力增大
F > Cl > Br > I
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吸电子能力增大 F>-OR>-NR2 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s成分多,吸电子能力强
C CR > CR CR 2 > CR2 CR 3
由未起反应的分子所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叫做静态 诱导效应 有外界电场引起的诱导极化效应叫动态诱导效应
动态共轭效应:
δ+
δ- δ+ δ-
CH2 CH CH CH2
H+
CH2 CH CH CH3
(2) p − π 共轭:
p轨道与重键间隔单键的结构体系,叫 p 轭 以氯乙烯为例
− π共
C-Cl键长:氯乙烯<氯乙烷 氯乙烯中的氯原子不活泼
H H
l C
C
C
H
(3)超共轭效应
H H C H H C H C H
μ>0
Br
μ=0
Br Br
δ-
Br
E+
诱导偶极矩或瞬间偶极矩
不同的共价键,对外界电场的影响有不同的感 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叫做可极化性。 键的可极化性对分子的反应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C-X键的极性:
C-F > C-Cl > C-Br > C-I C-X键的可极化性: C-I > C- Br> C-Cl > C-F C-X键的化学活性:C-I > C- Br> C-Cl > C-F
甲烷
乙烷
(b)碳原子轨道的sp2杂化 1个sp 杂化轨道 = 1/3 s + 2/3 p
键角120°
2
余下一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垂 直于三个杂化轨道对称轴所在的 平面。
sp
2
平面三角形
以乙烯分子为例:
乙烯分子中的σ键
乙烯分子中的π键
C=C 键:1 σ 键 ( sp2 – sp2) + 1 π 键(p – p)
当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时, 电负性大的原子带部分负 电荷(δ-);电负性小的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 (δ+)。 键的极性强弱用偶极矩(μ)来衡量,它是正电中心 或负电中心上的电荷值与两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的乘 积: μ=q×d δ+ δ-
H
Cl
H
Cl μ=3.57x10-30(C.m)
(5)分子的极性
双原子分子,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 多原子分子偶极矩是各个共价键偶极矩的矢量和 Cl Cl
共轭体系的特点:
(1)电子的离域范围增加, (2)键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 (3)共轭效应在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现象。 (4)分子内能降低,形成较稳定的体系。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区别:
(1) 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内,通过电子 的离域所体现。诱导效应是由于原子电负性 通过静电诱导传递所体现的。 (2) 共轭效应在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现 象。 (3) 共轭效应的传递不因共轭链的增长而明显 减弱。 (4)表示方法不同,分别用“ 表示。 ”和“ ”来
(三)场效应 场效应:分子中相互作用的两部分,通 过空间传递而产生的一种诱导效应; 例:比较酸性大小:
Cl O HO C C C >
δCl
C
场效应
δ+ H
C
C O
O
氯代苯基丙炔酸
(四)立体效应:
通过空间因素所体现的原子之间的相互影 响通常称为空间效应或立体效应
NO2
O2N
O2N NO2 COOH HOOC
(b) 同一化合物的不同极限结构只是电子排布的 变化,原子核位置不变。
CH3CH CH CH2+ CH3CH CH CH2
H H H C H H C H C+ H C H H H H C+ H H C+ H H
>
H
C H
>
H
C H
>
H
C+ H
H C H H
与碳正离子相似,许多自由基中也存在着超共轭效 应。
H H C H H C H
自由基的稳定顺序同样 是:3。 > 2。> 1。
共轭效应产生的条件:
(1)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2)存在p轨道,且其对称轴垂直于共轭体系的 原子所在平面。
H H C H H H C Cl Cl Cl Cl C Cl
μ=6.47x10-30(C.m) μ=3.28x10-30(C.m)
μ=0(C.m)
偶极矩为零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偶极矩不为零的分 子是极性分子;偶极矩越大,分子极性越强。
(6)极化性
键的极性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而键的极化性是 指共价键在外电场的影响下,引起键内电子云密度 的重新分布,从而改变了键的极性,称这种现象为 键的极化性。 δ+
(c)碳原子轨道的 sp 杂化 1个sp 杂化轨道 = 1/2 s + 1/2p
一个sp 杂化轨道
二个sp 杂化轨道
未参与杂化的两个p轨道的对称轴互相垂直且都垂 直于sp杂化轨道对称轴所在直线。
乙炔分子的σ键 乙炔分子中π键的形成
C≡C 键:1 σ 键 ( sp2 – sp2) + 2 π 键 (p – p)
HOOC COOH
对映异构体
第三节 共振论
(一) 共振论:共振论是美国化学家 L.PauLing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来的一 种分子结构理论,他认为分子的真实结构是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经典价键结构式共振而成的。
CH2 CH CH CH2
(二)共振论表述法
(1)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即离域体系可以用几个经典结构的叠加来描 述。
一些共价键的键能
共价键 键能/kJ.mol C C C H C N C O C F 347 414 305 360 485
-1
共价键 C Cl C Br C I C C C C
键能/kJ.mol 339 285 218 611 837
-1
化学环境不同的相同共价键的键能是有差异的!
(4)键的极性:
第二节
决定共价键中电子分布的因素
电子效应 主要因素 立体效应 (1)共用电子对沿共价键移动,通过键的 极性传递所表现的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 影响称为电子效应。它主要包括诱导效应 和共轭效应。 (2) 立体效应说明了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 在空间的分布(空间位阻)对分子性质产生 的影响。
(一)诱导效应
以碳氢化合物的氢原子作为标准,一个原子或 基团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强叫吸电子基。 由吸电子基引起的诱导效应为负诱导效应,用 –I 表示; 反之,一个原子或基团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弱,叫斥 电子基,由斥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为正诱导效 应,用+I表示。 一些常见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次序为: F > Cl > Br > I > OCH3 > OH > C6H5 > H(吸电子基)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斥电子基)
H H C CH CH2 H
丙烯分子中的超共轭效应 这种涉及到σ轨道与π轨道参与的电子离域作用 称为σ,π –超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比π,π-共轭效 应弱得多。
许多碳正离子和自由基也存在 超共轭效应,被称为 σ,P-超共轭
H + + H C H H C H
碳正离子的结构
碳正离子的超共轭效应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
(二)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由于共轭体系的存在,发生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引 起电子平均化的效应叫共轭效应,
(1) π,π-共轭:以1,3 –丁二烯为例
1,3-丁二烯的结构:
1,3-丁二烯分子中,碳 碳单键键长0.147nm, 比乙烷碳碳单键键长0.154nm短,碳碳双键键长0.137nm. 比乙烯碳碳双键键长0.134nm长,由此可见 1,3-丁二 烯分子中碳碳之间的键长趋于平均化了。
(2)键角: 指键与键之间的夹角。
H H H C
109.5
o
109.5
o
104
o
H
118o
121o
H
O
C
O
H
甲烷
CH3 H C H
112o
戊烷
N H H
乙醚
甲醛
106o
CH3
丙烷
107
o H
氨分子
பைடு நூலகம்
(3)键能
指成键时体系放出的能量或断键时体系吸收 的能量。 双原子分子键能就是其离解能 多原子分子键能通常是键的离解能平均值。
第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形成 (2)共价键的属性
(二)决定共价键中电子分布的因素:
(1)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和共扼效应 (2)立体效应
(三)共振论
第一节
共价键
(一)共价键的形成:
(1)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定义:由原子各提供的电子形成 电子对,共享而成得化学键叫共价键
价键理论: a.价键理论认为一个原子如果有几个未成对电子, 就可以与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例如: 甲烷 b.一个电子与另一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以后,就 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称为共价键的饱和性 例如:H2 c.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电子配对也就是原子轨道的重叠 例如:HCl
CH2
CH CH CH CH CH2
1,3,5-己三烯
CH2
CH C N
丙烯腈
CH2
CH C CH
1-丁烯-3-炔
如果共轭链原子电负性不同时,电子云 定向移动呈现正负偶极交替现象
δ+
CH2
δ-
CH C O H
δ+
δ-
定域电子:被限制在两个原子核区域内运动的电子。 离域电子:不局限于两个原子核区域内运动的电子。 这种电子的离域作用我们也称之为共轭作用。
(2)杂化轨道理论 (a)碳原子轨道的sp3杂化
2p
跃 迁
2s
2s sp3 每个sp3杂化轨道含1/4 s 成分和 3/4 p成分
键角为 109.5°
2p
sp3杂化
sp3杂化轨道形状
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
•σ键的形成及其特性
原子轨道沿键轴相互交盖,形成对键轴呈圆柱 形对称的轨道称为σ 轨道。σ轨道构成的共价键称 为σ键。 例如:甲烷分子中有四个C-Hσ键。 相类似,乙烷分子中有六个C-Hσ键和一个 C -Cσ键。
CH 2 CH CH CH 2
+
CH 2 CH CH 2 CH 2
-
-
CH 2 CH CH 2 CH 2+
(c)违反电负性原则的极限结构式对杂化体的贡献 极小,忽略。
+
CH2 CH CH CH2 CH CH
O+ O+
CH2 CH CH O
贡献大
CH2 CH CH O
+
-
CH2 CH CH O
贡献极小,忽略